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源起與特征

基于對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分析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對經濟新常態做出重要闡述(見圖1-1)。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這要求我們從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認識新常態、辯證看待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源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伴隨著內外部環境的不斷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也遇到了不少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客觀地分析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審時度勢地應對新變化,以便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首先,全球經濟形勢深刻變化,中國外需出現常態性萎縮。美歐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再工業化”、“TPP”等經濟戰略,試圖重構國際貿易規則,實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其次,國際上創新競爭更為激烈,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滯后倒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加速轉變。再次,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從客觀上促使我國經濟逐步回落至新的平穩增長區間。最后,中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唯有依靠改革才能釋放新的紅利,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新常態的提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認識、適應并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圖1-1 中國經濟新常態提出進程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減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一)經濟新常態的總量特征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疲軟,區域性金融風險加劇;國內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期。在國內外嚴峻的環境下,我國頂住巨大的下行壓力實現經濟總體向好、穩中有進。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2—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7.7%、7.7%和7.4%,與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相比顯著放緩,但增長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將從過去三十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換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與過去相比,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數量開始逐漸減少,人口贍養和撫養壓力逐步增大,儲蓄率和投資率呈現出下降趨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緩慢,生產要素在產業部門之間的流動不順暢等,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國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趨于下降,從而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經濟運行進入中高速增長區間。

(二)經濟新常態的結構特征

1.新常態下的需求結構

從需求端來看,過去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紅利,然而現在這個紅利正在消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2014年度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疲軟且不均衡”,經濟增長乏力,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和健康成長將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全球化紅利衰退、外需減弱、外資退潮加劇了我國經濟需求端的壓力。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擴大內需,而消費需求的有效釋放將起到基礎性作用。2010年以來,最終消費率從49.1%逐步提升到2014年的51.2%,居民消費率從35.92%穩步提升到2014年的37.69%。這些數據表明,國內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取得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

在需求結構中,投資需求依然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新常態下,切實提高投資效率將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一方面,從資金投向看,金融資源將從低效率的產能過剩行業有序退出,進一步加大向基礎設施、民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傾斜力度;另一方面,從資金來源看,我國將通過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在用好財政資金的同時,充分撬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共同擴大投資需求。

2.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

實體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在出口導向型政策的支持下,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從國際分工來看,我國的制造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國際競爭力不足。與此同時,我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錯失發展機遇,導致產業結構失衡。正因如此,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新一輪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產業轉移加速推進的背景之下,我國必須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產業結構從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新常態下,中國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美好。2014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8.2%,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0.6%和30.4%,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

3.新常態下的城鄉結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加速推進,由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速形成。

近年來,我國堅持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市場化、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方向,圍繞農村產權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建設、戶籍制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農民工市民化、城鄉社會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人口比例為例,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2%,增速高于城鎮居民2.2個百分點;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4年末城鎮人口比例達到54.77%。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速度將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逐漸被打破。這些趨勢表明,新常態下我國城鄉結構將向一元結構轉換,城鄉差距將逐步縮小。

4.新常態下的區域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東部沿海地區依托區位優勢,實現了率先發展。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在改革初期產生了良好效果,激發了經濟發展活力,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是伴隨時間的推移,這種發展戰略造成要素資源向東部地區聚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出現了東中西區域失衡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國家制定和頒布了東中西協調發展的政策與指導意見,這對于改善區域發展失衡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區域失衡發展與差距擴大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其次,國家統籌戰略全局,積極引導部分東部沿海產業基地向內陸轉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政策引導與扶持力度,挖掘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最后,加強區域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發展總體規劃闡明了我國未來區域發展總體方向,主體功能區戰略闡明了我國區域空間開發的新秩序。兩大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完整戰略格局。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政策將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中西部地區對國家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重點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不斷增強。此外,“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也更加注重跨行政區域的、大區域的協調發展,有助于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優化配置,推動產業經濟實現梯度增長。

