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產業管理的興起
文化產業是現代文明的產物,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目前已經成為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中國政府也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拓展和開放,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理論建設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由此而涉及的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發展、文化產業管理的問題及路徑等,也成為中國高等院校和文化產業研究機構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了解和掌握這些背景、特點及基本理論,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管理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中國文化產業管理興起的背景
文化產業是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知識經濟中的新興產業業態,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承擔著民族文化創新的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出臺系列政策措施,進行了更為積極有效的制度創新,促進中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向高端價值鏈躍升。在當前國際形勢及國內經濟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對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的管理必不可少。
一、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經濟的全球化表現在資本、產品、勞動力的全球流動,同時也帶動了文化的全球交流。隨著這種進程的加快,不同文化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體現在對文化內容、文化形式和產品認可上,以及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信息與市場逐步全球化,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和市場運營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促使文化生產、貿易、消費不可避免地全球化,從而形成以文化產業競爭為主要陣地的文化競爭,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不僅影響著該國居民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國際文化力量的重組,決定著該國在國際經濟貿易及政治中的地位和國際產業結構中的位置。
當前,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引領國際經濟貿易、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文化先潮,制約著發展中國家文化產業的成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將文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世界文化產業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為5.4%,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貢獻率普遍處于較高水平,如美國達到11%,澳大利亞超過10%,日本近15%,韓國則將達9%。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有意識地采取相應政策,促使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因而,中國要想在根本上達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目的,迎接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文化產業帶來的挑戰,就必須進行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性調整,對文化產業進行規范管理,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增強國際文化發展的話語權,努力建設世界性的文化強國。
二、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化產業增加值不斷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核算,2014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增速高3.9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3.76%。一方面,傳統文化行業借助互聯網、手機媒體、創客等新媒體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如故宮借力文創衍生品逐步實現轉型發展,從故宮手機殼、朝珠耳機等新鮮玩意兒到《韓熙載夜宴圖》等APP上線,7000多種各具特色的文創衍生品勾勒出另一個“活色生香”的故宮。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5年12月26日,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預計文化互聯網行業未來3-5年將出現10家以上千億元市值企業。近年來,《瑯琊榜》《花千骨》等網絡小說IP改編的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文化創意與版權價值帶來的收益節節攀升,說明一個好的IP也能實現圖書、游戲、電影、主題公園等全方位的互動娛樂運營。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與全球文化產業巨頭公平競爭,如復星集團15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太陽馬戲團、萬達院線控股澳大利亞第二大電影院線運營商Hoyts等,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文化的力量。
文化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也是高科技含量產業。從文化的機械化技術階段(1926年至1947年)到電子化技術階段(1948年至1997年),再到數字化技術階段(1998年至今),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不僅使文化產業獲得了科技的促動力,產生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品,而且使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新興文化業態得到蓬勃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越來越成為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2012年9月文化部發布《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將組織實施8-10項國家級科技重點項目,建設5-8個文化科技創新平臺,重點培育20家文化科技企業
;為了進一步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更好地引導各地文化和科技融合,截至2015年底,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四部門聯合發布了2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分別有16家和18家基地入選(圖1-1)
。文化產業依托現代高新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迫切需要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的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圖1-1 首批16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5年預計產值
