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論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的起點,它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關,真切地表達了它那時代的人民的心聲。《詩經》中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不斷推動著后世的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詩僅看成流連光景、消遣閑情的東西。無疑,它是中國最寶貴的一項文化遺產。

(本文撰寫于1974年,1976年2月以“鐘鳴”的署名發表于臺灣《夏潮》雜志。)

————————————————————

(1) 《詩經》內容,豐富多姿。它反映了西周早年到春秋中葉這時期的政治社會變動的狀況,還描述了該時期宗教天命思想的衰落情形。這些方面為本文所側重。《詩經·大雅》部分的一些詩篇,可視為周民祖先的開拓史,其中可以看出先民在艱苦環境中墾辟土地、創建國家的奮斗過程。《國風》中有許許多多的民歌,表達了鄉間男女的愛戀,他們所流露的那種真摯而健朗的情感,是十分動人的,其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禮教的束縛的無視(如《野有蔓草》、《溱洧》、《東門之枌》的結伴游樂,《摽有梅》所表露的直率,《褰裳》所表現的活潑,特別是《野有死麇》幽會情詩的大膽,使后世道學者看了,視為淫晦猥褻之詩)。另有一些詩,描繪了舊社會婦女的悲憤與痛苦,抗議了禮教的壓迫(如《氓》描寫婦人的被棄與男子的負心,可以看出封建禮教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的現象;《行露》描寫女子不畏欺壓表現出堅決果敢的態度)。這些方面的詩篇,雖然也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但由于篇幅與取材所限,本文不及申述。

(2) 《詩經》的名稱是后來才有的。我們現在依稱它為《詩經》,只是依照一般的習慣。

孔子在論語里屢次稱“詩三百”,可見孔子時代詩經的篇數和今本一樣,舊說孔子刪《詩》,是不確的說法。《左傳》魯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季札到魯國觀樂,他所看到的詩篇,和今本略同。季札抵吳的那年(公元前542年),孔子才八歲,足證他沒有刪《詩》這回事。張壽林撰《詩經是不是孔子所刪定的》(《古史辯》第3冊下編),引述孔穎達、鄭樵、崔述等人懷疑司馬遷的意見,并列舉六項疑點,發明《詩經》不是孔子所刪的,論據確切。

(3) 《詩經》現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風”是聲調的意思,是各地方的樂調。它收集各地的民間歌謠,編成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風”,共有一百六十首詩篇。風詩大部分是東遷以后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雅”是王朝崇尚的正聲,叫雅樂。它分為大雅和小雅(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小雅是“宴饗之樂”,大雅是“會朝之樂”),共有一百零五首詩篇。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小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雅詩可視為敘述西周政治社會盛衰的詩史,它反映了西周社會生活的變動狀況,揭露了當時貴族政治的腐敗情形,具有高度現實主義精神。“頌”是用在祭祀時向神稱頌或向祖先稱頌的樂歌。頌分周頌、商頌、魯頌,共有四十首詩篇。周頌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商頌和魯頌是春秋前期在魯國和宋國的用于朝廷、宗廟的樂章,多是阿諛時君的廟堂作品。

(4) 楊寬認為西周時代有鐵制農具存在的可能。詳見《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 其他如,《小雅·魚藻》寫王在鎬京飲酒作樂的情形;《魚麗》寫貴族宴歡時酒菜的豐美;《賓之初筵》描繪貴族燕饗時的情狀。國風也有幾首描寫貴族寫意生活的詩,如《邶風·簡兮》寫宮廷“萬舞”的排場;《召南·騶虞》寫貴族的田獵游樂;《羔羊》寫他們穿著華飾(“羔羊之皮,素絲五紽”),生活優悠閑散(“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陳槃說這首詩是“譏誚一班做官的,說他只曉得豐衣美食,委靡不振”(《古史辯》第3冊,第428頁)。

(6) 《小星》這首詩,胡適誤把它解為妓女星夜求歡的描寫(見《古史辯》第3冊下編,第585頁)。這詩當從余冠英《詩經選》注釋為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海晏县| 皋兰县| 武威市| 沭阳县| 肥西县| 巴林左旗| 丰城市| 长垣县| 兴海县| 巫山县| 定边县| 凌源市| 手游| 深州市| 荥经县| 六安市| 天祝| 陕西省| 伊吾县| 米易县| 芜湖县| 蒙自县| 阿荣旗| 徐闻县| 吴堡县| 呼和浩特市| 鄂尔多斯市| 黔西县| 淳安县| 信宜市| 武定县| 拜城县| 池州市| 泗洪县| 鲁山县| 齐齐哈尔市| 乌鲁木齐县| 望奎县| 荣成市|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