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李逸安譯注
- 3字
- 2021-03-03 17:15:52
三字經
前言
蒙書成編溯原始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都是中國古代蒙學讀本中流傳廣泛、影響久遠的經典之作。
蒙學讀本也稱“蒙養書”、“小兒書”,是專為學童啟蒙教育編寫的在庠序、書館、塾學使用的課本。因兒童入學要先習文字,所以蒙學讀本無不發軔于字書,見于著錄最早的當推《漢書·藝文志》所載《史籀篇》,舊謂出自周宣王時太史籀之手,實則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秦人編纂,全書為四言韻語,字體與石鼓文及金文相同。
秦代為統一文字,由李斯、趙高、胡母敬分別用小篆編寫了《蒼頡》、《爰歷》、《博學》各七章字書,漢代則將其合成為一書,多以同義、近義或反義詞編排為句,仍仿《史籀篇》用四言韻語,書名定作《蒼頡篇》。
《史籀篇》與《蒼頡篇》這種四四為句、以類相從的編寫法,對后代蒙學字書的編纂形式影響很大。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蒙學字書的編寫達到高潮,僅著錄在籍者就有數十本之多,而且均系名家大腕手筆,如司馬相如《凡將篇》、史游《急就篇》、揚雄《訓纂篇》、蔡邕《勸學篇》、班固《太甲篇》、陸機《吳章》、周興嗣《千字文》、顧愷之《啟蒙記》等,可惜的是這些蒙書多已亡佚,至今完整可見的僅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不過以傳播影響而言,《急就篇》就遠遜于《千字文》了。
明經學史《三字經》
《三字經》世謂南宋王應麟作,民國前期又略有增補,主要是續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歷史敘述。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慶元府(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宋史》說他自幼好學,九歲即通《六經》。淳祐元年(1241)登進士第,因長于經史考據,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故一再升遷,累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深為理宗倚重。寶祐四年(1256)王應麟奉詔主持殿試,他稱贊文天祥的策論“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薦擢文天祥為進士第一。奸相賈似道專權時,王應麟屢屢抗顏抵忤,有人勸他屈節順從,他回答:“迕相之患小,負君之罪大。”
正因為王應麟道德學問如此,他編撰的《三字經》才能在知識灌輸、道德曉諭、文才詞藻上多方面超越同倫,被贊譽為“千古第一奇書”。除《三字經》外,王應麟還著有《蒙訓》、《補注急就篇》、《小學諷詠》、《小學紺珠》等一百余卷蒙學及文字學著作,足見其對幼學啟蒙教育的重視和勤力躬行。
《三字經》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敘述三綱五常十義,五谷六畜七情,四書六經諸子,歷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著名事例作結。將涵蓋了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知識、傳統倫理思想及識字教育渾然融為一體,句式靈活,編排巧妙,語言通俗,行文流暢,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等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警句格言而傳誦至今。
《三字經》三三成句,簡練易讀,深受后人推崇。盡管西漢史游《急就篇》也曾用過三言來編排當時姓氏,但無論是在內容上或形式上,都無法與《三字經》相提并論,所以《三字經》被公認是“開三言韻語蒙書之先例”的蒙學讀本。
與《千字文》一樣,元、明以后除了專供少數民族兒童學習漢文的《蒙漢三字經》、《滿漢三字經》外,模仿《三字經》的增改新編本也時有出現,但都未能廣泛流傳開來。今人借鑒《三字經》編寫的課本讀物也不少,筆者印象較深的是一本為外國人學習漢語而編撰的《部首三字經》,其中如“女子好,田力男,日月明,小大尖。竹毛筆,白水泉,爪木采,舟皿盤”,介紹部首,合轍押韻,便于詠記,非常適合教學使用。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作為相輔相成的整套蒙學讀本合稱“三、百、千”,《三字經》也因這樣的排列而被稱為“蒙學之冠”。其實如此排名,一方面是基于數字順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三字經》在文字和內容上較之后二書要淺近許多,蒙童入讀先教《三字經》,體現出了古人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正確教育方法。
