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志》四卷 北宋宋敏求撰元缺名增續(xù)
此書刻于繆荃孫輯《藕香零拾》中,有繆氏清光緒戊申刻書跋,詳述來歷淵源,謂:“光緒壬申,袁漱六前輩(芳瑛)臥雪廬藏書輦來廠肆火神廟……見《河南志》抄本一巨帙,無卷數(shù),用《全唐文》格子,封面題《河南志》,識是徐星伯先生(松)手筆,城池宮闕自周至唐悉具,知是……星伯先生修《全唐文》時所錄者……后探知歸常熟師(翁同龢)所,因乞歸錄副而細校之,開卷即云‘河南府路羅城’,方知《大典》所錄為《元河南志》,而仍是宋志原文,至述元時寥寥數(shù)語,必是星伯先生止錄宋志,元代事則置之耳。唐朝最詳,《東京城坊考》(徐松《唐兩京城坊考》之東京部分)全取于此。北魏朝校以《伽藍記》,頗有益處,周漢魏晉只能以正史、《寰宇記》校之。……甲辰,交梓人丁德洲刻于金陵,三年始畢。今春門人陳橫山徵君(善馀)忽覓得阮文達公(元)所刻“魏晉四朝洛陽宮殿圖”,云出自《大典》……實則摹從此志,阮僅以“漢晉洛陽宮城圖”標題,而宋西京圖亦附存焉,入之此志,豐城劍合矣。……若唐宮城圖見《東京城坊考》不必轉(zhuǎn)摹。惟宋次道《河南志》二十卷李氏《得月樓書目》尚有其書,儻一旦復出世間,此數(shù)卷書留覆醬瓿亦所愿矣。”案今宋志原書已不可能復出,則徐松之抄、繆荃孫之刻對保存宋志實有極大功績。
《河南志》原書體例應(yīng)與《長安志》相同,當包括河南府所轄諸縣在內(nèi),但徐松的興趣是考訂唐兩京宮闕城坊,故所抄內(nèi)容只限于洛陽城區(qū)。此部分主要依據(jù)韋述《兩京新記》的東京卷,書中有十數(shù)處直接引述韋記,也征引其他文獻,如《洛陽志》、《河洛記》、《河南圖經(jīng)》、《封演見聞錄》、《明皇雜錄》等,堪補韋記之缺并備韋記之后的變化,其詳密自然超出韋記。韋記失傳,此志便成為研究唐東都最原始的資料。
版本 (1)《藕香零拾》本。(2)徐抄原本一冊不分卷,今藏北京圖書館,有徐松及張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