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年類

我國正式的史書最早都是編年史。從《春秋》到戰國魏王墓出土的《竹書紀年》,以及司馬遷寫《史記》時所根據的《秦紀》,所有這些列國祝史們記載的官史都是編年史,戰國前期人編寫的《左傳》也是更詳細的編年史。可以說編年史比紀傳史的撰作要早得多。不過紀傳史由于體制完美后來居上,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雖仍有人斷續地編寫編年史,其地位早不如紀傳史重要,一般都是私撰而非官修。到北宋時司馬光撰成《資治通鑒》這部杰作,才恢復了編年史的聲譽,讀唐史的人已把它的唐紀部分和兩《唐書》同等重視。

東漢起史臣給在位的皇帝記起居注,逐日記載皇帝的言行和國家大事。南朝又開始修實錄,在皇帝死后史官根據起居注及詔制敕冊等來纂修,在記述到大臣名人時還附有其生平事跡。以后修國史就主要以實錄為依據,如本紀即是實錄的節本。這些在講《舊唐書》時已講到。起居注和實錄都是編年體。《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于史部立起居注類,以著錄起居注和實錄,因為當時起居注和實錄都很多。《郡齋讀書志》編纂時實錄尚多而起居注只存《大唐創業起居注》一種,故立實錄類而將起居注并入編年類。《宋史》藝文志則索性將起居注和實錄都并入編年類,以后公私書目都照此辦理。現在所能看到的唐代實錄也只存《順宗實錄》一種,當然和《大唐創業起居注》一起并入編年類來講。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此書通常省稱《通鑒》。撰著者司馬光是人所共知的政治家兼史學家。早在北宋嘉祐時,司馬光就準備編寫一部接續《左傳》從三家分晉起到五代末北宋建國前的編年通史(見劉恕《通鑒外紀》后記),以后修成前八卷到秦二世,題名《通志》,在治平三年進呈,隨即受詔開局正式編修,到元豐七年書成進呈,神宗賜名《資治通鑒》。前后歷時十八年,協助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而由司馬光一手主持并刪定全書,其中唐紀部分則由司馬光和范祖禹合作,司馬光最后刪定。此外司馬光還撰成《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與《通鑒》同時進呈。關于此書纂修的詳細過程,二劉一范如何分工合作之類,自清人全祖望以來多有所考證,《文史》第五輯有曹家琪《資治通鑒編修考》,寫得較好,可參考。關于評價此書的專文專著近人也寫了不少,對此書在史學上的貢獻以至文學上的成就也都有所講述。這里只就此書的史料方面講幾點:

(1)在司馬光時隋以前的較原始史料如起居注之類多已失傳,所以此書隋紀以上只能以紀傳史即正史為主,這部分只是編寫得好,從史料上講多無特殊的價值,一般作研究工作的應該引用正史,此書只在去取正史以及對正史記載分歧的考訂上有參考價值。

(2)唐紀和五代諸紀則和隋以上不同,五代時纂修《舊唐書》以及北宋時纂修《舊五代史》、《新唐書》、《五代史記》所依據的史料如實錄、國史、詔制敕冊、史館吏牘以及傳狀譜牒、野史雜記等,在司馬光纂修《通鑒》時還都存在,仍可充分利用,因此這唐紀、五代諸紀和兩《唐書》、兩《五代史》有同等的史料價值,甚至比《新唐書》、《五代史記》的史料價值還高一些,因為司馬光不像歐陽修、宋祁那樣學《春秋》筆法對較原始的史料大刪大改。而且由于此書纂修在兩《唐書》、兩《五代史》之后,又可用這些已經提煉加工過的紀傳史作參考,所以此書對史料去取之審慎精當一般還應在兩《唐書》、兩《五代史》之上,往往兩《唐書》、兩《五代史》記載錯誤而此書正確。當然也不能說此書唐紀、五代諸紀就盡善盡美,我們今天仍須重新考索判斷,此書對則從此書,此書不對則從兩《唐書》或其他文獻。

(3)兩《唐書》等正史本身都不注明史料來源,要我們花大氣力研究推測。此書本身雖也不注明,但有《資治通鑒考異》在,將史事之有重大分歧者,先備引諸說,再講明去取的理由。這樣一則可以知道《通鑒》如此記載是根據何書。再則所引之書絕大部分今已失傳,靠《考異》引用才保存了若干片斷。遺憾的是《考異》的條目還太少,有很多《通鑒》所記與兩《唐書》不同者,并未作考異。茍有異必考,統統匯入《考異》,則不僅《通鑒》唐紀的史源可不勞探索就大體清楚,而且將給我們留下更多的佚書片斷。

