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為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系列讀物)
- 曾凡朝
- 6496字
- 2020-03-13 15:13:36
一、天地之生,人為貴——人何以最尊貴
“天地者,生之本?!比撕腿f物皆由天地所生,而人為萬物之靈。人本于先祖,自然注重慎終追遠,緬懷祖先;人是需要秩序和教化的,而君、師是國家治理、社會和諧和人文教化的根本。
1.天地者,生之本——人是大自然的杰作
在我國傳統的婚禮上,新郎、新娘一般都要拜天地。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拜天地的禮儀似乎陌生了許多。明代傳奇《金雀記》第九出“成親”就載有生動的傳統婚禮場面:
【凈】一對新人牽出來!【末】怎么說?【凈】絲幕牽紅,同上花氈,先拜天地三界!【拜介】拜!興。次拜泰山高堂!【拜介】夫妻對拜!禮畢,請揭方巾。
當前,這套儀式仍然出現在不少農村傳統的婚禮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p>
百姓重視“拜天地”,帝王對此也極為重視。北京城里的天壇、地壇便是祭祀天地的場所。古代成功的帝王還會專程奔赴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封是祭天,禪是祭地,通過“封禪”來祈求天地的庇佑。
天地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影響著我們的行動,詮釋著我們的感情。日常語言的豐富性便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歡欣若狂時,人們叫歡天喜地;悲痛欲絕時,人們叫呼天搶地;轉危為安時,人們叫謝天謝地;感人至深時,人們叫感天動地;成就大事時,人們叫驚天動地;有擔當的人,人們稱其為頂天立地……
“天地者,生之始也?!?span id="af3hm24" class="kt_102">(《荀子·王制》)天地是生命的起始和根本?!疤斓卣?,生之本也?!?span id="4qxbgm9" class="kt_102">(《荀子·禮論》)天地是萬物生存的根本,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天地為基礎的?!疤斓?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6AC1/14261472404549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1_0001.png?sign=1753936680-o97NK6dAQjulImADsqORA0N3lqe7mdYc-0-ebb46cdd67048572a776062f362c5ccc">缊(yīn yūn),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span id="j2ljuqp" class="kt_102">(《周易·系辭》)天與地相互作用交感,萬物得以化育成形。萬物內含陰陽精氣,二氣交合,萬物化育,繁衍生息。星辰運轉、日月升降、四時循環往復、陰陽交錯變化,云氣飄行,雨水普施,萬物各自獲得產生的條件,從中汲取營養,開始滋生創始。天地中的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天地自然化育而來,而在天地所生的萬物之中,人是最尊貴的。
《孝經》中記載了孔子之言:“天地之性人為貴?!薄犊鬃蛹艺Z》中有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人是萬物之中最尊貴的。孔子有一次游覽泰山,偶然遇到榮聲期。這位山野老農,衣衫襤褸,穿著一件破皮衣,腰間系著一條繩索為帶子,一邊唱歌,一邊彈瑟??鬃訂査骸跋壬瑸槭裁催@么高興啊?”榮聲期回答說:“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孔子家語·六本》) 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高興,第一件事是老天爺雖然造就了天地間的萬物,但只有人是最尊貴的,而我恰好生為一個人,怎么能不高興呢?
