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社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 鄭景元
- 1314字
- 2019-07-16 17:40:41
第二章 合作社商人目的的私法選擇
合作社商人目的何為,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法律問題。一般意義上,目的即指主體一種恒定的、具有終極性的行為宗旨,其最終實現有賴于諸多具體任務的落實,而這種終極精神可能會滲透于各具體任務之中。合作社商人目的乃至為實現目的之任務有很多,但哪些能夠進入成為法律問題并作出私法評價值得研究。比如,當我們追問,合作社商人何以得到國家財稅優惠支持時,該質問應是得以產生私法效果的原因。此時,也許因為合作社商人從事了農業營業行為,這種營業行為就是支持的直接原因;也許因為合作社商人為滿足社員利用,這就構成了行為動機,是一種間接原因;也許合作社商人就是簡單地謀取國家財稅支持,這也會成為一種常見的間接原因;當然,合作社商人也許因為社員經濟貧困,求得社員公平經濟權,這也是產生目的的一個間接原因。由此看,能夠導致法效果的原因很多,但這些原因中,有些是合作社商人“想”的,而有些未必是其“真正想的”。合作社商人不想做,而又做了,也許基于利益權衡,也許外在逼迫。本書認為,我們通常只能推得合作社商人這么做是因為其“想”這么做,至于合作社商人為何想這么做,則不得而知。而合作社商人“想”這么做的原因就是目的。
鑒于如此,我國合作社商人何為?立法規定可謂五花八門:有些立法規定合作社為企業法人。依《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供銷合作社是一種由社員民主治理的獨立法人;《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辦法》規定城市信用社是一種具有合作金融性質的獨立企業法人;《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規定》則直接確立農村信用社即獨立企業法人。也有例外,依《城鎮住宅合作社管理暫行辦法》,住宅合作社是一種公益性合作經濟團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則間接地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互助性經濟組織。如果進行經濟目的類型化,我國合作社商人有生產合作社、交易合作社、服務合作社等三類,住宅合作社應該排除在經濟目的之外。而這種類型化的個性差異與合作社作為一類民事主體的共性特征之間是何關系,質言之,有些合作社,如住宅合作社與其他經濟合作組織差異巨大,是否應該進行類型化過濾,以求得合作社目的的最大公約數,值得研究。
本書認為,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商人意義上的合作社已經內置諸如營利、經營等元素。為此,本書意義上的合作社只要在商人目的下開展活動,則無關乎特定的成員身份。對于合作社商人來說,其本質不在于經營范圍,而在于服務對象以組織內部成員為主,并且這種服務通過經濟利益機制加以實現。然而,如果我們試圖尋找最大公約數,現行合作社商人的產權改革與組織治理仍然面臨諸多困惑。突出問題是,合作社商人的產權改革應該堅守本色,還是實行股份合作,甚或徹底地走向商業之路?這實際涉及對合作社商人目的的認識問題,它決定著合作社商人的運行機制。但這種機制創新卻受到路徑依賴,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身局限。
同樣,合作社商人治理也面臨著諸多調整,如合作社商人應該實行公司治理模式還是秉持本色合作社商人治理模式,或者采取折中模式,實踐中無章可循。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理論與法務對合作社商人能夠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即組織目的)等諸類追問并不清楚。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追問合作社商人目的何為?何以走出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