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讀賦獻芹
  • 趙逵夫
  • 3692字
  • 2020-03-06 10:52:48

前言

上中學的時候讀《古文觀止》,對其中所選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很是喜歡,皆熟讀能誦。上大學以后,因朱東潤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兩冊剛出版,用為教材,其中有賈誼的《鵩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賦作十多篇,于是對騷體賦、騁辭大賦、駢賦和宋代的散體賦的各自特征有了一點了解,也弄清楚了漢代辭賦同楚辭的關系。后讀當時出版不久的瞿蛻園先生的《漢魏六朝賦選》,甚感興趣,又找《鮑參軍集注》、《庾信詩賦選》和《六朝文絜箋注》讀了一些。工作以后,對賦也一直喜愛不舍。近幾十年中,我的主要精力在楚辭研究方面,也要考察楚辭對后代文學的影響及影響到楚辭文體在后代演變與傳播的各種因素,所以一直對賦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漢以后騷賦繼承楚辭傳統仍然重在抒情,由《三百篇》演變而來并繼承了屈原《橘頌》和荀況五首《讔》(見《荀子·賦篇》)的體制與風格的詩體賦則是借詠物以明志。但這兩種體式在漢代以后都不是賦的主體,作為賦的主體的是文賦。故元代祝堯《古賦辨體》論賦之體制多言“古賦”、“俳體”、“律體”、“文賦”,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將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類,而均將“楚辭”另列,漢至宋的仿“楚辭”之作附于后,不在賦的范圍之中,只是論賦之源頭時言及。將詩體賦、騷賦排除在賦的范圍之外,自然欠妥,以“文賦”只指唐宋時代古文運動之后興起的散體賦,而將與這種賦沒有多大區別的戰國、漢代之作稱作“古賦”,也缺乏歷史的眼光。但這個看法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那就是:文賦是賦的主流。

我覺得,以文賦為主體的賦作吸引人的,主要不在情節,不在場面描寫,更不在人物刻畫,而在語言。無論小說還是記敘性散文,都以能生動、清楚地描述出事件的發展過程,展現當時細節與場景,讓讀者頭腦中產生想象,如身臨其境,親聞親見,此為最高水平。賦的創作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同樣要求具有高超的語言運用能力,賦卻更側重語言本身的表現美。所以,賦除了帶動讀者的藝術想象之外,更側重通過語言表現來感染讀者??梢哉f,小說和辭賦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發揮、調動、挖掘著語言的表現功能。賦和詩一樣,在駕馭語言上,把漢語潛在的美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而且在表現上比詩更自由,更少束縛;作者以其深厚的語言素養、靈動的筆觸,在自由變幻之中,顯示著漢語的美。

1949年以后的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近三十年中,就中國大陸而言,賦是各種文體中最受冷落的,因為除敦煌佚書中發現的俗賦之外,賦全是文人之作,也很少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很快,這些東西不能讀了,文賦中的騁辭大賦、駢賦、律賦全是“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騷賦全是“沒落文人消極情緒的傾吐”,詩體賦是“封建文人反動意識的體現”,全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那些年頭,只是偶爾在燈下讀讀而已。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文藝界、學術界真是一片春光明媚,將近三十年時間中受到冷落的賦,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很多研究賦的著作問世,港臺一些學者的賦學著作,也先后被介紹進來,賦學顯示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

雖然這樣,我覺得新時期賦學范圍之中,研究性著作多,而包容較廣的注本少,對賦作從文獻角度進行校訂、注解、評說的少。賦的研究著作中,通論、概論類著作較多,而對一些作家、作品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較少。所以,二十多年來,我對賦的研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對一些代表作家,對漢魏六朝時代一些重要作品文本方面的問題作了些研究,雖然有些作品如《七發》、《兩都賦》等都有很多人寫過文章,但有些問題實際上并未解決,還有一層遮蔽著我們視線的布幔并沒有被揭開?!?lt;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兩都賦>的創作背景、體制及影響》是對人們最熟知的兩篇大賦中以往未能解決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我以為由此這兩篇賦中一些令人迷惑的問題可以排除?!读和跬脠@賦》黃侃曾作過整理,但距恢復原文的基本面貌使能順利閱讀尚遠。我對它作了校理,應同原作差距不會太大,讀者可借以了解其內容與大體結構?!稘h晉賦管窺》校理了賈誼、班彪、崔骃、蔡邕、傅玄、孫綽的幾篇賦,大體都是名家名篇?!蹲x陸機賦札記》、《韓朋賦校補》屬同類之作。

另一個方面的工作,便是主持了《歷代賦評注》的編選、評注工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決定編一部把歷代重要賦作都收羅在內的選注本。這樣,在一般的普及選本的基礎上,給想步入賦學領域的青年學者提供一個進一步擴大閱讀范圍的讀本,為他們能順利地進入賦學領域并打好較堅實的基礎提供方便,以避免研究領域脫離具體作品的互相轉述、架空立說,也使賦的普及同古代詩詞、古文一樣內容豐富,普及面較寬,向一般賦的愛好者展開一個更廣闊的歷代賦作名篇的天地。從1993年初我同本校幾位老師開始《漢賦評注》等《歷代賦評注》各冊的編選工作,到1995年完成《漢賦評注》、《魏晉南北朝賦評注》、《唐五代賦評注》和《明清賦評注》,由于出版中的曲曲折折,到新世紀初我們又作了充實、修訂,并完成了“先秦卷”,將“魏晉南北朝卷”分為“魏晉”和“南北朝”兩卷,共七卷,于2010年2月出版,共收332個作者的574篇賦作。各卷的篇目,我們都認真研究,不因有的作家有注本可參而多選,也不因一些重要作品文字難懂且沒有人作過注而不選。我們也特意作了些挖掘工作,使一些有較重要的認識價值或文學價值而前人較少關注者不至于遺漏?!墩摾钪C及其述身賦》一文便體現了這一點?!跋惹鼐怼弊匀灰粘o中的作品,但《九歌》和《天問》沒有收,因為它們明確是歌和詩(有的辭賦選本和辭賦鑒賞辭典中收入)。

