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弘農楊氏

楊堅及其父祖所生活的時代,是十分講究地望、家世的年代。

從東漢中葉起,一個家族幾代人連續在朝中任高官的現象漸漸地多起來。漢章帝時,河南汝南(治所在今河南平輿北)一戶姓袁的家族中,有一個叫袁安的人做了司空、司徒之類的大官。他的兒子袁敞又做了司空。袁敞的侄子袁湯又做了司空、太尉。他的兒子袁逢也官至司空,另一個兒子袁隗官至太尉。司空、太尉、司徒在當時號稱“三公”,是中央政府中最高的行政長官。汝南袁氏四代人出了五個“三公”,這個姓族也就成了當時的著姓《后漢書》卷45《袁安傳》。。

斗轉星移,當歷史的冊頁飛快地掀過幾百年從而把東漢變成魏晉南北朝時,這樣的大族著姓已經遍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了。

他們都將自己的姓氏同地望緊緊地聯在一起。如瑯邪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河東裴氏、河南褚氏等等。

他們奉自己的地望為至寶,因為這是借以區分與別地別姓地位高下的憑據,是表明自己高貴于他人的標簽。北魏宣武帝時,皇帝的叔叔元雍不幸死了妃子,妃子姓盧,娘家乃是當時北方的有名大姓范陽盧氏。元雍準備再娶,選中了崔顯的妹妹,不料這門親事卻受到了皇帝的阻攔。皇帝認為,崔氏雖為北方名族,但崔顯是博陵崔氏,地寒望劣,不能和范陽盧氏相提并論。如果娶崔氏為妃,就是降低了標準。元雍經過苦苦懇求,才獲得了皇上的恩準。同樣姓崔,清河崔要高于博陵崔《魏書》卷21上《獻文六王列傳·高陽王元雍傳》。。北齊時,清河崔鷿就曾對范陽盧元明說:“當今天下的高門大族,只有我和您兩家才稱得上,博陵崔氏、趙郡李氏哪里有資格和咱們并列!”《北齊書》卷23《崔鷿傳》。正因為地望對他們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人為爭地望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北齊時,史官魏收奉皇上之命撰寫《魏書》,記錄北魏的歷史。魏收撰史,史德不足,他曾指著那些平素與他不和的人說:“他們算什么東西,竟敢與我不和?我手抬一抬可以讓他們有上天之榮,手按一按可以讓他們受入地之辱?!?img alt="《北齊書》卷27《魏收傳》。"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26B/14261496504643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56448-IfEUYLNmwrZr17KM1pur6AiFWZTGiTWD-0-80b776bc99cf7fc4eb9d6293c7f8fc53">如此寫史,對于那些平素與魏收有睚眥之怨的人來說,他們的家世及祖宗榮耀將被作何種處理便可想而知。所以此史一出,眾情讻讻,不少人指責它記載失實,罵它為“穢史”。有一個人名叫李庶,家本頓丘人氏,但被寫為梁國蒙人,其祖父李平在北魏朝明明做過中書令、尚書右仆射等大官,卻被寫成家世貧賤。李庶當然不滿,并聯合一些人狀告魏收書史不直,要求殺掉魏收,改寫《魏書》。不料魏收手眼通天,李庶不但告狀未成,反被加上“謗史”之罪死于獄中。

這些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婚姻圈子,締結婚姻的原則是門當戶對。北魏時,博陵崔氏中有一個人叫崔巨倫,他有個妹妹是個殘疾人,有一只眼是瞎的。盡管博陵崔氏在當時算得上名門望族,崔巨倫的妹妹聰明賢惠、有才有德,婚姻大事卻始終不能解決。眼看她年齡一天比一天大,家里人十分著急,決定降低一下身價,把她嫁給門第稍低的家族。崔巨倫的姑姑此時早已在趙郡李氏族中作了多年媳婦,兒子也已經到了婚娶之齡。她聽說侄女要屈身下嫁,堅決反對,硬是讓侄女嫁到趙郡李氏家中作了自己的兒媳婦《魏書》卷56《崔辯附崔巨倫傳》。

