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辭域外地名與外來文化
- 湯洪
- 952字
- 2020-03-06 11:06:57
序
湯洪以其《屈辭域外地名與外來文化》索《序》于我,使我得到又一次學習屈辭的機會,更深地品味到屈辭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意蘊。
我一直以為,導致屈辭較之《詩經》難讀的原因,不是兩者之間什么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而是兩者自身主題與題材之間的距離。就其大較而言,詩的主題是當代的,而其表現這一主題的題材亦是當代的,二者之間沒有距離;屈辭的主題同樣是當代的,但其表現這一主題的題材卻并非當代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間離。正是這種主題與題材之間距離的不同,造成了詩歌風格與審美感受的巨大的不同。不過,我上述關于主題和題材間距離的觀察只是時間概念上的。讀了湯洪的大作,我應該趕快補充一點,這種觀察還應有空間的概念:詩的主題是當地的,其表現這一主題的題材亦是當地的,二者之間沒有距離;屈辭的主題同樣是當地的,但其表現這一主題的題材卻是異域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間離。我們對屈辭能夠獲得多深刻、準確的理解,多豐富的審美感受,其實就取決于我們對這種時間和空間距離的能否把握與渡過。因此盡管我還不能說對湯洪大作所言盡皆領會和同意,但卻要衷心感謝他給了我這樣一次學習的機會和這樣的啟迪。
當然,我知道,湯洪所討論的論題是危險甚至容易招來謾罵的(盡管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恐嚇和辱罵絕不是戰斗),其觀點是不容易得到很多人贊同的。不過在我看來,人文學科中缺乏具體時間和空間坐標以及數據的結論,大約都是相對真理而并沒有什么絕對真理。但重要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之,有什么論題是禁區呢?有什么樣兒的討論是不允許進行的呢?關鍵在于對問題的探討是不是認真的、嚴肅的。只要是認真嚴肅的探討,就是值得尊敬的。人類數萬年演進的過程中,正如人文學科領域中這樣許許多多認真嚴肅的探討(無論其結論是對是錯),促進了人類大腦機能的健全和發展。
湯洪所討論的這一論題其實并非他的發明。在我看來,這一論題有著很高的難度且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公認結論。因此我就更敬佩他勇于面對難題,孜孜不倦,極其認真嚴肅的讀書、思考、討論的態度。這是一位年輕的學者應有的良好的學術品格。他的討論大量汲取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取得的成果,應該說再一次推動了這一論題的探討。我期待他的討論能夠得到學術界的良好的互動。
是為序。
李誠
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