(4)目前有一件應作的工作,即把《考異》唐紀部分所引用的書統統編出來,并根據《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以及宋代的公私書目考證其書名、卷數、撰人及其他有關事項。這樣一則在《舊唐書》外可以增添不少較原始的史料,再則根據這些史料去對勘《舊唐書》,還可以多少弄清楚一部分《舊唐書》的史料來源。這個工作做起來并不太難,不知前人為什么沒有想到。

《通鑒》有胡三省音注,通稱為“胡注”,這是史書注本中最負盛名的一種,過去常與《漢書》的顏師古注并稱,其實顏注比胡注差得太遠。胡三省是宋元之間人,以畢生精力注《通鑒》,入元后才完成。最初仿《經典釋文》的辦法,注單行,因兵亂稿失重注,才把注和《考異》都散入《通鑒》正文之下。胡注詳于地理、制度,對史事之前后貫通也特別注意,這些都對讀《通鑒》有極大的幫助。抗戰時陳垣著《通鑒胡注表微》一書,最初發表在抗戰勝利后的《輔仁學志》第一三、一四卷上,建國后科學出版社印單行本,《表微》從胡注評論胡氏史學成就及愛國思想,也可一讀。

版本 《通鑒》宋、元舊刻之傳世者尚有好多種,今只舉通行易得的本子:(1)民國商務印書館影印傅增湘藏南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配其他五種宋刻即所謂百衲本。(2)《四部叢刊》影印南宋建陽書坊刻本。(3)清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仿元刻本,有胡注,流行最廣,并有覆刻本、縮印本、排印本多種。但此刻所據元本本身文字即有脫誤,即胡三省音注時所用元興文署刻本亦有脫誤,應用傳世的宋刻和明嘉靖二十四年孔天胤仿宋刻本等舊本來校正,清末至民國有張瑛《資治通鑒宋本校勘記》、《元本校勘記》、熊羅宿《胡刻資治通鑒校字記》、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字記》先后問世,都是做這項工作。(4)建國后古籍出版社出版點校本,在校勘上吸收了章鈺等的成果,標點分段也花了一番工夫,盡管還有些差錯,比“二十四史”校點本中的兩《唐書》要好得多,今由中華書局重印。此外,《考異》雖隨胡注散入《通鑒》正文下,其單行原本仍有南宋刻本和明嘉靖孔天胤刻本傳世,有可校正胡克家本中《考異》的脫誤處。常見的《考異》單行原本有《四部叢刊》影印南宋刻本。

image

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資治通鑒》,國家圖書館藏。引自《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00445號。

自從《通鑒》問世后,到南宋時就有人作種種改編工作,比較好的是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通鑒》是編年體,一件事情首尾分隔好多卷,初讀者往往弄不清頭緒,因此袁樞改以事為主,將全部《通鑒》歸結出二百三十九事,每事下按年月先后備列《通鑒》原文,此外太零星的記事則舍棄掉。這樣就在我國史學領域里開創了與紀傳、編年鼎足并列的紀事本末體。初學讀《通鑒》困難,可先讀此《通鑒紀事本末》,但此書本身并未提供任何新史料,無史料價值,做研究工作仍必須引用《通鑒》,而且此書是南宋時所編,當然沒有胡注,也是一大缺憾。此外,南宋時有以朱熹名義編的《資治通鑒綱目》,清康熙時編選《古文觀止》的吳乘權、吳大職也編有《綱鑒易知錄》,康熙時還有官修的《御批通鑒綱目》,乾隆時又有官修的《御批通鑒輯覽》,不僅毫無史料價值,去取也多欠考慮。《綱鑒易知錄》過去在村塾中很流行,建國后又重印,所以要在這里打個招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天门市| 巴中市| 苍梧县| 台北市| 浦东新区| 斗六市| 富蕴县| 安平县| 京山县| 汉源县| 万山特区| 长子县| 凤台县| 钟祥市| 陆丰市| 曲麻莱县| 临漳县| 尚志市| 金坛市| 甘南县| 新乡县| 海南省| 泰兴市| 高邑县| 太白县| 新化县| 三门峡市| 阳江市| 门头沟区| 迁西县| 丹江口市| 综艺| 民权县| 正蓝旗| 旬邑县| 岐山县| 肥东县| 陕西省| 曲阳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