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是清言小品這種文體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像屠隆的《娑羅館清言》、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呂坤的《呻吟語》、洪應明的《菜根譚》等一大批優秀之作。這類作品一般采用簡潔的格言、警句、語錄形式,表現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在經傳、史鑒、詩文之外別立一體。張潮所著《幽夢影》也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張潮生于清順治七年(1650),字山來,號心齋居士,又號三在道人,籍貫安徽歙縣。在他出生前一年,父親張習孔中進士,歷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僉事充任山東提學。張習孔充山東提學僅數月即丁母憂而離職,自此不復仕進,經營家業。張潮是在比較優裕的環境里長大的,但家教嚴格。張習孔所撰《家訓》中有這樣的話:“貧莫貧于無才,賤莫賤于無志。”在父親影響下,張潮自幼勤學苦讀,“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也曾致力于舉業。《心齋聊復集·八股詩自序》說,他從十三歲開始做八股文。康熙初歲為貢生,無奈累試不第,只做過翰林孔目這樣從九品的小官,不禁讓張潮心灰意冷。正如他所說的:“十二年間,苦辛坎坷,境遇多違;壯志雄心,消磨殆盡。”

張潮到過不少地方,曾在江蘇如皋、揚州長住。他在如皋有別業,與冒襄(辟疆)為鄰。從康熙十四年(1675)起,他僑寓揚州,以刻書為業。他交游甚廣,與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文人多有往來,如余懷、孔尚任、冒襄、施閏章、梅文鼎、吳嘉紀、戴名世、石濤、惲壽平等。《幽夢影》寫成后,朋友們紛紛為此書加評語,評點者居然多達百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因惡人陷害,張潮一度入獄,這對他是一個巨大打擊。他在《虞初新志》跋文中提到這件事:“予不幸,于己卯歲誤陷坑阱中。”《昭代叢書丙集·例言》中也說“仆自己卯歲失足以來,生計蕭然”。雖然語焉不詳,但其憤慨之情卻在《虞初新志·劍俠傳》的評語中表現出來:“予嘗遇中山狼,恨今世無劍俠,一往愬之。”這不禁讓人想到《幽夢影》中的一條:“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康熙四十六年(1707),他刊刻所編《奚囊寸錦》。此后他的情況便不太清楚了。他與《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相識,并對戴名世頗為稱賞。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因《南山集》案下獄,后被殺,株連甚眾。張潮若在世,恐難脫干系,故有人推測,他可能卒于康熙五十年之前。

張潮學識廣博,多才多藝,儒、道、佛、詩詞文章、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等無不淹通。仕途既不得志,便窮愁著書。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心齋詩鈔》、《心齋聊復集》、《花影詞》、《心齋雜俎》、《幽夢影》、《花鳥春秋》、《酒律》等。但與著書相比,他更喜歡藏書、編書、刻書。他曾說:“仆賦性迂拙,于世事一無所好,獨異書秘笈,則不啻性命。”他一生用力最勤、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事業,是輯錄編纂文言小說集《虞初新志》和《檀幾叢書》(與王晫同編)、《昭代叢書》兩種叢書。

在《檀幾叢書》一集的序文中,他提到自己編書、刻書的初衷:“天下非無書可讀之為難,而聚書為難;非徒聚書之為難,而聚而傳之為難。聚之者所以供我之讀,傳之者所以供天下千萬世人之讀也。”“我一人讀之而樂,則天下之人讀之樂從可知矣,天下之人讀之而樂,則千萬世之人讀之而樂亦從可知矣。夫至天下與千萬世人皆讀之而樂,則著書者之心與聚書者之心不咸大慰乎哉!”張潮所編叢書在當時就產生了廣泛影響,不少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收入其中。比如一代詩宗王士禛見到《檀幾叢書》后,即稱賞不置,欲將自己所著雜著小品刊入續集中,遂托孔尚任代致此意。后來張潮將王氏所著刊入《檀幾叢書》二集和《昭代叢書》乙集,王氏《池北偶談》中的《劍俠》一篇則刻入《虞初新志》。

《昭代叢書》是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大型綜合性叢書,匯集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和雜著類作品,零金碎玉,賴此不泯。這部叢書編刊過程歷時久遠,其中經張潮之手所編成的,其實只是甲、乙、丙三集。張潮身后,江蘇震澤人楊復吉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間續編了后面的丁、戊、己、庚、辛五集。道光年間,江蘇吳江人沈楙惪輯印甲集至辛集八集補編六十種,以替換從原書中芟除的六十種著作,并續成壬、癸兩集。被替換出來的六十種著作則另成別集,附于叢書之后。這樣,五百六十卷之巨的《昭代叢書》終于完成。

