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愛精神的當代價值
牛:牟先生,您說得太好了,剛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我還在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最提倡仁愛的精神,怎么沒有在里面體現出來呢?經過您的以上解釋,我總算明白了。實際上,友善講的就是仁愛,只是換了一種不同的說法,其實質是一樣的。那么,您能不能談一談孔子仁愛精神的當代價值?
牟:我曾經把儒家仁學劃分為仁愛之道、仁恕之道、仁和之道三個方面,下面就分別來談一談這三個方面的當代價值。
一、仁愛之道。孔子仁學的根本宗旨是“仁者愛人”,但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不同,它不把愛人視作神的教誨,而歸結為人的善性。人人生活在群體之中,彼此同情和關心是世代傳承的文化本性,這種本性,儒家又稱作“良知”。推行仁愛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從自己做起,發現和培育良知,自己拯救自己;從身邊做起,由近及遠,愛父母親人,愛社會他人,愛天下人類,愛宇宙萬物。
二、仁恕之道。孔子仁學的忠恕之道給儒家的仁愛信仰植入了平等、互尊的要素,從而具有了擺脫等級制度的力量,也能夠超越文化征服的局限,為當今多元文化實現和諧共生提供最合理的文明路徑。忠道就是“盡己之心”幫助他人,恕道就是以“推己之心”體貼他人。孔子講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仁學的現代價值在于,己所欲是欲他者自立,欲他者發達,而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強加于人;強調將心比心、體諒人和尊重人,不贊成強迫的愛,而提倡互尊、自愿的愛,信仰的真愛靠感動別人來傳播,正義的信仰應當有這種自信。
三、仁和之道。孔子仁學的“中和之道”體現了儒家處理社會矛盾的基本態度和風格。“中和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多元、包容差異、行事穩健,它能保持和推動人類文化生態的多樣性、豐富性、交融性的健康進程,可以避免文化威權和極端主義帶來的災難。
孔子的偉大不僅在于他為文明人確立了修仁德、安百姓的人生追求,為文明社會確立了行禮義、均貧富的理想,還在于他為文明人類確立了協和萬邦、共致太平的目標,在族群和文化關系上提出具有普世價值的“和而不同”的文明原則。這是一種為當今人類所缺乏的偉大智慧,人類要想真正擺脫野蠻、避免互相殘殺、全面步入文明,只有向偉大的孔子學習,用“和而不同”的文明原則協調彼此的關系,才能建立友愛的新型國際秩序,實現許多思想家提出的博愛的理想。
以上三個方面體現了建立在儒家仁愛基礎上友善的原則,只有用友善的態度去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乃至國家與國家、宗教與宗教等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保持人類的和諧共生與世界的和平發展。人類已經是命運共同體,而有些利益集團仍在損人互斗不已,危害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儒家“友善、互尊、和諧”之道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普遍性道德原則。
牛:您剛才談到了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中恰好就有和諧,那么,儒家的和諧精神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牟:儒家思想的發展,貫串著一條紅線,便是貴和的哲學,主張多樣性事物之間應當和諧相處、互補共進,不應當對抗沖突、你死我活,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皆當如此,因為宇宙和人類是一個整體,天下如一家、社會如一身,彼此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多樣性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矛盾當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對待和解決矛盾的態度與方式應當是包容的、文明的,即共生共處、合作兩利。儒家贊成包含著多樣性、協調性的“和”,反對單一化、一言堂的“同”,因為“同”不符合客觀事物的本性,是行不通的,也會帶來爭斗和破壞。
《國語·鄭語》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從發生學上肯定了“和”的哲學意義。春秋時期晏嬰將“和”的哲學從烹調、音樂推到社會政治,認為君臣關系不僅是命令與服從,還應有不同意見,相異而相濟,這就是“和”,由此才會有良好的政治。
到了孔子,總結以往“和同之辨”,明確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命題,“和而不同”于是成為一個社會文化的偉大原理。它的內涵至少具有以下要義:一、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二、承認每一種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屬性和價值;三、人們之間要互相尊重;四、避免沖突與對抗,實行和平共處之道。“和而不同”的原則可以有多種體現,不同事物、不同意見有時可以并行不悖,有時可以相異相成,有時也可以相反相成。
因此,“和而不同”的理念是理性的、人道的、開放的、寬容的、平等的,因而與現代文明精神完全能夠相通,它是一種大智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
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樂和同,禮別異,但別異之禮以和諧人群為貴,不是要割斷不同族群之間的密切聯系。《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認為“和”是社會發展的普遍真理。它還說:“君子和而不流”,“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是有原則的,人們不能與歪風邪氣同流合污,而各種健康的生命和文明的理念都可以共生共進。
《易傳·乾卦·彖傳》提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認為陰陽之道在于使萬物各盡其性、各得其所,從而相依共成一體,這就是“太和”的理想狀態。它還提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堅信人類社會可以經由不同的道路最后走向大同世界,“同歸”與“殊途”,“一致”與“百慮”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把多樣性與一體性統一起來了,從而形成寬容的文化戰略,給予諸子百家以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后宋儒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從哲學的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近代則有譚嗣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強調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內外通、人我通,把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溝通作為實現國內外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是“通和”的思想。
近現代許多學者,在儒家“仁愛通和”思想指導下,提出“貫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戰略,這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當代發展,它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兼收并蓄的氣概和綜合創新的能力,能夠在開放中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牛:那么,提倡與弘揚儒家的和諧精神,對于我們當前社會來說,又有什么價值呢?
