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西方美術史
- 楊琪
- 2640字
- 2021-01-08 14:58:06
一、中世紀的社會狀況和藝術特征
(一)中世紀的基督教
所謂“中世紀”,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到1450年意大利文藝復興為止,前后大約一千年。文藝復興的思想家瓦薩里認為,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是光輝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也是光輝的,在古希臘羅馬與文藝復興之間的中世紀的藝術是黑暗的,因此,就把中世紀稱之為“黑暗的一千年”。
中世紀的最大特點就是基督教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化上的統治。
關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穌,有許多故事。
傳說在公元前1世紀,在約旦河邊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叫約瑟的青年與美麗的少女瑪利亞相愛并訂婚。然而不久少女瑪利亞未婚先孕,她的未婚夫約瑟想休棄她。當天晚上,約瑟夢見一位天神,來到他的床前,對他說:“約瑟,我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你娶瑪利亞為妻吧,她是受圣神之命而懷孕的,她懷的是上帝的兒子,名叫耶穌。他長大后,會把這個苦難的世界從罪惡和痛苦中拯救出來。”
第二天清晨,約瑟醒來,打消了解除婚約的念頭,遵照神的旨意,娶瑪利亞為妻。婚后,他們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公元前元年,他們來到耶路撒冷,夜幕降臨,天黑風冷,因客棧已無房間,她便在馬廄中生下了兒子耶穌。
傳說耶穌的童年是在流浪中度過的,他的命運在30歲時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一天,耶穌在約旦河邊遇到了約翰,約翰口誦經文,并且把耶穌浸入河水,不經意間對耶穌進行了“洗禮”。據說,就在這一刻,上帝的圣靈降臨到他的身上,耶穌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從此,耶穌外出傳教。
耶穌自稱上帝之子,提出了耶穌教的根本主張:第一條,反對羅馬的殘酷統治。他說,我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要動刀兵。“凡是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里”,“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饑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第二條,“愛上帝”,這是耶穌教教義的核心。第三條,“愛人如己”,耶穌說:“你要想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人。”有人要你的外衣,你把內衣也送他。“富人進天堂要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困難”。他還提出“來世”與“天國”的境界,雖屬虛幻,但能夠給苦難的窮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
耶穌之所以能夠叫許多信徒追隨他,不僅僅是經文的吸引力,更是他的神跡使信徒折服。據說他曾經用五個餅、兩條魚,讓五千人吃飽;他能夠使風暴平息;能夠在婚宴上把水變成酒;他能夠使盲人復明,癱子走路,甚至起死回生。這種種神跡使大家驚駭不已,紛紛問道:耶穌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能夠有如此神跡?當門徒也來問耶穌時,耶穌反問門徒,你們說,我為什么有如此神跡?彼得回答說:你是上帝的兒子。所以,耶穌就把天堂的鑰匙交給彼得,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基督教的主張,雖與窮人的要求一致,卻與羅馬的統治相悖。基督教相信耶穌是未來的國君,這是對羅馬統治的否定。基督教提倡博愛、平等,這是對羅馬的社會秩序的否定。因此,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采取堅決鎮壓的態度。
逾越節是猶太人的盛大節日,耶穌認為,這是宣傳、號召群眾的最好時機,于是他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轟動了全城。許多人把衣服鋪在地上,把樹枝鋪在路上,向耶穌歡呼。耶穌進入圣殿,趕走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這時,門徒之一的猶大用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并且領著惡人逮捕了耶穌,以“謀叛羅馬”的罪名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活著的時候,以彼得為核心的信徒已經推崇耶穌為救世主。耶穌死后,在門徒中流傳著三天后復活升天的神話。信徒們相信,耶穌是神之子,由神感孕,死后會重新降臨,建立地上的天國。耶穌復活的這一天定為“復活節”,耶穌的生日,即12月25日,定為“圣誕節”。
在耶穌死后二百年間,羅馬統治者大批屠殺教徒,迫使教徒到墓地活動。后來,一方面,基督教竭力使教義與羅馬的統治相容;另一方面,羅馬統治者也逐漸認識到基督教的作用,對基督教采取寬容的態度。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公元392年,狄奧多西一世頒布法律,規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他們甚至宣布要鎮壓和處死異教。最后,宣布教權與君權是兩種并立的權威,教權高于君權。君主應受神圣的裁判,羅馬主教被稱為教皇。
中世紀的根本特點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正是這個特點,決定了歐洲中世紀藝術的特點。
(二)早期基督教藝術
羅馬帝國把居住在北方和東方的民族叫做蠻族。后來,這些民族逐漸強大起來,消滅了西羅馬,所謂中世紀就這樣開始了。這些政治、經濟、文化都很落后的民族如何對待羅馬藝術呢?簡而言之,就是破壞。可以說,中世紀的藝術是從破壞開始的。那時,維納斯被當做女妖而焚毀,精美的羅馬雕塑甚至被當做燒石灰的原料。這樣,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斷裂。中世紀的藝術不是古羅馬藝術的延續,而是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基督教與表現人的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也是不相容的。根據基督教的教義,神與人是對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暫時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軟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所以,藝術不應當表現人、歌頌人,而應當表現神、歌頌神。
基督教最極端的觀點,是排斥一切藝術,甚至包括表現神的藝術。他們認為,神是什么樣子,不應當是信徒用眼睛看見的形象,而是信徒在心靈的感悟中形成的形象。《圣經》中說:
眾民的風俗是空虛的;他們在樹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樹,匠人用手工做成偶像。他們用金銀裝飾他,用釘子和錘子釘穩,使他不動搖。他好像棕樹一樣直立著,是鏇成的,不能說話,不能行走,必須有人抬著。你們不要怕他,他不能降禍,也無力降禍。
早期基督徒幾乎一致同意,教堂是上帝之所在,絕對不能擺放圣像,任何雕像都有損神的尊嚴。把這種理論付諸實踐,便是所謂“圣像破壞運動”。《破壞圣像運動》表現了這時基督教的活動。
當然,如何對待圣像,基督教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斗爭的。圣像派與反圣像派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圣像派認為,繪畫是有用的,繪畫有助于人們接受圣經教義,特別是中世紀有許多不識字的人,圣像就是不識字的人的圣經,“文章對自己能起什么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

破壞圣像運動 拜占庭寫本的克魯道詩篇 約公元900年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斗爭的結果,反圣像派失敗了,圣像派勝利了。基督教藝術逐漸地發展起來了。
在基督教建立的初期,基督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秘密場所,就在墳墓里或私人宅院里,所謂基督教藝術,就是在墳墓或私人宅院中的繪畫。這些繪畫的宗教性壓倒了藝術性,沒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只有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葡萄象征基督教,鴿子象征心靈,牧羊人象征耶穌,羔羊象征信徒等等。
基督教藝術的真正發展,是在基督教合法化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