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國璋傳
- 彭秀良
- 2046字
- 2020-03-13 11:13:20
一、美麗的詩經村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句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編成于春秋時期,原本只稱為《詩》,因儒家將其奉為經典之一,所以稱《詩經》。它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共有305篇,取整數(shù)稱“詩三百”,共分為“風”、“雅”、“頌”三大類。據(jù)說,《詩經》是由孔子編纂而成的,他對《詩經》的評價是很高的,曾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管思想和情感的基調如何,《詩經》三百篇,都沒有偏離“道”與“禮”的邪思雜欲,“思無邪”后來被奉為評價詩歌的一個標準。如此美麗的詩句與一個村子聯(lián)系在一起,那美妙的意境就更為深遠了,可偏偏現(xiàn)實中就存在著這么一個村子,這就是馮國璋的出生地——河間市西詩經村。最早為馮國璋做傳的張一麐
這樣說:“所居為河間城外之詩經村,即漢毛公講學處。”

西詩經村地名牌
談到詩經村的來歷,還要從秦始皇的一項國策說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建立了秦朝,自稱始皇帝。為鞏固其統(tǒng)治,加強思想專制,秦始皇焚書坑儒,下令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官的私藏《詩》、《書》等亦限期繳出焚燒;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在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一些習傳《詩》、《書》的人紛紛出走,避禍他鄉(xiāng),《詩經》因之得以流傳下來。到了漢代,傳《詩經》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所傳為今文詩學,毛所傳《毛詩》為古文詩學。據(jù)說子夏(孔子弟子,也是親炙孔子講授《詩》之人)的后人將《詩經》傳給了毛亨,毛亨一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漂泊到河間隱居。后來,毛亨成為西漢著名學者,古文詩學的開創(chuàng)者。關于毛亨的籍貫,一說是魯(今山東曲阜),一說是河間(郡治在今河北獻縣東南),史稱“大毛公”,曾作《詩詁訓傳》,并傳授給毛萇。據(jù)歷史記載,毛萇為趙人,經考證即今河北饒陽縣人。他得毛詩真?zhèn)鳎卧娪染贩Q“小毛公”,曾在家鄉(xiāng)筑臺講詩,影響頗廣。
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劉啟封他的第三個兒子劉德為河間獻王。劉德曾得到朝中大儒衛(wèi)綰的精心輔導,修學好古,酷愛讀書,藏有許多先秦舊書。他在河間設立了“君子館”,招徠四方學士到此講學。劉德得知毛萇在饒陽筑臺講學的消息后,便不惜重金聘請毛萇到“君子館”講詩,并封其為博士,使毛詩大興一時。毛萇也因此身價陡增,官至北海太守。
歷史推演到魏晉之后,魯、齊、韓三家的今文詩學逐漸衰落,只有古文詩學的《毛詩》代代相傳。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毛萇保存并傳播《詩經》的功業(yè),便將他在河間講詩的村落取名“詩經村”,還在村旁為之修建了衣冠冢。元代以后,又修建了毛公書院和毛公祠。而毛萇在饒陽筑臺講詩的故里,原來也叫詩經村,后因訛傳,寫為讀音相似的“師欽村”。
詩經村分為東西兩個村,馮國璋出生的那個村子是西詩經村。西詩經村位于河間市城區(qū)的北面,簡稱西村,是西詩經村鄉(xiāng)人民政府的駐地,現(xiàn)有土地6700畝,人口3500人,緊鄰106國道、保滄(保定—滄州)高速,交通便利。西詩經村處于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西瓜、芹菜等,屬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村落。近些年,西詩經村的農副產品加工業(yè)頗有起色,其中香油加工業(yè)最具特色,并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在馮國璋出生的那個年代,西詩經村的農產品加工業(yè)是極不發(fā)達的,但阡陌相連的景象別有一番情趣,故而張一麐給出了“田園之樂,詩書之澤”的考語。
西詩經村所在的河間市古稱瀛州,地處華北平原腹地,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中心,北距北京189公里,東距天津183公里,西距石家莊176公里。河間市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下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615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全市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萬畝,也是個農業(yè)大縣。1990年10月,撤縣設市。
河間是一座古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家輩出。其名始于春秋戰(zhàn)國,距今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均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成縣,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河間本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又屬冀州。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廢封建立郡縣,沿襲春秋戰(zhàn)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隋煬帝大業(yè)初年,以武垣縣境介于沙河(子牙河)、唐河(古寇水)之間,改武垣縣為河間縣,一直沿用至今。除毛萇曾在詩經村傳授《詩經》以外,東漢科學家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瀛州知州,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代著名醫(yī)學家劉完素、現(xiàn)代著名作家劉流、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等均祖居河間。
以前,人們習慣于用一個人的原籍或出生地來做稱呼語,以示尊重。比如,晚清重臣張之洞原籍直隸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人們就稱他為“張南皮”;與之同時代的段祺瑞出生地是安徽合肥,被當時的人稱為“段合肥”。馮國璋卻有兩個類似的稱謂,一是“馮河間”,也是在州縣名前冠以姓;二是“馮詩經”,系在村莊名前加姓,獨具一格。馮國璋以家鄉(xiāng)為榮,而他幼年生活過的家鄉(xiāng)小村亦因他而名揚海內外。美麗的詩經村,滋潤了馮國璋的青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