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侯本以為借犬戎兵殺死周幽王然后給他們點財物就可以把他們打發走,但是,他沒有想到,犬戎人當初愿意借兵給他也是有自己算盤的。
因為,當這幫過夠了居無定所、日子清貧的人踏足中原文明的中心時,他們一定是驚呆了的。
這樣的繁華是他們想不到的,這樣充沛的物資也是他們不敢想的,于是,占有之欲就呼之欲出了,連他們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
鎬京的繁華與犬戎人是沒有一絲關系,這是申侯認為的。但是,犬戎人可不這么想---不是我們的東西搶過來不就會變成我們的啦。
于是乎,犬戎人在鎬京開始了慘無人道的搶劫。
這是申侯不曾想到的,所以,現在也是他沒辦法控制的。
犬戎人多,手里又有武器,因此,申侯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他們胡作非為,把天下的京師變成一片廢墟。
當然,京師被搶,這其實也不算什么大事,畢竟諸侯們與王室是相互獨立的。所以周王室損失多少跟諸侯其實也沒多大關系,因此,他們并不太關心。
但是,關心不關心什么的不重要,不過一個棘手的問題還是擺在了天下諸侯們的面前,讓他們不得不處理。
周幽王被殺,就沒有了天子,在當時,這個天下是不能沒有天子的,所以,諸侯們開始著急了。
但是,這種事著急也是沒有用的,又不能到大街上張三李四隨便找一個。
畢竟,有資格成為天子的,得是合法的繼承人才行。
可是,現在誰才是合乎禮法的繼承人呢?
周幽王死時的太子姬伯服?
京師周王室的宗親們用力的點點頭表示姬伯服確實應該繼承天子之位,因為天子死了可不就是太子繼位嘛。
但是,申侯用力的搖搖頭表示不贊同,老子花這么大力氣搞這么多事情出來可不是來擁護褒姒兒子的。
于是,這時候在京師就出現了兩派。
一是以申侯為主的擁護自己外孫姬宜臼的前任太子一派,二是以王室元老宗親為主的擁護姬伯服的現任太子一派。
姬伯服是現任太子,所以大批的宗親都擁護他,然而得到大批宗親擁護的姬伯服卻沒有表現出底氣十足的樣子。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以申侯為主擁護姬宜臼的前太子派,手里握著剛剛殺死上一任天子并且現在還盤踞在鎬京的兵馬。
有兵馬,就有話語權,姬宜臼好像勝券在握。但是,鎬京事實的情況卻是一點也不明朗,而是處于僵持狀態。
當然,僵持的局面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一般當歷史走到一個重要的分叉口時,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帶領著時代前進。
而這個人很快也就出現了。
當申侯帶領犬戎兵殺到鎬京時,周幽王點燃烽火把京師告急的信息傳到了各諸侯國時。與大部分選擇漠視的諸侯相比,還是有一小部分的諸侯依然抱著一顆效忠周王室的心前來救駕的,而在這一小部分的諸侯中有個部落叫秦國的,他就領著他的兵馬來到鎬京勤王了。
此時,秦國的國君是秦襄公。
能夠進京勤王的,想必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是,話說起來,此時的秦襄公還真有點寒酸。至于為什么,請接著看。
當初,周王室分封的諸侯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其中“公”爵地位最高,“侯”爵次之,之后就是“伯”爵,再然后是“子”爵和“男”爵。
爵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這五個等級爵位中,他們也是有一條鄙視鏈條的。具體的情況就是公爵最貴,所以他就略微的有點歧視侯爵,而侯爵雖然比公爵低個一級,但除了表面工作,心里其實并不太把公爵當會事(這是有原因的,后續會講)。
而與公爵和侯爵之間的大抵和氣比起來,公爵和侯爵對伯爵那就是絕對的鄙視了,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伯爵尚且如此,那子爵和男爵就更不用說了。在公爵和侯爵眼里,這兩個等級爵位的人,除了比奴隸高貴一點,其他和也沒什么不同。并且,子爵和男爵的人除了被公爵和侯爵的人鄙視外,伯爵的人也自視比他們高貴。當然,最慘的還是男爵,就跟伯爵一樣,子爵也會主動跟他們劃清界限,并經常居高臨下。
這五個等級爵位都是周王室正式分封的,也就是說,是有官方認可的。并且,他們都是具有世襲權力的,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傳說中的貴族。
可誰會想到,身為貴族的伯爵、子爵和男爵在比他們高級的公爵和侯爵眼中,什么也不是。所以我們不妨聯想一下,那些連爵位都沒有的人,他們的地位會是何等的低下?
