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你們就要下鄉了,因時間關系,先不講構圖問題,待大家下鄉回來后,根據所提出的問題再作系統講授。現在就你們這次下鄉,談談下鄉須注意之點。
下鄉注意點自然第一在思想改造;第二在體驗生活;第三在鍛煉身體;第四在收集畫材。在收集畫材時要碰到布局問題,這是鍛煉構圖的好機會。但構圖前的步驟,重點在思想性,思想性是密切結合實際的。董其昌說:“行萬里路。”就是體驗生活。古代畫家尚如此重視體驗生活,現在更應如此,不過內容和含意不同了。文藝是人們意識形態的產物,也就是說:文藝作品是人們思想意識的反映。自然界中的一切形象與色彩,是沒有思想性的,例如一棵樹或一朵花,本身沒有思想性,但是畫畫的人是有思想性的,因此,無思想的對象經過畫家的眼和腦,也自然有了思想性了。古代人看自然,與今天的人民群眾看自然有所不同,因為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隨著時代變遷而不同了。藝術家深入生活和反映生活,不是自然主義地看到什么就表現什么,而要抓住當時生活中的主流思想來表現。既要看到眼前的美景,又要看到進步的未來,要有美好的幻想,才能深入一步,先進一步,而后起到引導群眾向前進步的作用。有人說花鳥畫是沒有思想性的,古今畫家畫牡丹花,總是牡丹花,沒有什么分別。我說卻不然,花鳥畫同樣有思想性,也同樣有著各個不同時代畫家的思想意識,反映不同的觀點。過去的人,以為牡丹是大紅大綠,既艷且麗,有著富貴的象征,因此稱它為富貴花。不論看畫的人、作畫的人,一看到牡丹,就想到他們所希求的前景,代表富貴,既富且貴,這是封建時代所追求的觀念。如牡丹和貓蝶同畫,以貓蝶諧音耄耋,叫做“耄耋富貴”(年八十至九十稱耄,年八十稱耋。耄耋富貴即長命富貴的意思)。畫牡丹與玉蘭合畫謂之“玉堂富貴”;畫水仙與牡丹合畫謂之“富貴神仙”;畫牡丹和菖蒲謂之“貴壽無極”等等。今天看牡丹、看玉蘭、看水仙、看菖蒲是全不同了。牡丹是粗枝大葉大紅大綠的美麗花朵,它象征著繁榮美麗的景象,也就是可以用它來象征著新社會欣欣向榮無限光輝的現實,這就是今天牡丹花的思想性。花鳥畫如此,山水畫亦如此,如元代倪云林畫山水,往往是空山無人,只畫山水不畫人,畫中景象荒疏冷落,這是由于他生活于元代末年,大亂將起,一切無所希望,只想逃避現實,感受著荒寒冷落空山中的情味,終于一棹扁舟于湖海中,過他的隱逸生活,故在畫面上僅畫些枯木竹石,極度地表示他內心的寂寞,這不是倪云林的思想嗎?今天的山水畫與花鳥畫與古代的山水畫、花鳥畫,在筆墨技法上雖然變化不多,但是隨著我們思想的進步,生活方式的與古代不同,國際交往的開展,畫家生長于現代生活中,對事物的觀察,其深度與廣度也隨著提高。深山中的山村情況,舟車橋梁,花鳥中的新出品種,自然不能與古代相同。即便對故有的平凡題材也絕不能與古有的想法相似。自然畫起來也不會和古人一樣。
這就是一個思想性問題。你們下鄉去,倘使碰到了特有姿態的花花鳥鳥,或古人未曾畫過的新畫材,你們都可用你的畫筆畫起來,那就往往能出現新鮮的作品,有時也可以用平凡的題材配以不平凡的配景,也能創成與眾不同的作品。倘使僅僅抄襲古人,移東搬西,不能變化,怎能創得出社會主義新風格出來?
