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二十五史說略
  • 王鐘翰 安平秋等
  • 3985字
  • 2020-12-11 19:09:03

二、史記其書——宗旨

偉大的時代造就杰出人物,孕育出不朽著作。司馬遷和《史記》正是漢代這個偉大時代的產物。《史記》能成為波瀾壯闊、氣勢宏偉的巨著,固然與司馬遷本人的經歷、學識有密切的關系,更主要的還是時代所造就的。漢王朝建立后,汲取秦王朝暴政亡國的教訓,實行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治國方略,使漢王朝的政權得以鞏固。漢武帝繼承并發揚文、景的業績,將漢王朝推向了強盛統一的巔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疆域廣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學術文化繁榮的局面。司馬遷懷著欣喜的心情稱頌了漢初的繁盛景象:“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諸侯強族于京師。”(《史記·貨殖列傳》)繁盛的社會景象,使司馬遷立足于現實,對歷史發展進程做以集中概括,展現時代的精神和特點。

這種時代精神的展現肇始于司馬談,完成于司馬遷。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對此作了鮮明的揭示,它是司馬談萌生創作一部反映這樣時代巨著的主要原動力。司馬談在對司馬遷的遺訓中,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史記》的創作宗旨:“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司馬談已為《史記》的撰寫宗旨確定了基調,這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反映的主要內容:記載時勢主宰者事跡,依其“王跡所興”,著重是以記述傳說中的五帝及夏、殷、周、秦、漢各代天子的大事來維系;世家中“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的“拱辰共轂”的立意,正是強調以天子為中心的等級制的思想體現;司馬遷所記關系“天下所以存亡”及“扶義倜儻”中的許多人物事跡,正是以維系王朝興衰、維護天子權威為重要內容來安排的。所有這些安排,都體現了司馬遷維護、珍重國家和民族統一的強烈愿望,而這種愿望正是時代的呼喚和要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司馬遷在忠實遵循了父親所制訂的撰述宗旨基礎上,將這個宗旨進一步升華,使之更為深遠更為具體。不可否認,司馬談對家世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希望從更深層面上探悉社會歷史演進及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的強烈欲念,是他撰著一部與《春秋》相媲美的史著的最初動機。然而,促使這種動機強烈迸發的原動力,是司馬談親身經歷的漢初以來最為興盛安定的社會狀況,是那些他所見所聞、令他欽敬贊嘆的“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由此使他更為急迫地感到應該歌頌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時代的輝煌業績。而司馬遷與其父的區別,是他看到了從漢武帝后期開始顯示出來的更為復雜深刻的社會矛盾,所看到的多欲之主,酷法之治,興利之臣,諂媚之輩及自身所遭到的摧殘。所以,他對《史記》的創作宗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提出“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它與司馬談提出的創作宗旨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貫穿于《史記》通篇。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是《史記》最根本的創作宗旨。司馬遷盡其所能,搜集當時所能得到的文獻記載、民間傳說,進行綜合分析考察,目的在于通過自古以來的重大社會史事,主要是歷代帝王的交替現象,考察“王跡所興”的軌跡,從中“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對帝王事跡考察評論,目的在于“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總結歷史治與亂的經驗教訓。綜觀《史記》全書,我們可以知道,“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的“理”,指的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司馬遷作為一名史學家,就是要考查出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在。然而,司馬遷在考查成敗興壞之“理”的過程中,一些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現象、結果令他困惑不解,他要進行深入的探究,這也是創作《史記》的宗旨之一,即“究天人之際”。

司馬遷欲“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尋“成敗興壞”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可理解的現象。“所謂天人之際者,蓋謂古今之變,有非人之所能為者,則歸之于天。此所謂天,非有深意,即孟子所謂莫之為而為者。故秦之成則歸之于天。……天人參焉,故曰際”。(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序論三·挈宗旨》)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因出現人們所沒有預料的偶然事件,進而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和人物的命運。人們對產生這種偶然事件而導致的結果感到困惑,司馬遷也同樣感到不解。因而司馬遷所要探究的就是產生不可預料結果的原因所在。有的學者把“究天人之際”理解為是司馬遷在探討人與神的關系,把“天”解釋為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命、天意,這是不恰當的。固然,盛行于漢代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對司馬遷是有一定的影響,使他在對某些具體人物或具體事件的解釋、評論中,表現出一定的天命論傾向。但同時也不能否認,在《史記》的大量篇章中,也表現出司馬遷具有強烈的反天命論的傾向。關鍵問題是“究天人之際”的“天”是什么性質的“天”。《史記》中關于“天”的含義有三種,即自然之天,命運之天,形勢之天。應該說司馬遷所欲“究天人之際”的“天”,既不指自然之天,也不是指命運之天,而是指形勢之天。主張司馬遷有天命論傾向的學者,大多援引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命運之天”的議論為例證。可是他們忽略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是司馬遷對所謂“天道”所作的質疑和指責,而不是在探究它的原因。因此,“究天人之際”的“天”只能是“形勢之天”。作為《史記》創作的宗旨之一,它是力圖探究歷史進程所出現的出乎人們意料的結果的真正原因,揭示“形勢之天”對歷史進程、人物命運的影響,進而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要“通古今之變”。