很不幸,秦襄公就屬于這一類。
你別看秦襄公的謚號后面帶了個“公”字,但其實他并不是什么公爵。
并且,連侯爵也不是,甚至,伯、子、男統統都不是。
說白了,是個三無人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三無人員,在王室的這場動亂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并且,在今后天下的數百年中,他的秦國還將掀起驚天駭浪。
因此,為了更好的理解秦國在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所以,我還是先把秦國的歷史講一下吧。
據傳說(首先聲明以下本人說的話與本人無關,是司馬遷老大爺講的),秦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一顓頊帝的孫女在一次意外吞下了天上玄鳥下的蛋而生下的,據《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顓頊帝的這個孫女名叫女修。
話說,有一天,女修在家織布,突然,有一只燕子掉落了一顆蛋,然后,女修就撿起來把它吞了。再然后,就懷孕生下了個兒子,取名叫大業(仔細一想,好像哪里有點不對勁)。
這個事告訴我們,撿的東西不要亂吃,不然懷孕了都不知道孩他爸是誰……
沒爹的大業漸漸長大了,后來,他就娶了少典(黃帝)部族一個名叫女華的女人。再然后,這個女華又為大業生下了個兒子,取名大費。
到了這個大費,這家人就開始不簡單了,因為長大后的大費參加了工作,跟了一個團隊。而他這個團隊的業務是治水,并且,他們治的水不是一般農田里的水,也不是水溝里的水,而是大河里的水。
所謂的大河,我們可以理解為黃河。
治理黃河水,自古以來就是一份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作,換成我們現在,不是院士也得是博士。所以可想而知,大費在當時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
當然,僅僅擁有社會地位還不足以改變家族命運,但是,命運有時候是很奇妙的。
而大費的命運也就在這個團隊里改變了,因為他這個團隊的領導人是個非常不簡單的人物,說起來,比大費出名多了,此人名叫大禹。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我們都知道,大禹是個工作狂,而一個用心工作的人,他的工作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所以,作為當時的治水專家,大禹帶領他的團隊的工作成績是非常卓越的。
工作干好了,自然就有人來賞識了,當時天下的最高領導人帝舜就非常賞識大禹和他的這個治水團隊。
得到了最高領導人的賞識也就意味著這個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將得到一個機會,一個不用再下基層了,直接步步高升的機會。
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個團隊的領導人大禹(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
大禹得到了好機會,大費當然也沒落下。后來帝舜又專門安排給了大費一個給自己訓養鳥獸的工作崗位。
能在最高領導人身邊做事的,運氣都不會太差。更何況訓養鳥獸可是大費家祖傳的手藝,咱爹當初就是他媽吞了個鳥蛋生下來的,咱體內有自帶鳥獸的基因,訓個鳥還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事情很簡單,但也是需要人去做的,對于給帝舜養鳥的事大費從來沒有覺得是小事,所以一直兢兢業業地做著,搞得他馴養出來的鳥獸也都很溫順很聽話。
在領導身邊把事情做好了可是有賞賜的,帝舜對大費的工作就很是肯定,所以他又給了大費一些賞賜。而這一次帝舜給大費的賞賜是給他取了一個叫柏翳的名,并賜姓嬴氏。
從此,一個在若干年后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的姓氏誕生了。
