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陔余叢考》四十三卷

《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 補遺一卷清趙翼撰

這二書都是趙翼的讀書札記,《叢考》成于乾隆五十五年,《札記》成于六十年,均在錢氏《考異》、王氏《商榷》之后,其中且引及《商榷》之說。《叢考》有乾隆五十五年趙氏自序,謂:“自黔西乞養歸,問視之暇,仍理故業,日惟手一編,有所得輒札記別紙,積久遂得四十余卷,以其為循陔時所輯,故名曰《陔余叢考》。”所考自經、史、詩文外還廣及掌故、風俗、宗教、器物,卷一○、一一、一二均考兩《唐書》。《札記》卷一六至二○為新舊《唐書》札記五卷,與《叢考》條目內容互有詳略。兩書有關條目前論《新唐書》時均已擇要錄出。曰《廿二史札記》者,以《舊唐書》合《新唐書》為一史,《舊五代史》合《新五代史》為一史,故雖上起《史記》、下及《明史》,是讀“二十四史”的札記,而書名仍曰“廿二史”,與錢氏《考異》的“廿二史”不是一回事。

趙氏治史的方法與錢、王二氏不同。《札記》有趙氏乾隆六十年自序,謂:“家少藏書,不能繁征博采,以資參訂,間有稗乘脞說,與正史歧互者,又不敢遽詫為得間之奇,蓋一代修史時此等記載無不搜入史局,其所棄而不取者必有難以征信之處,今或反據以駁正史之訛,不免貽譏有識。是以此編多就正史紀、傳、表、志中參互勘校,其有牴牾處,自見輒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訂正焉。至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治亂興衰之故者,亦隨所見附著之。……或以比顧亭林《日知錄》,謂身雖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則吾豈敢。”又有錢大昕嘉慶五年序,謂:“先生上下數千年安危治忽之幾,燭照數計,而持論酙酌時勢,不蹈襲前人,亦不有心立異。于諸史審訂曲直,不掩其失,而亦樂道其長。”都講出此書撰述要旨,而且也同樣是講了《陔余叢考》史考部分的撰述要旨。此兩書其實都模仿《日知錄》,不像《考異》、《商榷》那樣校勘文字,而用所謂“屬辭比事”的歸納方法將有關史料搜輯到一起以說明問題。所說明如錢氏所講有兩方面,一是正史編纂的得失,一是歷史現象的評析。前者講兩《唐書》時已提到,實比較詳密平允。后者更常為民國以來撰述中國通史者所襲用,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教給我們如何從大量史料中發現問題及研究問題的方法。因此,此二書尤其是《札記》可說是讀紀傳史的入門書。至于自序信正史不取稗乘之說自有所偏,不足為定論,《叢考》的其他部分也常引稗乘,并不局限于經、史。

晚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說《陔余叢考》和《廿二史札記》是乾嘉時一老儒所撰,趙氏據而有之。案趙氏此二書的文筆思路與他另一部著作《甌北詩話》完全一致,此二書是竊據別人的,難道《詩話》也是竊據別人的?李氏好詆毀前賢,《日記》所云不知是那里得來的道聽途說,絕不足憑信。

版本 《叢考》:(1)清乾隆五十五年趙氏湛貽堂刻本。(2)清光緒三年刻《甌北全集》本。(3)民國文瑞樓影印湛貽堂本。(4)建國后商務印書館本,據湛貽堂本。《札記》:(1)清嘉慶五年湛貽堂刻本。(2)清光緒三年刻《甌北全集》本。(3)《廣雅書局叢書》本。(4)光緒二十八年湖南新化西畬山館本。(5)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云據原刻本。(6)《叢書集成》本,據《廣雅》本。(7)建國后商務印書館本,用《叢書集成》舊版。(8)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用原刻本、《廣雅》本和西畬本互校,又核對所引用史文,可稱精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长葛市| 威远县| 中方县| 汾西县| 淮北市| 陵水| 通许县| 涟水县| 乌恰县| 浮梁县| 石嘴山市| 德安县| 钟山县| 贵溪市| 舞阳县| 蒙山县| 景宁| 黔西县| 十堰市| 平乐县| 重庆市| 博罗县| 四会市| 林口县| 城步| 江油市| 兴山县| 嘉峪关市| 邻水| 嘉义县| 邵阳县| 常州市| 平利县| 龙陵县| 根河市| 萍乡市| 普安县| 保山市| 大厂|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