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
- 趙志超
- 1128字
- 2020-12-11 19:18:39
6 劍在古戰場上的作用有多大
劍指的是一種直身、尖鋒、兩刃的短兵器。在進入青銅時代之后,劍就是各個古代文明都普遍使用的武器。
中國的青銅劍已經有不少被發掘出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制造的。春秋戰國時期,銅劍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經常在各種傳說中看到的“干將”、“莫邪”等吳越地區的青銅劍。中國的青銅劍大體形制都差不多,劍柄和劍身一體鑄造,劍柄呈圓柱型,劍身橫截面是菱形,在劍柄與劍身連接處有格。
春秋晚期鑄造的越王勾踐劍,全長55.7厘米,錫含量高達18%,是這個時期青銅劍的代表。青銅中加錫越多,硬度越高,但是相應的韌性就會下降。所以這個時期的劍雖然鋒利,但是韌性不好,也無法打造得很長,因為長了容易折斷。而戰國晚期和秦代的銅劍,樣式上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劍身采用合鑄法,錫含量在劍脊處較低,鋒刃處較高,很好地實現了鋒利與韌性的結合,因此可以把劍做得很長,達到90厘米以上,而且不易折斷。

越王勾踐劍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劍是西周晚期的玉柄鐵劍。西周、春秋戰國的鐵劍,也時有出土。戰國時期的鐵劍就已經達到了一米以上的長度,這樣的劍,已經可以稱為“鋼劍”了。到了漢代,煉鋼技術又有了進步,打造的鋼劍更加鋒利,一度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
可以說,一直到東漢以前,劍的材質雖然由青銅變成了鋼鐵,但是大體形狀沒有改變,而且一直都是戰場上普遍應用的近戰衛體兵器。當然無論是青銅劍還是鋼鐵劍,都不是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是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為了實戰需要,劍變得越來越長,而且劍刃也很寬,適合作為砍殺刺擊的兵器。
西漢中期以后,更適合騎兵使用的環首鋼刀在軍隊中推廣,鋼劍就逐漸被取代。晉代以后,劍就很少出現在戰場上,而是作為儀仗、配飾來使用。這種不用于作戰的劍,劍身逐漸變窄變薄,重量變輕,而附著在劍身上的裝飾物則越來越多。這樣的劍,不出現于戰場,但是卻給文人墨客們帶來了很多談資。很多武俠小說中,劍的出場頻率也非常高,給人們一種大俠都是用劍的感覺。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關于寶劍自古就有很多傳奇故事,而且劍本身輕盈靈活,正是習武者練習套路的好器具。

進入鐵兵時代以后,刀完全取代劍成為近戰兵器,劍則成為禮儀中的象征性武器。

《列女仁智圖》中佩劍士人形象。早期封建職官等級服制的要求,使得佩劍成為士人身份的象征,進而形成一種劍配君子的文化傳統。
總的來說,劍曾經是古戰場上的重要武器,主要用于近身砍刺。后來隨著刀的發展,劍在這方面的作用就讓位給了刀,從而“退居二線”,變成了裝飾品。如果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古代的歐洲則一直把劍作為砍殺、刺擊武器,他們的劍發展出了很多種,有的越來越寬大、厚重,成了步兵的重要武器,而有些則向著特殊功用的方向轉變。西方的劍一直沒有脫離戰場,這是與中國最大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