《幽夢影》即收錄于《昭代叢書》別集。在更看重“有用之書”的沈楙惪眼里,這部著作顯然屬于“無俾于勸懲考證者”,所以被放進了別集。但這并不能貶低《幽夢影》的價值。《幽夢影》的成書,據推測大致是在張潮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斷續寫成的,不是一時一地之作。它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消閑特色。時人稱其“片花寸草,均有會心;遙水近山,不遺玄想”(石龐序),贊其“含經咀史,自出機杼,卓然可傳”(孫致彌序)。

明末清初是才子文學盛行的時代。政治的崩潰、時代的變革帶來文學的解放。許多文人在創作上主張抒發性靈,對宏大的理論體系和正統的經史著述則敬而遠之。他們偏愛不拘一格、短小易讀、輕松自在的著述。張潮正是這樣一個才子。對于現實社會來說,他更像一個旁觀者,冷靜地觀察這個忙亂的社會。《幽夢影》反映的主要是高人逸士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情趣。世俗生活在書中總是受到否定,而山林生活則總是被贊美和向往,全書洋溢著一種山居的氣氛和情趣。書中所談的,大多是風花雪月、山水魚鳥這些自然景物,以及琴棋書畫、園林賞玩這些文人雅趣,其中處處可見作者的理想或夢想。自然,這種山人情趣或文人雅趣,在書中有時也會強調得過了頭,流于纖弱、酸腐。在心平氣和、輕松幽默之中,《幽夢影》中也會突然有些激昂之氣跳躍紙上,比如說“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比如說“古今至文,皆血淚所致”,但主要的還是前面幾項內容。

不妨把《幽夢影》與另外兩種清言小品的代表作《菜根譚》、《呻吟語》作個比較:《菜根譚》主旨在談修身處世,可以說是求善之作;《呻吟語》時有深刻之思,可以說是求真之作;而《幽夢影》主要著眼于以優雅的心胸、眼光去發現美的事物,可以說是求美之作。當然這只是粗略的劃分,修身處世、人生思考這樣的內容,在《幽夢影》中也有不少。《幽夢影》中沒有強烈的、尖銳的批評,只有不失風度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平、諷刺,其表現形式也都是溫和的。《幽夢影》這樣的書絕不是匕首投槍,而更像中藥里的清涼散。

在藝術上,《幽夢影》除具有短小精煉、善用比喻、大量使用對句和排比等清言小品的共同特點之外,還特別富于想象和聯想。比如說:“聞鵝聲如在白門,聞櫓聲如在三吳,聞灘聲如在浙江,聞騾馬項下鈴鐸聲,如在長安道上。”又比如說:“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圣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類似的佳句比比皆是。為《幽夢影》作序的石龐說張潮此書“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于詼諧”,確乎如此。

《幽夢影》這個書名究竟是什么含義呢?張惣跋文說是“幽人夢境”之意,石龐序文和楊復吉跋文則都引用《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可能,作者取這個書名主要是因為這三個字給人以美感。

本書以通行的道光年間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為底本,并參考1935年中央書店“國學珍本文庫”本及近年出現的數種整理本。此外還參考了日本合山究編,陳西中、張明高注釋的《明清文人清言集》。原文中明顯的錯訛之處或避諱改字(如“玄”避諱改為“元”),一般直接改動,不出校;個別需要說明的校勘問題,則加注釋。原書中有大量張潮的友朋相識所加的評語,這些評語或補充說明,或引申發揮,或評說,或打趣,篇幅往往超過原文,其中不乏妙語警句。此次整理,將這些評語予以保留。此外,原書的若干序跋也予以保留。

為方便翻檢,本書為原文的二百多段文字加了序號。對原文和評語中的典故、人物、史實、難懂的字詞等加以注釋,并結合對原文的理解加以點評,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旨意。錯謬疏忽之處,尚祈不吝指正。

王峰

二〇〇八年三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新津县| 噶尔县| 沭阳县| 东丰县| 富锦市| 新津县| 南召县| 城固县| 汉源县| 青龙| 建平县| 灌阳县| 昂仁县| 安泽县| 孟村| 大城县| 张家口市| 盐边县| 河间市| 和静县| 宝兴县| 滦南县| 朝阳市| 徐汇区| 弋阳县| 奈曼旗| 巴马| 崇仁县| 海林市| 盱眙县| 柳河县| 定襄县| 新密市| 阳信县| 宁德市| 丹东市| 即墨市| 涿鹿县| 五河县|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