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與天子爭鋒

中原戰事算是告一段落了,隨著這一系列的戰爭,鄭國霸道的形象也已經完全烙到了各諸侯國的心里。

縱橫于中原各諸侯之間的寤生,揮舞著手里的大刀,讓周圍的每一個諸侯都領教過了他的厲害。

從此在中原一帶,寤生和他鄭國的名氣響徹云霄,這樣的局面是寤生想要看到的,然而,有一個人卻非常不愿意看到這樣的局面。

他就是天下的共主,天子,周桓王。

周桓王看不慣寤生,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鄭國的風頭已經蓋過了周王室。

這是周王室絕對不允許的,鄭國建國于周宣王時期,相比于其他的諸侯,鄭國完全就是諸侯界的新人。就因為這個,周桓王認為鄭國更應該放低姿態好好的跟周圍的鄰國相處,沒事的時候串串門,拉拉家常,集集會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的按時納貢,按時進京朝拜。

但比起周桓王的想法,寤生的想法則完全不一樣。

正因為鄭國建國晚,寤生認為鄭國更沒有像其他的老牌諸侯那樣啃老本的資格,所以他能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個世界,能更清楚的知道這個世界弱肉強食的法則,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既然舊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為什么還要遵循舊時代的法則,何不建立新的法則。

所有的人都在趕路,走在路上的,任何人都回不到起點,還有很多人甚至找不到終點。只有少數人能看到自己的終點并為之堅持,命運的最終結局會告訴我們那些堅持過的人和不知道堅持的人是不一樣的。

寤生也曾在脆弱的時候想要回到起點,但當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時候他也為找不到終點而迷茫過。但是,現在的寤生很清楚自己的終點在哪里,他很清楚自己需要走的是哪條路,他很清楚在這條路上會有多少的困難,他更加清楚在這條路上有過多少的失敗者,所以寤生依舊堅持。

鄭國從鄭桓公開始到鄭武公,從鄭武公到鄭莊公都知道一點:必須自己強大才不會受人欺辱,而強大是一條漫長的路。

鄭國從鄭桓公擔任周王室士卿開始,到鄭武公為鄭國開疆拓土,到鄭莊公平定內亂并縱橫諸侯,就是在走一條堅定不移的發展道路。

時代在變動的時候亦是矛盾最尖銳的時候,鄭國在一點點的改變著,在一點點的變強著,這離不開三代國君的努力,而這三代國君的一舉一動都被周天子看在了眼里。

看著鄭國一點點的變大變強,周王室感到了不安,因為與鄭國相反的是周王室在一點點的變弱。

此消彼長,周王室已經徹底失去了掌控諸侯的能力,但他依舊不甘心,為了不讓鄭國再發展下去,周天子決定該出手了。

可是,現在的周王室還有跟鄭國抗衡的實力嗎,周王室不曾想這個問題,但他有自己的辦法。

鄭國三代國君之所以發展迅速能在諸侯間呼云喚雨,這還是托了周王室的福的,一直以來他們都是以周王室卿士的身份打著周天子的大旗進行著討伐工作的。

周王室這被動的局面都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周天子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也就以為找到了制衡鄭國的辦法。

想著要削弱鄭國的勢力,首先就要把他在周王室的卿士職位撤掉,想到這一點周平王立馬就開始準備行動了。

但是,想要撤掉寤生,周平王需要一個理由,如果沒有任何理由就把寤生的職位撤掉,以寤生對周王室的功勞和寤生的實力,周平王想平穩的解決這個事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一時半會也好不到強有力的理由,于是,周平王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鄭國內務繁忙,寤生無暇處理周王室政務,特任命虢國的虢公為周王室卿士與寤生共同擔任左右二卿,共同分擔寤生在周王室的工作任務。

表面上是幫助了寤生分擔工作壓力,實則是分拆了寤生在周王室的權力以及在諸侯間的影響力。

而分拆權力還只是第一步,周平王真正要做的是讓虢公架空寤生。

當寤生失去了天子的旗號時也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征伐諸侯的名義,剝奪了寤生的名義也就意味著削弱了他的勢力。