這些世家大族都有值得向別人炫耀的輝煌的家族史。他們一般都是官宦世家,在朝中任高官者代有其人。

這些世家大族許多都有深遠的家學淵源,他們或長于書法,或善于丹青,或為經學世家,或為書香門第。

注重地望、門第婚姻、官宦世家、代傳家學,這些構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特征。

楊堅所出身的弘農楊氏,也是名門望族。

翻開《周書》《隋書》《北史》,這些記載著楊堅家族史的歷史典籍,無一例外地記載著同樣的史實。


楊忠,弘農華陰人也。小名奴奴。高祖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因家于神武樹頹焉。祖烈,龍驤將軍、太原郡守。父禎,以軍功除建遠將軍。屬魏末喪亂,避地中山,結義徒以討鮮于修禮,遂死之。保定中,以忠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興城郡公。

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后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士紡闹芴嫫鹆x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

隋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小名那羅延。本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之十四世孫也。震八世孫,燕北平太守鉉,鉉子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因家于神武樹頹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


三種記載,大同小異。

小異雖存,但弘農華陰人卻三書同詞。

白紙黑字,赫然在目,這不是普通的黑字。如果說歷史是一塊碑,它就是鐫刻其上的碑文;如果說歷史是一條河,它就是淌在其中的流水。一千多年來,它被一代又一代人認讀,流過一代又一代人記憶的河床。

然而,當我們重讀上述記載并考諸其他一些史實時,不能不提出這種問題:楊堅的家世與弘農楊氏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如前所述,魏晉南北朝時的名門望族,十分講究地望、婚姻、官宦、家學。如果用這四條衡量一下楊堅的家世,情形該是怎樣的呢?

先看楊堅家的地望。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第十四世孫。楊震是弘農華陰人,史書上的確明明白白地記載著。但從楊堅上數六代,每一代人都有實實在在的記載。很可惜,從楊堅的六世祖楊鉉再往上數八代至楊震,歷史只能劃一條虛線。楊堅家世只告訴我們,楊鉉是楊震的八世孫,而這中間六世姓甚名誰,任何官職都虛無縹緲《隋書》卷1《高祖紀上》載: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后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人們完全可以懷疑,這六世的虛線是人為制造的,如果將這六世確確鑿鑿地寫出,那么楊鉉以上的八代所指,可能不是弘農楊震,而可能是什么別的楊氏。

與楊堅為弘農楊氏的證據為虛相反,楊堅家族世居武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卻證據確鑿。史書上說,楊堅的六世祖楊鉉任燕北平太守。楊鉉又生楊元壽,北魏時為武川鎮司馬,從此子孫便世居此地。北平在今河北遵化附近,楊元壽怎么跑到荒遠的武川鎮去任司馬呢?原來,楊鉉任北平太守的燕,是十六國時期的后燕。397年,興起于代北(今山西大同北)的北魏攻破后燕國都。以后又將許多后燕國的居民遷往代北。遷徙人口最多的一次竟達三十多萬。楊鉉從北平到武川,很可能與后燕滅亡、人口遷徙有關。從此世居武川,生兒育女。

再看楊堅家族的婚姻。

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貴族的名門閨秀。但楊堅娶妻,是在其父楊忠功成名就之后,名門之子娶名門之女,理所當然。至于楊忠之妻,絕對不是什么名門之后。在楊堅的記憶里,只知道他母親的娘家姓呂,是山東一帶的人。北周武帝統一北方后,楊堅曾派人去山東打聽其外祖父家的下落,但杳無音信。大約是在楊堅當上皇帝以后不久,一個自稱是當今皇上親戚的人被帶到隋文帝面前。

“你叫什么名字?”楊堅問。

“呂永吉?!眮砣舜稹Uc楊堅之母同姓。

“家居何方?”