“通古今之變”就是通觀、貫通“古今之變”,是《史記》“究天人之際”創作宗旨的進一步深入和更全面的把握,它對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某些逆轉的事件、某些人物的反常命運找出了答案。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那些逆轉的事件、那些遭遇反常命運的人物,時常發出“豈非天哉!”、“豈夫命也哉!”、“豈可謂天乎!”等慨嘆,似乎是對這種現象無能為力。但他在“通古今之變”的創作宗旨的指導下,則揭示了這種逆轉和反常現象雖似偶然,卻是蘊涵在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之中。“通古今之變”旨在提出用“通觀”的思維去對待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變”,用貫通的方法去認識分析歷史進程中產生的“變”。司馬遷提出了貫徹“通古今之變”這一宗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原”是考察原由的意思,“始終”,指的是因果關系。“原始察終”,就是追原其始,察究其終,把握歷史演變的全過程來看它的原因、經過、發展和結果。對此,司馬遷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史記·禮書》)“略協”就是綜核、考察而把握大綱的意思。司馬遷綜核歷史,鮮明地表現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化和變革的觀點,而且愈向前發展,變革愈烈。司馬遷的這一思想旨在說明歷史發展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廣闊性。解釋歷史應該著眼于歷史長河的變化和發展過程,拘于一時、一事、一地的評論分析,是不能體察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見盛觀衰”,這是司馬遷認為對待歷史發展,不僅要體察古今變化,而且能在事物發展變化的興盛階段,要看到它轉化的起點,觀察出導致事物衰敗的跡象。這就是“見盛觀衰”的歷史觀點。司馬遷用這八個字來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把整個歷史看成是一個不斷興衰發展的連續系列,要洞悉它的發展過程,不僅要作貫通的研究,還要考察它的不同階段。前一段歷史是后一段歷史發展的原因,后一段歷史是前一段歷史發展的結果。司馬遷貫通的歷史觀點,充分體現在《史記》對歷史進程的敘述中,對古今的詳略層次、發展變化劃分段落,詳變略漸,把握“變”的規律;也鮮明地表現在《史記》的具體內容中,朝代更替,制度建立,對民施政等各個方面都表現了這些進步的歷史觀。司馬遷本著上述宗旨創作《史記》,最終目的是要“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是《史記》創作宗旨的歸結點。

“成一家之言”是司馬遷在歷史學上的一個首創,目的就是要獨立成家,自立為言,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對于司馬遷“一家之言”之“家”的歸屬,也就是說司馬遷的主體思想,學術界見解不一:有的認為他尊崇道家,有的說他尊崇儒家,有的折衷,認為他既尊道家也重儒家,也有人認為他是雜家。全面分析司馬遷的思想,可以明確地說,司馬遷不屬于先秦六家中任何一家,也不是雜家,是先秦時代所根本沒有的一家。從總體上看,可以說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出現的史家,但他并不同于后世所說的史家,也就是說,他是不同于任何史家的史家。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的是“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即探討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種種關系,總結古往今來歷史變化的規律。這兩種觀點構成了他的“一家之言”,也就是他創作《史記》的宗旨。這正是司馬遷和其他史家的不同之處。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和通史巨著,不是用“史家”之作所能范圍的。從史學史的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史學源遠流長。商周時代,王室就有了史官。當然,如果沒有《尚書》、《左傳》、《國語》、《春秋》、《戰國策》等史籍,《史記》不可能憑空創作出來。但是追溯歷史,先秦時代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歷史家寫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巨著。所以史學在司馬遷以前尚處在童年時期。司馬遷的“一家之言”,是通過他的體大思精的創作——《史記》全書體現出來的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它的內容是一部治世的百科全書。同時《史記》又以它雄健峻潔、委婉含蓄的文采,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枚奇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史記》是熔文史哲于一爐的曠世大典。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史學是一家言的載體,文學是一家言的光澤,思想是一家言的靈魂。司馬遷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大思想家和文化巨人,既是歷史學家,也是文學家、思想家。所以司馬遷的“一家之言”是僅屬于他本人的、完整的、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探尋社會成敗興壞的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汉中市| 泊头市| 吉木萨尔县| 伽师县| 色达县| 红桥区| 开封县| 安顺市| 贵德县| 剑河县| 如东县| 高州市| 墨竹工卡县| 博兴县| 旺苍县| 堆龙德庆县| 新邵县| 德庆县| 望城县| 开封县| 锡林浩特市| 高阳县| 定边县| 蓬莱市| 正镶白旗| 石狮市| 龙海市| 彰武县| 大埔区| 镇宁| 玉环县| 南雄市| 木里| 温宿县| 雅安市| 新野县| 肇庆市| 北辰区| 玉树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