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1327字
- 2021-03-03 17:26:47
二年
【經(jīng)】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12]。
【注釋】
[12]遷:遷移,這里是指齊國遷走當?shù)厝硕鴬Z取其地。陽:國名,姬姓,都城在今山東沂水西南。
【譯文】
【經(jīng)】閔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齊國人遷走了陽國人。
【經(jīng)】夏,五月,乙酉[13],吉禘于莊公[14]。
【傳】吉禘者,不吉者也。喪事未畢而舉吉祭,故非之也。
【注釋】
[13]乙酉:當為該年五月的初六日。
[14]禘(dì):大祭名。莊公去世三年的時候應舉行大祭,在祖廟里立上牌位。這里魯莊公姬同去世,喪服未終而行吉禘大祭,不合禮制,因此記此事,以示譏諷。
【譯文】
【經(jīng)】夏天,五月,乙酉(初六)日,為魯莊公舉行吉祭。
【傳】吉禘,是不吉祥的。喪事還沒有完就舉行吉祭,所以認為這樣是不對的。
【傳】不地,故也。其不書葬,不以討母葬子也[17]。
【注釋】
[15]辛丑:當為該年八月的十四日。
[16]公薨:據(jù)《左傳》,閔公的師傅奪取了卜齮(yǐ)的田,魯閔公沒有制止,后來慶父指使卜齮殺害了閔公。諸侯死稱薨。
[17]討:討伐,聲討。母:這里是指魯莊公的夫人哀姜也參與了慶父謀亂。魯閔公雖然是叔姜所生,但從名義上來說也是夫人哀姜之子。
【譯文】
【經(jīng)】秋天,八月,辛丑(十四)日,魯閔公去世。
【傳】不記載地點,因為是死于變故。經(jīng)文不說安葬的事,不能一邊聲討母親一邊安葬兒子。
【經(jīng)】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18]。
【傳】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
【注釋】
[18]孫:同“遜”。夫人姜氏:魯莊公的夫人哀姜。邾(zhū):邾國,曹姓,故城在今山東鄒城附近。
【譯文】
【經(jīng)】九月,魯莊公夫人哀姜逃到邾國。
【傳】“孫”這樣的說法相當于“遜”,是避諱說“奔”。
【經(jīng)】公子慶父出奔莒[19]。
【傳】其曰出,絕之也。慶父不復見矣。
【注釋】
[19]莒(jǔ):莒國,己姓,后地為齊國占領。在今山東莒縣。
【譯文】
【經(jīng)】公子慶父逃往莒國。
【傳】經(jīng)文說“出”,是永絕之義。慶父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經(jīng)文中了。
【經(jīng)】冬,齊高子來盟[20]。
【傳】其曰來,喜之也。其曰高子,貴之也。盟立僖公也。不言使,何也?不以齊侯使高子也。
【注釋】
[20]齊高子:齊國大夫,杜預認為是高傒。
【譯文】
【經(jīng)】冬天,齊國的高子來魯國會盟。
【傳】經(jīng)文說“來”,是為此感到高興。經(jīng)文說“高子”,是尊重他。來會盟是商定立僖公的事。不說“使”,為什么呢?為了顯得不是齊桓公派他來的。
【經(jīng)】十有二月,狄入衛(wèi)[21]。
【注釋】
[21]狄:拿著武器帶著狗的狩獵民族,周代的時候活動于齊、魯、晉、衛(wèi)各國之間,后世子孫以族名為姓氏,又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入:進入,這是避諱說滅。據(jù)《左傳》,衛(wèi)懿(yì)公喜歡鶴,以致于玩物喪志,狄人入侵,國人都不愿抵抗,懿公率親信抵御,戰(zhàn)敗身死,衛(wèi)公子申帶領衛(wèi)人逃跑,國都淪陷。衛(wèi)國被狄人滅國,后來在齊國的幫助下復國,但從此淪為小國。
【譯文】
【經(jīng)】十二月,狄人進入衛(wèi)國。
【經(jīng)】鄭棄其師[22]。
【注釋】
[22]棄其師:拋棄它的軍隊。據(jù)《左傳》,鄭國人厭惡高克,就派他率軍駐扎黃河上以防狄人侵鄭,久而不召回,軍隊潰散了,高克也逃往陳國。
[23]長:尊長,長官,這里指高克。
[24]兼:連接分句,表示遞進關系。眾:兵士,士卒。
【譯文】
【經(jīng)】鄭國拋棄了自己的軍隊。
【傳】鄭國厭惡軍隊的統(tǒng)帥高克。加上不讓軍隊的士兵返回,這就是拋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