考慮到讀者學習誦讀的需求,我們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合編入一冊,排列次序仍循舊例。各自“前言”部分,則按蒙書成編的基本背景,次第敘述,以助讀者了解這些蒙學讀物的編寫流傳情況。由于《百家姓》原書僅錄姓氏,為方便讀者閱讀查考,我們除在正文內標注了其姓氏出處外,還在其前言中增加了不少相關知識內容。注音本應是僻冷生難字,但《百家姓》中的某些常用字,作姓氏時讀音、聲調有變,故亦標注指出。本書的注釋詳略不求劃一,牽涉到歷史上典章制度、事件人物的盡可能詳注,以滿足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之需。譯文則采用韻語,以求貼近原作風格。《三字經》和《千字文》原書沒有章節、標題,我們根據書中內容,分段加了“題解”,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誦讀。不當之處,敬希指正。
李逸安
2016年1月
【題解】
作為學童的啟蒙讀本,《三字經》不但精心挑選了幼兒習字所須掌握的常用基本詞語,而且也不忘時時灌輸編著者所尊崇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文化倫理。本段為《三字經》的開篇部分,首句便巧用了孟子主張的“人性善”和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的語錄原話,進而指出后天教育對人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舉孟母、竇燕山、黃香、孔融等歷史人物實例予以輔證,說明從小就要知書學禮,日后才能遵從封建社會的綱常法度。全段的最后,再次強調了維護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等級秩序的重要。除此之外,編著者還注意教授蒙童習識一些與社會生產生活相關的知識文字,譬如農事活動中常常用到的“四時五行、六谷六畜”之類。而“匏土革木、金石絲竹”這些樂器,也不可不認識了解,因為鼓瑟吹笙、彈箏撫琴,不單能抒發人的“喜怒哀懼”,而且還與宗廟祭祀、盛典禮儀密不可分。
人之初[1],性本善[2],
性相近,習相遠[3]。
茍不教[4],性乃遷[5],
教之道[6],貴以專[7]。
【注釋】
[1]初:初始。這里指人初生下來時。
[2]性本善:是說人的天性善良。“人性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先提出的“人性論”觀點,與之相反的是荀子主張的“人性惡”觀點。盡管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但都認為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于人生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性,生性,天性。
[3]習:指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后天的環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習性、習慣。
[4]茍(ɡǒu):如果。
[5]乃:于是,就。遷:遷移,變化。
[6]道:方法。
[7]貴:最寶貴的。這里指重視、注重。專:專一,始終不懈。
【譯文】
人剛出生下來,本性都很良善,
天性雖然相近,習慣相差卻遠。
如果不加教誨,秉性就會改變,
教育要講方法,貴在始終一貫。
昔孟母[8],擇鄰處[9],
子不學,斷機杼[10]。
竇燕山[11],有義方[12],
教五子,名俱揚[13]。
【注釋】
[8]昔:往昔,過去。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名軻,戰國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為“亞圣”。
[9]擇:選擇。處(chǔ):指安家居住。據說孟母為培養孟子,曾三次搬家。開始他家與屠夫為鄰,孟子便學玩殺豬的游戲。后來的鄰居是專為人操辦喪事的吹鼓手,孟子又愛上了吹吹打打。最后孟母將家搬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才開始受到良好學習環境的熏陶影響。
[10]機杼(zhù):織布機上穿引緯線的梭子。孟子有一次逃學回家,孟母非常生氣,于是用剪刀剪斷了織機上已經織好的布來警示教誨兒子。
[11]竇燕山:五代后周時人,名禹鈞。因家居漁陽(今屬北京),地處燕山腳下,故號燕山。
[12]義方:指良好的家教。
[13]俱:全都。竇禹鈞共育五子,因家教嚴格、教育有方,五個兒子相繼科舉登第,名揚于世。
【譯文】
昔日孟子母親,安家慎選鄰居,
孟子逃學回家,停織剪布教育。
還有竇氏燕山,家教嚴格有方,
培養教育五子,個個聲名遠揚。
養不教[14],父之過[15],
教不嚴,師之惰[16]。
子不學,非所宜[17],
幼不學,老何為[18]?
【注釋】
[14]養:生育,供養。
[15]過:過錯。
[16]惰:懶惰,責任心不強。
[17]宜:應該。
[18]何為:做什么,怎么辦。
【譯文】
撫養而不教育,這是父親過錯,
教育而不嚴格,老師要負其責。
孩子不肯學習,確實太不應該,
小時如不努力,到老能干什么?
