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
- 趙志超
- 1032字
- 2020-12-11 19:18:45
25 古代的城池是如何修筑的
城池堡壘,是古代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古書記載,大概中國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已經開始修筑城池了。考古發掘也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學會了修筑城池。
中國古代的城墻,大多用夯土修筑。在少數地區,則有用石頭修筑的城墻。石頭城墻的修筑成本較高,而且合適的石材并不是到處都有。夯土城墻的主要原料就是土,便于就地取材。夯土城墻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一體筑造成型。
筑城用的土,是經過處理的泥土。古代的筑城工匠們,往往用羊血、雞蛋等材料加入泥土當中攪拌,以增加泥土的粘性。修筑城墻的時候,每鋪上一層土,就要夯實、壓牢,然后再鋪第二層。這樣一層一層累加起來,就形成了高達十幾米的城墻。
很多夯土城墻外面還包上了磚,成為包磚城墻。這樣就比單純的夯土城墻更為堅固。夯土包磚城墻保留至今的代表作,就是南京城墻。
古代的城池往往依山傍水修建,城池周圍有水環繞,稱為“護城河”。城墻頂部是平坦的,供士兵站在上面守城。城墻頂部還設置帶有垛口的矮墻,稱“女墻”,士兵可以躲在后面發射箭矢。城墻往往高達十幾米,攻城的士兵如果在城墻腳下進行破壞作業,城頭上的士兵就難以擊中他們。為了消除這種射擊死角,人們在筑城時就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突出城墻的墩臺,稱為“馬面”或者“敵臺”。馬面與主城墻配合,就能有效消除射擊死角。
城池需要有對外通道,所以就在四面開設城門。城門是城墻防御的薄弱處,在攻城戰中是敵方的重點進攻目標,所以古人很重視對城門的防御。城門的正上方設有望樓,供主將在上面指揮守城。在主要的城門處設置有吊橋,平時放下,戰時拉起,保護城門。城門后面還設置懸門,以便在城門被攻破之后作為備用城門。后來又有了“甕城”這種設計,就是在城門處額外修筑一圈城墻。敵人如果攻破城門,還會有甕城的阻擋,甚至被甕城上埋伏的守城士兵打得措手不及。
夯土城墻、女墻、望樓、敵臺、吊橋、甕城,再加上環繞城墻的護城河,這些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城池防御體系。有了這樣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古代的城池就成為了一個個易守難攻的堡壘。保存至今的北京宛平城墻,在“七七”事變中遭到了日軍野戰火炮的轟擊,但依然屹立不倒,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城墻上的彈坑。可見,即使是一般的近現代火炮,也難以完全摧毀城墻,而在缺乏大威力爆炸性火器的冷兵器時代,攻打這樣的城池無疑是進攻方的噩夢。所以我們在史書中看到了很多曠日持久、慘烈無比的攻城戰。有鑒于此,《孫子兵法》中明確告誡指揮官:“上兵伐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