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史·上(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
- 柳詒徵撰
- 1875字
- 2020-06-23 15:25:43
弁言
往玷學校講席,草創文化史稿,管窺蠡測,無當萬一,未敢以問世也。吳君雨僧猥附之《學衡》社友論撰,繆贊虞、張曉峰諸子設鐘山書局,復因中華紙版印布千部,蜀中又有線裝本及縮印本,轉相流布。覆視之,恒自愧汗,不足語于述作。既病懶,復牽迫他務,不克充其意增削之,良懼傳播之誤學者。顧是稿刊布后,梁新會有縱斷之作,才成一二目,未竟其緒。王君云五復鳩各作家分輯專史,所輯亦未賅備,且分帙猥多,只可供學者參考,不便于學年學程之講習。又凡陳一事,率與他事有連,專治一目者,必旁及相關之政俗,盡芟緟復,又無以明其聯系之因果,此縱斷之病也。他坊肆有譯籍及規仿為之者,率不饜眾望。荏苒迄今,言吾中國文化,蓋尚未有比較豐約適當之學校用書。吳君士選乃為正中書局訂約復印是稿,且屬再為弁言。嗟乎!此覆醬瓿之本,閱廿年無進境,尚安足言!無已,姑仍其管蠡言之。
史非文學,非科學,自有其封域。古之學者治六藝,皆治史耳。故漢志有六藝,不專立書目。劉宋以史儷文、儒、玄三學,似張史學,而乙部益以滋大。顧儒學即史學,而玄又出于史,似四學之并立未諦。近世學校史隸文科,業此而雋其曹者稱文學博士,名實詭矣。西國史籍之萌芽,多出文人,故以隸文科,與吾國邃古以來史為政宗異趣。近人欲屬之科學,而人文與自然徑庭,政治、經濟、社會諸學皆產于史,子母不可偶,故吾嘗妄謂今之大學宜獨立史學院,使學者了然于史之封域非文學、非科學,且創為斯院者,宜莫吾國若。三二紀前,吾史之豐且函有亞洲各國史實,固儼有世界史之性。麗、鮮、越、倭所為國史,皆師吾法。夫以數千年豐備之史為之干,益以近世各國新興之學拓其封,則獨立史學院之自吾倡,不患其異于他國也。
吾國圣哲遺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持仁義以為人,爰以參兩天地,實即以天地之道立人極,故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又曰: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然后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然后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之性根于天地,汩之則日小,而人道以亡;盡之則無疆,而人道以大。本之天地者,極之參天地,豈惟是營擾于物欲,遂足為人乎!故古之大學明示正鵠,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于至善。立學校,非以為人之資歷,為人之器械也。又申之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庶人修其身,不愧天子;天子不修其身,不足儕庶人。此是若何平等精神!而其大欲在明明德于天下,非曰張霸權于世界,攫政柄于域中也。彝訓炳然,百世奉習,官禮之興以此,文教之昌以此。約之為史,于是遷、固之學為儒之別子史之祖構者,亦即以此。遷之言曰:“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又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固之言曰:“修六藝之術,觀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又曰:“凡《漢書》,敘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統陰陽,闡元極,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贊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學林。”嗚呼!吾圣哲之心量之廣大,福吾族姓,撫有土宇,推暨邊裔,函育萬有,非史家之心量能翕受其遺產,惡足以知盡性之極功。彼第知研悅文藻,標舉語錄,鉆索名物者,蓋得其偏而未睹其全。而后史之阘冗,又緣政術日替,各族闌入,雖席圣哲之余緒,而本實先撥。顧猶因其服習之久,綿綿然若存若亡,而國史、方志、文儒之傳記,得托先業而增拓其封畛焉。吾之谫劣,固不足以語史,第嘗妄謂學者必先大其心量以治吾史,進而求圣哲、立人極、參天地者何在,是為認識中國文化之正軌。徒姝姝暖暖于一先生之言,扣槃捫籥,削足適履,則所謂不賅不備一曲之士耳。
雖然,世運日新,吾國亦邁進未已,后此之視吾往史,殆不過世界史中之一部域,一階程,吾人正不容以往史自囿。然立人之道,參天地,盡物性,必有其宗主,而后博厚高明可推暨于無疆。故吾往史之宗主,雖在此廣宇長宙中,若僅僅占有東亞之一方,數千祀之短晷,要其磊磊軒天地者,固積若干圣哲賢智創垂賡續以迄今茲,吾人繼往開來,所宜擇精語詳,以詔來學,以貢世界,此治中國文化史者之責任。而吾此稿之擇焉不精、語焉不詳之不足副吾懸想,即吾所為覆視而愧汗者也。遷《史》曰:“述往事,思來者。”吾豈甘為前哲之奴,正私挾其無窮之望,以企方來之宗主耳!
一九四七年夏五月
柳詒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