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說略
- 王鐘翰 安平秋等
- 5101字
- 2020-12-11 19:09:11
五、關于《晉書》的研究成果和參閱著作
《晉書》修成后,唐宋時期的《通典》、《通志》、《通考》,以及《資治通鑒》兩晉部分的《考異》和胡三省《音注》,對《晉書》的典章制度和史實內容,有所補缺正誤。但真正在《晉書》的文字???、編纂內容和典章制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者,當推清代、民國、新中國三個時期。清代學者有近二十人對《晉書》作了???、補正、考異、商榷等工作,其中成績顯著者,有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劄記》、盧文弨《群書拾補》、張熷《讀史舉正》、周家祿《晉書校勘記》、丁國鈞《晉書校文》、勞格《晉書??庇洝贰⒗畲茹憽稌x書札記》等。如果僅從??苯嵌戎v,以周、丁、勞三人成就最為突出。如就《晉書》??焙腿嫜芯慷摚瑒t錢、王、趙三人用功最勤。錢氏乃經史、音韻、訓詁、典制、地理、金石之通才,其《晉書考異》共計約三百七十五條,而用力最多的是對《晉書》各志的正誤補遺,其條數占總條數的百分之四十六。王氏博學有重名,其《晉書商榷》共約三百零九條,多有發微正謬。趙氏為史學名家,其對《晉書》的多處評論極具卓見。他們三人在??钡幕A上更進一層,對《晉書》所記年、月、日、地名、人名錯誤、掌故釋疑、記事顛倒遺漏、禮、樂、天文、歷律、郡縣沿革、僑州郡縣遷徙的考辨詮釋,無不涉及,內容較為豐富。清末以來學人對《晉書》的評論,不少來自錢、王、趙之說。
我國古典史學,立志以記朝章國典?!稌x書》雖有十志,但如《地理志》等存在問題較多,又無藝文志,因而清代學者首先重視對《晉書》的地理、藝文兩志的校正和補缺?!抖迨费a編》所收《晉書》校補志十一種中,清人便有九種,均屬地理、藝文兩類,可稱開創之作,內容豐富,價值頗高。年表對于史著,提要省繁,年月史實相系,聚類匯總而便于尋檢。清人萬斯同等為《晉書》補《諸王世系表》、《將相大臣年表》等共十八種。這些年表對西晉諸王或兩晉百官初步理出頭緒,或關西晉亂起之由,或涉兩晉、十六國職官制度,稽檢方便,殊為重要??傊?,清代是對《晉書》全面進行校勘、編纂研究以及補志補表的開創時期,為后代學者進一步研究《晉書》打下了基礎。
民國時期用力于《晉書》者頗不乏人。其成績斐然者,首推吳士鑒、劉承幹《晉書斠注》。該書分列“溯源”、“捃逸”、“辨例”、“正誤”、“削繁”、“考異”、“表微”、“補缺”、“廣征”、“存疑”十例。其內容旁搜博考,異者辨之,同者證之,謬者糾之,遺者補之,書法體例,聲韻訓詁,無不囊括。其資料搜求甚廣,凡經史子集、釋道諸部、敦煌遺書、流沙墜簡、外國史乘、類書、地理、方志、金石、考古等,悉心網羅,務求窮盡。據初步統計,凡引書三百二十余部。(參考劉節《中國史學史稿》。臺灣學者廖吉郎《六十年來〈晉書〉之研究》所列《晉書斠注》引書凡三百一十余種)吳氏力求吸取前人所有??弊⑨尦晒?,實為對他以前《晉書》??弊⑨尩囊粋€階段性總結。中華書局《晉書》校點本《??庇洝分校饕百t校注最多者,即為《晉書斠注》,總共約二百余條,可見其對《晉書》研究之重要性。然而《晉書斠注》同任何鴻篇巨著一樣,受個人和時代條件限制,如果詳為審察,其內容既有可斟酌之點,亦有失誤之處。不過,吳氏對《晉書》研究所作階段性總結,其功績是不可否認的。
民國時期,繼清人為《晉書》作志者共有五家,全為補經籍藝文之類。其中最佳者要算黃逢之所作《補晉書藝文志》,深思博涉,用力最多。此補志同清人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互有詳略補充,堪稱補兩晉藝文志之代表作。楊守敬以《晉書·地理志》問題較多,雖有清人補正,猶未盡善,故取材而繪為圖。其所繪有西晉、東晉、十六國等共十八幅地理和疆域圖。據稱,此乃證前人補《晉書》地理志之不足。程旨云撰《中國歷史地理·兩晉篇》,其篇首分弁言、晉代行政區域之演變、戶口農田水利、都市與交通、邊疆民族、民族大遷徙、民族血緣與民族文化、結論,共八篇,附有七表。程氏認為,兩晉地理重點有三:行政區劃之演變、南北交通之要道、民族意識之反映等,其講述甚詳。顯然,程氏兩晉地理篇之旨趣,已超越地理而深化到與地理有關的史實之研究。
民國時期,繼清人之后,又補《晉書》十四表。其中除補晉宗室王侯、異姓封爵、晉方鎮等表外,沈維賢所補《晉五胡表》值得注意。此表從晉武帝泰始元年(265)開始,迄晉愍帝建興四年(316),每年之下,再分述有關西晉及各少數民族史實。有關“五胡”之始興,寇亂之情由,詳為注釋,無論地域、種落、建國始末,旁征博引,條理分明。繆荃孫撰十六國中的四涼、夏、北燕六國百官表,乃補清人之所缺,共得六國職官三百八十四條。至此,兩晉十六國之志、表大致補全,以后表、志之作告一段落。表、志中之重復者,或補其缺,或糾其不善,除少數水平較低外,絕大多數互見詳略異同,各具短長,自可齊軫并驅,為學人所用。故民國時期,乃是對《晉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及補志、補表的最后完成時期,其成績是顯著的。
