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一本書讀懂西方美術史作者名: 楊琪本章字數: 3353字更新時間: 2021-01-08 14:58:03
一、史前社會狀況
(一)“史前社會”、“史前藝術”、“藝術”與“準藝術”
我們在介紹史前準藝術時,先說明幾個基本概念。
什么叫“史前”?“史前”這個概念是19世紀西方的學者提出的,就是指人類產生到文字出現之前的時代。這樣,所謂“人類的歷史”,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有文字記錄的和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
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既然“史前”是指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那么,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是屬于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嗎?回答是肯定的。無論文字產生之前還是文字產生之后的歷史,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那么,為什么把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叫做“史前”呢?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史前”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
什么叫“史前藝術”?“史前藝術”是指史前人創造的、現今考古挖掘出來的“藝術品”。“史前藝術”與“原始藝術”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原始藝術”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史前人創造的、現今考古挖掘出來的“藝術品”;二是指當今世界上殘存的原始部落的人創造的“藝術品”。因此,“原始藝術”包括“史前藝術”,它比“史前藝術”這個概念更寬泛。本文所論述的是“史前藝術”,不是“原始藝術”。
“史前藝術”與“藝術”也是有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如果說,“史前藝術”是指文明社會之前的藝術,那么所謂“藝術”,就是指文明社會之后的藝術,也就是指從體力勞動與智力勞動的分工之后,階級與國家出現之后產生的“藝術”。馬克思在《德意志藝術形態》一書中寫道:
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1)
這就是說,當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分工的時候,當階級、國家出現的時候,完整的、“純粹的”社會意識形態也發生了:神學、哲學、道德等等,當然還有藝術。
也許你會問,在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沒有分工之前,也就是史前社會,那著名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野牛》,那精彩絕倫的巨石陣,不是藝術嗎?我們回答說,史前社會沒有“純粹的”藝術。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說,史前藝術,它是“藝術前的藝術”,“是過渡到真正藝術的準備階段”(2)。
把史前藝術叫做“藝術前的藝術”,或者叫做“準藝術”,是準確的。既說明了它與“藝術”有本質的區別,也說明了它與藝術的聯系。
“準藝術”與藝術的區別就在于,藝術是一種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而史前的“準藝術”并沒有與道德、宗教、科學、哲學區分開來,那時只有統一的、未經分化的社會意識形態。或者更準確地說,史前的道德、宗教、科學、哲學都包含在史前準藝術之中。史前藝術考古學家考林烏德說:“藝術是人類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活動,其他所有的精神活動都得從它的土壤上生長起來。宗教、科學、哲學都不是最原始的形式。藝術比它們都更為原始,它構成了它們的基礎,使它們的發生成為可能。”(3)
“準藝術”包含著真正藝術的因素,它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真正的藝術。假如藝術是植物,準藝術就是種子。
(二)“準藝術”的產生
“準藝術”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回答說,“準藝術”是史前人類的創造。
史前人類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關于人類的產生,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熱帶的叢林中,生活著一些類人猿,它們無憂無慮地在樹上生活著。后來,不知什么原因,氣候變化了,樹上的果實不夠吃了。那些類人猿只好從樹上到地上,為了尋找食物,他們直立行走,手足分工,使用工具,這樣,他們從猿進化為人。隨著考古學的新發現,這個古老的故事也有了新版本。大約是這樣的:在1000萬年以前,在非洲的赤道附近,地勢平坦,雨量充沛,古猿棲息在樹上,偶爾直立,以果實和小獵物為食,無憂無慮地生活著。后來,大約在800萬年以前,非洲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氣候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積較大的西部,保持了原有的降雨量;而面積較小的東部,受季風的影響,干濕季交替出現,東部的古猿被迫直立行走,使用工具,以適應新的環境。這樣,西部的古猿,就變成了今天的大猩猩;而東部的古猿,就變成了今天的人類。今后,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關于人類產生的故事,還會有新的版本。
人類在地球上是何時、何地產生的?現代人們說,人類最古老的化石在非洲,距今已300萬年了。非洲是原始人類的故鄉,后來,他們走向了世界。大約在100萬年前,歐洲出現了原始人類。
準藝術是何時產生的?由于歷史的邈遠,資料的匱乏,我們無法追蹤到人類所創造的第一件準藝術品,正像我們無法追蹤到人類擺脫動物界所創造的第一把石刀一樣。雖然如此,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準藝術品的產生比人類的產生晚得多。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沒有進化的觀念。他們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自從上帝創造了萬物,萬物便不再變化。那時,人們根本不知道有史前,也不知道有史前藝術。他們認為,藝術與野蠻是不相容的。有野蠻則無藝術,有藝術則無野蠻。所謂“準藝術”,即所謂“野蠻人的藝術”,就像“木的鐵”、“方的圓”一樣,本身就是矛盾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
19世紀,進化論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相信,世上萬事萬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進化過程。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們自然就會問,藝術是怎樣產生的?