玉不琢[19],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20]。
為人子[21],方少時[22],
親師友[23],習禮儀。
【注釋】
[19]琢(zhuó):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20]義:道理,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
[21]為(wéi):做,成為,作為。
[22]方:正在,當。
[23]親:親近,尊敬。
【譯文】
玉石不加雕琢,不能成為器物,
人不通過學習,不會明白事理。
所以作為兒女,就要從小時候,
培養尊師敬友,嚴格學習禮儀。
香九齡[24],能溫席[25],
孝于親,所當執[26]。
融四歲[27],能讓梨[28],
弟于長[29],宜先知[30]。
【注釋】
[24]香:黃香,東漢時人,博通經典,官至尚書令。九齡:九歲。
[25]席:炕席,臥具。黃香九歲時就知孝順父母。夏季炎熱,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涼;冬日寒冷,他就用身體暖熱父母的臥具被褥。
[26]當:應當。執:做到。
[27]融:孔融,東漢末魯(今山東曲阜)人。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職。
[28]讓:謙讓。孔融年僅四歲,就懂得把大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則挑最小的吃。
[29]弟(tì):同“悌”,指弟弟敬愛哥哥。長(zhǎnɡ):兄長。
[30]知:明白。這句是說從小就應該明白尊敬兄長、友愛兄弟的道理。
【譯文】
黃香不過九歲,能替爹媽暖被,
孝順生身父母,子女理當如此。
孔融年僅四歲,就懂讓梨兄輩,
弟弟敬愛兄長,從小就要明白。
首孝弟[31],次見聞,
知某數[32],識某文[33]。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34]。
【注釋】
[31]首:首要。弟(tì):同“悌”。
[32]數:數目,算術。
[33]文:文字,文章,文理。
[34]千而萬:一到十是基本數字,按照十進位算術方法,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累計下去可以無窮無盡。這里是說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礎非常重要,從少到多逐漸積累,就能最終成功。
【譯文】
做人首講孝悌,其次增廣見聞,
學會數目加減,認讀文字文章。
這樣從一到十,十十相加成百,
十百變為一千,十千能成一萬。
三才者[35],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36]:君臣義[37],
父子親,夫婦順[38]。
【注釋】
[35]三才:指天、地、人。
[36]綱:綱領,法則。“三綱”是漢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時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間應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37]義:應當遵守的規矩法度。
[38]順:和順,和睦,順從。舊時封建禮教要求婦女順從男權,認為妻子服從丈夫,家庭就能和順。
【譯文】
古人所謂“三才”,是指天、地與人,
古人所稱“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古人提出“三綱”:規范君臣禮義,
要求父子相親,夫妻和順不棄。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39]。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40]。
【注釋】
[39]運:運行。窮:窮盡,終止。
[40]應(yìnɡ):對應。中:中央。這里是說南、北、西、東四個方位以中央為基準互相對應。
【譯文】
說到春天夏天,還有秋季冬季,
一年四個季節,反復循環不息。
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東方,
對應成為四方,基準在于中央。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41],本乎數[42]。
曰仁義[43],禮智信[44],
此五常[45],不容紊[46]。
【注釋】
[41]五行(xínɡ):我國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常見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42]本:本源,根源。數:天數,天理。
[43]仁:仁愛。義:應該遵守的道義。
[44]禮:禮儀,禮節。智:有才智,曉事理。信:誠實守信。
[45]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法則。常,常規,準則。
[46]紊(wěn):紊亂,改變。
【譯文】
日常所見水、火,加上木、金與土,
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規則。
古人倡導仁、義,恪守禮、智、誠信,
此被稱作“五常”,不容紊亂違背。
稻粱菽[47],麥黍稷[48],
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49],
此六畜,人所飼。
【注釋】
[47]粱:古人也稱粟(sù),即谷子,去殼后叫做小米。菽(shū):大豆,也泛指豆類。
[48]黍(shǔ):粘谷子,去皮后北方稱做黃米子。稷(jì):一種谷物,古代對其形態記載解釋不同,可泛指糧食作物。
[49]豕(shǐ):豬。
【譯文】
