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1054字
- 2021-03-03 17:26:40
十八年
【經(jīng)】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濼[260]。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傳】濼之會,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261],弗稱數(shù)也。
【注釋】
[260]齊侯:指齊襄公姜諸兒,公元前698年—前686年在位。濼(luò):魯?shù)兀裆綎|濟南西北的洛口。
[261]伉:驕縱。
【譯文】
【經(jīng)】桓公十八年,春天,周王正月,魯桓公和齊襄公在濼會面。魯桓公與夫人姜氏接著就去了齊國。
【傳】在濼的會盟中,沒有說到夫人,為什么呢?因為夫人驕縱,就沒有算上她。
【經(jīng)】夏,四月,丙子[262],公薨于齊[263]。
【傳】其地,于外也。薨稱公,舉上也[264]。
【注釋】
[262]丙子:當(dāng)為該年四月的初十日。
[263]薨(hōng):周代天子死稱崩,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不祿,一般人死稱死。據(jù)說這些稱呼,是從聲音角度依死者之死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而定的。也都統(tǒng)稱卒。
[264]舉上:稱“公”以表示尊貴,公是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了。
【譯文】
【經(jīng)】夏天,四月,丙子日,魯桓公在齊國去世。
【傳】經(jīng)文記載地點,因為是在外國。魯桓公去世稱“公”,是用最上等的爵位表示尊重。
【注釋】
[265]丁酉(yǒu):當(dāng)為該年的五月初一日。
[266]喪:指靈柩。
【譯文】
【經(jīng)】丁酉(五月初一)日,魯桓公的靈柩從齊國運回到魯國。
【經(jīng)】秋,七月。
【譯文】
【經(jīng)】秋天,七月。
【經(jīng)】冬,十有二月,己丑[267],葬我君桓公。
【傳】葬我君,接上下也[268]。君弒,賊不討,不書葬[269],此其言葬,何也?不責(zé)逾國而討于是也[270]。桓公葬而后舉謚,謚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271]。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備,然后可以會矣。
【注釋】
[267]己丑:當(dāng)為該年十二月的十七日。
[268]接上下:全國上下。就是說“我君”是對全國上下的人而言的。
[269]君弒(shì),賊不討,不書葬:國君被殺,弒君的人沒有被討伐,就不能記載安葬的事。這是《春秋》記事的原則,也是表明當(dāng)時臣子有為君父報仇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魯桓公是被夫人姜氏和齊襄公合謀害死的,所以傳文有此一說。
[270]不責(zé):不要求。逾國而討:越過國境去討伐兇手。于是:于此時。齊國比魯國強大,去找齊國為魯桓公報仇不現(xiàn)實。
[271]卒事:死后。
【譯文】
【經(jīng)】冬天,十二月,己丑(二十七)日,安葬我們的國君魯桓公。
【傳】經(jīng)文說安葬我們的國君,是就全國上下而說的。國君被殺害,兇手還沒有被討伐,是不能記載安葬的,這里記載安葬,是為什么呢?在這種時候是不能要求越過國境去討伐兇手的?;腹苍崃酥蟠_定他的謚號,定謚號是用來表彰君主生前的功業(yè)美德的,只有在他死后才能加贈。有智慧的人深謀遠慮,講道義的人行事果斷,有仁德的人能守護國家,有了這三種品質(zhì),這樣之后才可以外出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