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 鎧甲都有哪些種類

古代的鎧甲,從材質上來說,分為皮甲、金屬甲、棉甲、紙甲、藤甲、木甲等等。藤甲、木甲是比較原始的鎧甲,除了上古時代出現過之外,很多少數民族軍隊都曾經穿過這種鎧甲。先秦時期皮甲是鎧甲的主流,而秦漢以后金屬甲(主要是鐵甲)則成為軍隊中最主要的裝備。棉甲和紙甲比較輕便,對于遠距離射來的力道不大的弓箭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不過也有人認為,棉甲還有一些實用價值,而紙甲最多是檢閱軍隊時擺擺樣子用的。

從鎧甲的外形以及制作方法上,又可以分為扎甲、魚鱗甲、鎖子甲、板甲。這種分類方法主要應用于金屬鎧甲。

扎甲就是將長方形的甲片用皮條、繩索等連綴起來制成的鎧甲。大部分的皮甲都是扎甲,而早期的金屬鎧甲也屬于扎甲。扎甲的使用時間很長,宋代步兵裝備了一種“步人甲”,重達七十斤,防御力很強,是扎甲發展的頂峰。

魚鱗甲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扎甲。魚鱗甲也是由小塊甲片編綴而成,但是甲片之間互相重疊,狀似魚鱗。與扎甲相比,魚鱗甲與人體的貼合度更好,而且防護能力(尤其是對于箭矢的防御能力)也更強。但是魚鱗甲的重量也要大于扎甲,而且制作工藝繁瑣復雜,所以在軍隊中往往是只有軍官才能裝備。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發掘出的鎧甲來看,那個時候的皮甲在制作時已經注意將甲片進行簡單的疊加,以增強防護力。漢代出現了鐵制的半身魚鱗甲,重量可達二十多公斤。魏晉至隋唐魚鱗甲的地位有所降低,而唐代以后又成為軍隊中最重要的鎧甲。

扎甲是鐵制兵器時代最常見的鎧甲形態,一直沿用到近代,這是1940年代仍被西藏軍隊使用的扎甲。

圖中三位武將身著三種中古時代較為常見的鎧甲式樣,從左至右分別是魚鱗甲、山文甲、柳葉(扎甲)。

鎖子甲是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的一種鎧甲。鎖子甲與身體高度貼合,相比于其他的金屬鎧甲,重量也比較輕,是靈活度最高的一種金屬鎧甲。鎖子甲對于刀劍的砍殺防御效果較好,但是面對長矛的刺擊或者強弓勁弩射出的箭,它的防御力就比較差了。三國時期的史料就出現過鎖子甲,不過從兩晉時期的資料來看,這種鎧甲大概是從西域流傳過來的。鎖子甲制作費時費力,在中原軍隊中裝備數量一向較少。《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穿的鎧甲,就是鎖子甲。這種極具靈活性的鎧甲正好和孫悟空的猴子身份相符,可惜的是我們的影視作品中卻都給孫悟空穿上了魚鱗甲。

明鎖子甲

唐代是中國鎧甲發生顛覆性變革的時期,一改秦漢時代的鎧甲形式,代之以西域色彩濃郁的鎧甲形式,并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宋明時期鎧甲。這是從南北朝開始流行中國的明光甲的唐宋式樣。

另外,在我國古代出現過一種獨特的“山文甲”,甲片的形狀像漢字的“山”字或“人”字。這種甲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都有所表現,比如各種雕像、畫像等等。山文甲通過甲片的枝杈互相咬合形成鎧甲,是一種介于鱗甲和鎖子甲之間的鎧甲。

板甲就是用大面積的整塊金屬組成的鎧甲。考古發現證實,我國先秦時期出現過用幾塊大的青銅板連在一起制成的鎧甲。魏晉到隋唐時期,盛行一種“明光鎧”,就是前胸后背各有兩塊大型金屬片來加強防護,其他部位則是扎甲或魚鱗甲,由于金屬片能夠反光,所以稱明光鎧。按照唐代史書的記載,還有一種制式鎧甲叫做“光要鎧”,有人認為“要”同“耀”字,是一種能夠護住軀干要害部位的鐵板胸背甲,不過難以考證。歐洲在15、16世紀盛行的那種包裹全身的鐵罐頭似的鎧甲,是板甲發展的頂峰。中國古代并沒有出現這樣的板甲。

棉甲、紙甲、絹布甲等非金屬鎧甲,大多裝備給不直接進行肉搏的弓箭手。沾濕的棉甲對于早期火槍具有不錯的防護力,所以在明代裝備了不少。清代八旗騎兵的鎧甲,是一種在棉衣里面埋藏金屬片的鎧甲,可以說是扎甲與棉甲的結合。這種鎧甲既適應東北地區寒冷的氣候,同時又對早期火槍具有較好的防御力。

北朝明光鎧武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连云港市| 安泽县| 玛纳斯县| 武穴市| 台前县| 周口市| 兖州市| 濮阳县| 云和县| 禹州市| 北宁市| 丹巴县| 鹿泉市| 乌兰浩特市| 辉县市| 文山县| 柳江县| 达州市| 黎平县| 拉萨市| 江川县| 合水县| 钦州市| 鄂州市| 娄烦县| 自治县| 汝阳县| 龙江县| 定结县| 盖州市| 博兴县| 麦盖提县| 上饶县| 崇左市| 博客| 满洲里市| 裕民县| 建阳市| 凤山县|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