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二十卷 宋宋敏求撰
《長安志圖》三卷 元李好文撰
以上兩書,明以來一向合刻,因此放在一起來講。宋敏求是《唐大詔令集》的編集者,傳見《宋史》卷二九一,關于其著作只說“補唐武宗以上六世實錄百十八卷,它所著書甚多”。《郡齋讀書志》袁本卷二下著錄其所著《東京記》三卷、《河南志》二十卷,卷五上附志著錄《長安志》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輯本卷八同,《宋史》卷二○四藝文志作《長安志》一十卷(當為“二十卷”之誤),又《東京記》二卷、《河南志》二十卷。《東京記》記開封,已佚。《河南志》記洛陽,原記亦不存,其內容則大體保存在元人所修《河南志》內,《藕香零拾》刻有徐松輯自《永樂大典》之本。惟《長安志》僅存。《四庫提要》謂:“是編皆考訂長安古跡,以唐韋述《兩京記》疏略不備,因更博采群籍,參校成書,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郵驛,以至風俗、物產、宮室、寺院,纖悉畢具,其坊市曲折,及唐盛時士大夫第宅所在,皆一一能舉其處,粲然如指諸掌,司馬光嘗以為考之韋《記》,其詳不啻十倍。今韋氏之書久已亡佚,而此志精博宏贍,舊都遺事借以獲傳,實非他地志所能及。”所論尚為詳允。志卷一為總序,述分野、土產、土貢、風俗、四至、管縣、戶口,卷二述雍州、京都、京兆尹、治縣官,卷三至五述歷代宮室,卷六述唐宮室,卷七至一○述唐皇城及京城各坊,卷一一至二○述京兆府所管長安、萬年等二十四縣,均以唐代遺事舊聞為多。宋敏求為著名的藏書家(詳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一),又是研治唐代文獻的專家,志中所記多有不見于其他唐代文獻者,今日都可作為第一手資料引用。
《長安志圖》三卷,《四庫全書》本有李好文自序,謂:“及來陜右,由潼關而西至長安,所過山川城邑,或遇古跡,必加詢訪。嘗因暇日出至近甸,望南山,觀曲江,北至故漢城,臨渭水而歸,數十里中舉目蕭然,瓦礫蔽野,荒基壞堞,莫可得究。稽諸地志,徒見其名,終亦不敢質其所處,因求昔所見之圖,久乃得之,于是取志所載宮室池苑、城郭市井,曲折方向皆可指識了然,千百世全盛之跡如身履而目接之。圖舊有碑刻,亦嘗鋟附《長安志》后,今皆亡之,有宋元豐三年龍圖待制呂公大防為之跋,且謂之‘長安故圖’,則此圖前世固有之,其時距唐世未遠,宜其可據而足征也。然其中或有后人附益者,往往不與志合,因與同志較其訛駁,更為補訂,厘為七圖。又以漢之三輔及今奉元所治,古今沿革廢置不同,名勝古跡不止乎是,涇渠之利澤被千世,是皆不可遺者,悉附入之。總為圖二十有二,名之曰《長安志圖》,明所以圖為志設也。”結銜題“至正二年秋九月朔中順大夫陜西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東明李好文序”。此序已將此書撰作時間、緣由、依據等講說詳盡,但《四庫提要》卻推斷此書為李好文至正四年再任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時所撰,并認為此書本不為《長安志》而作,圖、志兩不相應,又據《千頃堂書目》懷疑此書原名《長安圖記》,明李經與《長安志》合刻時始改今名。今對照自序,皆不攻自破,豈《提要》撰作時所據為缺失自序之本,因而臆說如此。
版本 宋敏求《長安志》據李好文《志圖》序所說當本有圖,同為宋敏求所撰《河南志》據元人增續本之有圖也是佐證,但宋刻《長安志》原本已失傳,元刻《長安志》和《志圖》也無可尋覓,今所傳都是明以來的合刻本,宋《志》的圖均早已佚失。其中(1)通行的是清乾隆四十九年畢沅靈巖山館校刊本,收入所刻《經訓堂叢書》中,又有清光緒十三年同文書局影印《經訓堂叢書》本,民國時陜西通志局據畢刻鉛印本。此本雖附校語(名為“沅案”,實出幕客孫星衍手),仍多誤字(有極明顯的尚未校出),且所據底本實非善本。《志圖》實存二十一圖,佚失卷上極重要的“唐宮城坊市總圖”、“唐皇城圖”、“唐京城坊市圖”三圖(全部共計二十四圖,李氏自序云二十二圖者,是把“唐驪山宮圖”上、中、下圖并為一圖而言)。(2)明成化四年郃陽書堂刻本。楊氏海源閣的藏書志《楹書隅錄》卷二著錄此本,有黃丕烈跋,謂:“李好文《長安志圖》、宋敏求《長安志》,近日靈巖山館曾有刊本,其所據依者乃汪文升家藏鈔本也。汪本藏吾郡香嚴書屋中,昔孫伯淵(星衍)居畢弇山(沅)幕,校刻此書,曾借之,改易行款,并所脫葉而連之,其大誤者也。余向收璜川吳氏鈔本,借香嚴本勘之,行款已改易,然缺葉痕跡尚存。……余續收嘉靖辛卯武功康海序、知西安府南埠李侯(經)刻本,彼此參校,所失葉在焉……參校才畢,適某書友以郡中某故家藏成化刊本來,取香嚴本勘之,知即出于是本,特失去成化重刊一葉,久不知汪鈔本為何本耳。”據此,則畢刻出香嚴書屋藏汪文升鈔本,汪鈔出明成化本,而成化本實非善本而有脫葉。(3)明嘉靖十一年李經刻本。《四庫全書》本即抄自李經刻本,《提要》“《志圖》”條謂:“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經所鋟,列于宋敏求《長安志》之首,合為一編”,惟《四庫全書》仍將兩書分別著錄。僅取《志圖》與畢刻對勘,除同缺“唐宮城坊市總圖”第三圖外尚缺“奉元州縣圖”,且連目也不存,僅多出李好文自序一首,另外卷下也無《涇渠圖說序》,可見李經刻本仍欠精善。(4)又民國二十四年西京籌備委員會印陳子怡《西京訪古叢稿》,其中有《宋次道長安志系明人重輯本》一篇,認為《長安志》原本已失傳,今本系明人重輯。但明前期人一般無輯書本領,明本多脫缺不盡原本舊式是事實,重輯則決不可能(又陳氏此文謂“經訓堂本付梓時以康刻為底本,而以《四庫》本校勘之”,但今經訓堂畢本止有后加的乾隆五十二年王鳴盛序,并未說根據何本,當信黃丕烈跋所說,此《隅錄》黃跋蓋為陳氏撰文時所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