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寫在前面

蔣廷黻(1895—1965),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湖南邵陽(今邵東)人。1923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后又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自1935年懷著書生報國的心愿棄學從政,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臺灣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代表”,被譽為國民黨官員中“最知外交的人”。著有《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琦善與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蔣廷黻回憶錄》等。

《中國近代史》寫于1938年。當時正是抗日戰爭危急關頭的年代,蔣廷黻應陳之邁邀請,為因戰爭流離失所而對知識渴求并對國家前途關心的民眾和青年撰寫。全書雖然才5萬多字,但正如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沈渭濱所言:“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全書從鴉片戰爭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好讀耐看。內容上沒有拘泥于事件過程和細節的鋪陳;方法上從總體把握演變趨勢,顯示了作者沉潛思辨的寫作風格。甫經出版即廣為流傳。”

蔣廷黻從以史為鑒出發,從外交內政的關系入手,在書中重點論述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為抵御外敵入侵而改革內政的各種方案,表現了尋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全書共分四章,梳理了四種救國救民方案。第一章講外患;第二章講內憂。這是后面救國救民方案產生的背景,說明不學習西方,不進行變革,中國就沒有前途了;第三章講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這也是第一種方案;第四章講了三種方案,即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如此謀篇布局,形成第一、二章為因,第三、四章為果的因果關系,顯得敘事脈絡清晰,因果關系明確,“以政治上的‘鑒戒’和道德觀念上的‘垂訓’,對治亂興衰作出價值判斷而為當世社會尋求歷史借鑒”(沈渭濱語),比較好讀易懂,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近代史》和蔣廷黻的史學思想,本書收錄了四篇蔣廷黻在民國時期發表的文章,即“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琦善與鴉片戰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南京的機會與日本的‘和平’”。

本書以1939年商務印書館版為底本校訂。在編輯過程中,本著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僅糾正明顯訛誤,未對民國時期文字語法做任何改動。原書中的觀點、提法,一仍照舊,以讓讀者了解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觀點和認識研究歷史及時局的水平。誠如著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在為岳麓書社版所寫的“重印前言”中所說:重印的宗旨在于“存文存史”,“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的政治立場而抹殺其學術的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涂改前人的文字”。個別地方參考了岳麓書社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謹致謝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兴文县| 镇康县| 渝中区| 二连浩特市| 潼关县| 翼城县| 原平市| 南城县| 连江县| 永定县| 自贡市| 揭西县| 林口县| 宿松县| 佛坪县| 玉环县| 黄梅县| 嘉禾县| 临潭县| 咸宁市| 吴堡县| 拜泉县| 斗六市| 平江县| 桂阳县| 吴旗县| 讷河市| 陵川县| 榆中县| 和林格尔县| 嘉祥县| 八宿县| 贡山| 梓潼县| 安新县| 宜城市| 镇宁| 汾阳市| 唐山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