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潘天壽曾言:“學習中國畫,自古以來都是師徒傳授加自學。”在古代,老師通過長期的耳提面命、當面示范,將中國畫的知識和修為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弟子。近代西方教育體系傳入中國后,師徒相授的傳統中國畫教育方式也隨即面臨如何適應近代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1924年開始,潘天壽在上海美專教授中國畫技法與中國美術史課程,這是中國較早開設國畫專業的新式美術學校。在新式課堂上,知識是集中傳授的,有較嚴格的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需要體系化并漸進式地傳授給學生,并輔以專業的教材。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潘天壽極為重視中國畫理論研究和中國畫教學研究,他試圖將傳統師徒傳授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轉化為可供集中傳授的知識系統。他所撰寫的《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中國書法史》(已佚)、《關于構圖問題》、《毛筆的常識》、《中國畫題款研究》等著述,既是當時頗受歡迎的教材,也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的學術財富。
《關于構圖問題》是他1963—1964年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講課記錄稿。“構圖”,顧愷之稱為“置陳布勢”。謝赫《古畫品錄》中稱為“經營位置”,張彥遠認為這是“畫之總要”。畫家往往運用開合、藏露、繁簡、疏密等對立統一法則,慘淡經營,臨見妙裁,立畫之氣象,達畫之奇變。
中國畫發展到明清,越來越重視筆情墨趣,但在畫面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卻顯得千篇一律、陳陳相因,潘天壽對此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認為明清文人畫衰落的原因就在于“格制”的缺失。文人畫末流斤斤于筆墨局部,而不懂得要用高超的畫理畫法表達格調和意境。所以潘天壽用自己的創作對此進行反撥,他融會南北宗,對筆墨和構圖的錘煉尤多,將賓主、奇正、動靜、虛實、疏密、繁簡等等的對比拉大,省略了中間層次,達成明豁闊大的藝術效果。此篇講課稿中,潘天壽也吸收了幾何學的內容,如三角形的運用、平行線的問題等等,來說明中國畫構圖的特色,這是他對傳統構圖理論的發展。
《關于構圖問題》雖篇幅不長,但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深入淺出,切中肯綮,既是潘天壽對中國畫構圖特色的深刻闡發,也是自己創作體會的全面總結,至今仍然是后人學習的要訣與階梯,值得反復研讀、悉心體悟。
陳永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