《李相國論事集》六卷 唐李絳撰 蔣偕編集
此書《新唐書》卷六○藝文志集部著錄曰“《李絳論事集》三卷”,注“蔣偕集”,《郡齋讀書志》袁本卷四上別集類謂“《李絳論諫集》七卷,其甥夏侯孜所編,大中史官蔣偕為序”,《直齋書錄解題》輯本卷五典故類謂“《李司空論事》一卷”,《宋史》卷二○三藝文志史部故事類謂“《李司空論事》七卷”,注“唐蔣偕編李絳所論”,書名、卷數均有出入。案原書卷首有大中五年史臣蔣偕所撰序,謂:“今中執法夏侯公乃授余以公平生所論諫,凡數十事,……始自內庭,迄于罷相,次成七篇,著之東觀,目為《李相國論事集》。”自是由夏侯孜提供資料,而蔣偕排比而成,定名為《李相國論事集》,共七篇亦即七卷。但到修《四庫全書》時只余六卷,《提要》謂:“所存惟為翰林學士時四十六事、為戶部侍郎時四事、為宰相時十五事,共六十五條。敘事樸拙,頗乏文采,謝狀賀表之類雜錄其間,多與論諫無關。又批答賀屏風一條、宣示李栻密疏一條、盛夏對宰臣一條,皆憲宗之事,尤與絳無涉,編次蕪雜,亦乖體例。然遺聞舊事,紀錄頗詳,多新舊《唐書》所未載,亦足以備考核。”其實李絳歷仕德、順、憲、穆、敬、文宗六朝,憲宗朝且任翰林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機密決策,《舊唐書》卷一六四、《新唐書》卷一五二均有傳,其奏疏論議自有較高史料價值。今本記事起元和二年,迄元和八年,是研究憲宗朝政治、經濟的重要文獻。如“論京西京北兩神策鎮遏軍事”條透露左右神策軍京西北諸鎮兵唯聽令于身居京師的神策中尉,而不由節度使調遣;“上處分舊例戶部有進奉事”條、“論戶部闕斛斗”條反映當時的財政狀況;“論元義方事”條、“論魏博”條涉及朝臣攀附宦官;而“論中尉不當統兵出征疏”條記載元和四年憲宗令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統神策軍討王承宗節制諸道兵馬,翰林學士“前后諫論一十八度,后宰相論亦不允,遂依上旨,仍令學士李絳撰白麻。其日絳又進狀,稱事實不可。適有進旨召翰林〔使〕梁守謙,上手執一紙文書云:‘宰相悉言可任承璀,而學士不肯,如何?’遂令中使出敕”,則不僅可窺見宰相、翰林學士與皇帝的微妙關系,而且得知皇帝為能變易定制來實現自己的意志。此書中還言及時人對德宗政治的看法,如李吉甫對憲宗所說“德宗自用圣智,不任宰臣,奏請皆有疑慮,別結他門,私恩信納,事傾宰府,公道不行,所以下情不得上達,當時人情頗亦思亂”,凡此實均為有價值的史料。
版本 (1)《指海》本,影印本。(2)《畿輔叢書》本。(3)《叢書集成》本,據《指海》本,附《畿輔》本所載逸文。
以上是專記一人一事的,下面是雜記若干事物的,大體按撰人時代先后為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