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這是由9位學人經過6年共同努力奉獻給廣大讀者的一本簡明、通俗的關于琉球的史論著作。全書分為15章,闡述了史前琉球、琉球統一及王朝歷史、琉球的大航海時代、王國與中國明清兩朝的關系、琉球與日本德川時期薩摩藩及明治時期的關系、日本侵略、吞并琉球及琉球的獨立運動、二戰后國際社會對日本及琉球的處置政策、琉球被美國占領到“返還”日本、日本治權下的沖繩直至當今的狀況。并設兩個專章闡述了戰后琉球政治地位之法理研究與戰略思考、“自為一國”琉球歷史之研究動態;還附有代編后記——張家灣琉球人墓地訪古。為便于廣大讀者閱讀,有必要先極簡明地對琉球的歷史節點和我們的一些基本看法作一陳述。
在東海之東,一個像海上游龍一樣的島鏈,被古代中國定名為琉球群島。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福建省隔海相望,位于我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中國的正史《隋書·琉球國傳》曾有較為具體的記載。但其所記,是否就是琉球群島,一直有不同觀點的爭論。在琉球群島上出土過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燕國的“明刀錢”、唐幣“開元通寶”等,證實了琉球與中國的久遠交流。
在12—15世紀(1187—1405年),琉球先后經歷了舜天、英祖、察度三個王朝的統治。在英祖王朝的玉城王時期(1314—1336年),分裂為中山、山南、山北(“三山”)三個小王國。1372年(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訪問中山國,中山王察度領“受其詔”后,派王弟到中國奉表稱臣,并貢方物,開始了琉球向中國的朝貢活動,也是中琉官方交流之始。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派冊封使到琉球,冊封武寧(察度王逝后的繼任者)為中山王。這是琉球史上正式受中國冊封之始。1429年,巴志終使“三山”重歸一統。1430年,明朝承認巴志統一琉球,并賜琉球王(亦習慣性地稱為中山王)巴志尚姓。琉球國尚氏王朝共26代,直到最后一代琉球王尚泰時,琉球國于1879年被日本吞并,這一封貢(冊封、朝貢)體制持續了約500年,中琉之間只有友好,毫無積怨。
“琉球”是中國自隋唐以來對琉球群島、琉球王國的稱呼,明太祖的詔書就以琉球相稱,琉球使節入明時也以此自稱。“沖繩”之稱,則見于17世紀日本江戶學者新井白石的《南島志》。日本明治政府在1879年吞并琉球時(“廢藩置縣”時)不稱“琉球縣”而稱為“沖繩縣”,是因琉球的稱呼有“歷史上屬于中國”之意(日本《琉球·沖繩史》)。
作為中國藩屬,琉球奉中國正朔(中國歷法),但明清兩朝并不直接進行政治統治。中國守仁執義,扶助弱小,明太祖曾將“善造船”的福建漢人“三十六姓”移民到琉球,帶去中國文化。琉球留學生來中國留學,費用由中方負擔;琉球漁民漂流到大陸,中國負責送還;琉球人在中國病故,地方政府以禮埋葬。琉球知恩守禮,被明神宗萬歷皇帝譽為“守禮之邦”。
琉球借受中國冊封提高威望。在15、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亦稱“大貿易時代”),琉球是“萬國之津梁”(海上橋梁)。史載,琉球僅赴明朝入貢就達171次,來中國的琉球人數在10萬以上(清時則達20多萬人)。15世紀末琉球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的銘文稱,琉球“以大明為輔車”(輔:頰骨;車:齒床。喻關系如骨肉、唇齒一樣密切)。
琉球從1372年開始,納入了中國明清兩朝的封貢體系,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在500年間,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并與中國進行“朝貢”貿易;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琉球王國的官方文件、對外的文書、條約以及編纂的琉球正史等等,均是用漢文書寫的。