后來,大費帶著帝舜賜的姓氏走入了黃土,而他的子孫則把這個姓氏延續下去了。
再后來,隨著夏、商、周的改朝換代,嬴氏的子孫也經歷了起起伏伏,并且,還有個別支族慢慢的都淡忘了自己的姓氏。
后來不知經過了幾世幾代到了周孝王時期,大費有個后代叫非子(不是韓非子的非子),而這個非子完美繼承了大費的基因,也非常喜歡馬和其它牲口,并善于飼養繁殖。
在那個牲口奇缺的時代,非子這樣的能力就傳開了,一傳十、十傳百得,傳的人多了就傳到了周孝王的耳朵里。
一個會養馬的人讓周孝王就想起了柏翳為舜帝掌管牲畜馴養鳥獸的事來(估計周孝王也是個愛學習歷史的人),于是,周孝王便把非子征調來為自己工作了。
周孝王給非子安排的任務就是他最擅長的,把他派到了渭水那片土地去給自己主持養馬的相關工作。
對于自己擅長的事非子絕對是可以做得很出色的,所以很快,周孝王的馬就被非子養得票肥體壯的。
這就讓周孝王很開心了。
天子一開心就是要賞賜了,然而,這在這個關頭,偏偏周孝王想不到有什么賞賜是比較適合非子的,于是,就找到了申國的國君申侯(和帶犬戎兵到鎬京的不是一位)來商量一下是不是可以給非子封一塊地來著。
按理說天子要給誰賞賜,申侯自然是沒什么話講的,但是,周孝王給非子挑的這塊封地讓申侯就強烈的不同意了。因為,周孝王挑的這塊地本來就是有人的封地,人家都在這塊地上建國封侯了。
當然,申侯之所以不同意,也不是因為正義。主要還是周孝王給非子的封地是一個叫大駱的諸侯的,而那正是申侯的女婿之國。
搶人家地盤,這確實有點不妥。
于是在申侯的反對下,周孝王放棄了把大駱國賜給非子做封地的決定。
看樣子這回運氣并不站在非子這一邊,不過大駱國不行,但周孝王好像是鐵了心的要給非子一塊封地。于是就在靠近西戎的邊陲給非子找了一塊叫秦的封地,讓非子以秦為封邑立國祭祀柏翳(其實主要的目的還是讓非子給自己養馬)。
從此,一個將延續七百年的就國家誕生了。
時間一晃就到了周厲王年間,現在的秦國也已經傳到了非子的孫子秦仲手里。
之前說過,周厲王昏庸無道,就連中原都大有諸侯背叛,所以西戎那些曾經歸附過周王室的部落直接反叛也就沒什么新奇的了。
西戎部落興風作浪,最倒霉的就是在邊陲幫周王室養馬的秦仲了。
夾在周王室和西戎人之間,背叛周王室是不可能,但是小小的秦國又怎么能抵擋得住西戎人的進攻呢?所以秦仲也很擔心自己會成為西戎人的刀下鬼,不過好在西戎人還沒有開始對秦國采取行動的時候,周王室率先對西戎人采取行動了。
周厲王死后周宣王繼位,這家伙年輕氣盛還是可以的,聰明得很。剛繼位不久,國人還沒有從共和行政的習慣中走出來,召穆公和周定公也還依然是周王室的輔政者,所以周宣王急需用一場行動來向天下昭告自己的地位,而對西戎用兵就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周宣王是不可能自己去打西戎,他要的是向諸侯借力。而誰離西戎最近哩,當然是給自家養馬秦國啰,于是,秦仲就被周宣王召見,領命征討西戎。
本來就跟西戎不對付,現在又有了周王室的支持,秦仲當然信心大增。不過,周宣王除了召見他,給他打了打氣外外,并沒有給其他任何實質性的支持。
這就麻煩了,秦國家小業小的,周宣王不給什么支援,小小的秦國哪會是西戎人的對手呢,所以,秦國的征討西戎以秦仲的戰死而告終(還是太老實了)
秦仲對于秦國來講是死得其所的,因為他對于秦國贏氏的貢獻比他的爺爺非子還要大。非子只是在名譽上得到了周王室賞賜的一塊土地,實則不過還只是一個為周王室養馬的馬夫,地位還是極其低下的,而秦仲在死后為嬴氏的后代子孫得到的是官方的認證。
在這樣一個分封制的國度里,這個認證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資本。
秦仲戰死了,周宣王是不會在乎的,他只知道自己發出去的命令是平定西戎,但是現在西戎的禍患依舊沒有平定,所以周宣王還是要找人來頂上去的。
既然你嬴氏一族已經身先士卒了,那么接下來的任務也就由你們去完成吧。于是,周宣王抱著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則讓秦仲的兒子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命繼續為周王室征討西戎。
