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明(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么)
- 舒銀霞
- 938字
- 2020-03-13 14:51:57
5 現代的天文館用光電子技術呈現天體的運行情況,其實宋代就有了這樣的天文儀器,它是什么樣的?
很多人都見過天文館內巨大的穹頂式銀幕。銀幕上完全重現了太空的真實場景,那些恒星、流星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穿梭、運動,讓人們不由得感嘆宇宙的神奇。其實,早在宋代,人們就用儀器來模擬天象了。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種儀器叫做水運儀象臺,是用來呈現天體的運行情況的一種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能形象、立體地演示天象的變化,類似現在的3D展現。水運儀象臺的設計者叫蘇頌,他被稱為“宰相科學家”,和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是同榜進士,在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為官。蘇頌精通天文和醫學,同時還是一位發明家。1088年,蘇頌在京城汴梁制成了水運儀象臺,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這臺儀器廣泛吸收了在此之前各種天文儀器的精華,并靈活運用了民間機械設備―水車、桔槔(jié gāo,俗稱“吊杵”,是一種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凸輪和天平等,融渾儀、渾象和報時為一體,簡直就是一個自動化的天文臺。
從外觀上看,水運儀象臺是底座為正方形,下部寬、上部略窄的木質建筑。它高約12米,底寬約7米,共分作3大層。上層是一個露天的平臺,放著觀測日月星辰位置的渾儀。渾儀上面覆蓋著9塊木板屋頂,可隨意開閉,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運行中的恒星。中層放置渾象,渾象由東向西轉動,一晝夜轉動一圈,表現星辰起落的變化。下層包括報時裝置和儀器的動力裝置。報時裝置為5層可自動開關的木閣,木閣中各有1個木人,到了報點時刻,門內的木人就會準時出來報時。不用擔心這個自動裝置的動力,它的發明者匠心獨運,在木閣后面放置著高精度的漏壺、漏刻與機械傳動裝置,漏壺中的水沖動機輪,驅動傳動裝置,循環往復。只要有水,整個儀器就能持續有效地運行。

北宋水運儀象臺復原圖
蘇頌依據這套儀器實測、繪制了兩套星圖,繪星1460顆,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準。遺憾的是,1127年北宋滅亡,水運儀象臺被金兵毀壞。蘇頌為水運儀象臺所作的設計說明書《新儀象法要》卻流傳了下來?!缎聝x象法要》圖文并茂,以圖為主,詳細展示水運儀象臺總體以及各部分的結構,并且均附有文字說明。據此,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復原出了水運儀象臺的模型,雖未能重現它的所有功能,但現代的人們還是有幸能一睹水運儀象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