“濟南郡。”濟南郡即今天山東濟南,又一次與楊堅所記憶的事情相契合。

“你與我家何親?”顯然,楊堅的語氣里減少了些許狐疑,多了幾分想證實什么的成分。

“我姑姑是楊忠的夫人。”

“你姑姑姓甚名誰?”楊堅的追問更加急切。

“我姑姑姓呂,字苦桃?!?img alt="《隋書》卷79《外戚列傳·高祖外家呂氏傳》。"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26B/14261496504643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56448-IfEUYLNmwrZr17KM1pur6AiFWZTGiTWD-0-80b776bc99cf7fc4eb9d6293c7f8fc53">

一切都被證實了。來人縱有包天之膽,前來冒認皇親,也不可能將姓氏、家鄉契合得如此準確,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母親的小字,來人就是自己親娘舅的兒子呂永吉。在進一步的勘驗中,楊堅又知道了自己的外祖父叫呂雙周,外祖母是姚氏,如今已經雙雙離世。另外,還有一個舅舅呂道貴依然健在。楊堅聽說,急忙下旨將舅舅召進宮來。

甥舅相見,楊堅心里有說不出的苦澀。自己的外祖父雖被追封為上柱國、太尉、齊敬公,外祖母雖被追封為齊敬公夫人,但他們都已雙雙作古,沒能活著享受這分榮華。如今自己已經是龍登九五,而外家卻枝零葉落,一股悲涼之感襲來,不禁潸然淚下。誰知呂道貴由于家世寒微,沒有教養,不知禮數,言語粗俗,舉止莽撞。他見楊堅落淚,絲毫沒有悲戚之容,反而嘻嘻哈哈地對當今至尊指名道姓。他端詳了楊堅半天,最后竟說出這樣一句話:“嗯!太像我苦桃姐姐了,一看就知道不是別人的種子?!?/p>

俗話說,娘親舅大。呂道貴再粗鄙,畢竟是楊堅的親娘舅,而且是唯一活在世上的舅舅。楊堅無法,只得讓人一方面滿足他一切物質需要,另一方面嚴禁他接觸下臣,以免失了皇家的體面。楊堅的外家如此,說明其父輩的姻親絕不是什么名門望族。

楊堅家族的仕宦情形如何呢?

楊堅的六世祖楊鉉任后燕北平郡守,是中層的地方行政長官。后燕亡,被徙至代北,成為普通鎮民。

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北魏時任武川鎮司馬,是軍鎮行政長官的高級幕僚。

楊堅的高祖楊惠嘏、曾祖楊烈,都是北魏的中層地方行政長官。

楊堅的祖父楊禎為北魏寧遠將軍,官在五品上。北魏末避亂于中山,可能連官也丟了。

楊堅的父親楊忠十八歲時客居山東,官無一階,職無一品。直到楊堅出生時,楊忠的官品與其父祖還不相上下?!端鍟じ咦婕o》這樣記述楊堅出生時情形:


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蹦釋⒏咦嫔嵊趧e館,躬自撫養?;叔L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叔篑?,墜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大凡一個皇帝出生,史籍總要有一番神話般的渲染。拋開這種渲染不談,關于楊堅出生的這段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楊堅出生前后,楊忠并未在妻子兒女身邊,他正在為宇文泰東拼西殺《周書》卷16《獨孤信傳》載:西魏大統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蓍王梁仚定舉兵反,朝廷下詔獨孤信率軍討伐。楊忠自西魏初一直跟隨獨孤信,這次也當隨同前往。,以至使其子生于寺中,養于女尼。這對高官勛貴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通過考察楊堅家族的仕宦可知,楊堅父輩祖先雖然任官,但少有高品級者。而且他們所任官職,都是自己奮斗的結果。這與當時那些平流進取坐致公卿的貴族高門不可同日而語。

最后再看看楊堅家族的遺風。

《隋書·高祖紀》對楊堅的記載有這樣兩句話:


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

……

又不悅詩書,廢除學校,唯婦言是用,廢黜諸子。


史家記史,自有其尺度,他們對楊堅的記載也有褒有貶。我們之所以從史書洋洋灑灑的記載中選出這兩句否定之言,意欲說明楊堅的家族沒有世代傳承的淵源家學。

楊堅十六歲時被北周太祖宇文泰所見,宇文泰第一個反應就是一聲長嘆說:“這個人的風度體魄,完全不像我們代北之人?!?img alt="《隋書》卷1《高祖紀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A26B/14261496504643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56448-IfEUYLNmwrZr17KM1pur6AiFWZTGiTWD-0-80b776bc99cf7fc4eb9d6293c7f8fc53">

代北之人應該是什么樣子?

