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書》的學術成就
《漢書》共一百篇,后人將其中部分篇幅較長的紀、傳、表、志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形成今本一百二十卷的樣子。全書由十二本紀、八表、十志和七十列傳四部分組成。
《漢書》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其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首先,班固《漢書》與通史體的《史記》不同,斷西漢一代為史,對一個完整的時代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既體現了史學應有的價值與作用,更適應了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史為鑒”的政治需要,所以歷代正史中,除《史記》、《南史》、《北史》外,均采用《漢書》史體。正如劉知幾在《史通·六家》中所講的那樣:“歷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逮于魏亡,《史記》惟論于漢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賅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p>
其次,班固在體例上雖基本因襲了《史記》,但有所創新。他用“本紀”,采編年形式,以記錄皇帝與國家之大事。西漢一代無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封國,所以班固棄用“世家”,并入“列傳”之中,以適應漢代中央集權的政體。又改“書”為“志”,名稱雖改,實質未變,而內容卻有很大的擴充,如《刑法志》、《地理志》、《藝文志》、《五行志》的首次創立,為我們了解漢代的法律內容及法制沿革,行政區劃的沿革與變遷,戶口的增減,各地域的物產、資源、經濟、社會風貌的概況,各學術流派的源流、存世著作和學術主旨,陰陽五行學說和天體、天象的變化等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充分體現出他博學貫通的特點?!稘h書》八表中,內容也有較大的突破?!豆沤袢吮怼凡簧婕皾h代,主要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有明顯的諷喻當代的特征。而《百官公卿表》也是第一次將繼承秦制基礎上的漢代官制簡明扼要地敘述出來,成為后人研究漢代官制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在列傳的編次上,他一改司馬遷以編次明褒貶的方式,而是以時代先后為序,先專傳,后類傳,再邊疆傳。前兩類多以姓或姓名命篇,雖格式呆板,缺乏深意,但形式上一方面更為集中地體現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等級秩序,迎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同時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整齊體例、便于翻檢的效果,所以成為以后正史在編目上所遵循的規范。
再次,班固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一批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加《王陵傳》、《吳芮傳》、《蒯通傳》、《伍被傳》、《賈山傳》等,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都使今人了解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班固十分重視詔令和奏疏的價值,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下疏》、《賢良策》,鄒陽的《諷諫吳王濞邪謀書》等分入各自的傳中。又昭、宣、元、成、哀、平六帝紀,全詳載了他們發布的詔令。所以就史料的原始性、完整性、系統性而言,卻較《史記》為佳。當然,他刪去了《倉公傳》,不能不說是一大失誤。此舉開輕視科技人物的惡劣先例,甚不足取。
另外,《漢書》承繼了司馬遷重視邊疆,重視周邊國家的開放眼光,設立了《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前兩傳主要取資于《史記》,均有相當的補充,內容更趨完善。而《西域傳》卻突破《史記》中《大宛列傳》主要記載大宛,附帶言及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條支的做法,正式全面論述西域五十一國,國別明,區域廣,內容詳盡豐富,在西域史研究中,其學術價值超過了《史記·大宛列傳》。之所以如此,其弟班超多年經略西域,熟習情況,幫了他的大忙。
又班固除參據《后傳》外,同時也利用了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人的成果。如《高祖紀》徑用劉向的《高祖頌》,《藝文志》則取材于劉歆《七略》,《張湯傳贊》引用了馮商的案語,《郊祀志》部分襲用揚雄補作的《封禪書》。內容豐富,敘事極有條理?!锻趺鳌犯茄芯啃鲁返淖罨镜氖妨?,對照《東觀漢記》和《后漢書》有意無意地美化劉秀貶斥王莽的情況,《漢書》此傳,客觀翔實,愈發顯得可貴。
班固深受正統儒學的熏陶,恪守封建禮教的規范,又崇尚天命圖讖,不能像司馬遷那樣秉正直言,而多有避諱。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書傳統的影響,因而不敢輕改《史記》已著的史實,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漢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為,是閱讀中必須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