牟:今天我們提倡儒家的貴和哲學,發揚孔子思想中的和諧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時代價值:
一、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儒家的宇宙觀從一開始就是天人一體、宇宙一家的,它是一種早熟的生態哲學。儒家習稱“自然”為“天”,孔子贊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提倡“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易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易傳·乾卦·文言》);《中庸》提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我也”(《識仁篇》);張載認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生的最高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朱熹說“天便脫模是一個大底人,人便是一個小底天”(《朱子語類》);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總起來說,儒家的天人觀是整體性的大生命觀,宇宙是一個超型大生命,人是宇宙的產物,他應該像愛護母親和家園一樣愛護自然,像愛護兄弟姊妹一樣愛護萬物;要自覺擔當“天地之心”的責任,做事天、補天的事,不做逆天、損天的事;人與自然不僅是朋友,而且是親人,人對自然的依存度是很高的。我們如能培育和增進儒家這樣的天人智慧和博愛情懷,必將大大促進我國生態環保事業的蓬勃發展,從而不僅造福于當代,而且延福于子孫后代。
二、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
儒家的人類觀是天下一家。孔子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他所提出的“忠恕之道”與“和而不同”,不僅適用于一國一族之內,還要推之于國際、族際,成為世界普遍性人際原理。
現在最難也最迫切的事情是突破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把平等、寬容、互尊、互助實現于國家關系和民族關系之中,而實現這一突破的關鍵是強勢國家和民族拋棄大民族主義觀念,把弱勢國家和民族真正當成親人和兄弟,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尊重別國別族對自己發展道路的獨立選擇。
儒家經典早就強調國家對外的方針要“講信修睦”、“協和萬邦”,如有沖突要“化干戈為玉帛”,實現和發展平等友好往來。儒家一向反對“以鄰為壑”、“乘人之危”,認為“和則兩利,分則兩損”。儒家的這些思想在人類相互依存性空前增加的今天,更顯現出它的真理性和價值。
儒家也看到國家、民族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大國強國的主導作用,但認為大國要得到尊重和安定天下,不能僅憑軍事實力,還要擁有道義的力量,實行“以德行仁”的王道,則“得道多助”,天下心悅誠服;反之,實行霸道,一味以力欺人,則“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導致眾叛親離。德、日法西斯的覆滅,當代霸權主義的碰壁,都在從反面證明儒家的世界和平之道才是光明之道。
三、促進社會各階層關系的和諧
儒家在歷史上受宗法制度的限制,在其禮學中有等級觀念,表現出貴族意識,如強調君權、族權和夫權,這是應該加以剔除的。但儒家也有非常可貴的民本思想,雖然不能與當代民主思想等同,卻應該視作在中國實現民主的重要資源。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是古代民本主義和近代西方民主主義的結合。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其重要表現便是惠民富民,“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孟子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實行仁政,重視民生,為民興利除害。荀子把君比為舟,把庶人比為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故治國者要“平政愛民”(《荀子·王制》)。儒家經典《尚書》中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把民眾的信任看作國家政權的基礎。歷代凡是能重視民生民意的政權,便發達興旺;反之,凡是虐民困民的政權,必然發生危機以至于滅亡。
儒家還很重視納諫采風,以便實現政通人和。孟子說“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提倡下對上的直言批評;并主張在用人時要尊重民意調查,“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撤換和懲處官員亦復如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樣可以保證上下一心,社會和諧有序。
我們今天進行民主與法制建設有一個過程,要逐步擴大各階層和廣大民眾參與政治活動的范圍和程度,加強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凡事皆要有助民生、順應民意、廣采民智,則政治文明會有較快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認真吸取先人的政治智慧是十分有益的。
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共生互動的國家,古代文明是多元起源,又不斷向中原地區匯聚,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周輻射的反復進行的創造過程,它既是多元的,又有凝聚的中心。
作為中華民族集合核心的華夏族和后來的漢族,它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儒家推崇的圣人,許多是出身于少數民族,如舜生東夷,禹出西羌,周文、武源自西戎,只要能代表先進文化,便為中華民族共同尊崇。
費孝通先生把中華民族的格局稱之為“多元一體”是十分精辟的。所謂“多元”,是指民族眾多,文化各異;所謂“一體”,是指多種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有共同的族群認同,有共同的歷史命運,相互滲透和依賴,不可分割。從古到今,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繁榮做出了貢獻。