注:杭州市、常州市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按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計算。
資料來源:根據政府網站公布數據整理。
三、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了全面改革開放政策,不僅帶來了國家政治、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也帶來了中國文化形態的巨大變化。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政府不再包攬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切事務;3D打印機、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年輕群體的學習與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多彩;電子商務、網絡游戲、出版發行等產業的異軍突起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消費方式和文化消費理念,還為中國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重組提供了全新的題材。文化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表演產業、文化藝術行業、出版發行行業等逐步進入文化市場,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業態得到迅速發展。據相關部門統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從2010年200.75萬人增長至2015年229.44萬人,累積增長28.6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9%,文化產業極大地促進了就業創業,拉動了區域經濟增長,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進一步顯現。2012年,《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顯著提升,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明顯增強,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上升到了國家競爭的戰略層面。2015年11月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據統計,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712元,比2014年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392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223元,增長10%(圖1-2)
,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在文化產業急速發展、文化消費快速增長的大形勢下,往往會涉及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資源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各種需要探討的問題,文化產業管理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圖1-2 2015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及其構成
四、中國文化產業繁榮背后的管理問題堪憂
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從業人數急速增加,投融資體系初具規模。然而,中國文化產業的管理問題日益凸顯,存在文化產業管理體系不明晰、文化產業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文化行業的監管主體不明確、文化產業人才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例如一哄而上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大多是“招商引資”的簡單復制,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同質化競爭激烈。園區內文化企業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很多文化企業通常不是選擇自主創新去獲得市場認可,而是寄希望于模仿其他企業的創意產品,致使原創者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很多園區的入駐客戶以咨詢服務為主體業務,并不是實體企業,加之租金成本持續走高,讓園區經營方舉步維艱,大批建筑淪為空置房,既浪費了資源,又沒有形成良好的集聚效應。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1月,中國網民數已達6.7億人,其中網絡音樂用戶4.8億,網絡視頻用戶4.4億,網絡游戲用戶3.7億,網絡文學用戶2.9億。2015年網絡游戲產業收入達1330.8億元,同比增長25.3%。但是,隨之而來的網絡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網絡文化產業監管缺失、網絡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建設嚴重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網絡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文化產業的管理研究,不斷探索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管理模式是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保障。
第二節 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發展
文化產業管理學是全新的跨學科交叉型的學科領域,其與文化學、管理學、政治學等人文科學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時期,運用多學科領域最新成果研究文化產業管理理論,是該學科的一大特點。
一、文化產業管理學與其他人文科學領域的關系
(一)文化產業管理學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問題的一般學說,是研究文藝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包含文藝與生活、文藝與社會、創作與批評、創作與批判、文藝生產與價值規律等諸多內容在內的科學體系?!拔幕I”理論在中國國內引起學術界關注,就是因為文藝學領域關于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的探討。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傳媒業尤其是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和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文藝與文化的邊界逐漸模糊,文化形態與文藝形態交融互滲、彼此讓渡,使得文藝理論研究與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有了融通、交互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土壤。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關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理論、文藝批評的標準的理論等,對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二)文化產業管理學與文化學的關系
文化學是研究文化現象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抽象和理論概括,包括文化史學、文化社會學、文化經濟學等。文化產業管理學是文化學的重要部分,著重考察和研究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及文化屬性問題,揭示文化產業管理學的文化品格。文化管理學與文化學的關系是個別對象與一般原則的關系,離開了文化這一研究對象,文化產業管理學也就失去了文化內涵和意義。