周平王的計謀是相當厲害的,可執行性也是相當高的,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寤生的感受。

周平王任命虢公為周王室卿士是沒有和寤生商量過的,所以當寤生通過非官方渠道得到這個消息后,他是非常憤怒的。

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是誰在諸侯沒有向周王室納貢的時候挺身而出,是誰在諸侯沒有進京朝見天子的時候出兵討伐。

是我,是我寤生。

我可以不在乎王室卿士的職位,但這樣重大的任命至少要找我開個會吧。

寤生很生氣,不過很快也就冷靜下來了,因為他在最短的時間內意識到了這對鄭國和他來講是一次危機。

作為一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家,寤生知道,一旦周王室卿士權力被人瓜分了,那就代表著自己在諸侯間的威望力將大打折扣。

而面對這樣的形勢,寤生之所以還能冷靜下來,那是因為他早就料到了周王室總有一天會來削弱自己的。

周平王的這招釜底抽薪對寤生來講的確是一個大的考驗,不過這也是周平王能力范圍內能做的對寤生影響最大的一件事。

可是,這注定是失敗的。

好的謀略要用在對的時候,很明顯現在不是一個好的時候,因為寤生已經到了敢跟周天子叫板的時候了,所以,本是對鄭國的考驗反而演變成了對周王室的考驗。

以寤生現在的實力,還甘心在周王室擔任職位分流自己的精力替周王室做事,那是因為他還尊重著周王室的名義,如果寤生不想這樣子,他完全不需要看周天子的臉色。

因此,當周平王任命虢公的消息被寤生知道后,寤生直接就是趕到洛陽去質問周平王了。

沒有一點點的準備,寤生突然出現在周平王面前,周平王顯然被寤生的氣勢嚇到了。

于是面對寤生的質問,周平王支支吾吾也講不出個令人信服的理由,本來信心滿滿的他在寤生面前一下子就鄢了。

寤生是來找周平王討要說法的,但他沒有想過討到說法要怎么樣,討不到又怎么樣。

周平王的任命通知已經發出去了,你總不能讓他收回來吧,畢竟天子的這點面子還是不能毀的。

寤生明白這個理,所以他也沒有逼著周平王收回他的命令。

不過任命發出去了可以不跟你計較,但是我既然來了事情總要給我個滿意的處理結果吧。周平王此時是一面萌逼的,他不敢想作為天子的自己竟然被諸侯逼得不知所措,他一點辦法沒有,最后不得已提出了個和鄭國交換人質辦法。

任命虢公為王室卿士的事是不可逆轉了,寤生也不能再為這件事和王室徹底鬧翻,否則最后受傷的還會是自己,所以,當周平王提出交換人質時,寤生也樂得順著這個臺階下來了。

周王室跟鄭國交換人質,可能寤生自己都沒有想到,這是一件事開創新紀元的事件。

春秋時期,交換人質是諸侯之間為了保證表面上純潔的友誼而進行的一項交流活動,該活動的基本情況就是諸侯間我家的公子到你家去住個幾年,表面上說是去做人質要被你們看押著,實質期間就是吃喝玩樂念念書,然后和你家公子小孩一起玩耍長大,并且還會結識一批你家士大夫的公子。而你也會安排你家小孩來我家吃喝玩樂讀讀書寫字,和我家小孩一起玩耍長大,然后結識一批我家的士大夫公子。

等到這批小孩都長大了家里老爸去世了就要回家繼位,即便不能繼位的也能當個大夫什么的。因為這批在一起玩耍長大后了的小孩在各自的國家非君即臣,所以這樣就保證了諸侯間純潔的友誼和緊密的聯系,一旦國家之間玩得不愉快了要脫衣服干架的時候,就會說一句小時候我們一起去掏鳥窩的還記得嗎,你差點從樹上率下來是我一把拉住了你耶,所以熟人一敘舊架是肯定打不起來了的,于是交換人質就成了保證國家安全的一個雙贏的方式。