從16世紀末起,琉球便不斷受到日本勢力的侵襲和滲透,從與琉球貿易中得到好處的戰國大名九州薩摩的島津氏,由獨占琉球貿易變為奪取其領土。1592、1596年,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兩次派兵侵略朝鮮,薩摩藩主(諸侯)大名島津氏借機向琉球攤派軍役,敲詐錢財。1609年,島津氏在最高統治者德川幕府將軍默許下,派兵攻打琉球國。中國正史《明史》記載道: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琉球王尚寧被擄至日本薩摩藩鹿兒島近三年半,在迫使琉球答應向日本進貢,日本又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后,才放歸琉球。此后,琉球被迫成為了日本的附屬國。日本還強加給琉球國“無薩摩命令不得向中國進貢”等15項規定(琉球國并未執行,一直與中國保持封貢關系)。琉球的內政、外交從此開始也往往受制于日人。琉球與中國的“入貢貿易”,變成了薩摩藩謀利的手段。更陰險的是,島津氏既要從琉球與中國貿易中得到好處,又令琉球裝出不是日本附庸的假相,表面稱日本為“友邦”。每當清朝使節將臨,在琉球的日本人便行回避。這種明屬中國、暗屬日本的“兩屬”狀態,一直持續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但清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琉球從屬于日本。
日本明治維新(1868)以后,明治政府把侵略朝鮮、占領臺灣作為既定方針。作為進犯臺灣的基地,急于吞并以清朝為宗主國的琉球王國,納為日本領土。1872年,日本在未與琉球的宗主國清國協商的情況下,宣布把琉球國王尚泰降為“琉球藩王”。1874年4月,日本借口琉球漁船在海上遇難,漂流到臺灣的漁民被高山族人誤殺,派兵進攻中國臺灣(這是歷史上日本首次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日本故意曲解清政府官員在交涉中有“番民皆化外,猶貴國之蝦夷,不服王化”一語,誣稱“臺灣番地不屬中國版圖”,迫使清政府簽署《臺事專條》,向清廷索取五十萬兩補償白銀,妄圖使日本吞并琉球合法化。1875年7月日本派出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命令琉球廢除與清朝的冊封朝貢關系,改藩制為日本的府縣制、設置鎮臺(軍事設施),因為琉球支延,遂于1879年3月率兵接管、吞并了琉球,廢琉球藩,改為沖繩縣。藩屬中國五百年的琉球王國,在日本的侵略強權下亡國。
對于日本吞并琉球,中國清政府雖據理力爭卻力不從心。此后在美國總統格蘭特居間調停下,中日兩國互派特使在北京就琉球問題舉行談判。對于中方提出的“琉球三分案”(主張奄美島以北歸日本、存琉球王國于沖繩諸島、宮古及八重山島為中國領土),日本則提出“分島加(改)約案”,即沖繩諸島以北為日本領土,宮古、八重山二島為中國領土,外加在1871年締結的《日清修好條規》中,增加日本商民在中國大陸享有與歐美各國同等權益。最后,清政府在1880年10月按日本方案與日本達成“分島改約”協議,其中包括:
大清國大日本國公同商議,除沖繩島以北屬大日本國管理外,其宮古、八重山二島屬大清國管轄,以清兩國疆界,各聽自治,彼此永遠不相干預。
附單規定:
一、大清國應派員以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明治十四年二月,到八重山島地方,與大日本國所派官弁,各呈示憑據,將宮古、八重山群島土地民人,一并交受。二、宮古、八重山群島民人,在交付之際,大日本國官弁應先期加意戒飭曉喻,使其安分,以免紛擾,既交付之后,兩界民人,各遵其國法例,不互相干犯。
清政府同意“分島改約”,決非出于本意。與日本對領土的貪婪不同,中國是在無奈之時對琉球“興滅國,繼絕世”,欲使琉球王國得以續存。但清政府終因內外所迫、意見不一的困擾而未能與日換約,預定于翌年正月交割琉球南部二群島之事亦未能實施,“分島改約”遂成為歷史懸案。
中日“分島改約”協議雖未履行換約手續,但也證明日本曾承認中國對南部琉球享有主權。沖繩歷史教育研究會編的《琉球·沖繩史》中指出:“分島改約案雖然沒有生效,但生效的可能性充分存在。因為在日清談判時正式提議、且最熱衷實現的是日本。假如締結批準生效,宮古、八重山的土地與人民,將作為日本獲得在中國內地通商權的交換條件,交給清國。”日本學者井上清評論說,此案雖成懸案,但不能僅憑清政府沒有及時在分島改約案上簽字、日本政府由此拒絕以后的談判,就斷定琉球全島已為日本獨有,日本政府也承認琉球問題屬仍待交涉的懸案。之所以不想繼續談判,原因在于日本“天皇政府正在策劃的日中戰爭(甲午戰爭)迫在眉睫,日本正在全力為此做準備。如果此地變為中國領土,在戰爭時將成為中國進攻日本的有力依托。正是由于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獲勝,才確立了日本獨占琉球的局面”。