(三)文化產業管理學與管理學的關系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由一系列的管理職能、管理原理、管理原則、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組成的科學體系。管理學在文化產業管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方法論和建立數學模型方面,例如文化產業管理學的系統方法與運算模型的運用。管理學中的系統方法和運算模型強調各種因素和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強調從整體出發來考慮任何投入產生的效果,這種理論與數學運算為文化產業管理的優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雖然“文化產業”一詞脫胎于大眾文化,但是管理學在文化產業管理學的研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四)文化產業管理學與政治學的關系
政治學是研究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著重研究政府的組織結構,政府機構的行為、過程及其各種政治制度等。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文化政策的研究。文化產業政策作為國家文化意志的體現,首先是一種文化的政治行為,表明了政府在文化問題上的態度和主張。而所有這些態度和主張都是依托政府的政策制定系統進入實際領域的,這些政策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產業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成果。文化產業管理學不斷揭示文化活動的客觀規律性,對文化的行政管理關系、文化政策的決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政治學中政策合理化與合法化的理論知識在文化產業管理學的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產業管理學與藝術學的關系
藝術學是系統性地研究關于藝術的各種問題的科學,是研究藝術實踐、藝術現象和藝術規律的專門學科,它是帶有理論性、學術性及有系統知識的人文科學,包含藝術經濟學、電影學、藝術美學等。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具有重要的社會及藝術影響力的藝術作品,大多數不再是由個人,而是由大型文化企業或跨國文化集團進行生產、展覽及銷售。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過去以個體精神勞動方式存在的藝術創作,如小說、文學等,早已演變成為文化產業的創意策劃及營銷行為。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研究與藝術經濟學理論息息相關,藝術學中對現代眾多“文化現象”的獨特研究視角和方法及文化藝術品市場的管理理論等,對構建文化產業管理理論體系和學科建設有重大指導和借鑒作用。
(六)文化產業管理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科學,研究普遍而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多與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思想等有關。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哲學豐富的理論和系統方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和發展理論,對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來說,哲學是文化產業管理學的基礎。
(七)文化產業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包括博弈論、信息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企業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等。經濟學理論對文化產業管理學中文化企業、文化產業、文化市場三者之間的組織形式和相互關系,文化企業市場力量如何形成和作用,文化企業競爭策略及行為如何產生和實施,文化產業投融資如何實現以及文化產業項目如何運營等內容極具參考價值。
二、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性質
關于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歸屬問題,迄今為止在中國學術界尚無統一的認識。
2004年,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云南大學4所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一級學科為工商管理),隨后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2006年,為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和創新的縱深發展,文化部在北京命名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云南大學6所高等院校的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為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它們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先導力量,這些研究機構的文化產業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分別掛靠在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下(見表1-1)。2012年教育部發布實施的新版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方案”將專業名稱為“文化產業管理(可授管理學、藝術學學位)”劃歸到“管理學”學科門類下,專業類為“工商管理類”其專業代碼為110213,比照之前發布的原專業代碼110310S,可見教育部對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的重視。
表1-1 文化產業領域有代表性10所高校研究生的學科、專業建設情況

注:空白部分表示沒有設立。
資料來源:根據各研究機構材料整理。
一方面,文化產業管理作為新興交叉學科還很年輕,無法具體歸屬到哪一個學科內,模糊的學科歸屬不利于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無論是“哲學”“管理學”“法學”“應用經濟學”還是“藝術學”都容納不下完整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管理學”。因此,建立文化產業管理學的必要性,就在于傳統的學科體系中還沒有一門學科從整體上研究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現代新型的高科技與高文化融合的現代知識產業,其產生和發展需要多學科成果的技術支持和文化支撐,這就決定了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文化產業管理研究具有多學科綜合應用研究的特點。
第三節 文化產業管理相關理論
一直以來,文化生產的現象就具有特殊性,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產業管理學是分析文化生產相關領域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探尋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市場、產業集群等一系列事物之間進行協調和管理活動的科學。早在100多年前卡爾·海因里?!ゑR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等就注意到文化生產相關的問題,并做了精辟的論述。雖然“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的提出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但國外先后涌現出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學派、美國文化產業理論學派等的諸多相關理論,這些理論為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和獨特的視角。
一、國外文化產業理論研究
(一)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
一般而言,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個人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普遍形式。精神生產是馬克思生產理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通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初步而系統地提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談及“一切生產力即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86F87/1426148870522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3294-oaH2Uj69fC17UkC8OdFfCztrGmmYRgvP-0-f29b2537321e1099f0086ac6de1bb752">