不過這種情況一般是發生在同等級的諸侯之間的,但這回交換的雙方一邊是諸侯鄭國公室的公子,另一邊是周王室的王子。

但不管怎樣,經歷了一番波折,周平王總算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雖然跟鄭國交換人質確實拉低了周王室的檔次,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總之這次決策還算是成功的。

分流了寤生在周王室的權力,周平王以為一切都會慢慢的回到正軌的,可是,他沒有意識到,他所作的一切不管多么完美,最后都將是徒勞的,天下諸侯不再聽命于天子這是歷史不可逆轉的一步。

周平王已經年邁了,沒有了年輕人的斗志,雖然政治嗅覺還是比較敏感,但他卻沒有了再大動干戈的勇氣了,不過,年輕人就不一樣了。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繼位的周桓王是他的孫子。

年輕人做事不會像老年人那樣顧慮那么多,因為他們看不清事件的本末,所以他們喜歡直來直往,看誰不爽就干誰是他們的特質。

很明顯目前天底下最讓周桓王看不順眼的人就是自己的堂叔公鄭莊公寤生。

從小到大周桓王沒少耳濡目染鄭國是怎么擴張的,鄭國是怎么征伐諸侯的,鄭國是怎么壓迫周王室的,這些印象早就已經深深的植到了年輕的周桓王的腦中。所以看著軟弱的爺爺,周桓王早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的收拾鄭國。

于是,當他繼位的這一天,他就拿起周王室的大刀砍向寤生了。

周桓王一上臺就直接宣布徹底解除寤生在周王室的卿士職位,并把卿士的權力全部移交給虢公。

周桓王不理解自己的爺爺為什么把事情做一半,所以他把另一半也做了。

年輕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鄭國與周王室的關系很緊張了,摩擦已經不可避免,寤生之所以遲遲不動手,那是因為他還沒有受到足夠的壓力。而解除寤生的權力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讓寤生徹底放下了禮儀的包袱。

既然已不是王室卿士了,那也就不用再對王室負什么責任了。既然已完全站到了對立面,那以前的一些不痛快就都發泄出來吧。

寤生發泄不痛快的做法也很直截了當。

在洛陽的郊區有些地,這些地是周王室自己耕種供自己吃的,而寤生就是盯上了這地里的東西。

于是就在周桓王剛繼位的第一年,當他興沖沖的準備去收割這些地里的麥子時,他發現這里空無一物,麥子早就被人收割掉了。

同年秋天,當他興沖沖的準備去收割這些地里的谷子時,發現也是空無一物,谷子也早就被人收割掉了。

是誰敢偷周王室的糧食,真是反了天了。

寤生悠悠的說道:我干的。

竟然敢洗劫周王室的收成,看樣子寤生是真的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當然,他敢這么干,那是有底氣的。

寤生現在要把他想做的都做出,他的下一步就是不再到洛陽去朝見周天子了。

曾經寤生因為宋國沒有按時到洛陽去朝見周天子而討伐過他,可是現在連自己也不去洛陽了,這真是天大的諷刺,不過好在這個局面沒有持續太久。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寤生還是來到了洛陽,盡諸侯朝見之本分。

本來寤生的這個舉動表明著鄭國與周王室關系的緩解,但是,周桓公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形勢往惡化的方向發展了。

寤生雖然來到了洛陽,但是被周桓王撤職的怨氣并沒有全部消除,所以他面對周桓王的時候還是一臉的傲慢。

這就讓身為天子的周桓王很生氣了,加上鄭國是到了第三年才來朝見自己,所以周桓王就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周桓王對寤生的情緒直接就表現在了接待寤生的態度上,《左傳》記載周桓王對寤生的態度只用了四個字:王不禮焉。

禮儀是當時天下最高的規格,既然周桓王對寤生不禮,那寤生也就知道這意識著什么了。

此次進京朝見周桓王本是一次化解鄭國與周王室緊張關系的會面,沒想到卻變成了升級鄭國與周王室矛盾的見面,這就讓事件惡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并且,更糟的情況還在后面。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寤生在與宋國的戰爭中拿到了四座城池,而就在這時,周桓王主動找到寤生,表示想用自己的四座城池跟寤生新得到的這四座城池交換一下。