水稻、小米、大豆,小麥、粘谷、高粱,
以上合稱六谷,是人生存食糧。
有馬有牛有羊,有雞有狗有豬,
上面六種牲畜,人們家家飼養。
曰喜怒,曰哀懼,
愛惡欲[50],七情具[51]。
匏土革[52],木石金[53],
絲與竹[54],乃八音[55]。
【注釋】
[50]惡(wù):厭惡,憎恨。欲:欲望,貪念。
[51]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合稱七情。具:具備。古人認為七情六欲是與生俱來人人具有的感情。
[52]匏(páo):匏瓠(hù),屬葫蘆類,古人用來制作匏笙、匏琴等樂器。土:粘土,這里指陶制吹奏樂器塤(xūn),上有一到三、五個不等的音孔。革:皮革,這里指鼓一類的革制樂器。
[53]木:指柷(zhù)一類的木制打擊樂器。柷,形狀如方形漆桶,古代雅樂開始時擊之。石:指磬(qìnɡ)一類玉石制作的敲擊樂器。金:指鑼、鐘、鉦(zhēnɡ)、鈸(bó)等金屬制作的樂器。
[54]絲:指琴、瑟(sè)、琵琶等絲弦類樂器。竹:指笛子、排簫一類吹管樂器。
[55]八音:匏、土、革、木、石、金、絲、竹合稱“八音”,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統稱。
【譯文】
高興叫做喜悅,生氣叫做憤怒,
悲痛叫做哀傷,害怕叫做恐懼,
傾慕叫做心愛,討厭叫做憎惡,
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備。
匏笙、陶塤、皮鼓、木柷、石磬、金鐘、
琴瑟、笛簫樂器,八類統稱八音。
高曾祖[56],父而身[57],
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58],
乃九族[59],人之倫[60]。
【注釋】
[56]高:高祖,曾祖父的父親。曾:曾祖,祖父的父親。祖:祖父。
[57]父而身:從父親到自身。
[58]玄:玄孫,自身以下第五代。曾:指曾孫,孫輩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59]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世。
[60]倫:輩分,排列次序。古人特別看重家族延續、血緣血統關系。
【譯文】
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生下我身,
我再生我兒子,兒子又生我孫,
由自己的子孫,再生曾孫、玄孫,
傳宗接代九輩,延續繁衍不停。
父子恩[61],夫婦從[62],
兄則友[63],弟則恭[64],
長幼序[65],友與朋[66],
君則敬[67],臣則忠,
此十義[68],人所同。
【注釋】
[61]恩:恩情,有情義。
[62]從:順從,和順。封建倫理關系中注重夫權,要求妻子順從丈夫。新式家庭則強調男女平等。
[63]友:友愛。
[64]恭:恭敬。
[65]長幼序:指年長與年幼之間要有尊卑次序。
[66]友與朋:古人將有共同志向者稱作“友”,有同樣德行者稱作“朋”,后來則總稱作朋友。
[67]敬:敬重,尊重。
[68]義:指應當遵守的道德倫理關系和行為準則。
【譯文】
父子間重恩情,夫婦間應和順,
兄對弟要友愛,弟對兄要謙恭,
長與幼講尊卑,朋與友守信用,
君對臣應尊重,臣對君須忠誠,
上十義是準則,人與人同遵循。
【題解】
由于科舉考試是封建時代士子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必經之路,所以《三字經》的中間部分以大量篇幅從“小學”入門開始,詳細羅列出了不同教育階段必須讀及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經典代表著作,并歷數了自“三皇五帝”肇始,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朝代的興廢更迭。我們知道,誦讀是傳統蒙學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一個手段,拋開科考應試的功利目的,《三字經》讓學童自幼便接觸了解、熟悉背誦一些與我國傳世經典及文化歷史相關的基本知識,對他們日后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
凡訓蒙[69],須講究[70],
詳訓詁[71],名句讀[72]。
為學者[73],必有初[74],
小學終[75],至四書[76]。
【注釋】
[69]訓蒙:指對幼童的啟蒙教育。訓,訓誡,教導。蒙,蒙昧無知。
[70]講:講解。究:追根究底,徹底弄清楚。
[71]詳:細說,使完全明白。訓詁(ɡǔ):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也叫“訓故”、“故訓”。
[72]句讀(dòu):文章中應當停頓的地方,完整的句子為“句”,句子中較短的停頓為“讀(dòu)”,后代稱作標點。
[73]為(wéi)學:進行學習,做學問。
[74]初:指剛開始學習。
[75]小學:古代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編有以此為內容的童蒙讀本《小學》一書,影響較大。
[76]四書: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本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并為之作章句集注。從元代開始,《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各級學校必讀書,也是士子參加科舉求取功名的必讀之書。
【譯文】
幼童啟蒙教育,必須講析清楚,
細說字源詞義,讓其明白句讀。
人們讀書求學,夯實最初基礎,
小學內容學好,才能研讀四書。
《論語》者[77],二十篇,
群弟子,記善言[78]。
《孟子》者[79],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注釋】
