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越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崔冶譯注
- 9117字
- 2020-02-28 18:40:16
吳太伯傳第一
【題解】
“吳太伯傳”原作“吳王太伯傳”,現在的篇題是徐天祜刪定的。徐天祜曰:“元本‘太伯傳’作‘吳王太伯傳’。太伯三以天下讓,宜王而不王者也;吳之后君又未嘗追王之,尊之曰‘王’,名不與實稱也。今去‘王’字,以從其實。”古代多用“元”字表示原來之意,徐氏所謂“元本”,當指宋本而言,而非指元代刊本。徐乃昌謂蔣光煦所見影宋本正作“吳王太伯傳”。
《吳太伯傳》是吳國始祖太伯的傳記,但所述太伯的事跡不到全文的三分之一,文章目的在于以太伯為主線,敘述吳國的起源。作者贊同太伯、仲雍奔吳說,首先追述了太伯的祖先后稷、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等周族先君的事跡,接著敘說了太伯如何從周原出奔荊蠻從而建立吳國的經過,最后記述了太伯的葬地及其后代的世系,直至壽夢為止,以便與第二篇《吳王壽夢傳》相銜接。但吳國的諸侯是不是吳太伯的后代卻是一個有很大爭議的問題。蒙文通、張亞初等學者根據文獻、考古材料和民族學材料研究的結果認為,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吳的始祖并不是太伯、仲雍,吳為太伯、仲雍后裔的說法最早見于《左傳》《國語》,但無確切根據,太伯、仲雍奔吳說是吳國托始于中原、攀龍附鳳的結果。但是太伯創建吳國的事情從春秋后期起人們就深信不疑,再加上司馬遷的肯定,幾成定論,而事至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人們想要否定它也很不容易,對此,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新的考古發現,能夠出現判定吳國與周先君關系的有力證據。
本篇記載吳國的起源,歷史敘述一絲不茍,致力于歌頌太伯的功業與德行,重點在于歌頌太伯的“讓國”,對于其他周族先祖的記載也傾向于敘寫他們的功德,表現出了濃厚的儒家思想。同時,作者善于剪裁,文章詳略相間,既富于跳躍性,又顯得凝練而生動,文學意味濃厚。本篇所敘內容與《史記·周本紀》《吳太伯世家》多有重合,可參照閱讀。
吳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1]。后稷其母臺氏之女姜嫄[2],為帝嚳元妃[3]。年少未孕,出游于野,見大人跡而觀之,中心歡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踐之,身動,意若為人所感。后妊娠,恐被淫泆之禍[4],遂祭祀以求,謂無子。履上帝之跡,天猶令有之。姜嫄怪而棄于厄狹之巷,牛馬過者折易而避之;復棄于林中,適會伐木之人多;復置于澤中冰上,眾鳥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5]。姜嫄以為神,收而養之,長因名棄。為兒時,好種樹禾、黍、桑、麻、五谷[6],相五土之宜[7],青赤黃黑,陵水高下[8],粢、稷、黍、禾、蕖、麥、豆、稻[9],各得其理。堯遭洪水[10],人民泛濫[11],遂高而居[12]。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13],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饑乏之色。乃拜棄為農師[14],封之臺,號為后稷,姓姬氏。
【注釋】
[1]后稷:周族的始祖,名棄,“后稷”是他的封號。棄善種植,在堯、舜時主管農業,故“后稷”也用作官名。后,君長。稷,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也被看作是五谷之長。
[2]臺:《詩經》《史記》皆作“邰(tái)”,古國名。《詩經·大雅·生民》:“即有邰家室。”毛傳:“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國后稷于邰。”在今陜西武功西南。姜嫄:《史記》作“姜原”,徐天祜說:“《韓詩章句》:‘姜,姓;嫄,字。’”
[3]帝嚳(kù):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姬姓,名夋,字嚳,是黃帝的曾孫,受封于辛,號高辛氏。相傳他有四妻: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后稷,是周族的始祖;次妃有娀氏之女簡狄生契,是商族的始祖;次妃陳豐氏之女慶都生帝堯;次妃娵訾氏之女常儀生帝摯。詳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所引《帝王紀》。