因為秦仲有五個兒子,所以周宣王干脆一次性就召見了他們兄弟五人。一席話下來,家仇國恨一股洗腦,剩下的就不需要再動員了。
秦仲的五個兒子是慷慨激昂的,這一點周宣王不懷疑,但是周宣王也知道,僅憑秦國那一點力量是不可能和西戎對抗的。于是,周宣王就把秦仲的大兒子莊公叫到了身邊,并給了七千士兵,再命他再去討伐西戎。
得到周王室的兵馬,兄弟五人心里樂開了花,于是征討西戎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干凈利落的就把一直擾亂中原邊陲的西戎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完成了周宣王的任務,但是莊公兄弟五人并沒有急于返還周宣王七千士兵的意思,他們還要再用這些人再做一件事,那就是趁機把大駱國納入到秦國的版圖。
對于秦國趁機擴大地盤這不是周宣王在乎的,他在乎的是從此西垂再無戎人騷擾,至于你秦國地方再大不也還是周王室的附屬。
完成了王命,又擴大了地盤,莊公兄弟五人好不高興,但是他們的兒子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老爸老叔們雖然收拾了西戎,但是并沒有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準確的說就是沒有殺死他們的首領,所以這也就給自己留下了禍患。
莊公有三個兒子,長子世父,史料記載這個世父是個極具個性的人,在世父的腦海里,他始終記得西戎人殺死自己的爺爺秦仲的事。史書雖然沒有交代秦仲被殺時世父有沒有出生或者說多大,但是卻記載著世父對自己的祖父被西戎所殺一直耿耿于懷,猶如世仇。
也許這就是贏氏在他們的血液流淌著的一種與眾不同、一種堅強、一種仇恨、一種不可以磨滅的性格。
如果我們能把時光拉長一點看到后來的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再往回拉看到大費,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最后統一天下的會是秦國。
“西戎殺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絕不回家。”
這是世父說的話,并且說到做到,于是,身為莊公長子的他連父親的爵位也不繼承了,而是留給自己的弟弟(秦襄公),自己則親自率兵駐扎在一個離西戎較近名叫犬丘的地方與西戎對峙。
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舉動,西戎人是不會放過的。
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西戎部落就包圍了世父駐扎的犬丘,而世父則奮力反擊,當然,最終不敵被西戎俘虜。
老哥給俘,按理說秦襄公該去救人才是,但是,他沒有,相反,他做了一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決定。
秦襄公二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將秦國的都城遷到了汧邑(今陜西省隴縣東南)。
比起雄心、比起骨氣,也許秦襄公不如世父,但是要論兄弟倆誰更適合繼承父親的爵位,那就非秦襄公莫屬了。
將都城遷往遠離西戎人的地方,這是秦襄公為秦國做的事,他頂住了淪為懦夫的罵名,為的就是保全秦國。
秦襄公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認清了當時的形勢。
秦國與西戎數代世仇,誰也滅不了誰,戰爭只會讓雙方都付出巨大的損失,所以秦襄公采用了和親的政策---他把自己的妹妹嫁到西戎去了。
既然成為了親家,那西戎也就不好再殺世父,于是一年過后,西戎人便放還了世父。
在秦襄公的懷柔政策下,秦國與西戎的矛盾慢慢淡化,但周王室內部的矛盾卻在逐漸升級,直到不可收拾。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帶著犬戎人殺到鎬京,周幽王點燃烽火臺告急天下,以求諸侯勤王,但被大多數諸侯選擇漠視。
