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譯注(國民閱讀經典)
- 周振甫譯注
- 3962字
- 2020-02-28 16:25:38
卦爻和卦爻辭
筮占和八卦
《周易》的上經是三十個卦爻辭,下經是三十四個卦爻辭,所以《周易》的經是六十四個卦爻辭構成的。六十四卦是從八卦演化出來的。八卦的每一卦是由三個爻構成的。爻和卦又是怎樣來的呢?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八卦的根底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
跟郭沫若的說法不同的,是汪寧生《八卦起源》。他調查西南少數民族的占卜法,有與《周易》相似,并不牽涉到生殖器崇拜。他說:
與古代筮法最相似的還要算四川涼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爱吥Α保ㄒ妥逦讕煟┤〖氈窕虿輻U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隨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數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個數字。根據這三個數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斷“打冤家”、出行、婚喪等事。
由于數分二種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種可能的排列組合情況,何者為吉,何者為兇,是因事而異的。
偶偶偶——不分勝負(中平)。
奇奇奇——非勝即敗,勝則大勝,敗則大?。ㄖ衅剑?。
偶奇奇——戰斗不大順利(下)。
奇偶偶——戰必敗,損失大(下下)。
偶奇偶——戰斗無大不利(中平)。
奇偶奇——戰必勝,擄獲必多(上)。
偶偶奇——戰斗有勝利希望(上)。
奇奇偶——戰斗與否,無甚影響(平)。
古代的筮法很明顯屬于“數卜法”的一種。所謂重卦,就是六十四卦,所謂畫卦,應只有八卦。重卦的筮法,即用蓍草四十九根一分為二,每各除去四的倍數,視其余數是九、七,還是六、八,決定是陽爻還是陰爻,共卜六次,每卦包括六爻。畫卦的筮法,必然和彝族“雷夫孜”法一樣,是只卜三次,每卦包括三爻。排列起來,就和“雷夫孜”法一樣,只能有八種可能排列情況,即只有八種卦象。每次所得的奇數或偶數究竟如何來表示呢?最簡單的也是最自然的辦法,當然就是用一畫代表奇數,用二畫代表偶數。我想,這就是陽爻(—)和陰爻(--)的由來,這就是八卦的由來(奇奇奇是乾卦,偶偶偶是坤卦
等等)。
總之,八卦原不過是古代巫師舉行筮法時所用的一種表數符號。它既不是文字,又與男女生殖器無關,當然更不是龜卜的兆紋所演化。像《周易》所代表那樣復雜的筮法是很晚的東西。
這里指出八卦中的陽爻和陰爻,不過表示占筮時所得的奇數和偶數,和生殖器無關。每卦三爻,表示占筮三次,得到三個奇偶數。分為奇偶,又要占筮三次,就可得到八種不同的符號,即成為八卦。
八卦又怎么代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事物呢?龐樸《八卦卦象與中國遠古萬物本原說》:
我們如果設想,在八卦之前,有一種觀念,有一種思想資料,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水、火、土。八卦出現以后,繼承了這種資料,并適應于八卦的“八”數,把它擴展為八種,有無可能呢?
為證明這一論點,先來過細檢查一下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這八種東西中,火與雷本是相通的。《左傳·僖公十五年》記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
,《歸妹》的上卦震變為《睽》卦的上卦離。史蘇占之曰:“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本褪钦f,從卦名來說,震是震(震指雷),離是離(離指火),二者互異;但從它們所象征的東西即卦象來看,“震之離,亦離之震”,并無多少不同,“為雷為火”,基本一樣。
再看地與山?!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記陳侯使周史筮公子完生命運,遇《觀》之《否》
, 《觀》的上巽下坤,變為《否》的上乾下坤。占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于土上,山也?!边@兩個卦里都沒有山象,但占辭里冒出一個山來?!鋵崳な峭粒彩巧?。占辭的“山也”,原是指《否》的下卦坤而言,……所以,在《左傳》“易”說中,地與山也是相通的,它透露了卦象的一些淵源。剩下的四種東西中,水與澤,雖無文獻上的根據,但說它們相通,想來并無大礙。天與風,可否認為都是氣的變形呢?“大塊噫氣,其名為風”(《莊子·齊物論》), ……風本是氣,總能說得過去。至于天,后來有氣之輕清者為天的說法?!虼耍素运笳鞯陌朔N元素,歸并起來只是四種:氣、水、火、土。
這四種元素,在古希臘哲學和古印度哲學里,都曾被當做世界的本位,看來并非偶然。因為它們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當著人們發生了思考自然界之所以的時候,可說是不假思索地、也無法超脫地以自己為標準,想象整個世界的存在也離不開它們,于是便認定它們為萬物之產生、構成,最后又復歸而去的東西,即認為它們是世界的本原。
筮法和陽九陰六
由奇偶兩數的占卜三次,就形成八卦。奇偶數轉為陰陽,占卜三次轉為六次,這就有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分陰陽,陰爻--稱六,陽爻—稱九,這又是怎么來的?這可以跟上文談到涼山彝族的“雷夫孜”,聯系到筮法來看,筮法見于《易·系辭傳上》,所謂“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即三變成一爻,十八變成六爻,六爻即成一卦。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周易筮法新考》,先講三變成一爻。