代北人應該有塞外大漠般粗獷、豪放的性格。

代北人應該有草原上空雄鷹般矯健的體魄,他們跑能追上狂奔的駿馬,射能拉開千石硬弓。

代北人起碼應該像楊忠那樣驍勇。楊忠在宇文泰帳下效力時,曾隨從宇文泰外出狩獵。當時楊忠獨自抓住一只猛獸,左手挾住其腰,右手揪住其舌,將其制服。楊忠因此獲得了宇文泰送給他的“揜于”的小名北方稱猛獸為“揜于”。宇文泰因楊忠的勇壯,以此作為他的名字。

楊堅卻不像代北人,也不像他的父親。

然而,不像代北人,不也正說明楊堅及其父祖是地地道道的代北人嗎?

驍勇、粗獷的代北世家,怎能傳承溫文爾雅的家學呢?

當我們考察了楊堅家族的地望、婚姻、仕宦、家學等方面后,不得不做出結論:楊堅家世與弘農楊氏無涉。

這對楊堅來說其實不算什么壞事。不是名門望族,他可以多一些寒門的勇敢,少幾分貴族的怯懦;多一些寒門的明智,少幾分貴族的迂腐;多一些寒門的積極進取,少幾分貴族的抱殘守缺;多一些寒門的生機勃勃,少幾分貴族的暮氣沉沉。

然而在一個講究門閥地望的社會里,不是名門世族畢竟是個遺憾。如果楊堅是一個普通人,他可以和成千上萬不是貴族的普通人一樣,默默地生,默默地死,不敢有絲毫非分之望。楊堅不是普通人,他是開創一個朝代乃至一個時代的至高無上的真龍天子。豈有天下至尊沒有可夸耀的門第之理?因此把天下至尊與名門顯族聯系起來勢在必行。

楊堅不姓崔,否則他可以說自己是清河崔氏。

楊堅不姓盧,否則他可以說自己是范陽盧氏。

楊堅姓楊,他不能改姓。盡管他的父親姓過普六茹,但那是北周皇帝所賜的一種殊榮,與改姓不是一回事。

在歷史上也有過直接以皇族姓氏為天下大姓的先例。如北魏皇帝元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帝姓拓跋改為元氏,從此洛陽元氏便為天下第一姓。

但楊堅卻不能這樣做。試想他若直接以皇族姓氏為天下大姓,稱自己是武川楊氏,怎么能比得上當時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呢?

楊堅只能將自己的家世附在弘農楊氏之上。


弘農從西漢武帝時開始立郡,治所在今天河南靈寶北,西岳華山即在其境內。弘農楊氏的源頭可以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有一支貴族,因一直住在羊舌邑中,便以邑為氏,號稱羊舌氏。羊舌氏中有一個人叫羊舌肸,字叔向,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叔向的母親叫羊叔姬,是個很有見識的女性。叔向的父親羊舌子因為好提意見,不被晉國國君所容,便帶著夫人和孩子到一個很小的邑落中住下來。邑中之人對羊舌子很好。有一次,一個邑民偷了一只羊送給羊舌子。羊舌子不想要,羊叔姬說:“你當初不被晉公所容,才到了這個小邑。如果不接受這只羊,又將不被邑人所容,不如收下?!毖蛏嘧舆@才把羊收下,又對夫人說:“咱們把這只羊殺了,給孩子們煮肉吃?!毖蚴寮дf:“不行。我聽說南方有一種叫乾吉的鳥,它喂自己的孩子時,不管弄到什么肉都給它吃,結果沒能把孩子養好。如今咱們的孩子都很小,一言一行都受大人的影響,不能將這種不義之肉給孩子,不如把此羊埋了,以表明我們不參與偷羊這種事。”第二年,偷羊的事情敗露了,并牽扯到了羊舌子,羊舌子對辦案的人說:“我是接受了這只羊,但我沒有吃,而是把它埋了。”結果羊舌子沒有受到此案的牽連。