新中國建立至今五十年來,對《晉書》進行了全面研究,其主要成就可分為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狈矫嫒婵偨Y前人校勘成果的是中華書局《晉書》校點本及其《??庇洝?。該書最早為吳則虞初點,并作了《??庇洝烽L編。楊伯峻和張忱石在吳氏基礎上,正式進行全面校點,并按統一體例出《??庇洝??!遁d記》部分則是由唐長孺校點的。全書《??庇洝饭灿嫾s為二千一百五十六條,減去重復的五十一條,共有二千一百零五條。楊、唐、張等自出《??庇洝芬磺侔耸鍡l,為??笨倲档陌俜种溆辔《倚?焙脱芯砍晒惨磺б话偎氖l,為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四。楊、唐、張等自校所出《??庇洝罚s占三分之二,足見其用功之深。此《校勘記》按內容分類,對《晉書》原文衍、脫、錯字、字句倒誤的校勘共約六百一十一條,訂正各種類型的人名錯誤的三百二十九條,史實錯誤約一百余條,記日干支錯誤約九十二條,年、月時間錯誤約一百一十七條,地名錯誤約一百零三條。楊、唐等校勘所用版本,除宋本、元本、明本、清殿本外,還采用敦煌石室《晉書》殘本,以及各種類書、典制、金石、《通鑒》原文、考異、胡注等古文獻,各類古籍和考古資料,基本上網羅殆盡。故所出之《??庇洝?,絕大多數不只是用一二條證據,而是用三、四、五、六條或更多的證據。這比清人??背V挥靡欢l證據,有的雖指出錯誤,但不知何據,更具有準確性和權威性。惟其搜集資料最為豐富,所以其《??庇洝凡庞锌赡鼙绕渌骷倚?笨偤投喑鲆槐丁6覘睢⑻啤埵系仍诓捎闷渌骷倚?背晒麜r,常用多條材料加以補正,這類補正名家的??庇?,共有約二百七十九條,占所吸取前人校勘記的百分之三十八。因此,中華書局校點本《晉書》,不但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好的,而且其所出的《校勘記》,對研究晉史和《晉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另有《呂思勉讀史札記》中論《晉書》七條,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關于《晉書》的有五十三條。由于上述兩人對魏晉史造詣很深,其札記水平頗高,除多數是對《晉書》編纂的史實、制度、名物、詞語的考訂辨識外,有少數實際上是短篇論文,對兩晉十六國史多有創見。
第二,建國后專門研究《晉書》的論文,大約有三十余篇。內容包括唐修《晉書》的原因、編撰指導思想、參撰人員、起止時間、取材來源、史實正誤、“載記”與《十六國春秋》的關系、《晉書》的文學性、對《晉書》的總體評價等。其中大多數文章質量頗佳,所獲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對唐修《晉書》的原因、起止時間、參撰人員、取材來源等問題,基本上予以解決。其次,對《晉書》的編纂方針和指導思想,也大體明確。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晉書》的史學價值給予一公正的評價。因為在千余年來對《晉書》貶多于褒的情況下,只有新中國的學者用唯物史觀作指導,才能突破封建傳統偏見,實事求是地對《晉書》的史學價值給予符合實際內容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公允地指出其不足之處??梢哉f,這是對《晉書》在《二十五史》中地位的徹底翻案,也是對《晉書》史學價值總體認識的一個飛躍。(參考李培棟《魏晉南北朝史緣》,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包括李氏對《晉書》編纂及史學成就的論文共五篇,其考辨論述,極具卓見)本文對上述正確見解作了必要的采納,并進一步給予補充和闡述。
第三,建國后史學界對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屬于斷代史的共有四部,論文集二十部,專著三十九部,中國通史或專史中有關兩晉卷共約二十余部。古籍整理七部。論文數量之多,尤為可觀。學者對晉史的研究與對《晉書》的研究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在于,研究晉史主要在揭示兩晉歷史發展各個領域的客觀規律,研究《晉書》主要弄清其編纂諸問題及所涵史學價值。聯系在于,在揭示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時,必然會涉及兩晉歷史資料、典章制度、史實真偽、人物評價、文化遺產等,而這些同《晉書》的編纂又息息相關。因此,歷史學者對晉史的全面研究,為《晉書》的編纂研究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如以官制為例,陳仲安等《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對兩晉官制上承漢魏,下啟南北朝隋唐,作了明晰深入的敘述。