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說略
- 王鐘翰 安平秋等
- 904字
- 2020-12-11 19:09:06
六、《漢書》的研究資料
《漢書》的研究資料十分豐富,主要有以下三大部分。
首先是清代關于《漢書》的重要考訂之作,主要有以下數種:王念孫《讀漢書雜志》,沈欽韓《漢書疏證》,周壽昌《漢書注校補》,錢大昭《漢書辨疑》,朱一新《漢書管見》,沈家本《漢書瑣言》。
王、周之作,長于音訓文義。二沈、錢、朱諸氏精于考證。之所以特別推薦以上諸作,因為他們精說頗多,或未被王先謙《漢書補注》認真吸收,甚或未被利用。在《補注》基礎上,充分發揮上述諸書的作用,顯得尤為必要。
又清人的補表補志之作甚多,成就也大。代表性的作品多收入《二十五史補編》或《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二書中。其中夏燮《校書八表》、梁玉繩《人表考》、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校》、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最為重要。
其次是近今人的研究成果。
就綜合考證而言,楊樹達《漢書窺管》和陳直《漢書新證》最為突出。《窺管》一書,于訓詁校勘頗有可取,并已開始注意利用文物考古資料,惜開掘深度廣度不足。陳直之作的價值已見前述,不斷關注漢代文物的出土信息,關注發掘報告和相關論著圖冊的問世,是研究《漢書》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及途徑,初學者尤應重視。又吳珣的《漢書注商》也值得一讀,就是方法比較陳舊,限制了他的成就。
此外,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是研究漢代經濟的重要參考書。岑仲勉的《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則是研究西域地名、國別、設置沿革的必讀書。
最后是工具書。
解放前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曾編有《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現在再度影印出版,足見其利用價值。港人黃福鑾《漢書索引》更為詳細科學,當是首推,惜印數有限,流傳不廣。中華書局所出魏連科《漢書人名索引》等系列書,與《漢書》點校本相配套,使用起來更方便一些,惜系列書并不完整,有待來日。
南宋徐天麟《西漢會要》共七十卷,這部會要體史書取資《史》、《漢》,完全可以當作工具書使用。該書將西漢典章制度的有關資料,分隸于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等十五門中,凡三百六十七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書雖便于翻檢,但取材狹隘,重要資料仍有遺漏,引文節略過甚,時有錯誤,使用時必須核查原文,不可輕易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