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諫議制度史
- 晁中辰主編
- 5152字
- 2020-12-24 12:11:53
第五節(jié) 本章小結
(一)先秦是中國諫議制度的萌芽時期。商代以前的有關記述雖大都來自于傳說,但在軍事民主制尚廣泛殘存的情況下,君主向下屬納諫是施政中的重要內(nèi)容。像黃帝、堯、舜、禹等,都采取了許多鼓勵下屬進諫的措施,并成為后世廣泛流傳的佳話。商代以后則出現(xiàn)了以進諫為主的職官。西周除設“司諫”一職外,另設有“保氏”一職,“保氏掌諫王惡”。《周禮·地官司徒》文下“疏”云:“王有惡則諫……諫者以禮義正之……使王謹慎其身而歸于道。”這里的“保氏”就是個專職諫官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設有大諫、御史等官職,雖兼有監(jiān)察和教化之責,但諫議的功能越來越明顯了。
(二)自先秦開始,君主向下屬納諫就成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由于古代的巫史傳統(tǒng),下屬經(jīng)常用卜筮的方法向君主進諫。《左傳》和《國語》中都記有許多這樣的例證。《周易·蹇卦》六二的爻辭為:“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意思是說,作為君王的臣下,蹇蹇直言進諫,并不是為了自身之事,而是為了君國之事。這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一直為后世所繼承。
(三)這時出現(xiàn)的一些著名諫臣成為后世的楷模。其中最為出名的當數(shù)殷商末年的比干。他痛感商紂王的荒淫無道,便反復諫諍,以至于三日不去,竟被紂王挖心而死。比干的直言敢諫為后世樹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標準。春秋時齊國的晏子既勇于進諫,又善于進諫,使齊國迅速強大起來。他一生儉樸,講求氣節(jié),致使孔子愿當他的學生,司馬遷愿當他的車夫。這些著名諫臣的活動成為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先秦已形成了豐富的諫議思想。大體說來,法家雖然也主張君主應虛心納諫,但更強調維護君主的權威,甚至要為君主掩惡。墨家主張臣下應勇于進諫,倡“親士”、“尚賢”,具有濃厚的平民色彩,視君主虛心納諫為一種善行,是一種美德,頗為深刻。但因墨家整體對后世影響較小,故其諫議思想對后世影響亦不甚大。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儒家思想。
(五)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本身就是反對暴政、崇尚仁政,虛心納諫即仁政的題中應有之意。儒家倡導“內(nèi)圣外王”,即具有仁愛之心的圣賢居王位,行仁政。對此,曾鞏在《唐論》中進一步闡釋道:“詘己從諫,仁心愛人。”意即曲折自己,聽從勸諫。儒家主張“以道事君”,無道之君被有道之君所取代是合乎天理之事。因此,君權并非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稱贊儒家政治思想為道德政治,對消除戰(zhàn)爭尤有意義,當屬有識之論。
[1]參見劉澤華、王連升:《先秦時期的諫議理論與君主專制主義》,載《南開學報》1982年第1期;張分田、蕭延中:《中華文化通志·政治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23頁。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60頁。
[3]王宇信、楊升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3—52頁。
[4]《魏源集·默觚下·治篇十二》,中華書局,1976,第68頁。
[5]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卷二四《不茍論·自知》高誘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611—1612頁。
[6]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617頁。
[7]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夏禹《簨簴銘》,商務印書館,1999,第10頁。
[8]參見彭勃、龔飛:《中國監(jiān)察制度史》,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第20頁。
[9]司馬遷:《史記》卷二《夏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83頁。
[10]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卷一一《泰誓中》正義引《帝王世紀》,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第181頁。
[1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十四年》,中華書局,1981,第1017—1018頁。
[12]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楚語上》,中華書局,2002,第503—504頁。
[13]《左傳·襄公十四年》也記春秋時師曠稱:“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
[14]司馬遷:《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中華書局,1959,第1480頁。
[15]高亨:《詩經(jīng)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13頁。
[16]聞一多:《風詩類鈔》,《聞一多全集》第四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第542頁。
[17]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第428頁。
[18]參見李金玉:《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諫諍”制度》,載《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9]參見陸曉光:《中國政教文學之起源:先秦詩說論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0]沈作喆:《寓簡》卷一,《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頁。
[21]以上參見趙長征:《〈詩經(jīng)〉與先秦兩漢勸諫文化》,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2]參見王宇信:《西周史話》開頭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第2—3頁。
[2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三十一年》,中華書局,1981,第1512頁。
[24]何寧:《淮南子集釋》卷二〇《泰族訓》,中華書局,1998,第1416頁。
[25]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越語上》,中華書局,2002,第568—569頁。
[26]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卷九《勾踐陰謀外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43頁。
[27]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卷五《夫差內(nèi)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75頁。
[28]樂祖謀點校:《越絕書》卷六《越絕外傳紀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45頁。
[29]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卷五《夫差內(nèi)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6—87頁。
[30]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楚語下》,中華書局,2002,第525頁。
[31]本節(jié)關于齊國威宣盛世的論述,參見王京龍:《齊國威宣盛世》,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第47—128頁。
[32]繆文遠:《戰(zhàn)國策新校注》卷八《齊策一·鄒忌修八尺有余章》,巴蜀書社,1987,第319頁。
[33]參見劉澤華、王連升:《先秦時代的諫議理論與君主專制主義》,載《南開學報》1982年第1期。
[34]參見張新斌:《殷比干三論》,載《殷都學刊》1998年第4期。
[35]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卷二〇《反質》,中華書局,1987,第515—516頁。
[36]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108頁。
[37]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卷七《節(jié)士》,中華書局,2001,第846頁。
[38]參見徐鴻修:《周代貴族專制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載《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
[39]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周語上》,中華書局,2002,第9頁。
[40]參見徐中舒:《西周史論述(下)》,載《四川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41]以上關于《詩經(jīng)》中召公進諫的論述,參見趙敏俐:《先秦君子風范》,東方出版社,1999,第251—252頁。
[42]參見顧振權等:《中國古代名諫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1995,第351頁。
[43]馬骕:《繹史》卷七七《晏子相齊下》,中華書局,2002,第1667頁。
[44]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卷一《內(nèi)篇諫上·景公飲酒酣愿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第二》,中華書局,1962,第6頁。
[45]參見黃鳴奮:《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第224—225頁。
[46]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卷五《內(nèi)篇雜上·景公憐饑者晏子稱治國之本以長其意第八》,中華書局,1962,第311頁。
[47]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卷一《內(nèi)篇諫上·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第一》,中華書局,1962,第1頁。