后來,叔向長大了,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叔向要娶申公巫臣與夏姬的女兒,羊叔姬不同意,晉平公強迫做成了這門婚事。叔向有了孩子,取名楊食我。楊食我呱呱墜地時,正好被羊叔姬聽見。羊叔姬說:“這孩子的哭聲若豺狼,將來羊舌一族,必因此人而遭到毀滅?!毖蛏嗍系奈磥聿恍冶谎蚴寮а灾辛?。

楊食我長大后,與晉國的大夫祁盈往來甚密。祁盈有個叫祁勝的家臣,是個極荒淫的家伙。他經常與一個叫鄔臧的交換妻子淫亂取樂。祁盈知道后,準備制裁他。不料祁勝買通了晉侯的寵臣荀躒,荀躒向晉侯說了許多祁盈的壞話。晉侯大怒,立即將祁盈逮捕。祁盈手下的一個人聽說這件事后說:“殺了祁勝和鄔臧祁盈得死,不殺祁勝和鄔臧祁盈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殺掉那兩個惡人讓祁盈沒有遺憾地去死?!庇谑潜惆哑顒俸袜w臧殺了。不久,晉侯下令把祁盈殺掉,楊食我被當成祁盈的黨羽也被滿門抄斬。羊舌氏一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叔向的一些幸免于難的子孫逃到華山,在華陰地區定居下來《列女傳》卷3《仁智列傳·晉羊淑姬傳》。。

這便是弘農楊氏的由來。

弘農楊氏在戰國、秦、西漢,都出了許多卿相公侯。至東漢中葉,更是聲名顯赫,風光無比。

西漢末年,有一個名叫楊寶的人,在華陰山北看到一場驚心動魄的動物間的殘殺。一只兇猛的大鳥,緊緊地追著一只小黃雀,它那堅硬的大嘴,不停地在黃雀身上啄著。伴隨著小黃雀的哀叫,它身上的羽毛雪片般地紛紛落下。終于,小黃雀完全喪失了飛翔能力,一頭栽到地下。弱肉強食,這是自然界中無情的規律。在完全喪失自衛能力的小黃雀面前,一群螞蟻開始施展淫威,它們要把這只可憐的小鳥當成美餐。楊寶看到這種情形,不由得惻隱之心大發,把小黃雀救了起來,帶回家中精心調養。奇怪的是,這只小黃雀只吃黃花,不吃別的。楊寶便每天采來黃花喂養它。百天以后,小黃雀的傷勢痊愈,被啄掉的羽毛又重新長了出來。楊寶又將小黃雀帶回山中放掉,讓它重歸大自然的懷抱。小黃雀似乎很懂人情,它圍著恩人飛了許久,最后才戀戀不舍地離去。當天晚上,正在燈下苦讀的楊寶被幾聲輕輕的叩門聲打斷,他放下書,走到門外,發現是一個黃衣童子站在面前。童子見到楊寶,立刻伏身拜了兩拜,說:“我就是您所救的那只黃雀,是西王母手下的使者。蒙您救命之恩,特來感謝您的仁德?!闭f著,又從懷中取出四只晶瑩的白玉環,送給楊寶,又說:“我將使您的子孫有貞潔如玉的品質,位登三公?!边@個楊寶,就是東漢大名鼎鼎的楊震的父親《后漢書》卷54《楊震傳》注引《續齊諧記》。。