[4]淫泆(yì):也作“淫佚”“淫逸”,恣縱逸樂。泆,放縱。
[5]后稷遂得不死:按,以上后稷出生之神異事跡,取自《詩經·大雅·生民》,原文為:“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
[6]五谷:原來是指五種谷物,即黍、稷、菽、麥、稻;一說指麻、菽、麥、稷、黍。此文“五谷”統稱谷物,并不確指五種谷物。
[7]相(xiàng):察看。五土: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洼地等五種土地。《后漢書·明帝紀》:“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唐李賢等注:“《周禮》曰‘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謂之五土’也。色謂其黃、白、青、黑之類。”參見《周禮·地官·大司徒》。
[8]陵:徐天祜說:“陸地。”
[9]蕖(qú):疑作“粱”。《廣雅·釋草》:“蕖,芋也。”“蕖”與“粢、稷、黍、禾、麥、豆、稻”并舉,亦當是谷物之名。徐乃昌引孫詒讓說:“‘蕖’非谷名,疑當作‘粱’,形近而誤。”以孫說為是。
[10]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姓伊祁,名放勛,陶唐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史記》列為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一。
[11]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處流淌。此用以形容百姓遭受洪水淹沒的苦況。
[12]遂:徐天祜說:“遂,疑當作‘逐’。”
[13]區:畦,畦田。
[14]農師:古官名,掌農事。
【譯文】
吳國的先君太伯,是后稷的后代。后稷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子姜嫄,是帝嚳的正妻。姜嫄年輕還沒有懷孕時,一次出去游玩來到野外,發現一個巨人的腳印便觀賞起來,她心中高興,非常喜愛這個腳印的形狀,于是走上去踩它,這時覺得身內一動,感覺好像被別人觸動了一下。后來就懷了孕,她怕蒙受縱欲放蕩的惡名,于是舉行祭祀來祈求,禱告說不要有孩子。但是因為她踩了上帝的腳印,上天還是讓她生了孩子。姜嫄感到怪異,便把孩子拋棄在狹窄的巷道里,但路過的牛馬都繞道而躲避他;姜嫄又把他拋棄到樹林里,正巧趕上伐木的人很多;姜嫄又把他扔到湖中的寒冰上,但群鳥用翅膀把他遮護起來。后稷因而沒有死掉。姜嫄認為他很神奇,就收養了他,長大后因而取名叫棄。棄還是孩童的時候,就喜好種植禾、黍、桑、麻及各種谷物,也仔細考察了五種土地的適宜性,土色的青赤黃黑以及陸地水澤的高低,使粢、稷、黍、禾、粱、麥、豆、稻等各種谷物,都種植在適合他們生長的地方。堯時遭受洪水之災,人民飽受洪水之苦,便尋求高處安身。堯聘請棄,讓他教給百姓在山上生存的方法,依據地形建設農田,研究管理耕種的技術。只用了三年多時間,路上的行人便不再有饑餓困乏的臉色了。于是堯任命棄為農師,把他封在邰這個地方,號稱后稷,姓姬氏。
后稷就國,為諸侯。卒,子不窋立[1],遭夏氏世衰,失官[2],奔戎、狄之間[3]。其孫公劉[4]。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5]。公劉避夏桀于戎、狄[6],變易風俗,民化其政。公劉卒,子慶節立。其后八世[7],而得古公亶甫[8],修公劉、后稷之業,積德行義,為狄人所慕。薰鬻、戎姤而伐之[9],古公事之以犬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幣金玉重寶[10],而亦伐之不止。古公問:“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養害。害所養[11],國所以亡也,而為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12],逾梁山而處岐周[13],曰:“彼君與我何異?”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古公[14]。居三月,成城郭[15];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
【注釋】
[1]不窋(zhú):周始祖棄的后代。徐天祜說:“《帝王世紀》:‘后稷納姞氏,生不窋。’”按,此文據《史記·周本紀》“后稷卒,子不窋立”以不窋為后稷棄之子,恐誤。據《史記·周本紀》《國語·周語》等推斷可知,棄與不窋的生活年代前后相差六七百年,所以不窋不可能是棄的兒子,“后稷”并非一人,當指世代為農官的棄的后代,詳參呂思勉《先秦史·周先世事跡》。