天子都開口了,寤生也就沒多想了,于是同意了周桓王的要求。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交出了四座城池給周王室后,周桓王給他的卻是連周王室自己都管轄不了的地方。

這就有點過分了,你想一下,有人看上了你家東西,表示非常喜歡,就跟你商量想用自己的東西跟你交換,你覺得沒有什么問題就同意了。然后興沖沖的就把東西交給人家了,結果當你準備去取他的東西時人家告訴你他的東西在誰誰家里讓你自己去拿,等你去拿的時候卻發現那東西本來就不是他的。

這是一種詐騙行為,一般情況下報警處理就好了,證據充分,移交檢察院到法院打個官司就可以要回自己的東西了,然后對方就可以安心的坐幾年牢了。

當然,如果不想走正常程序,也可以直接雇幾個人晚上趁他走路套個麻袋打一頓,然后再搶回屬于自己的東西。

可是,周桓王是天子,警察是他家的,檢察院和法院也不要說,并且,他也基本不走夜路,所以,以上的兩種方法基本對他都沒有用。

被周桓王詐騙,寤生表示很無奈,但是吃了虧往肚子里咽這顯然不是寤生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吃了虧然后回家生悶氣,半夜悄悄的起來去磨刀,一邊磨一邊想著拿這把刀捅他的時候要捅幾下,捅那個部位,要不要捅死。

寤生是個有仇報仇的人,可是,就在寤生還沒有想好怎么去向周桓王討要說法的時候,周桓王反而找到自己的門上來了。

年輕的周桓王是個更狠的角色,寤生還沒有亮出他的家伙,而周桓王卻已經想好了要怎么么整治寤生。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寤生長期不進京朝見為理由,召集陳國、蔡國、虢國、衛國等數國聯合討伐鄭國。

諸侯聯軍來勢洶洶,然而,寤生沒有一點點的害怕,此時的他更多的是一種釋然。

這數十年來與周邊的諸侯打打停停,有勝有負,但是卻總不能徹底把對方打到服氣,寤生早已經厭倦了這種戰爭的模式,他多希望有一場畢其功于一役的戰斗。

這一次周天子親自帶隊,后面的諸侯也是帶著數十年來被鄭國欺負受辱的怨氣而來,看樣子這正是一場寤生期待已久的戰斗。

諸侯們集結了他們所能集結的全部力量在做著最后一次的賭博,寤生雖然很談定,但他心里也很清楚這次戰斗的關鍵。如果這一次鄭國要是輸了,那就只有被瓜分的命了,他們會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鄭國能夠打贏,那么就可以徹底擊碎中原諸侯的最后一點希望,令他們完全喪失意志,以后唯鄭國是聽了。

無休無止的戰爭已然令人厭倦,面對天子這次率領的聯軍,就讓他做一次了結吧。

天子的軍隊就是王師,王師就是正統,正統的軍隊就要有正統的打法,周桓王就是這么認為的。

所以他將聯軍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坐鎮中路,讓蔡國和衛國的部隊坐右路由虢公率領,陳國的部隊坐左路由周桓公黑肩率領。

面對諸侯聯軍,寤生肯定是有壓力的,不過他這個壓力不是體現在實力上的,而是名義上的,對抗王師,這可不是一個正經諸侯能做的事。

好在寤生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

面對擺出了王師架勢的聯軍,寤生的次子子元(公子突)提出了一種戰術:全軍分為三路,分別對應聯軍的三路,但是主將的位置要在全軍的后方以便指揮,而主力則集中在左右兩路,然后用步兵和戰車混合形成的戰斗方陣對聯軍展開攻擊。到時候戰斗一開始,用主力集中的邊路猛攻周桓王的左右兩路,這兩路聯軍必開始潰敗,那時主力部隊繼續向中間壓縮,那么周桓王很快就可以被包圍了。