而就在周王室快要絕望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次機會,也同時給了秦襄公一次機會,讓他帶兵進京勤王。
這一次行動,徹底改變了秦國的命運,這就是秦襄公的勇氣和政治眼光。
當犬戎人在鎬京肆意踐踏時,前來勤王的少數諸侯中秦襄公是特別賣力的那一個,而他出的每一份力也都被人(姬宜臼)看在了眼里,這也就成了他在未來的資本。
秦國贏氏家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是這么一步一步干出來的。
秦襄公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姬宜臼的日子可不太好過。大家都知道把犬戎兵帶到鎬京的申侯是他的外公,這就讓姬宜臼成了王室宗親打擊的對象。所以犬戎人在鎬京殺的大批王室宗親,燒的王室祖廟,這份仇都被記在了姬宜臼頭上的。
一個為了自己的私憤,勾結外藩和外族野蠻人,滅了自己的祖國、社稷、宗廟,殺害了自己親生父親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原諒的。不管如何,周王室廢立太子,這是周王室內部的事情,你姬宜臼不惜引來外祖父的軍隊企圖強奪王位,怎么說都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賊了!
王室宗親對姬宜臼的恨幻化成了實際的行動,所以在周幽王被犬戎人殺后,他們曾想擁立姬伯服為天子。只是姬伯服沒有這個命,他也死在了犬戎人的刀下,但沒曾想宗親依舊不罷休,后來他們又找來了周幽王的弟弟。
宗親始終不肯擁立姬宜臼,那姬宜臼只有硬著頭皮在這條道上走到黑了,既然你們已經擁立了他的叔叔為天子(史稱周攜王),那么他在京師地區也就沒有待下去的必要了。
于是,姬宜臼一個全新的計劃浮現在了腦海中:一方面將最富饒的關中、鎬京地區賞賜給勤王最賣力秦襄公以拉攏他,另一方面再糾集一些支持自己的諸侯國以對抗周攜王集團。
果然,有付出就是有回報的,秦襄公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片土地,那個開心的啊,但是,他也是很清醒的。
作為一個極其出色的政治家,他深知姬宜臼現在賞賜的土地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知道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而要想讓姬宜臼的賞賜變得名正言順,除非姬宜臼本身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天子,于是為了達到這一點,秦襄公決定幫姬宜臼幫到底。
跟姬宜臼站在一個隊伍里,秦襄公并不是孤單的,因為還有很多諸侯都不希望周攜王政權做大做強。他們已經被周王室壓迫的喘不過氣了,他們每個人都還記得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所以他們把對周幽王的怨恨都記到了那個傳統的周王室身上。
當然,這也許是陰謀,一場諸侯與王室爭權的陰謀。
但不管怎么樣,姬宜臼的計劃還是很成功的,他已經有了可以正面和周攜王競爭的資本了。
姬宜臼一步步進行著自己的計劃,正如諸侯們想要看到的那樣,他的下一步就是帶著跟隨者自立門戶,東遷洛陽。
姬宜臼要自立門戶,這將是一個擁立新君的機會,秦襄公一定不能放過,于是,秦襄公一路護送姬宜臼東遷。
來到洛陽后,姬宜臼順利建立新的周王室。而這十幾年也就成了周王室比較有趣的一段時間---東邊一個天子,西邊一個天子。
東遷繼位的姬宜臼也就是周平王,秦襄公因為勤王和護送擁立之功也被封為了諸侯。
此次出師勤王秦襄公可謂是賺的個逼滿盆滿,即得到了名正言順的的分封又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土地。
而周平王的東遷則代表著周王室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春秋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