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說文解字·人部》)。對此,古人從人為萬物之靈、人有仁義道德、人兼有萬物之功能等方面都有所說明。
萬物之中,唯有人稟賦天地之精,成為萬物之靈、萬物之首。“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span id="ollhe74" class="kt_102">(《尚書·泰誓》)天地化育萬物,好像生育子女的父母。人則稟賦天地之靈,成為萬物之首。周敦頤《太極圖說》一文中有這樣的表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比说藐庩栃銡?,是萬物之中最靈的。天覆地載,萬物產生,唯獨人類得其秀而最靈。用《禮記·禮運》的話說,人是“五行之秀氣”的凝結,是天地間最有價值的生靈,是天地自然造化的功德,是陰陽相交相合的產物,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精粹之氣,是天地神奇而又珍貴的力量相融合產生的精品。
人是怎樣成為萬物之靈的呢?曾子從陰陽二氣演化的角度進行了說明。屬于獸類的“毛蟲”和屬于鳥類的“羽蟲”是陽氣化生的,而有甲殼的“介蟲”(如龜)和長鱗的“鱗蟲”(如龍)則是陰氣化生的,“唯人為倮匈而后生也,陰陽之精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人沒有羽毛鱗甲,是由陰陽二氣之精華和合而成的,是自然演化的最高成就,是天地之間最優異的物種。王充也說:“倮蟲三百,人為之長。‘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論衡·別通》)沒有羽毛鱗甲的三百六十種動物,人是它們的首領。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人是最為尊貴的,人的尊貴在于人有智慧?!叭耍镆?,萬物之中有知慧者也?!?span id="94ijhw9" class="kt_102">(《論衡·辨祟》)人是萬物中最靈秀的,所以他是最尊貴的。
人有仁義道德,這也是人最尊貴的重要原因。孔子認為,人的基本特征是有“仁”的品德,“仁”和人具有直接的統一性?!叭省痹冢司痛嬖?;仁德完全喪失,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吨杏埂份d有孔子之語:“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為人之道,要從最重要的方面——孝敬父母開始。
荀子通過水火之物→草木之屬→動物→人的層層提升,論證了有“義”的人是最尊貴的。荀子認為,水和火是由“氣”構成的,但是沒有“生”(生命);草木有“生”,但卻沒有“知”(通“智”,意為智慧);動物有“知”,但是不講“義”;人則是由“氣”構成,有“生”,有“知”,也講“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荀子把人之生命與水火、植物、動物相比較,人有義、有知,得出人“最為天下貴”的論斷。
另外,人能利用自然,兼有萬物之功,無所不能,這也是人最尊貴的重要方面。宋代思想家邵雍說:“惟人兼乎萬物而為萬物之靈。如禽獸之聲,以其類而各能得其一。無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人之生,真可謂之貴矣?!?span id="3wnkb9w" class="kt_102">(《皇極經世·觀物外篇》)邵雍認為,禽獸只是具有某方面的功能,而人則兼有萬物的功能,無所不能。禽獸不能利用自然,而人則能充分利用自然,所以人特別高貴。
“天地合而萬物生”(《荀子·禮論》),天地和合,萬物就產生了,人是萬物之靈,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
2.先祖者,類之本——祖宗給予我們人身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他,只為那一聲爸媽……”一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唱得我們言未出淚先流,再也難掩歲月滄桑、父母老去的絲絲幽愁。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而父母的生命又源自于先祖?!叭f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span id="gofkhw4" class="kt_102">(《禮記·郊特牲》)天地是萬物存在的根源,祖先是個體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所以祭天祀地的時候以祖先來配享。對于天地的祭祀,正是體現了人們對報本反始的尊崇。
作為萬物中最為靈秀的人,秉承天地生生的特性,人類不斷地繁衍生息,文化得以代代傳承。天地是生命之本,先祖是個人生命之源。飲水思源,報本反始,受恩思報,在接通我們生命本源的同時,活出生命的色彩并延續生命的篇章。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而父母的生命又源自于先祖。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終追遠,直至始祖。
對于近祖,人類表達宗族關系的親疏遠近,有“五服”的說法,在中國農村,很多地方現在依然保留著這個觀念。比如,當人們談論到兩家的關系時,往往會說:我們兩家已經出了“五服”。換言之,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經是五代以前的?!拔宸边@個詞,既是計量單位,又是古時喪服制度規定的五種服飾。作為計量單位使用的時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而服喪時的“五服”是依據親疏關系為差等分出來的五等服飾,“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穿喪服了。親者喪服重,疏者喪服輕。因此,“五服”代表了宗族關系中的親疏遠近。