從明清時期的中國藩屬國到被日本所滅,弱小然重義守禮的琉球王國的下場是個大悲劇。也順便說說,琉球在二戰中被日本軍國主義綁架,為其“本土決戰”抵擋炮彈,付出了死亡23萬人,使琉球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一的重大犧牲。日本在窮途末路之時,甚至曾將琉球作為“丟棄品”,作為與聯合國和談的條件。琉球人民欲哭無淚,寫下一曲凄涼的悲歌。
琉球王國的歷史定位是:在1879年被日本吞并前,琉球還一直是“自成一國”、“自為一國”或是“兩屬的獨立王國”。這里,要注意兩種不準確的錯誤認知:一是以為琉球既然是在中國的宗藩關系體制內,是中國的藩屬國,那就是中國的領土,在中國版圖內;二是琉球從1609年后,既然成為日本的附屬國,那就是日本的領土了,在日本的版圖內。
二戰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就是說,日本領土是不包括沖繩的,日本已失去對琉球的統治。由于在開羅會議上,中國國民政府蔣介石兩次對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二戰后將琉球交給中國的提議,均回答為“中美共同管理為好”;戰后,又忙于打內戰,錯過了解決琉球問題的絕佳時機。同時因后來美蘇冷戰逐步升級、中國國內形勢變化,美國為把琉球建成反共的軍事基地,關于中美共管琉球一事不再提起。1947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由美國托管琉球的提案。1951年9月,對日媾和會議在舊金山召開,美國主導和約的簽署,開始長期軍事占領琉球群島。1971年6月,日美簽署了把沖繩“歸還”日本的協定,1972年5月15日將琉球交給日本管理。
學者指出,琉球既由聯合國批準托管,就不是日本領土。對托管制度的更改或修正,應由聯合國批準。美國將沖繩交給日本,純屬無視聯合國決議的私相授受。1971年日美間的“歸還沖繩協定”,公然把中國領土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內,嚴重侵犯了中國領土主權,不僅非法而且無效,對中國也無任何約束力。
這里,應該對日本吞并琉球問題,稍微具體地做些闡述。從日本與琉球關系的歷史看,日本吞并琉球,應有兩次:第一次是日本薩摩藩吞并了琉球的部分國土。1611年,即1609年日本入侵琉球后的第三年,日本首次對琉球進行了領土搶奪:將原屬琉球的大島、德之島、鬼界島、沖永良部島和與論島等五島強行并入薩摩藩,成為日本的領土,從而把琉球北部的五島從琉球王國版圖中抹掉了。第二次是近代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879年完成的對琉球王國的吞并。一般論及日本滅琉或吞并琉球,則專指第二次。
再從日本吞并琉球,是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步驟,也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視角考察。1868年,明治天皇在《宣揚國威宸翰》(御筆信)中提出了“海外雄飛論”。其宣稱的“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成為近代日本的國策、目標,也表露出征服亞洲、爭霸世界的狂妄野心。此后,日本統治集團炮制了對外擴張的藍圖,提出了所謂“大陸政策”這一指導對外侵略的總政策,其第一步,就是向南發展:征服中國臺灣。日本“維新三杰”之一、當時掌握軍政大權的西鄉隆盛談到中國臺灣時,即主張“奪取此地,歸為我有,以便永鎮皇國之南門”。而要征服臺灣,首先就要吞并琉球。
日本對琉球的吞并,大體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是大力造勢,編造歷史,尋找理由。1870年,明治政府外務省官員佐田白茅宣稱:對當局而言,琉球可唾手而取;1871年,薩摩藩向政府遞交了一份《調查報告》,篡改日琉關系史,雖承認琉球王國為中國明清兩朝藩屬之事實,但妄稱,琉球“自上古以來……為皇國屬島之事,古史亦有載之”;1872年5月,時任大藏大輔的井上馨上書政府,建議變琉球王國版籍為日本所有,即實行對琉球的吞并。
第二步,用突然襲擊手段,對琉球國王搞“冊封”,并提出無禮要求。1872年9月,琉球王國正使尚健等人在東京見天皇時,日本政府單方面宣布:“冊封”琉球國王為日本藩王,列入日本華族,還提出控制琉球對華外交權等要求。1873年,日本天皇又下“詔書”,命琉球受日本內務省管轄,稅收上繳大藏省,妄圖掌控琉球內政。琉球王國不僅沒有接受這一“冊封”和同意日本的這些無理要求,而且尚健等人在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會談時,還向日方提出了歸還1611年被日本割占的琉球北部大島、德之島等五島的要求。