公子突的思路很清晰,也很有針對性,所以寤生同意了他的戰術布置。

于是,寤生讓自己的長子公子忽擔任右方戰陣的指揮,讓鄭國的卿大夫祭仲擔任左方戰陣的指揮,而自己則坐鎮中軍。

雙方都完成了戰術布置,接下來就是開始戰斗了。

鄭國率先揮舞起了令旗,鄭國的軍隊聞令而動發起了進攻。

聯軍邊路的陳國、蔡國和衛根本就抵擋不住鄭軍的沖擊,很快就開始了敗退。

左右兩路的潰敗讓中路的周桓王就徹底暴露在了鄭國的軍隊面前,此時失去了兩個邊路保護的周桓王則完全被困在了鄭國的包圍之中。

戰場之上,大家正殺的眼紅,也不分誰是誰,刀和箭都是不長眼的。這不,鄭國大夫祝聃就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而周桓王也是鐵骨錚錚的漢子,輕傷不下火線,繼續指揮著軍隊戰斗。

祝聃做夢都不會想到,曾經高高在上的天子也只不過是一個凡人的軀體,刀砍下去也會流血的,箭射過去也會有個窟窿的。

鄭國的攻勢愈發生猛,眼看著聯軍就要全軍覆沒了,此時的周桓王才意識到了敗局的不可逆轉,于是就開始慢慢的撤退了。

興奮至極的祝聃請求前去追殺,但是寤生卻沒有被這場勝利沖昏頭腦,而是語重心長的說了一番話:“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還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避免國家危亡,這就夠了(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茍自救也,社稷無損,多矣《左傳》)”

我們看慣了霸氣天下的鄭莊公寤生,看慣了他的殺伐兼并,我們一直以為他是個神人,但是我們忘了,他也只是一個凡人,十三歲父親就去世了,把他留給了不愛他的母親。

當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需要承擔一切的時候,在他的眼里是看不到美麗的風景的。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母親的偏愛讓他痛苦萬分,弟弟的背叛讓他不得不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他一忍再忍,可還是得不到他想要的平靜。當他不得已而奮起反擊的時候,卻不得不背負起千古的罵名。這個罵名對寤生來講是否公平,歷史上是否擁有那一刻,真正理解過寤生一生的痛苦,這不得而知。

寤生有沒有流過眼淚我們不知道,但是被最親的人背叛是什么感覺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只有經歷過這些的人才能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寤生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國君,這才有了以后的鄭莊公,有了那個殺伐決斷的寤生。

寤生只是一個在弱懦中慢慢變強的人,他不應該背負那樣的罵名。

世人總是這樣,憐憫弱懦的人卻不幫助他,謾罵強勢的人卻害怕他。

寤生從共叔段的叛亂之后就一直在改變,直到這場與周桓王的戰斗。

這場戰斗終究是要被寫進史書的,那個已經從神壇跌落了的天子再一次從馬上跌落,自東遷以來,天子號令不出洛陽已是天下諸侯的共識了,但是敢用武力和天子對抗的人寤生還是第一個。

祝聃的那一箭終結了一個時代,被神化了的天子也不過是個凡人。

對鄭國來講,對中國歷史來講,這場戰斗的意義都是非凡的。

而對于周桓王來講,比起打了敗仗和受了傷,他失去的東西就更多了。

寤生只是一個先例,以后天下的諸侯難免不會再做出比寤生更瘋狂的事。天子早已只是個名義而已,這個改變是沒有人可以阻擋的,雖然周王室不甘心數百年來的禮儀規則變得支離破碎,不甘心原本高高在上的自己被天下所有的人忽略,不甘心自己從一出生就跟所有人一樣一無所有。但是,歷史的車輪向前翻滾的時候,它不會在乎任何人的感受,因為它要給后人呈現一個比前人更為精彩的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扎兰屯市| 乐安县| 田阳县| 延津县| 嘉义县| 蒲城县| 沛县| 英山县| 拉萨市| 广西| 永安市| 资中县| 阳高县| 五华县| 开阳县| 石泉县| 攀枝花市| 屏边| 荃湾区| 满城县| 连城县| 江山市| 大田县| 杭锦后旗| 隆尧县| 探索| 揭东县| 枣庄市| 磐安县| 凤翔县| 盐城市| 互助| 汕尾市| 枣强县| 米脂县| 郑州市| 农安县| 佛坪县| 梨树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