一變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將四十九策任意分為兩部分,即“分而為二以象兩(天地)”。
二演 從一部分中取出一策放在中間,即“掛一以象三(天、地、人)”。
三演 將掛余之策,每四策為一組數之,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四演 數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夾之指間,即“歸奇于扐以象閏”。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為一組數之,即“再揲之以四”。
六演 數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夾之指間,即再“歸奇于扐”。
七演 取指間所夾之策而掛之,所謂“再扐而后掛”。
右一演畢,其結果有兩種:一,余四十四策。二,余四十策。
二變 以一變所余之策,再照一變作七演。二變畢,其結果有三種:一,余四十策。二,余三十六策。三,余三十二策。
三變 以二變所余之策演之如一變,右三變畢,其結果有四種:一,余三十六策,九揲之數,是為九,為老陽,是為可變之陽爻。二,余三十二策,八揲之數,是為八,是為少陰,是為不變之陰爻。三,余二十八策,七揲之數,是為七,是為少陽,是為不變之陽爻。四,余二十四策,六揲之數,是為六,是為老陰,是為可變之陰爻。
這樣經過三變得出一爻,經過十八變得出六爻,成一卦。再說經過三變,它的結果有四種,即老陽為九,少陽為七,老陰為六,少陰為八,這即是四營。但一卦六爻,分陰爻為六,陽爻為九,卻沒有七、八,這是為什么?按《周易正義·乾》“初九”《正義》:“但七為少陽,八為少陰,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為老陽,六為老陰,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別名?!逼甙耸菍儆诓蛔兊年栘?、陰爻,九六是屬于可變的陽爻、陰爻。在占蓍時,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從這一卦中求得變爻,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蓍陳敬仲遇《觀》之《否》
,即先求得《觀》卦,再從《觀》卦中求出變爻來,用《否》跟《觀》比,只有倒數第四爻不同,即倒數第四爻從陽爻變成陰爻,即看《觀》卦的六四爻辭來定吉兇。在占蓍時要看變爻,所以只稱九六了。
一卦有六爻,陽爻稱九,陰爻稱六。講到這六爻的次第時,是倒數的。如《乾》卦,初九是倒數第一個陽爻,九二是倒數第二個陽爻。為什么倒數而不從上到下地順數呢?《說卦》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因為數過去的事都是順著時間數的,從遠到近,象說夏、商、周,是順著時間數下來的?!兑住肥侵v未來的事,是從近推到遠,如從今年推到明年后年,是逆推上去的,是“知來者逆”,所以《易》的六爻是倒數上去的。
卦爻和卦爻辭產生的時代
《易·系辭傳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這里說的包犧,即伏羲。這里說八卦是伏羲創作的。這里又說伏羲按照《離》卦的形象作網,來捕捉鳥獸和魚。這個《離》不是八卦中的離,是六十四卦中的《離》卦。因為八卦中的離是象火,根據火的形象不能創作出網來,只有根據六十四卦中的《離》卦才能創作出網來(見《系辭傳下》注)。這說明這里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創作的。
李鏡池《周易的作者問題》里說:
傳統的說法,《周易》的作者是“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就是伏羲畫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辭),和孔子作“《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的《易傳》。伏羲作八卦之說,是根據《系辭傳》,但《系辭傳》沒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傳》的是司馬遷?!妒酚洝返摹吨鼙炯o》、《日者列傳》和《報任少卿書》都說文王演《易》?!犊鬃邮兰摇氛f:“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自從這位權威的史學家這么一說,遂成定論,二千年來,懷疑的很少?!?/p>
至于《周易》的作者,是比較難于確定的問題。關于作者,我們以為《系辭傳》所說的比司馬遷的肯定較為合理。所謂“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只就它的時代背景說,至作者姓名則不能確指。這是根據卦爻辭得出來的論斷。而所謂伏羲,也并非實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農等,不過是學者們對于人類社會的起源和發展的程序上擬想的人物,他們的名字只代表時代。所謂伏羲作八卦,只意味著八卦的來源很古遠而已。……顧頡剛先生根據卦爻辭所載故事,如“箕子之明夷”, “康侯用錫馬蕃庶”等,證明是出于文王之后,文王不可能見到這些事跡,也就有力地反證這個傳統說法的錯誤?!?/p>
關于作者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易經》卦爻辭是編纂成的,有編者,姓名失傳,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禮·春官·宗伯》所說“掌三《易》”的人。編纂時間約在西周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