第三步,制造事件,入侵臺灣,妄圖造成既成事實,為實施對琉球的吞并做足功課。1871年底,發生了琉球漂流民在臺灣遇害事件。這本是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事,與日本毫無干系。但正在醞釀吞并琉球、進占臺灣的日本朝野,卻將其視為難得的借口。1872年日本外交官在北京聽到此事后,如獲至寶,立即報告了外務省。從1872年8月起日本開始策劃,幾經商議后,于1874年4月,日本政府任命西鄉隆盛胞弟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蕃地事務都督”,授權率艦隊“征伐”我臺灣。五六月間,西鄉伙同美國李仙得顧問(原美國駐中國廈門兼臺灣領事,被日本聘為顧問),率日軍兵犯臺灣,在瑯嶠登陸后,大肆燒殺搶掠。但侵臺日軍受到臺灣軍民英勇反抗和不斷襲擊,加之水土不服,死傷很多,達三分之一。侵臺日軍已撐不下去。中國清政府也從1874年5月開始增兵臺灣,清軍已達一萬多人,李鴻章又宣布還要增兵二萬。日本敗局已定,只好同意與清政府談判。在英、美公使斡旋下,1875年10月底,日本實權人物、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后,以外交訛詐手段迫使清政府訂立了《中日北京專條》。其第一條竟稱“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等于承認琉球人為日本屬民,也為日本此后吞并琉球埋下隱患。依此專約的《會議憑單》,日本還向中國勒索了50萬兩白銀。近代日本的首次對外侵略,先以武力,后以訛詐得逞而結束,從而使日本受到鼓舞,野心更加膨脹;也由此看透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從而更進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胃口。日本加緊了吞并琉球的步伐。
第四步,以蠶食方式,一步步推進吞并琉球行徑。首先,于1875年3月,讓琉球官員到東京,向其宣布:“琉球藩尚為兩屬形式,今日若不改革,則將受到中國干涉”,“我政府有此憂慮,意在那霸設置鎮臺分營,以保琉球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占領琉球的無理要求。而琉球則堅持不接受日方要求。接著,在7月,日本政府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等到那霸,代表政府正式向琉球王國發出五條強制“命令”,企圖強令琉球:廢除與中國的封貢關系,斷絕與清朝外交關系,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廢除中國年號;接受日本實際管轄,納入日本版圖;琉球改用明治年號,琉球王入朝日本,在琉球設立鎮臺分營,等等。日本的這些“命令”,亦遭到琉球王國的不斷向國際申訴和長期抵制。日本進而逐步掌控琉球王國主權,步步蠶食琉球。1876年,迫使琉球記載國史的《中山世譜》、《球陽》停止編纂;6月,日本又派出警官、巡查隊伍到琉球;1877年更以武力強行剝奪琉球司法權,納入大阪高等法院轄內。對日本的行徑,琉球王國則不斷向中國及各列強駐日使館、外交使團申訴琉球的獨立性。1878年11月,在日本當權者、內務卿伊藤博文命令下,松田道之提交了《琉球藩處分案》。由此,所謂“琉球處分(處置)”迅速推行。
第五步,日本于1879年,強行用武力吞并了琉球。1879年1月,松田又出使琉球,推行日本政府的“琉球處分”案,就是用武力強行在琉球“廢藩置縣”,切斷中琉關系,實際掌握琉球警、政權力。他向琉球國王尚泰遞交了威嚇警告文書,限定2月3日必須就范。尚泰仍堅持拒絕日方要求。2月4日,松田返日后,加緊籌劃實施方案,并得到太政大臣(首相)三條實美的指令:可用武力,可押送琉球國王到東京。3月8日,明治天皇發布詔書,宣布:“廢琉球藩,尚泰移居東京。”3月12日,松田率160多警員到琉球后,一批又一批日本武裝人員也陸續到達。3月27日,松田代表日本政府,在琉球首都首里城公開宣布:廢除琉球王國,勒令琉球國王尚泰退出首里王城。接著,派武裝人員占據、掌控了琉球各要害部門。3月29日,琉球王尚泰被迫離開首里王宮。4月4日,日本政府悍然宣布琉球王國改為沖繩縣,并任命了日本人為首任縣長。5月27日,琉球國王尚泰被迫離開琉球到日本東京。琉球王國被日本用武力強行吞并了。
