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2805字
- 2021-03-03 17:26:36
二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19],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20]。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21]。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弒君而恐不立[22],于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23]。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24],以是知君之累之也[25]。孔,氏;父,字謚也。或曰,其不稱名,蓋為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注釋】
[19]戊(wù)申:按歷法推算,魯桓公二年周歷正月沒有戊申,可能為誤記。
[20]督:人名,宋國太宰華父督。與夷:宋國國君,名與夷,謚殤,為宋殤公。孔父:名嘉,宋國大夫,托孤大臣,任掌管軍隊的大司馬,是孔子的六世祖。據《左傳》,華父督殺孔父,殤公怒,華父督害怕,遂弒殤公。
[21]正與夷之卒也:這里的意思是說這個“王”字是為宋殤公用的,因為他是得到了周天子冊封的諸侯。也表明宋殤公是嫡長子,記載諸侯死亡并稱“卒”是符合禮的。正,為“卒”正名。
[22]立:成功。
[23]閑:原指馬廄中柵欄之類的遮擋物,這里引申為妨礙,即孔父是保護殤公的屏障,妨礙了華父督。
[24]“子既死”四句:意思是說子、臣活著的時候,父、君稱呼他們的名,死了,就不忍心稱呼他們的名而尊稱他們的字。
[25]累:接連。
【譯文】
【經】桓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戊申日,宋國的華父督殺了他的國君與夷和大夫孔父。
【傳】在魯桓公的記載中不用“王”字,這里經文說“王”,為什么呢?是為了按照合禮制的方式來記載宋殤公的去世。孔父先被殺死,經文卻說“及”,為什么呢?因為書寫順序按照人物的由尊到卑,是《春秋》的義理。孔父先被殺害,為什么呢?華父督想殺害國君又怕不成功,所以就先殺害了孔父,因為孔父是他殺害國君的障礙。怎么知道孔父是先被殺害的呢?回答說:兒子已經死了,父親不忍心稱他的名;大臣已經死了,國君不忍心稱他的名,憑借這點知道宋國君是跟在孔父之后死的。孔,是氏;父,是字,也是謚號。有人說:經文不稱孔父的名,大概是為先祖避諱。孔子的先祖是宋國人。
【經】滕子來朝[26]。
【注釋】
[26]滕子:滕國國君,隱公十一年稱“滕侯”,據《春秋穀梁傳注疏》,是被當時的天子降級。
【譯文】
【經】滕國國君來魯國朝見。
【經】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27],以成宋亂[28]。
【傳】以者,內為志焉爾。公為志乎成是亂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焉[29]。于內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注釋】
[27]齊侯:指齊僖公。陳侯:指陳桓公媯鮑,公元前744年—前707年在位。鄭伯:指鄭莊公。稷:宋地,約在今河南商丘境內。
[28]成:成就,促成。
[29]不成事之辭:沒能完成事情的說法。據《左傳》,本來魯、齊、陳、鄭四國是要去平定宋國內亂的,但是華父督對四國分別賄賂,于是四國立華父督為宋相,這是沒能完成平亂任務。所以傳文認為本應該用類似“不成功”這樣的言辭來記錄這件事,但是這里用了“成”這樣的言辭,就隱含了諷刺之意。
【譯文】
【經】三月,桓公在稷地會見齊國國君、陳國國君、鄭國國君,來促成宋國的內亂。
【傳】“以”,表明這次會盟是魯國主動的。魯桓公有意促成這場內亂。這里說的是“成”,其實是用“不成事“這樣的說法來用在桓公身上。對于桓公干的壞事,君子的記錄沒有一點遺漏。