[2]遭夏氏世衰,失官:《史記·周本紀》:“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韋昭注:“棄,廢也。衰,謂啟子太康廢稷之官,不復務農。”又注:“堯封棄于邰,至不窋失官,去夏而遷于邠,西接戎,北近狄也。”可知不窋失官,是因為夏王朝廢去了農官所致。
[3]戎:我國古代對西部少數民族的統稱。狄: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也寫作“翟”,秦漢以后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戎、狄之間,蓋謂不窋逃往的今甘肅慶陽一帶。
[4]其孫公劉:《史記·周本紀》:“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
[5]葭(jiā):初生的蘆葦。
[6]桀:夏朝的末代君主,名履癸,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被商湯戰敗后流放南巢(今安徽巢湖)而死。
[7]八世:從慶節至古公亶父為八世。《史記·周本紀》:“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8]古公亶甫:《史記》作“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后被周武王追尊為“太王”。古公將周族由豳遷至岐山下,使周族逐漸興盛強大起來。
[9]薰鬻: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古籍中有多種寫法與稱呼,如“獯鬻”“葷粥”“狁”等。《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
狁,漢曰匈奴。”姤(gòu):忌妒,忌恨。[10]幣:繒帛。古時以束帛作為祭祀或贈送賓客的禮物,稱為幣。[11]君子不以養害。害所養:此處各家多認為有脫字。周生春說:“原文不誤,且可通。孫詒讓因斷句不當,而誤以為‘害’字應作‘者’字。”按,考之上下文意,以周說為是,不增字原文即可通。[12]杖策:執鞭,借指驅馬而行。杖,同“仗”。執持。策,馬鞭。邠(bīn):又作“豳”,古地名,公劉在此立國,故地在今陜西彬州。[13]梁山:古代名梁山的有多處,此指邠國之南的梁山,位于今陜西岐山、扶風的北部。岐周:指岐山腳下之周原,在今陜西寶雞境內。[14]揭釜甑(zèng):挑著炊具。揭,舉,擔。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在的鍋。甑,瓦制蒸鍋。[15]城郭:泛指城邑。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
【譯文】
后稷前往封國,做了諸侯。后稷死后,他的兒子不窋立為諸侯,那時正逢夏朝世道衰微,不窋失去了主管農業的官職,于是就逃亡到接近戎、狄的地方。他的孫子就是公劉。公劉慈善仁愛,走路時不踩活著的青草,駕車時也注意避開蘆葦。公劉因為躲避夏桀而住在戎、狄之邦,他移風易俗,民眾都被他的政教感化了。公劉去世,兒子慶節繼位。慶節之后八代,便是古公亶甫,他繼承和發展了公劉、后稷的事業,積聚仁德實行道義,被狄族的民眾所仰慕。薰鬻、戎妒忌古公而攻打他,古公用狗馬牛羊供奉他們,他們仍然攻打不止;古公用裘皮、絲織品、黃金、玉器等貴重的寶物供奉他們,他們還是不停地攻打古公。古公問:“你們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回答說:“想要你的土地。”古公說:“君子不會因為養人的土地而傷害被養的民眾。因為養人的土地而傷害被養的民眾,這是國家滅亡的根源啊,而為了我自己去傷害民眾,我不能住在這里了。”古公便執鞭驅馬離開了邠地,越過梁山而定居在岐山腳下的周原,并對邠地的民眾說:“他們的君主和我有什么不同呢?”但邠地的民眾還是父子兄弟互相結伴,背著老人領著孩子,挑著炊具而歸附古公。古公在周原住了三個月,就筑成了城郭;住了一年,形成了一個城邑;住了兩年,建成了國都,而人口增長到原來的五倍。
古公三子,長曰太伯,次曰仲雍[1],雍一名吳仲[2],少曰季歷[3]。季歷娶妻大任氏[4],生子昌[5]。昌有圣瑞[6]。古公知昌圣,欲傳國以及昌,曰:“興王業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歷。太伯、仲雍望風知指[7],曰:“歷者,適也[8]。”知古公欲以國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藥于衡山[9],遂之荊蠻[10],斷發文身[11],為夷狄之服[12],示不可用。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君而事之,自號為勾吳。吳人或問:“何像而為勾吳?”太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13]?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為勾吳。數年之間,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用兵[14],恐及于荊蠻,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15],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吳[16],人民皆耕田其中。