[77]《論語》:孔子學生輯錄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書,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8]善言:有啟迪、教益的言論。
[79]《孟子》:書名,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論行為,講述道德仁義等儒家思想。總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一說是其弟子、再傳弟子輯錄。
【譯文】
儒家經典《論語》,全書二十篇目,
都是孔門弟子,師生哲言輯錄。
孟子著書《孟子》,全書總共七篇,
宣講道德修養,闡說仁義思想。
作《中庸》[80],子思筆[81],
中不偏[82],庸不易[83]。
作《大學》[84],乃曾子[85],
自修齊[86],至平治[87]。
【注釋】
[80]《中庸》:儒家重要經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孔伋,戰國初思想家。
[81]子思:孔伋字子思。
[82]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83]庸:平常。易:改變。“中庸”是說個人修養要做到平和適度,力求和諧,社會也能由此安定。
[84]《大學》:原為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一起編為“四書”。
[85]曾子: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時代魯國人。朱熹認為《大學》大體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學。
[86]修:修身。齊:整治。這里是指治理家族,使其平安和睦。
[87]平:指平定天下。治:指治理邦國。《大學》書中強調品德修養,指出先要修養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國,并最終做到平定天下。
【譯文】
四書之一《中庸》,出自子思手筆,
“中”謂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變。
四書另有《大學》,作者當是曾子,
主張修身治家,方能安定天下。
《孝經》通[88],四書熟,
如六經[89],始可讀。
《詩》《書》《易》[90],
《禮》《春秋》[91],
號六經,當講求。
【注釋】
[88]《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可能是孔門后學所著,論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89]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樂經》。今《樂經》已失傳,或認為《樂》非獨自成書,而是包括在《詩》、《周禮》之中。
[90]《詩》:《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書》:《尚書》,我國最早的歷史典籍,是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相傳是孔子編選成書。《易》:《周易》,也稱《易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相傳是周人所作。
[91]《禮》:《禮經》,指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亦稱《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戰國時代官制、社會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匯編而成,據傳是周公所作,實應為戰國時代作品。《儀禮》據說是孔子采集周代留傳下來的禮而編集成書,全書十七篇,內容包括士冠、鄉飲、聘禮、喪服、祭祀等基本禮儀,是歷代制定封建禮制的重要依據。《禮記》原是解釋《儀禮》的資料匯編,內容多采自先秦舊籍,為西漢戴圣所編,世稱《小戴禮記》。另有西漢戴德輯本,稱作《大戴禮記》。后代“六經”中的“禮”,一般多指《禮記》。《春秋》: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籍整理刪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譯文】
《孝經》融會貫通,“四書”熟習通曉,
再如典籍“六經”,開始研讀其奧。
《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再加《春秋》,
號稱儒家“六經”,應當講習探求。
有《連山》[92],有《歸藏》[93],
有《周易》,三易詳[94]。
有典謨[95],有訓誥[96],
有誓命[97],《書》之奧[98]。
【注釋】
[92]《連山》:書名,相傳為伏羲氏所作,又稱《連山易》。
[93]《歸藏(cánɡ)》:書名,相傳為黃帝作,又稱《歸藏易》。
[94]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書合稱“三易”。詳:詳盡,知詳。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釋宇宙、人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
[95]典:《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典章制度。謨(mó):《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大臣謀士為君王建言獻策的事跡和言辭。
[96]訓:《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賢臣勸誡訓導君王的言辭。誥(ɡào):《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的政令通告。