祝總斌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對兩晉三省長官行政職權的分屬作了深入分析后,得出尚書臺(省)長官為真宰相的正確結論。黎虎在《漢唐外交制度史》中,對《晉書·職官志》完全缺漏的兩晉中央和地方外交機構和官員職掌,首次提出并考辨甚詳,這些無疑對《晉書·職官志》是重要的詮釋和補充。又如兩晉為中古門閥制度的興盛期,但《晉書》無“氏族志”,僅從有關列傳中很難窺其底細,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對兩晉門閥制度之精要探幽發微,讀后對兩晉政壇風云和門閥興亡,均有啟示。再如《晉書·地理志》錯誤較多,建國以來除發表有多篇專論對東晉僑州郡縣設置考辨外,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兩晉共繪有十五幅地圖,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共繪有七幅地圖。除西晉、東晉、十六國疆域圖外,特繪有州、郡管轄區域、治所和縣治所,還含一部分縣以下有關政治軍事的重要地名。在東晉分州地圖中,專附有僑州郡縣表。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中,繪有兩晉疆域、北方少數民族分布與遷徙、西晉末各地流民起義、十六國各國疆域、淝水之戰、東晉末農民起義等十七幅地圖。經過作者精心考辨后的上述地圖的繪制,對《晉書》錯漏較多的《地理志》,無疑是較為全面的補充和正誤。在關于兩晉十六國歷史的論文中,涉及《晉書》編纂的各類問題則不勝枚舉。茲試舉兩例,以窺一斑。如周一良在《魏晉兵制上的一個問題》(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中,使人們對素來難解的魏晉“錯役”,有了明確的認識。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一文揭示,西晉人論分封與宗王出鎮問題,《晉書·職官志》不曾細察,綜合前人議論時,刪節失當,而把荀勖和楊珧兩人之論湊合在一起,似乎其意見相合。經作者仔細爬梳剔抉后,發現荀勖在使諸王就國這一點上是同楊珧一致的,但在建立五等爵和諸王出鎮上卻持異議。其論既符合歷史真實,又解決了《晉書》的志、傳內容的矛盾。
總的說來,在新中國成立后史學大發展的氛圍中,史家對《晉書》的??焙脱芯浚〉昧丝涨暗某删汀_@是一個對《晉書》??奔蟪傻臅r期,同時也是一個對《晉書》的全面系統研究提高到新水平的時期。實際上,對晉史和《晉書》的研究乃是相輔相成的,后者為前者的基礎,前者又促使后者的擴展和深化。所有這一切,為讀者和專業研究者閱讀《晉書》及研究兩晉十六國歷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后學當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奮進,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前面我們列舉了不少??焙脱芯俊稌x書》的重要論著,我們將其中最重要的十部列于文后,作為參閱書目。無論是專業工作者,或者是一般的讀者,在閱讀《晉書》時,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參閱。這樣,讀者通過閱讀《晉書》和相關資料,即可對兩晉十六國史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1)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晉書》部分),中華書局1985年版。
(3)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4)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版。
(5)李培棟《魏晉南北朝史緣》(研究《晉書》五篇),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
(6)廖吉郎《六十年來〈晉書〉之研究》,臺北中正書局1974年版。
(7)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兩晉部分),中華書局校點本1959年版。
(8)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晉書》部分),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9)趙翼《廿二史劄記》(《晉書》部分),王樹民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
(10)吳士鑒、劉承幹《晉書斠注》,吳興嘉業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