【注釋】
[1]仲雍:“仲”是排行,“雍”是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司馬貞《索隱》:“‘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
[2]雍一名吳仲:徐天祜說:“《史記》作‘虞仲’。”“虞”“吳”古同音。
[3]季歷:周文王之父,“歷”是名,“季”是排行,后被周武王追尊為王季。
[4]大任:任姓,又稱太任,生于摯(今河南平輿)。
[5]昌:即周文王,周武王之父,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為周武王實現滅商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人及后代儒家心目中的圣王。
[6]圣瑞:預示天子降世的異常吉祥的征兆。徐天祜說:“《尚書緯·帝命驗》曰:‘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云。’此蓋圣瑞。”《太平御覽》卷三九八引《帝王世紀》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酆,止于文王之戶,言天命歸周之意。先是,文王夢日月之光著身。”
[7]指:同“旨”。意旨。
[8]歷者,適(dí)也:適,同“嫡”。嫡長子。張覺說:“《論衡·譴告篇》:‘太王亶父以王季之可立,故易名為歷。歷者,適也。’《說文》:‘歷,過也。’《廣雅·釋言》:‘歷,逢也。’《爾雅·釋詁》:‘適,往也。’《文選·王命論》注:‘適,猶遇也。’可見古代‘歷’‘適’為同義詞。‘適’古音讀若‘嫡’,故又通‘嫡’。古代正妻所生的兒子稱為‘嫡’,有時也專指正妻所生的長子,這里即是專指。按古代的封建宗法制度,君位必須傳給嫡長子。季是少子,按理不能繼位,現在古公將他改名為‘歷’,相當于稱他為‘嫡’(嫡長子),這實是在暗示要把君位傳給他。”可供參考。
[9]衡山:徐天祜說:“南岳。”徐乃昌引盧文弨說:“此衡山亦當在烏程。”按,烏程在今浙江吳興南,但今安徽當涂東也有衡山,一名橫山。徐說誤,盧說不一定確切。
[10]荊蠻:古代中原地區對江南楚地民族的泛稱。此指吳越之地。荊,楚地,楚原建國于荊山一帶,所以又稱“荊”。蠻,我國古代對南部民族的污蔑性稱呼。張覺認為,據《史記·楚世家》,楚建國于周成王時,則太伯奔江南時,江南并不是楚國,此文說“荊蠻”,大概是承襲了《史記·周本紀》的說法。《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太伯奔吳,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縣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見存。而云‘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改曰‘荊’,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云‘蠻’,勢之然也。”[11]斷發文身:剪去長發,身刺花紋,是當時南方民族的一種風俗。當時中原各國的男女都蓄發。《史記·周本紀》裴骃《集解》:“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12]夷: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服:此處泛指夷狄之習俗及器物服飾。[13]方:道義。《國語·周語》:“上得民心,以殖義方。”韋昭注:“方,道也。”《廣雅·釋詁》:“方,義也。”[14]遭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shuò)用兵:此句當指商代末年,周武王會八百諸侯伐紂之事。中國,古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此指商王朝統治地區。數,屢次。[15]三里二百步:里、步,都是古代丈量土地的長度與面積單位,此處用作長度單位。據《漢書·食貨志》“六尺為步”,據《春秋穀梁傳》,三百步為一里。詳參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第四章第四節。[16]故吳:徐天祜說:“太伯所都,謂之吳,城在梅里平墟,今無錫縣境。”即今江蘇無錫東的梅村。