在文化上,由儒道互補,進到儒佛道三教鼎立與合流,形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三教文化以其強大的輻射力,影響到各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各民族又以各自獨特的信仰和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由于儒家“厚德載物”的寬厚品格,中華民族不僅在歷史上不斷吸納了眾多的外來文化,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文明的重要交匯之地;而且近代中國落伍以來,中國人又以開放的心態到西方去尋找真理,努力學習各種先進文明。經過幾百年的努力,現在中華步入迅速復興之途,現代化事業取得巨大成功。中國成為東方傳統優秀文化、西方現代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交相輝映的國家。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思想文化上絕不是一個清一色的社會,而是文化多元和諧的社會。在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維護國家法律法規的統一性和尊嚴;在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把主導性與多樣性、先進性與廣泛性結合起來,給各種民族特色文化和外來健康文化提供廣大寬松的環境,使中國成為集人類文化瑰寶之大成的多姿多彩的“百花苑”和文明對話的勝地。而民族傳統文化是根本,返本開新,綜合創造,它不僅造福于中國,亦將造福于世界。
五、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是人生的幸福,也是社會和諧的要素。重視家庭和親情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更是儒家的傳統。儒家把婚姻家庭看作兩性生命的結合與族群生命的延續;家庭作為整個國家民族的基本單位,又擔當著培育人才、傳承文化、穩定社會的功能,所以家庭的意義是重大的。
儒學的婚姻家庭觀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其一是重視親情,在兩代人之間提倡父(母)慈子(女)孝,互相關愛。父母慈愛子女不僅出于天性,又有傳統的深厚積累,看來無須提倡。子女孝順父母是傳統美德,但容易減弱和喪失,需要培養和提倡。現代社會中父母往往不缺吃穿,而缺少與子女的團聚,空巢家庭越來越多,老人的親情得不到滿足。一曲《常回家看看》得到社會熱烈的歡迎,說明人們在呼喚孝道,尤其呼喚精神情感方面的孝道。
其二是重視夫婦之情,強調夫婦同體,百年好合,互敬互愛,互相忠誠,白頭到老。朱熹說:“夫婦和而家道成。”(張伯行《續近思錄》)夫妻是家庭得以成立的基礎,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家庭可以無子女,不能無夫妻。
現代社會受到時代潮流的沖擊,夫妻關系越來越不牢固,離婚率不斷攀升,婚外情經常發生,單親家庭日益增多,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戀愛自主、感情第一、男女平等、離婚自由,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結婚草率、感情不專、離婚輕率,也不是好現象,不僅給雙方帶來痛苦,也給子女造成心靈創傷。
按照儒家傳統觀念,夫妻之間不唯有情,還有恩義,班昭《女誡》說:“義以和親,恩以好合”,“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因此應當嚴肅對待。夫妻以情合,成立家庭,生育子女,便有恩義積累、便有責任在肩,不能由淺薄的感情變化去喜新厭舊。如果缺乏道德責任感和恩義之心,便不要成立家庭,否則一合一分,會給對方造成極大傷害。
牛:習總書記在山東講話中提到了儒家的君子人格,您也在相關文章中多次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個人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養成儒家式的君子人格。您能不能就這一問題再談一談?
牟: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講話中說:“儒家推崇君子人格,講‘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義以為質’、‘故君子莫大于與人為善’等等。”這段話很重要。
孔子是至圣,是萬世師表,如司馬遷所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對于多數人而言,比較現實的做人目標應當如孔子所倡導的那樣,爭做新時代的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是有德者,既有益于社會和他人,也使自己過得有尊嚴、有意義。
根據孔子論君子人格的言論,我概括為“君子六德”:一要有仁義,立人之基。“君子以仁存心”、“君子義以為上”,即心地善良、關心別人,而且行為端正、見利思義,如孟子所說:“居仁由義。”心要有溫度,不要變冷,更不能變黑。
二要有涵養,美人之性。“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即要以修身為本、知書達理、人格健全、忠厚待人、氣質高雅、行事有度。
三要有操守,挺人之脊。“君子和而不流”、“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也”(《論語·泰伯》),即要堅守正道、是非分明、矢志不移、不與歪風邪氣同流合污。
四要有容量,擴人之胸。“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尊賢而容眾”、“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要心胸寬闊、尊重他人、講究恕道、包容多樣。
五要有坦誠,存人之真。“君子坦蕩蕩”、“君子必誠其意”,即要誠信做人、表里如一、直道而行、光明磊落。
六要有擔當,盡人之責。“君子以自強不息”、“仁以為己任”,即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立志遠大、勇挑重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