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見學人側記
- 趙珩
- 1625字
- 2021-04-09 18:09:23
興趣廣博
陳夢家先生的精力非常充沛,除了做研究工作還有很多愛好,是一個興趣非常廣博的人。王世襄先生一說起明清家具收藏,必提到陳夢家。王世襄說:“今天拿我當成明代家具專家,其實我跟陳夢家沒法比,他的收藏、研究深度比我強多了。”王先生對陳夢家的詩也很佩服,曾經(jīng)和我說起過。我不懂家具收藏這一門,但我記得去陳夢家家里見過不少紅木家具,而且都是日常使用的,不是作為收藏品。記得他有一個臉盆架,是明代的,平時也用,我印象很深。
他也很好吃,曾帶我去過好多次隆福寺。別看他是浙江上虞人,生長在南京、上海,對北方的東西也很喜歡。我家那時搬到東四不久,對周邊不太了解,他就介紹了一家小館子,專門吃面食,是從切面鋪發(fā)展起來的,叫灶溫,最有名的是小碗干炸,還有一窩絲,是一種油酥餅。
他也特別喜歡看戲,尤其喜歡地方戲。實際上我看戲的歷史也很長,從五歲就開始了,但我們家主要是看京劇,不看地方戲。我父母看地方戲都是陳夢家?guī)サ模∠笞钌畹氖撬埼腋改笌胰タ创▌ K麑Υ▌⊙輪T很熟悉,比如名小生曾榮華、名丑周企何,還有當時比較年輕的一生一旦,一生是袁玉堃,一旦就是陳書舫。
不光是川劇,小地方的戲他也看,像陜西秦腔《火焰駒》、甘肅隴劇《楓洛池》,這些戲后來我再也沒看過。
當時人民市場的最后面有一個小劇場叫東四劇場,他經(jīng)常去,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拆了。東四劇場不在街面上,窩在里面,生意很不好。記得有一次來了個邯鄲地區(qū)的曲周豫劇團,當時叫河南梆子,后來叫豫劇。這個劇團挑班的是在邯鄲地區(qū)非常出名的一位旦角,名叫肖素卿。邯鄲地區(qū)曾經(jīng)有這樣的諺語:不打油,不點燈,不吃飯,不買蔥,攢錢要看肖素卿。
這個劇團屬于民營公助,當時東四劇場在節(jié)假日才能上四五成座,平時也就是兩三成。戲班在那里演出兩個多月,不敢住旅社,全班人馬都住在劇場后臺。當時是冬季三九天,臘月嚴寒,后臺連取暖的設備都沒有,生活條件很艱苦。但這個肖素卿真有本事,一個月戲碼不翻頭(注:不重復的意思)。陳夢家能夠一個月看十幾二十場,也帶我看了很多,比如《三上轎》、《金水橋》、《對花槍》、《梵王宮》、《大祭樁》等,文戲武戲都有。
肖素卿當時三十出頭,是一個有點鄉(xiāng)土氣的女演員,長得很周正,白白凈凈的,一口河南話,穿著非常樸素,就是一身藍色的棉襖棉褲。陳夢家很喜歡她,很捧她。之前陳夢家沒聽說過肖素卿,一聽她的戲就覺得好。那時候票價便宜,馬連良的戲不過也就一塊錢一張,如果張、馬、譚、裘合作,能夠賣一塊五或者兩塊錢,二流演員賣八角六角,肖素卿那時的最高票價大概是三四毛錢。
小劇場賣不上座,陳夢家就買了很多票送認識的人。他有時候還寫點戲曲評論,發(fā)表在報紙上,也寫過捧肖素卿的文章。他請肖素卿吃過飯,我也曾跟著去過。吃飯就在東四附近的小館子,白魁或者灶溫,一塊多錢就吃得很好了。現(xiàn)在想找一張肖素卿的劇照都很難,有一張模糊不清的,是上妝照,便裝照沒有。那個時候陳夢家在他的朋友間掀起了一股肖素卿熱,我在他的影響下,也喜歡上了地方戲。
陳夢家很懂戲。有幾位特別棒的川劇演員,他們有什么好處,他都分析得頭頭是道,經(jīng)常講給我聽。比如曾榮華當時有一出戲叫《鐵籠山》,這和京劇《鐵籠山》是兩回事,是演元代鐵木兒的事。曾榮華在其中是小生的扮相,篡位下毒時打油臉。油臉就是演員在粉底后畫黑眼圈,再抹很多油。我就問陳夢家為什么臉上要抹很多油,他說這是人物心里面想壞事呢,表現(xiàn)他很驚恐。后來我發(fā)現(xiàn)很多戲里都有這樣的扮相,例如《烏龍院》、《伐子都》都在表現(xiàn)宋江、子都內心惶恐時打油臉。
他還講過地方戲的一些特點,很多是我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比如演員穿的褶子(注:袍子,傳統(tǒng)戲裝中的一種便服),川劇和京劇就不一樣。川劇中的褶子開氣很高,能開到腰,一踢腿,會露出鞋子和彩褲;京劇中褶子開氣低,走路時是不能露出里面穿的彩褲的。
陳夢家是一個南方人,在南京長大,在上海寫新詩,又從小喜歡英美文學,后來成為考古學家,他對戲曲能那么喜歡,真是很難得的事情。但是趙蘿蕤先生對此就沒什么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