【譯文】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仲雍又叫吳仲,少子叫季歷。季歷娶了妻子太任氏,生了兒子姬昌。姬昌出生時有異常吉祥的征兆。古公知道姬昌有圣德,想把國家傳到姬昌手中,就說:“能振興王業的人,大概就是昌吧?”于是就把少子的名字改成季歷。太伯、仲雍看到這種形勢就懂得了古公的意圖,說:“歷,就是嫡啊。”知道古公要把君位傳給姬昌。古公生病了,太伯、仲雍兄弟二人就借口到衡山采藥,于是就到了吳越之地,并按照當地的習俗剪短了頭發,在身上刺了花紋,穿著使用當地部族的衣服器物,表示自己不可能再回周繼位。古公去世,太伯、仲雍回到岐周,奔喪完畢,又回到吳越之地。當地的人民把太伯當作君主來侍奉,太伯從此便自稱為勾吳。吳地有人問他:“根據什么稱為勾吳呢?”太伯說:“我是憑著兄長身份居于君位的,可是我沒有后嗣。應當據有這片土地并做它的國君的人是吳仲啊。所以從一開始就叫做勾吳,這不是合乎道義的事么?”吳越之地的民眾認為太伯講究道義,于是前來歸附他的有一千多家,同心合力擁戴他建成了吳國。幾年之間,人們就變得很富裕了。這時正逢商朝的末年,世道衰微,商王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頻頻發動戰爭,因為怕戰禍連累到吳越之地,所以太伯筑城防御,內城周長為三里二百步,外城周長三百余里,這城筑在西北角,名叫舊吳城,人民都在其中耕種田地。
古公病[1],將卒,令季歷讓國于太伯,而三讓不受[2],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讓”[3]。于是季歷蒞政,修先王之業,守仁義之道。季歷卒,子昌立,號曰西伯[4],遵公劉、古公之術,業于養老,天下歸之。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濱而往[5]。西伯卒,太子發立[6],任周、召而伐殷[7]。天下已安,乃稱王,追謚古公為大王[8],追封太伯于吳。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9]。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簡子叔達,達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強鳩夷,夷子馀喬疑吾,吾子柯廬,廬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吾子禽處,處子專,專子頗高,高子句畢立[10]。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虞公,以開晉之伐虢氏[11]。畢子去齊,齊子壽夢立,而吳益強,稱王。凡從太伯至壽夢之世[12],與中國時通朝會,而國斯霸焉。
【注釋】
[1]病:這里指病重。
[2]三讓:《史記·吳太伯世家》張守節《正義》:“江熙云:‘太伯少弟季歷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傳國于季歷。以太王病,托采藥于吳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又釋云:太王病,托采藥,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發文身,示不可用,使歷主祭祀,不祭之以禮,三讓也。’”其說可參,也有人認為“三”字可能只是約數,表示多次。
[3]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讓”:《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三以天下讓”為引孔子語,所以說“故云”。
[4]西伯:西方諸侯之長。徐天祜說:“按《孔叢子》,羊容問子思曰:‘周自后稷封為王者之后,至太王、王季、文王,此為諸侯,奚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聞諸子夏曰:“殷帝乙之時,王季以九命作伯于西,受圭瓚秬鬯之賜,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諸侯為伯,猶召公分陜謂之召伯也。’”按,姬昌于殷末時為“三公”,并被殷紂封為“西伯”,事見《史記·殷本紀》。
[5]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濱而往:伯夷歸文王事見《孟子·離婁上》:“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又見《史記·周本紀》。