[97]誓:《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出師征伐時誓師的文辭。命:《尚書》文體之一,主要記載君王對大臣的訓令。
[98]書:指《尚書》。奧:深奧難懂。因為《尚書》淵源久遠,語言古今迥異,所以連唐代文學大家韓愈都感嘆其“佶(jí)屈聱(áo)牙”,艱澀拗口。
【譯文】
伏羲著有《連山》,黃帝又作《歸藏》,
兩書加上《周易》,萬物變化知詳。
《書》載典章、謀略,君臣言行、政令,
征伐誓言、訓令,文字深奧難懂。
我周公[99],作《周禮》,
著六官[100],存治體[101]。
大小戴[102],注《禮記》[103],
述圣言,禮樂備[104]。
【注釋】
[99]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輔佐成王。
[100]六官:《周禮》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講述周代典章制度。據說為周公所著,實際上系成書于戰國,故其中也含有戰國的相關內容。
[101]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曉。治體:國家政治體制。
[102]大小戴:指西漢儒家學者戴德、戴圣叔侄。
[103]注《禮記》:《禮記》是戰國秦漢間儒家言論、特別是關于禮制方面的言論匯編,它有兩種輯錄本,由戴德輯錄的稱《大戴禮記》,由戴圣輯錄的稱《小戴禮記》。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禮記》,東漢鄭玄為之作注,唐孔穎達為之作疏。
[104]備:齊全,詳盡。這句意思是《禮記》為后人了解前代禮樂制度提供了詳備記載。
【譯文】
有我圣賢周公,為國制作《周禮》,
分列六類官制,留存周代政體。
戴德戴圣叔侄,搜錄編輯《禮記》,
敘述圣人言論,禮樂制度齊備。
曰《國風》[105],曰《雅》《頌》[106],
號四詩[107],當諷詠[108]。
【注釋】
[105]《國風》:又稱“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共十五個諸侯國與地區的一百六十首詩歌,大多為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是《詩經》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
[106]《雅》:分《大雅》、《小雅》兩部分。《大雅》是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貴族聚會宴享時的樂歌,有七十四篇。《頌》:朝廷、諸侯、貴族們宗廟祭祀時的樂歌,分《周頌》、《商頌》、《魯頌》三部分,共計四十篇。
[107]號:名稱叫做。四詩:指《風》、《小雅》、《大雅》、《頌》。一說是指《風》、《雅》、《頌》、《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稱),這里指《詩經》。
[108]諷詠:吟誦。詠,有節奏地、聲調抑揚地唱誦。
【譯文】
民間歌謠《國風》,朝會祭祀《雅》、《頌》,
《詩經》號稱“四詩”,應當擊節吟誦。
《詩》既亡,《春秋》作,
寓褒貶[109],別善惡。
三傳者[110],有《公羊》[111],
有《左氏》[112],有《穀梁》[113]。
【注釋】
[109]寓:寄托,隱含。褒貶:評論好壞。以上是說隨著周朝衰落,《詩經》的微言大義也被世人遺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據魯史整理修訂《春秋》。《春秋》文字簡短,據說隱含著對當時政治的褒貶和各國當政者善惡行為的分辨諷喻,后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110]傳(zhuàn):解釋經書的文字。“三傳”是指解說注釋《春秋》的《公羊傳》、《左傳》、《穀梁傳》。
[111]《公羊》:《公羊傳》,也稱《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舊題戰國時公羊高撰。
[112]《左氏》:《左傳》,也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撰。
[113]《穀梁》:《穀梁傳》,也稱《春秋穀梁傳》,儒家經典之一,舊題穀梁赤撰。
【譯文】
《詩經》大義淪喪,《春秋》繼之而作,
文字寓含褒貶,目的辨別善惡。
“三傳”闡釋《春秋》,一是《春秋公羊》,
二是《左氏春秋》,三乃《春秋穀梁》。
經既明[114],方讀子[115],
撮其要[116],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117],
文中子[118],及老莊[119]。
【注釋】
[114]經:指儒家經典。明:指懂得,了解。
[115]方:始,才。子:指諸子百家著作。
[116]撮(cuō):撮取,選擇歸納。要:要點,要旨。
[117]荀:荀子,名況,戰國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揚:揚雄,西漢著名文學家,除擅長作賦外,經學、小學造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118]文中子:隋代王通的私謚。其子福郊、福畤模擬《論語》輯錄王通語錄的書稱《中說》,亦稱《文中子》。
[119]老:老子。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爭議較大,通行說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或戰國時代人。《老子》一書分道經、德經兩部分,所以又稱《道德經》。莊:莊子。戰國時代人,與老子同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著有《莊子》。