【經】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30]。戊申[31],納于太廟[32]。
【傳】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33],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討之鼎也[34]。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35]。”故曰郜大鼎也。
【注釋】
[30]郜(gào):國名,姬姓,故都在今山東成武東南。周文王之子受封于郜,稱郜侯,建立郜國,鑄大鼎,后為宋國所滅,所以郜大鼎在宋國。
[31]戊申:為當年當月九日。
[32]太廟:周公廟。
[33]受賂:指華父督以郜大鼎賂桓公。
[34]討之鼎:即討伐宋亂所得。
[35]名從主人,物從中國:對夷狄國家的人名、國名,要按照他們自己的叫法來記載;而器物、地名要依照中原國家的叫法來記載。稱“郜”就是名從主人,稱“大鼎”就是物從中國。
【譯文】
【經】夏天,四月,魯國從宋國得到郜國的大鼎。戊申(九)日,安放進太廟中。
【傳】魯桓公在國內殺害了他的國君,在國外助成了別國的動亂,接受了賄賂然后回來了,用來供奉祖先,這是不合禮制的。他的做法是周公不能接受的。郜鼎,是郜國鑄造的。說是宋國的,因為是從宋國得到的,把這個作為討伐宋亂所得之鼎。孔子說:“對名稱要按照他們自己的叫法來記載,對器物要遵從中原國家的叫法來記載。”所以叫做“郜大鼎”。
【經】秋,七月,紀侯來朝[36]。
【傳】朝時,此其月,何也?桓內弒其君,外成人之亂,于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日以賂[37]。己即是事而朝之[38],惡之[39],故謹而月之也。
【注釋】
[36]紀侯:紀國國君,姜姓。紀國此后二十年即為齊所滅,故址在今山東壽光境內。但《左傳》中“紀”作“杞”,紀、杞是兩個國家,從下面“九月,入杞”即九月魯國占領杞國的經文看,可能《左傳》作“杞”為是。
[37]數日:計著日期。
[38]己:即紀。
[39]惡之:指紀國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還來朝見魯桓公,是令人厭惡的。
【譯文】
【經】秋天,七月,紀國國君前來魯國朝見。
【傳】諸侯朝見只記載季節,這里記載了月份,為什么呢?桓公在國內殺害了他的國君,在國外助成了別國的動亂,因此被齊國國君、陳國國君、鄭國國君聲討,計著日子要他交出受賄之物。紀國國君在這些事發生的時候卻來朝見魯桓公,令人厭惡,所以慎重地記錄這件事的月份。
【經】蔡侯、鄭伯會于鄧[40]。
【注釋】
[40]蔡侯:指蔡桓公姬封人,公元前714年—前695年在位。蔡國是周武王之弟姬叔度的封國,俗稱蔡叔,封國轄今河南上蔡一帶。鄭伯:指鄭莊公。鄧:蔡國地名,在今河南漯河東南十余里的鄧店。
【譯文】
【經】蔡桓公、鄭莊公在蔡國鄧地會盟。
【經】九月,入杞[41]。
【傳】我入之也。
【注釋】
[41]杞:周初重封禹后之諸侯國,姒姓,后亡于楚,國都屢遷,春秋時遷移至今山東昌樂一帶,一云仍在今河南杞縣境內。
【譯文】
【經】九月,魯國軍隊進入杞國。
【傳】是我國出兵進入杞國。
【經】公及戎盟于唐[42]。
【注釋】
[42]戎:國名,后其地入于衛,在今山東曹縣東南。唐:春秋時以唐為地名者有五處,此為何唐不詳,或不為魯之唐地,否則下文不應破例記載告祭祖廟。隱公二年有“公及戎盟于唐”,據《左傳》,此次會盟是恢復以往的友好關系。
【譯文】
【經】桓公和戎在唐結盟。
【經】冬,公至自唐[43]。
【注釋】
[43]至:指回來告祭祖廟。國君外事活動,返回后要告于祖廟,稱作“至”,也作“致”。
[44]桓無會:意為在魯桓公的記載中不書會盟后告祭祖廟,即取消其告祭祖廟的資格,本傳認為魯桓公有弒逆之罪,以“桓無會”予以譴責。
[45]遠之也:是為了讓他遠離會盟之事。按舊注通常解作與戎會盟外出太遠,疑誤,唐為魯邑不遠。
【譯文】
【經】冬天,魯桓公從唐地回來。
【傳】魯桓公的記載中不書寫會盟后告祭祖廟,但是這里經文寫了他會盟回來后舉行告祖廟的致禮,為什么呢?為了讓他以后遠離會盟告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