[6]發:即周武王,姬姓,名發,周文王次子。他繼承其父周文王的遺志,聯合庸、蜀、羌等部族,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武王前1046—前1043在位,在位四年。
[7]周:指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東北),故稱周公。一生功業頗豐,輔助周武王滅商,后又輔佐周成王,平定叛亂,制禮作樂,營建成周等,是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參見《史記·周本紀》《魯周公世家》。召:即召公奭(shì),姬姓,名奭,因采邑在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他曾輔佐武王滅商,被封于燕,為燕國的始君,參見《史記·燕召公世家》。
[8]謚(shì):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被加的評定性稱號。大王:即太王。
[9]葬于梅里平墟:張覺說:“梅里:即今無錫市東13公里處的梅村鎮。今鎮中伯瀆河南岸有泰伯廟,相傳為泰伯故宅……平墟:太伯墓在今無錫市東18公里的鴻山西南坡,在梅村鄉境內,也就是在吳縣北而偏西……鴻山又名皇山,故此墓也稱吳王墩、皇陵。古代大丘叫‘墟’, ‘平墟’當即鴻山之古稱。”可供參考。
[10]“子季簡”以下十六句:《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記吳國世系與此文有所不同,一是在《史記》里熊遂是一個人,為一世,本文則是兩個人,為二世;二是馀橋疑吾、柯廬、專子、句畢名字寫法不同。其言云:“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強鳩夷立。強鳩夷卒,子馀橋疑吾立。馀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高立。頗高卒,子句卑立。”[11]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虞公,以開晉之伐虢(guó)氏:此兩句指“假途滅虢”之事。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晉國再次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用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公,但虞公貪財而不聽。同年冬,晉滅虢,回師又滅了虞國。事詳見《左傳·僖公五年》及《史記·晉世家》。晉獻公,名詭諸,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前676—前651年在位。虞,諸侯國名,在今山西平陸北。武王滅商后,將吳仲雍的曾孫仲(周章之弟)封于虞,稱虞仲。因為虞國都城在當時周都城洛邑的北面,故稱周北虞。虞國國君與吳國有血緣關系,故此文兼敘其事。開,讓開道路。虢,西周以來的諸侯國,姬姓,原都于今陜西寶雞一帶,始封之君為文王之弟虢仲。周幽王被犬戎所滅時,虢隨周王室東遷,改都于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東之上陽,在當時的虞國之南,與虞國隔黃河相望。[12]凡從太伯至壽夢之世:《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譯文】
古公病勢沉重,將要去世的時候,讓季歷把君位讓給太伯,但太伯屢次推讓而不接受,所以說“太伯三以天下讓”。于是季歷即位執政,繼續從事前代君王的事業,堅持實行仁義之道。季歷去世后,兒子姬昌立為國君,號稱西伯,他遵循公劉、古公的事業傳統,致力于敬養老人,于是天下的人都歸附他。西伯使國內太平了,伯夷從海邊去投奔他。西伯去世后,太子姬發立為國君,任用周公旦、召公奭以討伐殷商。天下已經平定后,才稱王,他追稱古公為太王,把吳地追封給太伯。太伯這位吳國的始祖去世了,安葬在梅里平墟。仲雍立為國君,這就是吳仲雍。仲雍死后,他的兒子季簡即位,之后季簡的兒子叔達,叔達的兒子周章,周章的兒子熊,熊的兒子遂,遂的兒子柯相,柯相的兒子強鳩夷,強鳩夷的兒子馀喬疑吾,馀喬疑吾的兒子柯廬,柯廬的兒子周繇,周繇的兒子屈羽,屈羽的兒子夷吾,夷吾的兒子禽處,禽處的兒子專,專的兒子頗高,頗高的兒子句畢相繼即位。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都北面的虞國,這是因為虞公給晉侯進攻虢國開通了道路。接下來是句畢的兒子去齊,去齊的兒子壽夢繼位,從此以后吳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大約從太伯建國至壽夢的時代,吳與中原各國時常來往會見,并且稱霸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