在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賦也確實是包括帝王將相、后妃女史在內的上層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作品。上世紀初在敦煌發現了幾篇俗賦,但一般認為它只是文學史上的“個別現象”。我以為這同文言小說之外的白話小說反映了小說在民間的創作與傳播一樣,它反映了賦這種文體在民間的狀況。文人之作自古著之于竹帛,代代相傳,如地面的河流;民間作品往往自生自滅,如無文人采輯,后人無從得知,正如地下的河流,只有打了井或地層斷裂,才見得清泉噴涌。所以,我們應盡量尋找其流傳的蹤跡,展示其在歷史上存在的狀況。因此,我們除在“唐五代卷”選了敦煌俗賦之外,此前各卷中也注意選俗賦類作品。“先秦卷”中我在《師曠》佚文和《晏子春秋》中各選了三四篇。我認為矇瞍和俳優同先秦賦的產生與傳播有關。實際上,《師曠》輯本和《晏子春秋》中含有賦之某些特質之篇章不少,我初選出好幾篇,最后反復比較,篩選出幾篇較典型的篇目。此外,從《說苑》中選《雍門子周論以琴瑟》一篇,從《史記》中選出《宋元王夢神龜》一篇,以展現先秦時俗賦形成的狀況?!墩擃げ墶①絻炘谒踪x形成中的作用》一文,即是從史的角度論述這個問題的。該文是為伏俊璉同志的《俗賦研究》一書寫的序。伏俊璉這本書是他的博士論文,有所修改。十多年前指導他寫這篇論文時,我就曾聯系《太子晉》和《史記·龜策列傳》中“宋元王夢神龜”等說明俗賦在先秦時已產生的事實。當時也從個人的理解上對俗賦的幾個要素談過一些看法。

《歷代賦評注》前四卷的“概述”是我寫的,這便是《賦體溯源與先秦賦述論》、《漢王朝的興衰與漢賦的發展及演變》、《魏晉賦的局限與拓展》、《南北朝賦創作的得失》。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的,有時是迂回的,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狀態。但嚴格說來,從來沒有過完全的重復。文體的發展也是這樣。賦的創作中在某些方面進行探索與開拓,有時顯得另一些方面好像是退步了,但總體上說或是開拓了它的題材,或是變化了體式,或是豐富了表現手段,或是對語言本身的表現美與形態美有了新的開發,我在這幾篇“概述”中希望能揭示出這一點來。后三卷的“概述”分別是尹占華、霍旭東、龔喜平三位教授所寫,討論、定稿中我也參與過一些意見?!稓v代賦評注》這個大項目的完成,在我自己,對賦的認識也更深了一層,了解也更為全面。

前年賤庚七十,學生們借此在暑假聚會,有的人建議我將有關賦的文章加以結集。伏俊璉同志是首倡者,又是全國賦學會副會長,這工作便落到他頭上。今已編為一集,并請全國賦學會新任會長許結教授和全國賦學會顧問萬光治教授寫了序?!冻o》中大部分作品雖屬辭賦的范圍,但我已有《屈原與他的時代》、《屈騷探幽》二書,還有些論文,也將收入《楚辭錐指》一書中,此書未予收錄。另外,《枚乘<梁王兔園賦>校議》(原刊《文史》2004年第4輯)、《趙壹生年考》(原刊《文學遺產》2003年第1期)、《趙壹生平補論》(原刊《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已收入《古典文獻論叢》(中華書局2014年1月第2版),且本書已收有相關論文,故亦未予收錄。讀者如對有關問題想作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可以參看彼書。

書編成一年多時間因我忙于別的事,另外因上海辭書出版社約我主編一部《歷代賦鑒賞辭典》,想將此書編成、《前言》寫就之后,再抽時間將《讀賦獻芹》從頭看一遍,故一直未交出版社。

感謝許結會長和我的老朋友萬光治在百忙中為本書寫序。也感謝伏俊璉教授為編集此書費去了不少時間,幾位博士生、碩士生為此書的校改費了不少精力。更要感謝顧青先生垂青,接受此書的出版,俞國林先生為此書的出版作了很多工作。

希望得到賦學界朋友的批評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汶川县| 行唐县| 祁阳县| 东莞市| 婺源县| 萍乡市| 闽清县| 农安县| 红河县| 通州市| 桐梓县| 高邮市| 梅州市| 龙里县| 都匀市| 湖口县| 彰化市| 黄冈市| 六盘水市| 永安市| 洛隆县| 五峰| 龙门县| 元谋县| 新野县| 兴仁县| 张北县| 唐山市| 永和县| 长垣县| 惠东县| 湛江市| 岗巴县| 清涧县| 高陵县| 简阳市| 通化县| 都江堰市| 平乐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