人們是多么渴望看到史前準藝術,看到所謂“野蠻人的藝術”作品啊!
哲學家說,社會需要什么就會創造什么。平常人說,想什么就有什么。
果然,人們找到了史前“準藝術”作品。不是一件,而是一大批!這時,人們認識到,“準藝術”、“藝術前的藝術”,不像電光石火那樣一閃即逝,它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如果說,“準藝術”只是藝術的序幕,那么,藝術的序幕很長,比正劇的時間還長。人猿相揖別,史前社會距今已有300萬年了,準藝術產生距今大約32000千年,藝術的產生距今不過8000年,可見其漫長。
“準藝術”是怎樣的呢?我們回答說,“準藝術”是由史前的社會狀況所決定的。要了解“準藝術”,就要了解史前社會狀況。
(三)史前社會狀況
史前社會,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原始社會,它是人類第一個社會形態。在這個社會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軍隊,沒有警察,沒有監獄,人人平等,那是一個多么理想的社會啊!
如此美好的社會制度,還有什么缺點呢?這個美好的社會制度,建立在經濟極端落后的基礎上。衣食不周,就是這個社會的最大缺陷。
為什么會衣食不周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的落后。生產力為什么落后呢?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工具的落后。
史前時代,就是以石器為主要工具的時代,這個時代,也稱為“石器時代”。在“石器時代”的早期,石器是打制的,這個時代就叫做“舊石器時代”;在“石器時代”的后期,石器是磨制的,這個時代就叫做“新石器時代”。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百分之九十九是在石器時代度過的。

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
史前人類以狩獵經濟為主。他們最希望捕獲大的獵物,這樣就可以填飽氏族成員的肚子。可是,一個氏族,大約只有數十人,最多數百人。當他們打算捕獲一頭蠻力十足的野牛時,由于生產工具的落后,獵人手上,只有粗粗加工過的石塊(應當還有木棒,可惜至今沒有看到史前木器的遺跡),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怎樣才能夠順利地捕獲野牛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人口,而增加人口就要靠女人了。所以說,史前人類最關心的就是兩件事,一件是捕獲獵物,一件就是能夠生育的女人。這就是史前人類的思想情感。在史前人類看來,什么青山綠水,什么紅花綠葉,什么貌若天仙,都不值得重視,只有獵物和能夠生育的女人,才是值得重視的。史前人類的這種思想情感又決定了史前準藝術的主要內容。
史前藝術的根本特征就是表現史前人類的情感。史前藝術之所以是史前藝術,就在于它表達了史前人的思想情感,而不在于它的技法。貢布里希在《藝術發展史》一書中說:
在談起原始藝術時,我們絕不應該忘記這個字眼并不意味著藝術家對技藝僅僅具有原始的知識。相反,許多地處偏僻的部落在雕塑、編籃、制革方面,甚至在金屬制造方面,都已練出真正驚人的技藝……不要以為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順眼就是由于他們的手藝不過如此。與我們不同之處不是他們的技藝水平,而是他們的思想觀念。從一開始就理解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4)

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
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不相信史前準藝術的技藝水平,會導致現代人類對史前準藝術判斷的重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