我們在初步抓形象時,應多多畫些素材,這是不錯的,但它的重點,要在注意對象的組織規律,及氣勢與神情,以打好創作的基礎,換句話說:抓形象就是為創作作準備。故搞花鳥的素材時,在花房里畫靜止的東西,只能注意形象的組織與變化,對于姿態、氣勢往往極平板的。但是去山野鄉村時,自然不同于花房里了,須注意花鳥自然生動的姿態,并配以環境中疏籬亂石的活潑與自然天真的氣勢等等。這就是花鳥生活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與一般不同的花鳥材料,畫起來也自然不落常套了。同時在收集素材時,也應注意詩的境界,如“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一詩的意境甚高,這種景象在花園里是沒有的。倘若對詩沒有欣賞能力的人,對于這種詩句,情趣上毫不發生關聯,怎能畫出這句詩意來呢?清代康乾間的郎世寧是意大利教士,到中國后,很努力學習中國畫,用了許多功力,但是畢竟是意大利人,不懂中國詩的,當然畫不出有詩情的作品來。
花鳥有花鳥的環境與習性,選材和配料與花鳥的環境習性有密切的關系,這也關系到你們體驗生活是否深入的問題。自然雞有雞的生活習慣,而非鵝與鴨的生活習慣,狗有狗的生活習慣,而非貓和豬的生活習慣。世俗間所謂“雞飛狗上屋”是不祥的事情,因為雞是不會高飛,狗是不會攀援的,這樣的情況自然不能入畫。陶淵明有“雞鳴桑樹巔”詩句,一般沒有體驗雞的生活習慣的人,讀了“雞鳴桑樹巔”的句子,以為陶淵明所住的地方的雞,能高飛上樹的。實則陶是江西柴桑人,那一帶地區所種的桑樹都是低桑,雞的上桑樹,是用兩腳一步步連飛帶跳地跳上去,而不是飛上去的。懂得這一點,才可讀懂“雞鳴桑樹巔”的詩句。故畫雞不能立得太高,鷹不能站得太低,畫麻雀不宜立在老松樹上,荷花不能與松樹配在一起,可配柳樹和蘆草,否則就會不協調。以山水來講,有時畫大片重重疊疊的山不好看,那就不畫全景,可畫部分。花卉也同樣,李晴江畫梅花有“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的詩句,就是說畫梅花可刪去不必要的,選出兩三枝入畫的畫本就是了。山水中往往把東邊的樹和西邊的石合并成一幅畫稿,每每如此實寫生為出色,這也是選材的辦法。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選集奇峰,湊配奇峰,使構成不落平常的作品。這是東方繪畫常用的布局辦法,與對景寫生有所不同。
收集材料后,如何應用材料,就得要很好地研究布局。古人有古人各不相同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石谿、八大等等。石谿的布局多茂密,題的款總是長款,八大布局很疏簡,題的窮款多,以八大的花鳥而論,往往畫材極少,空白很多,不但空而不空,而且覺得高遠空闊,茫無邊際,獨樹一幟,不落凡近。石谿多茂密厚重空處無多,稍有空處也常題以長款,然而卻覺得密而不密,他下筆時畫不盡,我們看時也感到看不盡,而沒有多余之處。八大的窮款,石谿的長款,都與他們的構圖相配合的。
畫畫的人,不能局限于畫畫的一面,對詩文、書法、畫理、畫史等等方面的學識必須很好研究。學識要博,見聞要廣。王石谷說自己畫青綠山水三十年始知青綠的著色法,而實際上他的青綠是小青綠,從趙子昂、文徵明承襲而來,即以普通的水墨山水加小青綠而成。有人雖批評石谷的青綠不及仇十洲,石谷的青綠清新則有余,古厚則不足。因青綠是重色,應似古厚為尚。花青、赭石等色宜于清而淡,卻與重色不同。所以畫畫不能偏于一面,對各家各派都要欣賞,畫大寫意的也能畫點雙鉤重彩,搞雄健的也要搞點清逸秀麗的東西,當然也不要平均對待,看的東西不能太狹窄,范圍小了就容易落常套,變不出東西來。從大寫意花鳥來說,如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等為一路,這是一種風格,再上去可看趙之謙、揚州八怪、八大、青藤、林良諸家,也是大寫意,但他們的風格大不同。各個時期的畫家都有不同風格和特點,應作深入探討,吸收其長處,以為創新的準備。千萬不要研究某家,就只有某家好,形成“入者主之,出者奴之”的習氣。初步實習創作,也要作多方面的嘗試。
(以下是師生下鄉回校后,潘天壽先生根據大家提出的問題所作的關于構圖方面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