對于近祖的報本反始,“五服”做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表述。而慎終追遠,則是對生命本源的宗祖乃至始祖的感恩。
以前,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宗廟,祭祀的時候,人人心念至誠,態度恭敬,通過祭祀祖先,來表達最真摯的感情,同時也將族人有力地聚集在一起。凝聚人心的方法有很多,宗廟的效果卻是最好的,因為只有最誠的人做出的事,才能激發最多的人。現在,時代雖然不同了,祭祀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但其中的精神卻是相通的。
祖宗,是民族的本源,是我們共同的根。尊祖,能使整個宗族凝聚起來,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展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條長河中的一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吵架吵急了,會脫口而出,罵你十八輩祖宗。其實,所謂的“十八輩祖宗”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在我之前有父母,有爺爺奶奶,有祖祖輩輩;在我之后有兒子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上有源頭,下有延續,作為歷史鏈條中承前啟后的一環,我們自身的生存狀態決定了它的力量和作用?!皢栕孀谥聺?,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span id="zk4bryp" class="kt_102">(《菜根譚》)如果要問祖先是否給我們留有恩德,看看我們現在生活享受的程度就知道了,同時還要懷念祖先累積恩德的不易。如果要問子孫將來是否能夠生活幸福,那就要看我們給子孫留下多少德澤,并且還要想到子孫將來可能無法守成而使家業衰敗。我們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繼承下來的父母之志,我們現在的道德修為,都是下一代最直接的學習對象。只有我們立好自己,德業雙修,才會成為下一代最好的榜樣。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如果家族是棵樹,那么千枝萬葉同出一根;如果家族是條河,溪流百川同為一源。根深者葉茂,源遠者流長。祭祀這種方式,使得同根連氣的家族體系一脈相承,更進一步加強了宗親之間的認同。一個人背井離鄉,出門在外,鄉關萬里載千愁,斷難休。若是遇到同姓之人,一般也會尊稱一聲“本家好”,讓人感到親切無比,感情便又近了三分。
當我們把一粒小石子投進水中的時候,水面會泛起圈圈漣漪,人亦是如此,由近及遠,推己及人?!懊裎嵬?,物吾與也?!?span id="dkm9pje" class="kt_102">(《西銘》)人類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同稟太虛之靈氣,有著共同的先祖,人人都是兄弟姐妹,對整個人類的愛要像愛自己的同胞手足。
“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過了一年,一生只為這一天,讓血脈再相連,擦干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不管我們走到哪里,我們都忘不了我們共同的家——“華夏”;不管我們去向何方,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炎黃子孫”!
3.君師者,治之本——人是社會性存在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的根本是什么呢?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這兩方面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君和師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人類得以和諧生存的保障,所以“君師者,治之本也”。
在孔子以前,君師并不分家,君王本身便承擔著師的角色,這個時候師的作用并不是特別明顯?!栋谆⑼x·圣人》中說:“何以知帝王圣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又曰:‘伏羲氏歿,神農氏作’,‘神農氏歿,黃帝、堯、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圣人也。”由此可見,帝王(君主)就是圣人,圣王是合一的,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本身就起著老師的作用,如伏羲發明了結網打魚,神農嘗百草等等,然后他們再將有關的知識教給民眾。有人認為,圣王合一的理想只存在于三代之治。
到了孔子時代,“君師合一”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師的角色開始走向獨立?!抖Y記》中記錄了君和師區分的思想:“當其為師,則弗臣也?!?span id="nv2uu9f" class="kt_102">(《禮記·學記》)當一個人是國君的老師的時候,國君是不能把自己的老師當作臣子對待的。國家要治理得好,就要讓“道”獲得尊嚴;而要讓“道”獲得尊嚴,關鍵是老師要有尊嚴,老師不能成為官本位的附庸、點綴,甚至犧牲品,老師要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和價值。
要治理好國家,君師缺一不可。君是現實政治的最高統治者,對社會良好運轉起著關鍵作用。師是一個社會真正的精神代表、思想領袖和道德楷模,是國家文化教育系統的核心。
