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譜牒及職官姓名類

《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都把記述職官姓名的書和記官制的書同列入職官類,但今天把記載職官姓名的書和講譜牒的書同樣作為考查唐人姓名簡歷(尤其是兩《唐書》中沒有列傳的人的姓名簡歷)之用,因此在這里并作一類來講。

《元和姓纂》十卷 唐林寶撰

魏晉南北朝重視門閥的風(fēng)氣到唐代尚未完全消失,唐人保守者仍講究譜牒之學(xué),此書作者林寶即是一個譜牒專家,輯本《唐語林》卷二就說:“大歷已后專學(xué)者,……氏族則林寶。”此書今尚存元和七年王涯序和林寶自序,自序謂:“元和壬辰歲(七年),詔加邊將之封,酬屯戍之績,朔方之別帥天水閻者,有司建苴茅之邑,于太原列郡焉,主者既行其制,閻子上言曰:‘特蒙渙汗,恩沾爵土,乃九族之榮也,而封乖本郡,恐非舊典。’翌日,上謂相國趙公(趙國公李吉甫):‘有司之誤,不可再也,宜召通儒碩士辨卿大夫之族姓者,綜修《姓纂》,署之省閣,始使條其原系,考其郡望,子孫職位,并宜總緝,每加爵邑則令閱視,庶無遺謬者矣。’寶末學(xué)淺識,首膺相府之命,因案據(jù)經(jīng)籍,窮究舊史,諸家圖牒無不參詳,凡二十旬,纂成十卷,自皇族之外,各依四聲韻類集,每韻之內(nèi)則以大姓為首焉。朝議郎行太常博士林寶撰。”王序謂:“趙公嘗創(chuàng)立綱紀(jì),區(qū)分異同,得之于心,假之于手,以授博聞強(qiáng)識之士濟(jì)南林寶。”可見此書是在李吉甫指導(dǎo)下備政府封爵稽考而纂成的官書。

今天此書當(dāng)然不是用于封爵,而是作為唐代的文獻(xiàn)資料來使用。(1)此書在兩《唐書》有列傳的人以外記錄了大量人物的姓名和世系,有些還注明他做過什么官,不僅可以增補(bǔ)兩《唐書》列傳的不足,在研究唐代文獻(xiàn)遇到生疏的姓名時也可試翻此書來查考(為此,應(yīng)當(dāng)為此書做一個詳細(xì)的人名索引)。(2)《新唐書》里有個宰相世系表,大體同于此書,而又有增補(bǔ)(表記到唐末,而此書只到憲宗元和時),有些地方與此書還有詳略出入,應(yīng)該互相校補(bǔ)。(3)此書所記唐代部分的世系比較可靠,唐以前特別所謂古代某某人之后則多出于子孫貴顯后偽飾,和南北朝隋唐碑志之侈陳世系同樣不盡可信。

版本 宋以后門閥世系在實際生活中已不甚起作用,因此此書明初以后即失傳。今可見的本子有:(1)散見于《永樂大典》,經(jīng)四庫館臣搜集出來的,仍按自序及《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等所云分為十卷(《四庫提要》作“十八卷”,當(dāng)系筆誤),收入子部類書類,而未印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2)嘉慶七年孫星衍據(jù)《四庫》本和洪瑩同加校勘后刊刻,未收入孫氏《平津館叢書》及大小兩種《岱南閣叢書》,較為少見。(3)光緒六年金陵書局據(jù)孫本重刻,今天一般都用這個本子。(4)民國三十四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所謂“四校”者,《四庫》輯自《大典》,清臣所校,一校也;孫、洪錄本刊布,始附入輯佚,二校也;羅振玉就局本成校勘記二卷,三校也,而岑氏本書為四校。岑氏自謂校記所重者有四點,即芟誤(正輯本訛誤)、拾遺(補(bǔ)輯本脫失)、正本(移輯本冒文)、伐偽(辨后人附益)。缺點是不全錄《姓纂》原文,使用時仍需置孫刻或局刻本查對。同時岑氏校勘還有不盡完善之處,近年來出土碑志極多,當(dāng)可資補(bǔ)正。(5)1994年中華書局出版《元和姓纂(附四校記)》,系以岑氏《四校記》編入正文,并附姓氏索引、人名索引,最便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扶风县| 新田县| 嘉禾县| 方山县| 安达市| 潮安县| 灯塔市| 新沂市| 西峡县| 宁阳县| 文昌市| 革吉县| 江津市| 石泉县| 和田市| 阿图什市| 舞阳县| 海南省| 唐山市| 庐江县| 贺州市| 桦川县| 盘山县| 公主岭市| 瑞昌市| 小金县| 河北区| 大埔县| 体育| 栾城县| 荆州市| 个旧市| 宁武县| 团风县| 论坛| 南康市| 镇远县| 扎兰屯市| 香格里拉县|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