楊寶確有其人,這件事卻是個傳說。

然而這個傳說又反映出一個事實,楊震確實是弘農華陰人氏。

不知是傳說附會歷史,還是歷史巧合傳說,楊震確有如玉一樣的潔白品質。東漢安帝時,楊震出任東萊郡(治所在今山東萊州)太守。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當時昌邑縣令正巧是楊震所舉薦的秀才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經過自己的轄地,王密深夜拜見,并秘密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堅決拒絕,說:“當初我舉薦你,是因為知道你有才,你今天以金相報,是完全不了解我的為人?!蓖趺苷f:“我在如此寂靜的深夜送金報恩,是不會有人知道的?!睏钫鹫f:“這件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道!”王密見此,只好羞愧退出。楊震任過刺史、郡守等大官,可他的子孫卻過著極普通的生活。有人勸楊震為后世子孫置辦些產業,楊震不肯,說:“我為子孫留下清白,不是一份很豐厚的遺產嗎!”以后,楊震又被征入朝中做了司徒,再后又做了太尉,成為最高的朝臣三公之一。當時正是朝中外戚專權、飛揚跋扈之際,一些趨炎附勢之徒紛紛巴結外戚,而楊震卻始終守正不阿。有一次,皇帝的舅舅耿寶托人讓楊震提拔中常侍李閏的哥哥。楊震認為他沒當官的才能,沒有答應。耿寶又親自找到楊震對他說:“李常侍是當今皇上所看重的人,提拔他的哥哥可不是我的意思,我可是在轉達皇上的圣意啊!”楊震說:“如果朝廷要讓我薦舉,就應有尚書省發下的詔敕。”耿寶無奈,只得懷恨而去。后來,皇后的哥哥閻顯也想讓楊震提拔他的親信,同樣也碰了一鼻子灰。

楊震的兒子楊秉,自幼跟隨其父學習儒家經典,曾先后任過四個州的刺史。在任刺史時,他的舊時部下曾要給他一百萬錢,被他拒絕,他廉潔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后來,楊秉被征入朝中,先后任過太仆、太常等官,最后也做了太尉。楊秉任太尉時,正是宦官勢傾朝野的時候。這些宦官倚仗他們和皇帝的特殊關系,結黨營私,在朝中和各地到處安插親黨。這些人比著貪污錢財,搜刮民脂,天下因此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楊秉與司空周景聯名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奏章這樣寫道:現在,朝中及地方上的官員,有許多是不稱職的,這是因為近來我們舉拔人才全都以特批的方式,對他們不進行考試。這導致了現在盜竊縱恣、怨訟紛錯的局面。按照舊有典制,宦官的親屬子弟不能任官執政,而如今,他們的黨羽卻占據了許多要職。應當遵照舊典,罷黜貪殘之人,以平息天下人的怨恨。請給司隸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門五營校尉、北軍中候各下旨意,讓他們以實考察下屬,該罷免的罷免。

這個奏章得到皇帝的批準。根據這個奏章,楊秉罷免了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誼等五十多人的官職,罪大惡極者還被處死。

楊秉的兒子楊賜、楊賜的兒子楊彪在東漢末相繼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職,全都以敢于直言正諫著稱當世《后漢書》卷54《楊震傳》。

楊震一族,自東漢中葉以來,四代出了四個公卿,使弘農楊氏的名聲大噪于天下。

弘農楊氏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名門望族,卻沒有出現過楊震、楊秉那樣的杰出人物,比不上東漢時期的輝煌。

楊堅家族的依附,使弘農楊氏出現了家族史上的第二個巔峰。

楊忠曾任過北周的大司空。

楊堅的從祖弟楊弘,因軍功在北周時累遷開府儀同三司。

楊堅的族父楊處綱,因軍功在北周時官拜上儀同。

楊堅的族弟楊紹,在北周時歷八州刺史,被封為儻城縣公。

楊堅的族子楊雄,在北周時進位上儀同,封為武陽縣公、邗國公,又因功授位柱國、上柱國。

楊雄的弟弟楊達,在北周時官至儀同、內史下大夫,受爵遂寧縣男。

楊堅的胞弟楊瓚,在北周時官至吏部中大夫,封竟陵郡公。

楊堅的胞弟楊整,在北周時任開府、車騎大將軍,封陳留郡公。

楊堅一族,在北周時就開始榮貴起來。

楊堅一族的依附,沒有辱沒弘農楊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漳平市| 扶绥县| 武隆县| 奎屯市| 肥东县| 和田县| 集安市| 新蔡县| 揭阳市| 诸城市| 宣城市| 万荣县| 铜山县| 沙田区| 腾冲县| 额尔古纳市| 峨眉山市| 汕尾市| 探索| 桦南县| 绥江县| 广东省| 五常市| 临沭县| 肃宁县| 铁岭县| 鄂托克前旗| 高清| 东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阿城市| 库尔勒市| 沾益县| 阜阳市| 许昌县| 凤庆县| 昌图县| 同心县| 社会|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