精神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馬克思曾在《資本論》手稿中指出,人類生產勞動的社會分工首先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這種分工造成了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產領域的分離,于是社會生產分化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86F87/1426148870522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3294-oaH2Uj69fC17UkC8OdFfCztrGmmYRgvP-0-f29b2537321e1099f0086ac6de1bb752">而后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直接提出“精神生產”概念,強調整個精神生產歸根到底受制于物質生產。
另外,馬克思還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文化生產中的重要性。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中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其在《資本論》中進一步提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86F87/1426148870522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3294-oaH2Uj69fC17UkC8OdFfCztrGmmYRgvP-0-f29b2537321e1099f0086ac6de1bb752">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同時他把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
(二)“文化工業”理論
20世紀初,以馬克斯·霍克海默(M.Max Horkheimer)、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創造了“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的概念,來指代大批量生產文化產品和推動文化產品生產的商品體系。法蘭克福學派開啟了文化產業理論批判的先河,基于工業文明的批判觀念建立了該學派的文化產業理論。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產業基本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文化產業的存在和發展是資本主義社會衰退的標志,是一種嚴重的異化行為。首先,他們針對文化產業的特征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認為由于藝術生產的工廠化及工藝化,藝術產品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有單一生產方式,從此藝術可以機械復制、批量生產,但是文化的產品只能被動地生產,而不可能實現自由制造;其次,因為藝術作品的商品化與消費化,剝奪了藝術本應具有的任何反抗和批判的功能;再次,先進的工業技術促使各種文化形式能夠更好地控制廣大群眾的心理結構,因而文化工業是一種“更為意識形態”的大工業產品。
相比阿多諾等人的悲觀和反抗立場,法蘭克福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本雅明則比較寬容。他看到了媒介技術對文化的解放潛力,并提出了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本雅明認為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從個別精英的手中解放出來,成為大眾欣賞和批判的對象。本雅明認為現代社會正處于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具體表現在人的傳播方式的變化上。現代工業社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方式由工業革命之前的敘說變成了信息,與之相對應是以復制為特點的文化和藝術,由此產生了新的體驗和實踐。本雅明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將人文思考的哲學性與信息傳播的技術性結合起來,豐富了傳播技術和社會主體的現實關系。
法蘭克福學派在對當代工業社會的批判中,更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極權主義歸結為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形態的操縱。從20世紀40年代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到50年代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再到60年代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即是形態》,都貫穿著“文化=意識形態=操縱性工作”的典型模式,他們眼中的文化產業是單數的,即“文化工業”。法蘭克福學派通過層層分析,對起源于大眾文化的文化工業從藝術和哲學價值評判的雙重角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進而對文化工業進行了全面的否定;同時,他們還分析了文化產業和消費社會穩定當前資本主義的方式,并相應地尋求新的政治改革的措施、政治變化的機制和政治解放的模式。雖然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在理論學術界產生了許多爭議,但是他們的貢獻在于,最早提出了文化產業模式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大眾文化的重要社會作用。
(三)伯明翰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
伯明翰學派肇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該學派研究重點在于“對文化產品中所包含的內容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探討,注重研究文化產業的符號生產機制及符號生產的原則”。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斯圖亞特·霍爾(Stuard Hall)及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他們對“文化工業”進行了重新定位,肯定了文化產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并對文化產業理論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威廉姆斯在他的《文化與社會》一書中所闡明的重要觀點是:文化研究不應只是對部分文化的關注,而應當將整個文化生產納入研究的視野?!拔幕芯糠懂犂镆坏┌宋幕a,就已經向文化產業的研究前進了一大步。”這一觀點奠定了英國文化學派文化產業理論的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魻栒J為,制作文化產品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編碼”的過程,而受眾對文化產品進行消費是“解碼”的過程。受眾對一種文化產品及意義的解讀存在三種不同的方式,即受眾的接受模式有三種立場:“支配-霸權立場”“協商代碼或協商立場”及“對立碼”
?;魻柕难芯渴共骱矊W派形成了對大眾文化的樂觀態度,深化了前期的宏觀批判理論。特里·伊格爾頓深受盧卡奇和本雅明的文化批判理想影響,對馬克思理論堅守和發展使其理論獨樹一幟,備受國際學術界關注,代表作有《審美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等。
美國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赫伯特·甘斯(Herbert J. Gans)、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等人對伯明翰學派“大眾文化”理論進行了繼承與創新。約翰·費斯克深受威廉姆斯和霍爾的影響,更加關注受眾的實踐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性受眾觀”(the productive audience)。赫伯特·甘斯在《大眾文化和高級文化》中提出了“品位文化”的概念,認為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品位的不同。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是“后現代主義”概念的創立者,其將后工業社會的大眾文化特點概括成“內部和外部差異的消失”等五種差異的消失。