日本對琉球的吞并,鼓舞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使之在對外侵略道路上迅跑,不僅開始準備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奪取我臺灣,而且大肆宣揚“征韓論”,不斷擴大對朝鮮的擴張,妄圖吞并朝鮮。
琉球被日本吞并,也是中國宗藩體系解體的重要標志。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和后起的日本帝國步步進逼下,已變成被其宰割的對象而喪權辱國,備受欺凌。日本吞并琉球,更改變了東亞的格局:日本崛起,中國衰敗,西方列強大肆爭奪勢力范圍。
日本對琉球的吞并,始終沒有任何法理依據:既未得到過琉球國的同意,也無與琉球國簽署的任何國際條約,更始終沒有得到過琉球500多年的宗主國中國的承認。
在日本吞并琉球過程中,清政府就不斷與日本進行交涉,多次提交照會,堅決主張:琉球王國必須復國,始終不承認日本吞并琉球合法。中日在琉球主權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后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調停,中日進行了多次談判,以認同格蘭特的“分島論”為前提,日本提出“兩分琉球方案”,中方提出了“三分琉球方案”。又幾經商談,議定了以日方方案為基礎的《琉球條約擬稿》。因清政府內部意見不同而長期爭議,加之國際形勢變化,中日間終于未能在琉球問題上簽約。到日本發動侵略中、朝的甲午戰爭,日本吞并琉球問題成為了歷史懸案。
還有必要在這里對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島問題稍作闡述。原本敘述琉球歷史,是不必提及釣魚島問題的,然而由于中國臺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在1895年被日本竊取并偷偷劃入被日本吞并不久的沖繩縣,這才使釣魚島與琉球有了關聯,談琉球,不能不提釣魚島。眾所周知,琉球自古就是“琉球三山六六島”或“國都中轄三十九間切(村落),外環三十六島寨”,其中無一在黑水溝以西者,更與釣魚島等島嶼無涉。1719年清冊封副使前往琉球,與琉球官員測繪琉球全圖,根據琉球官方提供的資料撰成《中山傳信錄》。該副使在“三十六島之歌”中感謝琉球王國的合作:“琉球屬島三十六,畫海為界如分疆……主人輸誠出圖籍,題寫六六何周詳。”正是《中山傳信錄》,詳細記載了三十六島的島名,其中包括八重山群島的八島。并總結說,琉球人稱之的八重山,“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琉球的三十六島圖把姑米山以西的釣魚島等島嶼,與福州、臺灣視為一體,“極西南屬界”即琉球的西南與中國的邊界。清乾隆年間的冊封使周煌的《琉球國志略》中所寫“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清楚指出中國與琉球的海上分界是在黑水溝(今稱“沖繩海槽”),以西為福建海域,以東為琉球海域。
中國與琉球的地方與海域分界,并非限于明清時期冊封使的記錄,而且也是當時國際間的共識。據鄭海麟研究,從19世紀初至80年代末,西洋歐美等國在中國東海的測量調查活動及其繪制的海圖、編纂出版的圖說等,亦遵循中國的主權地理、傳統疆域和自然地理、領屬范圍,明確將自雞籠山至赤尾嶼等島嶼列入臺灣附屬島嶼,且按中國習慣賦予“東北諸島”之總稱,琉球王國與釣魚島無絲毫領土關系。琉球學者程順則的《指南廣義》(1708年)中的附圖,便把花瓶嶼、梅花嶼、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連在一起,而把古米山、馬齒山、琉球中山連在一起,赤尾嶼與古米山之間成明顯的分界線。朝鮮《海東諸國記》(1471年)、法國出版的《東中國海沿岸各國圖》(1809年)、日本出版的《琉球輿地全圖》(1813年)、美國出版的《柯頓的中國》(1859年)等,均把釣魚島諸島嶼列入中國版圖。證明中國與琉球間的海洋邊界劃分,乃是中琉兩國官方以及國際航海家的共識。
浙江沿海漁民世代在這一帶海域進行捕魚活動,還出現過眾多的“善操舟者”。為了援助琉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曾遣“閩中舟工三十六戶(姓)”,移民琉球。琉球王國亦對其“知書者列名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慣海者任以通事、總管,以為指南之備”。