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勝萬物,是因為人能合群,物不能合群。人一旦來到這個世上,便與他人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成為群體社會中的一員。我們要想擁有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扎根于群體之中,汲取內在的支持和營養,這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我們也將無所依存,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天地萬物,人倫關系共同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立體空間,人要在這個社會空間里生存,就必須依賴于良好的社會秩序。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大環境,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得不到滿足,人們的生活也就難以為繼,而這個穩定的秩序必須要由國家來進行維護,而君正是國家的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了國家而獨自存在,脫離了國家而流浪在外的人只能稱之為難民。對于他們來說,逃命和追夢僅有一步之遙。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便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奧運史上的首個難民代表團。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當時這樣說:“他們不屬于任何國家代表隊,沒有國旗可以揮舞,也沒有國歌可唱。我們將以奧運會會旗和會歌歡迎他們?!边@就是戰火侵襲下的老百姓,流離失所,亡命天涯。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的中國女排:面前站著的是凝聚軍心、指揮若定的良師——郎平,背后靠著的是由數億中國人民凝聚而成的堅毅無比的精神力量。在和主場作戰的巴西對陣時,全場噓聲四起,面對衛冕冠軍,客場作戰,中國女排的精神在姑娘們的身上開始生發,毫無畏懼,堅韌不屈,團結一心,越挫越強。半決賽、決賽,女排的姑娘一步一步、一球一球地拼上了冠軍的領獎臺。她們不僅贏得了冠軍,也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贊揚和尊重!國旗升起,國歌奏響的那一刻,鏗鏘玫瑰燦爛綻放!郎平帶領著中國姑娘用行動刻畫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靈魂!
國家的支持、社會的保障、良師的指導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人總是在特定的國家中過著群體的生活,在群體的生活中獲得生命的安頓。人們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就必然有著秩序的要求,君則是國家秩序的象征。
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者具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荀子·君道》)
什么是君呢?君就是能夠用等級名分把人民組織起來的人。什么叫把人民組織起來呢?答案是:善于養活撫育人,善于治理人,善于任用安置人,善于教育人。善于養活撫育人的,人民親近他;善于治理人的,人民安于他的統治;善于任用安置人的,人民樂意為他所用;善于教育人的,人民以他為榮。如果這四個方面都具備了,天下就會歸順于他,這就叫作能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君了。
我們除了在自然的天地中生活,還要在人文的世界中不斷發展,在使生命得到教化的同時,實現自己個人的生命價值。
人類有著共同的生生之性,這是上天所賦予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環境中受到不同的渲染和熏陶而產生了較大的差別,最終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性。正如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差異。而師是學問、理想和道德的化身,引導著人們的思想發展,關系著國家的興衰、法度的存廢和人心的善惡。“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span id="fypcapg" class="kt_102">(《荀子·大略》)國家將要興盛時,一定尊崇老師和看重師傅;尊崇老師和看重師傅,法制就會得到推行。國家將要衰亡時,必定會貶低老師和看輕師傅;貶低老師和看輕師傅,人們就會放縱性情。人們放縱性情,那么法制就會蕩然無存。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荀子·修身》)
禮,是用來端正人們的行為的;老師,是為了正確地解釋禮的。若沒有禮,拿什么來端正人們的行為呢?若沒有老師,又怎么能知道禮是這個樣子呢?
天地、先祖與君師是禮之“三本”,如果缺了某一方面,就不足以安頓人民。天地是類性生命的本源,先祖是人類生命的根本,而君師則是文化生命的根本。只有抱持“報本反始”的情懷,既盡到善事父母、祭祀先祖等家族義務,又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贊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而達到“與天地共參”的境界,才是完整而不失偏廢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生于天地之間,安身立命于社會之中,是一個社會化的存在。要想將其治理得井然有序,則人要成為君子,社會要有秩序。師教化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誠意正心、修身以成;而君則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君王的治理合于天地,應于四時,作用于萬物,我們的生活才天清地寧,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