5.新常態下的要素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資源三大傳統要素的投入,屬于典型的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隨著經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三大要素都面臨著諸多約束。在勞動力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提高,要素驅動力減弱;在資本方面,儲蓄向投資轉化還存在很多障礙,投資的結構性問題突出,政府投資占主導,企業投資、社會投資面臨多重掣肘;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口眾多,各類資源人均擁有量、資源的產出率等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紅利、資源紅利逐步消失,以要素驅動為主的發展道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新常態下,面對經濟高速增長后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我國必須加快以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豐富的物質條件、持續的創新成果、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將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堅實基礎和良好條件。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和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的“三發展”的關鍵時期,為自主創新提供廣闊空間。

三、中國金融新常態的特征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的新常態必將催生金融的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呈現出“增長速度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等一系列新特征、新趨勢。充分認識新常態的內涵,有助于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邏輯,更好地把握現階段金融運行的趨勢和規律,從而培育金融發展的新動力。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相適應,中國金融新常態的含義可以這樣概括:與經濟增速放緩相匹配,金融業的增長速度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金融結構逐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一)金融新常態的總量特征

伴隨經濟增速下降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金融業的增長速度將進入并保持在合理區間。從金融業整體增速來看,如果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7%左右,金融行業難以長期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從金融發展模式來看,轉型也是必由之路,由“講數量”向“講質量”轉變,更加注重盈利模式的合理性,更加注重定價、服務、管理和風控,金融機構對其未來發展速度的預期也將趨于現實和理性。

(二)金融新常態的結構特征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金融體系存在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率高、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等現象,導致系統性區域性風險不斷積聚。在金融新常態下,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這種局面有望被打破。

1.金融新常態的市場結構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國金融管理部門不斷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優化市場結構,理順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完善市場運行機制。金融新常態下,我國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完善保險市場,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與產品。隨著金融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變化,金融發展將更具包容性,社會融資方式將逐步轉變,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將進一步健全完善。

2.金融新常態的機構結構

近年來,隨著監管政策陸續放開,“大資管”競爭格局初步形成,我國金融業已經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資管時代”。金融新常態下,銀行、券商、信托、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逐步明確了自身在經濟中的定位,最大化自身優勢,在市場多樣化的環境下各司其職,共同發展。隨著資產管理行業混業經營時代的來臨,各類金融機構加速全牌照布局,根據自身特點的差異,不同機構對進入創新業務領域的速度不一,在產業鏈中的布局不同,在不同環節的資源投入也不盡相同。同時,面對資產管理行業多樣化的市場格局,各類金融機構開始走差異化經營的道路,打造核心競爭力,搶占市場有利地位,贏得長期發展機會。

3.金融新常態的新興業態

金融新常態下,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將更加有機地融入經營管理全過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重要,并在金融發展和競爭中發揮關鍵作用。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便是信息網絡技術與現代金融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平臺經濟的迅速崛起,互聯網企業平臺優勢日益明顯,以網上支付為切入點,加速向資金融通、信息中介等傳統金融領域滲透,掀起互聯網金融化的熱潮,倒逼傳統金融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變革。

4.金融新常態的價格體系

利率和匯率作為金融市場的價格中樞,是有效配置資金的決定性因素。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不斷優化資金配置效率,進一步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新常態下,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強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擴大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范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將不斷完善,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不斷加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逐步增強。

(三)金融新常態的監管環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金融穩定理事會和巴塞爾委員會積極推進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并制定了后危機時代國際金融監管新秩序。與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相適應,國內金融監管也因勢而變:一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明確了后危機時代金融創新與監管活動的出發點;二是努力實現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機結合,加強微觀審慎監管,加快構建金融宏觀審慎監管框架,著力于防范系統性風險;三是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建立監管協調機制,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四是探索運用新型監管工具,提升監管專業化水平,持續提高監管質量和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抚宁县| 绥阳县| 石河子市| 和田市| 平乐县| 溆浦县| 泰宁县| 沁水县| 东源县| 平南县| 深州市| 遂昌县| 察雅县| 阜城县| 连江县| 广昌县| 鄂州市| 怀化市| 雷波县| 新竹县| 外汇| 娄烦县| 融水| 栾城县| 沂源县| 樟树市| 饶河县| 仙桃市| 晋中市| 临沧市| 房山区| 鱼台县| 晋江市| 班玛县| 邹城市| 夏河县| 麟游县| 莱阳市| 竹北市|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