大量歷史文獻和確鑿的史實均證明,釣魚島從來不屬于琉球(沖繩),明明白白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對日本政府的諸多謬論曾無情地揭露說:“明治以前,不論在日本或在琉球,脫離中國的文獻而獨自談到釣魚臺等島嶼的文獻,實質上連一篇也沒有。”二戰后出于冷戰的需要,美國控制的琉球民政府1953年12月25日發布實施的《琉球列島的地理境界》即第27號布告,無視歷史事實,單方面以六點線把中國領土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劃在經緯度內。1971年日美簽訂了“歸還”沖繩協定,這個協定公然又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明目張膽地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不但非法,而且無效。
《波茨坦公告》公認的日本領土,不僅不包括釣魚島,連沖繩都不是日本領土。《波茨坦公告》也明確解釋了日本作為戰敗國在領土問題上不具備自我解釋能力。
日本政府聲稱擁有釣魚島領土主權,其中一個重要論據便是釣魚島是琉球的附屬島嶼;1972年美國政府也是根據這一點把它移交給日本的。我們撇開琉球問題是尚未結案的歷史懸案一事不談,專從釣魚島自古以來從不屬于日本而是中國固有領土而論,其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即使琉球被日本吞并,但琉球王國版圖中根本就沒有釣魚島。
在琉球國人的詩文、圖志中,釣魚島從來都屬于中國。兩國之間以姑米山(屬琉球)與釣魚群島(屬中國)之間一條深達2000余米的黑水溝為界。這從“他者”的角度確證了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日本即便于1879年吞并了琉球,其附屬島嶼也不可能包括釣魚島。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詔告即位建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稱臣納貢起,中琉兩國便建立了宗藩關系;而從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冊封世子武寧為中山王開始,琉球國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中國明清兩代朝廷先后23次(明15次;清8次)正式向琉球王國派遣冊封使,留下的大量《使琉球錄》,不僅記錄了冊封使在琉球的所見所聞,同時記錄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于中國版圖的歷史事實。
真實的歷史絕非單方“孤證”,琉球人自己的文獻記錄,客觀、生動、有力地證明了釣魚島的歸屬權在兩國之間毫無爭議。
早在1945年3月美軍攻占領沖繩前后,美國就已經開始在沖繩派駐軍隊,修建軍事基地,并開始對沖繩實行軍事政治統治。1945年9月2日,在二戰中戰敗投降的日本簽署了向盟國的投降書。美國對日實行了實質上的單獨占領和間接統治。1946年2月,美國正式將奄美、沖繩、宮古、八重山四個群島與日本分離,日本對四島行使的行政權力亦均予停止。4月,在沖繩建立美國琉球民政府,此后,琉球民政府采取了“去日本化”諸多措施。琉球也開展了獨立運動、自治運動和自立運動,一直延續至今。當時,美國主要是將琉球作為監視日本、防止軍國主義復活的基地。而琉球民眾對美國的軍事統治也極力反對,不斷開展要求復歸日本的運動。
1948—1950年,由于冷戰加劇,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風云變幻,美國對日政策亦發生巨大轉變,日本也由昔日的敵人變為今日的小伙伴、盟友。1949—1951年9月,美國積極推動對日片面媾和,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媾和條約。從此,沖繩成為美國的重要戰略基地。1972年,按1971年日美“沖繩返還協定”,美國將沖繩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但保留作為美國的軍事基地,從而引發了長期的日美圍繞沖繩基地的矛盾和斗爭。特別是沖繩人民要求美軍基地遷出沖繩的訴求和斗爭將長期堅持。
新世紀的沖繩,面臨許多短期內無法解決而困繞沖繩的現實問題:歷史問題始終是琉球民眾心中的痛,無奈又無法拂去;美軍基地和土地問題依然十分沉重而難于解決;沖繩經濟長期落后,發展緩慢問題依舊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