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你人和錢,你會怎么管
- 趙偉
- 1476字
- 2019-07-16 17:40:17
四、如何處理符合原則卻傷害團隊利益的行為
∣不要用對一個人的不公,換取對大部分人的公正∣
通常情況下,制度的出發點是維護團隊的利益。但在一些特殊的問題上,兩者卻未必能達成一致。比如當市場發生突變時,銷售部門的員工仍然按照公司的既定計劃和慣例與客戶簽下了合同,給公司造成了損失,影響到了整個銷售部門的業績,作為經理如何處理他的這種行為呢?
山東一家化工品企業的銷售主管朱先生就遇到過這種情況。2016年4月中旬,化工原材料的價格突然波動,幾天時間便上浮了2.3 %,企業成本隨之上升。朱先生的一名下屬小劉之前已經與外省的一家公司談妥了產品價格,但還沒有簽訂合同。朱先生趕緊打電話通知小劉,要考慮成本的變化,將價格做合理的提高。電話沒有打通。等小劉回電到公司時,他和客戶的正式合同已經簽字了,白紙黑字,無法反悔。
朱先生非常憤怒:“平時我是怎么教你的?早就叮囑你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機應變!一旦有機會,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我們跟客戶打交道的根本,你學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嗎?”
銷售部門的其他人也很不滿,這么大的一單生意關系到每個人的獎金,紛紛責怪小劉不懂得變通,說他缺心眼。有的人要求朱先生罰小劉的錢,還有的人希望朱先生把小劉調走,不要讓他留在銷售部耽誤大家賺錢。
小劉很委屈地說:“我明明是按照部門的談判守則做的,沒有違反哪一條啊,為何要處罰我?培訓時經理也告訴了我和客戶的談判流程,先議價,再立約,我想價格既已議好,不及時簽約可能客戶會另找他人,就按約定的時間簽了,誰能想到一夜間原材料成本上浮這么多。”
團隊民怨沸騰,紛紛要求處罰他,小劉卻表示不服,這時管理者應該怎么做?如何處理才是公正的?遇到這樣的事情總是很棘手,因為員工并未違反公司的規定和與客戶合作的一貫流程,小劉完全是照章辦事,符合他從培訓中學到的,也符合契約精神。至于“隨機應變”與否,主管可以認為他能力不足,卻不能因為他未處理好突發情況、損傷了團隊利益而懲罰他。
朱先生當場做出了決定,罰了小劉一個季度的獎金,大概六千多元。和公司多付出的幾十萬元成本相比,六千元是小錢,可對小劉來說卻是一筆巨款。他覺得上司不公,公司文化有問題,寫郵件、打電話往上反映,這件事情鬧大了,以至于需要企業的一位副總介入。這位副總了解完事情的經過,把朱先生叫到辦公室,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副總指出了兩點:
第一,小劉遵守了公司的業務流程,罰他是沒有道理的,他肯定覺得不公。罰了他也會引發蝴蝶效應,別的員工遇到其他情況時,會不會有顧忌?為了賺錢,是不是就要破壞公司的業務流程?長此以往,還有人把公司的規定放在眼里嗎?況且,隨意改變已經與客戶議定好的價格,對公司的形象也是莫大的損害。
第二,作為部門經理,用對一個人的不公,換取對大部分人的公正,本身就是一種不公正的行為。管理者要就此事的經過和大家共同探討,吸取教訓,根據規定和條文處理,而不是通過處罰一個人來平息眾怒。長此以往,管理者很容易被團隊的民意綁架:到底是你在管理,還是你在替大多數員工管理呢?管理者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
這位副總說得很有道理。我們會發現日常管理中不夠冷靜的主管們經常采取“取悅多數人”的方式,為此不惜違規。他們害怕違逆眾人。事實上,盡管一名員工的行為給團隊的利益造成了損失,但只要他的行為是符合原則的且嚴格按照企業的規定在走,管理者就不能處罰他。
遇到這種情形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原則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無論原則是對是錯,做了這件事的員工都沒有錯。即使團隊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管理者也要從更新業務流程、填補漏洞的角度解決問題,這才是公正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