[48]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卷四《內(nèi)篇問下·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引蘇輿注,中華書局,1962,第248—249頁。
[49]以上關于晏嬰進諫技巧的論述,參見章滄授:《論晏子的言辯藝術》,載《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張祥浩:《論晏子的諫君》,載《管子學刊》1990年第2期;邵先鋒:《從〈晏子春秋〉看晏嬰進諫的藝術技巧》,載《泰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王紅、李薇:《百般諫諍皆為民:晏嬰在〈晏子春秋〉中的諫諍形象》,載《管子學刊》2005年第3期。
[50]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42頁。本節(jié)所引文出處均同,不再詳注。
[51]本節(jié)系參見劉澤華、王連升《先秦時代的諫議理論與君主專制主義》(《南開學報》1982年第1期)和張分田、蕭延中《中華文化通志·政治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23—328頁)寫成,特此說明。
[52]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鄭語》,中華書局,2002,第470頁。
[5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二十年》,中華書局,1981,第1419頁。
[54]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篇》,中華書局,1980,第141頁。
[5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二十五年》,中華書局,1981,第1098頁。
[56]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臣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50頁。
[57]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晉語一》,中華書局,2002,第256頁。
[58]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二《滕文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419頁。
[59]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臣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50頁。
[60]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周語上》,中華書局,2002,第11、13頁。
[6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卷四《用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235頁。
[62]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君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39頁。
[63]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一八《八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49頁。
[64]參見賈玉英等:《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第443—445頁。
[65]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篇》,中華書局,1980,第67頁。
[66]楊伯峻:《論語譯注·里仁篇》,中華書局,1980,第37頁。
[67]楊伯峻:《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篇》,中華書局,1980,第168頁。
[68]楊伯峻:《論語譯注·子張篇》,中華書局,1980,第201頁。
[69]孔穎達等:《禮記正義·曲禮下》,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第1267頁。
[70]本節(jié)參見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第381—386頁。
[71]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三《滕文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461頁。
[72]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八《盡心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973頁。
[73]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五《離婁章句上》,中華書局,1987,第503頁。
[74]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五《離婁章句上》,中華書局,1987,第526頁。
[75]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六《離婁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547—548頁。
[76]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七《盡心章句上》,中華書局,1987,第946頁。
[77]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八《公孫丑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258頁。
[78]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二《滕文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419頁。
[79]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一六《離婁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546頁。
[80]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八《公孫丑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260頁。
[81]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七《盡心章句上》,中華書局,1987,第925頁。
[82]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五《梁惠王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第145頁。
[83]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君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39頁。
[84]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不茍篇》,中華書局,1988,第51頁。
[85]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臣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50頁。
[86]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臣道篇》,中華書局,1988,第250頁。
[87]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非相篇》,中華書局,1988,第84—85頁。
[88]參見高旭:《君主專制下的兩難言說:論韓非的“諫說”思想》,載《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89]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一《難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48頁。
[90]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一《難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52頁。
[91]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四《說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54頁。
[92]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四《說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56頁。
[93]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四《說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69頁。
[94]以上有關韓非諫議思想的論述,系參見高旭:《君主專制下的兩難言說:論韓非的“諫說”思想》,〔《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和黃鳴奮:《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寫成,特此說明。
[95]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一《初見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頁。
[96]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九《內(nèi)儲說上七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562頁。
[97]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卷九《十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99頁。
[98]何寧:《淮南子集釋》卷二一《要略》,中華書局,1998,第1459頁。
[99]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墨子后語》卷上《墨子傳略》,中華書局,2001,第680—681頁。
[100]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一《親士》,中華書局,2001,第4頁。
[101]以上關于墨子諫議藝術的論述,參見吳新安:《從〈公輸〉看墨子的論辯說理特色》,載《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