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琉球史論作者名: 徐勇 湯重南本章字數: 1238字更新時間: 2020-03-06 10:51:28
三 貝丘時代
遍布琉球群島的珊瑚礁,給群島上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貝類資源。無論是作為食物,還是生活用具、裝飾用品,人們都大量使用各種貝類,也孕育了古代琉球群島上的“貝文化”。
“貝丘時代”(也稱貝冢時代)是琉球群島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期。貝丘時代以公元前3世紀為界,分為貝丘時代前期和貝丘時代后期。而琉球群島,特別是沖繩群島的貝丘時代后期卻一直持續到11世紀前后,也就是相當于中國的宋代和日本的平安時代。沖繩群島上發現的貝丘時代的遺跡已有6千多個。通過分析發現,貝丘時代的早期人們生活在海岸的沙丘低洼處,前期一般在海拔80米以下的琉球石灰巖丘的崖下,中期在高臺地,后期又下降到海岸沙丘地帶的有泉水的附近。但是不管怎樣,這些遺跡都臨近被珊瑚礁環繞的內海,這反映出當時的人們過著捕撈魚、貝類的生活。雖然在貝丘時代中期的遺跡中發現了一定程度的伴隨有農田種植的復合型生活形態,但是直到貝丘時代后期依然尚未發現水稻耕種的農業生活的印記。
其中,最為古老的,被認為是7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如1919年發掘的狄堂貝冢,位于現今沖繩本島中部;1920年發掘的伊波貝冢,位于沖繩本島的石川市。這兩處貝丘出土的遺物中,有海水、淡水及陸地產的貝殼、魚骨、獸骨,以及作為飾品的貝制品。
1958年發掘的大山貝冢,位于現今沖繩本島的宜野灣市。該貝丘由四層組成,從中出土的口緣部位帶有橫捺刻紋的陶器,被認為是琉球貝丘時代的前期中后階段的標準樣式。1967至1969年,在位于沖繩本島國頭郡的宇座濱A處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了古代琉球人的原始住居,為石塊結構。從中出土的陶器,為尖底或甕形。此外,還有定角片刃石斧、磨石及石制器皿。從遺址的年代來看,相當于中國戰國時期或日本繩紋文化末期的遺物。其中,以口緣部位肥厚的壺型陶器為代表的所謂宇座濱式陶器,與奄美大島宇宿貝冢出土的上層式陶器相比,在形狀與花紋上類似。1954至1973年,在現今沖繩本島的國頭郡恩納村,又先后發掘了編號為第一至第三號貝冢的仲泊遺址。從出土的陶器來看,有可能是琉球貝丘時代后期至城池時代使用之物。
現今沖繩本島以外的群島上,也先后發現過貝丘遺址。如久米島的太原貝冢,它是沙丘上形成的前期貝丘。這種情況與沖繩本島在石灰巖下形成的貝丘有所不同。再如伊江島具志原發掘的后期貝丘中,出土的遺物包括甕型、壺型等樣式的陶器。再如,八重山群島石垣市出土的川平I號貝冢內,則出土了外耳陶器、青磁器片和所謂的“南蠻陶器”。據稱,其中的外耳陶器,是八重山陶器文化的代表,很可能是波照間下田貝冢出土的外耳陶器的原始形狀。
上述考古發掘成果說明,距今7千年左右,古代琉球群島上的人類,已經進入捕撈時代。雖然貝丘時代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原始耕種,但可以肯定,農耕沒有成為當時的琉球群島的人們的主要生產生活形態。其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眾所周知,水稻種植需要大量的水和人力,同時容易受制于自然環境,也需要常年進行田間管理。而島上近在身邊的海水中就有豐富的海產品足以養活當時的人口,而費時費力還要依賴自然條件的農耕也許在當時并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