(四)產業鏈理論
21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學者開始從產業聯系的視角定義文化產業。20世紀末,查爾斯·蘭蒂(Charles Landry)將“價值鏈分析法”引入文化產業領域中,提出了構成文化產業基本價值鏈的五個環節:創意的形成、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的流通、文化產品的發送機構和最終消費者的接受。安迪·普拉特(Andy C.Pratt)則認為,文化產業與以文化形式出現的材料生產中所涉及到的各種活動有聯系,在全球化條件下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包括創意、生產、再生產和交易四個環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
。這一理論說明了文化產業的復雜結構與產業內部之間的關系,將文化產業區分為核心文化產業和邊緣文化產業兩個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五)三位一體理論
芬蘭學者芮佳莉娜·羅馬(Raija-Leena Luoma)從媒體研究、社會學和文化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化產業的現象,她認為文化產業是以“經濟+技術+藝術”為支點組成的金字塔模型(圖1-3),即當一件產品通過技術被生產或者再生產出來并且在商業上是有利可圖的,它可能就具有文化產業的性質(藝術、經濟與技術三角)。在不同條件下,三者發揮的作用不同,但是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不足和缺陷都可能影響到文化產業大廈的穩定。在經濟、藝術及技術三個要素中,藝術是靈魂,經濟是基礎,技術是手段?!叭灰惑w”理論為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圖1-3 文化產業的金字塔模型
文化產業理論在發展與實踐中不斷豐富,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前對于文化產業理論主要著眼于學術概念的探討,而20世紀80年代之后則主要從概念之爭轉向實踐層面,眾多學者將文化產業置于多學科的范疇之下進行探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營銷學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媒體理論家尼古拉斯·伽納姆(Nicholas Garnham)提出文化產業生產和傳播符號雖然不是一律作為商品,但是其表現形式卻都是文化商品和服務。這一論斷將經濟學分析和文化理論進行了結合,為產業理論的應用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加拿大學者弗朗索瓦·科爾伯特(Francois Colbert)在《文化產業營銷與管理》一書中提出了現代營銷學理論的基礎性概念并著重討論了營銷理念如何在具體的文化藝術領域發揮作用
。他將文化產業理論與營銷學理論進行了有機結合。除此之外,安迪·普拉特在《文化產業與公共政策:一對矛盾?》一文中,主張營造有利于文化生產的政策支持環境
,從公共政策角度對文化產業理論進行的探討。
二、國內文化產業管理相關理論的興起和發展
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的研究在改革開放后逐步興起,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萌芽到迅速發展,呈現迅猛發展之勢,而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研究和學科建設落后于實踐發展。文化產業管理研究經歷20世紀90年代的啟蒙階段,到21世紀初以來的快速發展,諸多文化產業機構和學者對國外的文化產業理論進行綜述分析,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案例分析研究,文化產業相關的論著不斷豐富。但是,目前的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研究仍存在缺乏系統性、宏觀的全面分析,理論創新較少;大多是定量分析的編著,單獨的具有戰略眼光的理論專著較少;研究內容較為單一,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等問題。
(一)大眾文化的早期探討
中國較早對大眾文化進行學術探討是1991年《上海文論》第1期上發表的有關“大眾文藝”的一組文章,這些討論已經涉及了大眾文化的運行機制、特性、藝術規律以及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等問題。隨后,出現了不少從產業化角度探究大眾文化的文章,如《欲望與沉淪——當代大眾文化批判》《大眾文化的時代與想象力的衰落》
《試論當代的“文化工業”》
等。2001年以來,國內出現了研究文化產業的高潮,一批論述文化產業管理相關理論、政策、商業模式等內容的書籍及文章相繼出現,不斷推動著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二)文化產業政策理論研究
胡惠林的《文化政策學》《文化產業學》等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性質、功能、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進行了宏觀的闡述。柯可主編的《文化產業論》提出了文化產業屬性這一重要問題。陳紅玉在《中國文化產業創新政策研究》中構建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內容及其體系,該體系由“政府方面、企業方面、服務方面、體系方面”四個層次組成。
(三)文化產業競爭力理論研究
花建將競爭力分為微觀競爭力、中觀競爭力和宏觀競爭力三大層次,文化產業作為從中觀層次理解的產業競爭力,其定義為:“在一定市場環境下,文化企業通過對生產要素和文化資源高效配置和轉換,不斷地對文化產業進行創新,提升其價值的能力;在國際或國內開拓、占據文化市場并以此來獲取利潤的能力;也是文化企業保持競爭力優勢的一種能力。”歐陽友權則從宏觀、微觀角度對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進行闡述;徐萍、李宜春等學者分別從不同層面就文化產業競爭力概念提出了定義,并構建了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和體系。
(四)文化產業與管理研究
徐浩然、雷琛燁的《文化產業管理》是國內較早的闡述文化產業管理的專著,該書從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市場機制、文化產業環境管理、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等七個方面闡述文化產業管理的內容,總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對指導文化產業實踐具有較大意義。但該書側重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分析文化產業管理,內容尚欠詳實和全面。趙晶媛的《文化產業與管理》一書從文化產業管理的概念、原則、路徑及模式進行了詳實的分析探討,她在書中提出現有文化產業管理模式不利于文化產業發展,指出“不利于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化機制”三方面制約因素。解學芳在《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建構的邏輯演進》一文中認為,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制度建構間形成互動和諧的邏輯關系,文章以“制度塑造產業”為訴求,以預見性、預警性的文化產業制度來縮短與科技發展間的“時間差”
,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文化產業爆發出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著重探究現代市場經濟下文化產業管理的模式、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人才建設、文化產業與科技的關系、文化產業競爭力等重要命題。從中國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的研究歷程來看,隨著文化產業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它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和深入,文化產業管理研究也由對種種表象的簡單判斷發展到對實質的辯證分析,通過厘清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文化產業管理理論創新之路,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管理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