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未來的考量
書名: 千秋祭之唐怒作者名: 起的者本章字數: 2396字更新時間: 2019-07-13 21:45:51
在此次會議之前,李宣提前見了一次岳飛。
當時岳飛先是向李宣匯報了昨夜田令孜謀反案的結果。
“皇上,末將已將所有參與反叛的人,全部拿下。”
“嗯,岳飛,做的不錯,”李宣點了點頭,表示贊揚,然而這不是他找岳飛來的主要目的。
“岳飛,依你來看,我們目下局勢如何?”
岳飛聽到這個問題沒有輕易開口,而是緩緩地走到了被掛起的地圖前,沉默不語。
李宣也不以為意,跟著岳飛一同站在了地圖面前,沒有打擾他的思考。
“皇上,”岳飛仔細分析之后,胸有成竹的開口了,
“我們現在在馬嵬坡,這里是長安,距離黃巢并不遠。雖然昨日擊潰了一股追兵,但如是黃巢親率大軍來襲,此地無險可守。”
隨著岳飛在地圖上指示,李宣明白了岳飛所慮,“不錯,朕深知如今黃巢樹大根深,兵多將廣,呆在此地危險重重。我們應該找一個安穩之處,休養生息。”
按歷史來說,唐皇過馬嵬坡之后,選擇的是入川,在成都待了四年,然后才趕出了黃巢,回到了長安。但今日,李宣,想聽聽岳飛有什么高見。
“皇上說的不錯,吾等應盡快找到一個休養生息之地。”
李宣看著地圖,看到了幾個地點。
“長安被占,洛陽殘破,而晉陽,幽州等地在北,距離我們太遠。當論南方,有三處可選,成都的川蜀之地,襄陽的南陽之地,以及揚州的淮揚之地。”
李宣在地圖上,從左自右,點出了這一條線上的三個地點。
“你認為成都如何?”
“成都,乃天府之國,據盆地之勢,反賊必無法攻入。只不過川蜀自古以來,只可以做一時茍安之地,絕無法椅為霸業之基。”岳飛目光犀利,一眼點出了成都的弱點。
李宣雖然按照歷史,也能夠看出這些結論,卻無法想明白其中的原由,但他暫時沒有出聲詢問。
“若是折返向東,去往襄陽如何?”
“襄陽,此臣南宋之時,借之練兵十萬,北伐之基。”岳飛看著這熟悉的地方,有些恍惚,不過他瞬間控制好了心神,繼續分析,
“襄陽依長江之地利,可當強敵,又處交通要道,運糧方便,可練精兵,但今時不同往日往日。襄陽攻取洛陽等地易,攻函谷關收復長安難!”
李宣皺起了眉頭,他本來以為岳飛歷史上曾經選擇襄陽來做練兵之所,應該也很適合自己的,但被岳飛指出后,卻意識到唐末的敵人,都是在長安關中一代,并不像北宋之時,在河南開封洛陽附近。
“那么,最后一處,東南的淮楊之地呢?”
今日,李宣找來岳飛,就是想聽聽他對于未來局勢的看法,從他的角度來看看全國各地的局勢。至于到底該選哪地并不是當場就做決定的。
“淮揚之地,首先,離此處太遠,路上亂軍賊寇多如牛毛,另外,蘇杭之地遠離長安更多。臣擔心,群臣到了淮揚,便茍安南方,不思進取。”
岳飛擔憂的看著上方,北宋南宋之交,岳飛是親身經歷者,他眼睜睜的看著東南那群文武百官和皇帝,從一開始的要收復河山,變為了茍安東南。
遠離中原太遠,所有人都忘記了家鄉,甚至覺得這樣就很好,別管什么仇敵了。
李宣點了點頭,承認岳飛的顧慮不無道理,東南建立的政權,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茍安的意識,從春秋的楚國,到項羽的衣錦還鄉,再到三國的吳,南北朝,和后來的南唐,南宋,南明。
“岳飛朕明白了,朕會好好考慮考慮的。”
蜀地,南陽,淮揚,雖然各自都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各自的特點,李宣還需要再慎重分析分析。
正當他想要讓岳飛下去的時候,岳飛卻突然補充到,
“皇上,臣當時沒有選川蜀之地作為練兵之所,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蜀地無法練兵!特別是練精兵!”
“哦?”李宣挑了挑眉,無比疑惑。
“川蜀據有地利,卻也被地形所限制。在川蜀安民易,練兵難。因為練兵將會大量消耗糧食,而精兵更是需要五日三練。
川蜀糧食,如是正常,自給自足還可留些富余。但,一旦練兵十萬,則會缺口巨大,由于它的地形限制,外界很難運糧而上。就這一點,差襄陽多矣。
況且此地將來出兵非常困難,諸葛武侯就證明了這一點。
同時也因為沒有騎兵,對上北方軍隊,往往需要大量步卒結成軍陣,擴大了兵力,運糧十分艱難。”
原來如此!李宣恍然大悟,難怪歷史上,唐禧宗逗留成都四年之久,手里竟然一只兵馬都沒練出來,還是靠北方藩鎮的力量將黃巢給趕出長安的,
而接下的藩鎮勢力脫離掌控,中央手里也始終拿不出一只軍隊去鎮壓,竟然是川蜀無法練兵所至!
以前有關中,田令孜好歹能支撐起六支神策軍來,但等黃巢占領了長安,皇帝只有成都這一塊地方,沒有糧食,什么兵馬都支撐不起來。
包括三國時,蜀國后期,也是越打越凄涼,越打兵越少。
那么自己到底該選哪個地方呢?隨著岳飛退去,李宣盯著地圖眉頭反倒皺的更緊了。
成都,可以直插長安最薄弱之地,但無法練兵,出兵運糧不便;
襄陽,可以練兵,但攻擊長安,卻得直面秦嶺,強攻長安防御最硬的地方。
揚州,有錢,有兵,有糧,但太過偏南,無法進攻北方。
李宣腦海中有了這些思考,對未來的謀劃漸漸清晰了起來。
....
回到這次會議,李宣還在封賞眾人,他第一個要封的就是岳飛,點頭示意一旁的魏忠賢。
“宣旨吧!”
“喏!”魏忠賢上前一步,拿出了一張早已準備好的詔書,當眾讀了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今岳飛率眾殲滅三千追兵,指揮有方。昨夜又孤身一人,突進大帳,全殲田令孜一黨,有救駕之功。封岳飛為神策上將!統領所有神策軍!”
這又是李宣獨自想出來的一個封賞,因為他發現,唐末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中央軍只剩下一支神策軍,原來唐初的十六衛全部消失。
然而管理卻繼承了府兵制的散權管理,整個中央軍,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最大最大的,就是田令孜當的神策中尉。
李宣為了未來對付唐末的藩鎮,他不得不想辦法讓中央軍構建一個新的統一指揮機構,所以才封了岳飛一個神策上將的官職,好讓他凌駕于所有將軍之上。
這是令人最意外的封賞,之后,對于太監魏忠賢獲得什么安全局局長,御使大夫王奕封為尚書令,劉德讓也被封了個后勤醫療處長,眾人到沒什么驚訝。
最后,李宣站起來,對著所有人說,
“而今,奸臣田令孜一黨已被掃清,諸位大臣這些年為奸臣所蒙蔽,或有書信來往,朕在此,既往不咎。”
“吾皇圣明!”
隨著大臣的跪地齊呼,宣告了田令孜時代的結束,一個以皇帝李宣為核心的政黨,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