【譯文】
經書讀懂之后,方可再讀諸子,
選擇歸納要旨,熟記事緣因果。
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揚子,
文中子即王通,以及老子、莊子。
經子通[120],讀諸史[121],
考世系[122],知終始[123]。
自羲農[124],至黃帝[125],
號三皇[126],居上世[127]。
【注釋】
[120]通:徹底明了,懂得。
[121]諸:眾多。
[122]考:考究,考據。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脈絡關系。
[123]終始:指王朝盛衰興亡及原因。
[124]羲(xī):伏羲氏,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他與妹妹女媧氏相婚產生了人類。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并制作了八卦。農:神農氏,傳說中農業、醫藥的發明者,有神農嘗百草之說。一說神農即炎帝。
[125]黃帝: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相傳他曾打敗炎帝,擊殺蚩尤。舟車、文字、音律、算術等據說都是由他發明創造的。
[126]三皇:傳說中的三位遠古帝王,這里指伏羲、神農、黃帝。
[127]上世:遠古時代。
【譯文】
經書、子書貫通,接著再讀史著,
考究朝代世系,了解興衰始末。
遠自伏羲、神農,再至軒轅黃帝,
后人尊稱“三皇”,所處時代遠古。
唐有虞[128],號二帝,
相揖遜[129],稱盛世。
夏有禹[130],商有湯[131],
周文武[132],稱三王。
【注釋】
[128]唐:唐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部落聯盟領袖。相傳他曾設官掌管時令,制定歷法。有虞:虞舜。
[129]揖遜:禪(shàn)讓王位。傳說唐堯對虞舜進行了三年考核后,推選舜繼任為部落聯盟領袖。舜繼位后,又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任人。
[130]禹:傳說中夏后氏的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舜死后繼任為部落聯盟領袖。
[131]湯:又稱成湯、大乙等,商王朝的建立者。
[132]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為商末周族領袖,姬姓,名昌,曾遭商紂王囚禁。統治期間,國勢逐漸強盛。其子武王,姬姓,名發,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譯文】
傳說唐堯、虞舜,自古號稱二帝,
選賢禪讓王位,史稱太平盛世。
夏有治水大禹,商有開國成湯,
周有文王、武王,舉世稱頌三王。
夏傳子[133],家天下[134],
四百載[135],遷夏社[136]。
湯伐夏[137],國號商,
六百載,至紂亡[138]。
【注釋】
[133]夏傳子:夏禹開始將王位傳給兒子,不再選賢禪讓。
[134]家天下:天下從此成為一個家族所有。
[135]四百載:從夏禹開始到夏朝滅亡共四百三十余年。
[136]遷:遷移,改變。這里指王朝覆滅。社:社稷,指國家政權。
[137]伐:討伐。商湯任用賢臣伊尹執政,不斷積聚壯大力量,最后一舉滅夏,夏朝末代暴君桀出逃而死。
[138]紂:紂王,商朝末代國君,荒淫暴虐。從商湯立國到周武王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共計六百四十余年。
【譯文】
夏禹傳位于子,天下歸其家有,
歷時四百余載,夏朝最終覆亡。
商湯趕走夏桀,建立國號為商,
商朝六百余載,至紂自殺國亡。
周武王,始誅紂[139],
八百載[140],最長久。
周轍東[141],王綱墜[142],
逞干戈[143],尚游說[144]。
【注釋】
[139]誅:誅殺。武王繼承文王遺志,會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紂,取得牧野大捷。紂王兵敗自焚。
[140]八百載:自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立國,至公元前256年周赧(nǎn)王時被秦昭王所滅,周朝共歷三十四王,八百余年。
[141]周轍東:指周平王將國都鎬(今陜西西安灃河以西)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轍,這里指代車,意思是搬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次年平王東遷,歷史上稱平王東遷前為西周,以后為東周。東周又可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142]王綱:王朝的統治。墜:衰落。這句是說東周王室已無力控制各國諸侯。
[143]逞干戈:炫耀武力。指諸侯紛紛稱王稱霸。
[144]尚游說(shuì):謀士、政客憑借口才勸說各國諸侯采納他們的計策主張。尚,崇尚。
【譯文】
武王起兵伐商,紂王兵敗自戕,
周朝國運最長,歷時八百余載。
自從平王東遷,周室開始衰敗,
諸侯炫耀武力,謀士鼓吹游說。
始春秋[145],終戰國[146],
五霸強[147],七雄出[148]。
嬴秦氏[149],始兼并[150],
傳二世[151],楚漢爭[152]。
【注釋】
[145]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時期,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146]戰國: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因當時各諸侯國間連年戰爭而得名。
[147]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五個春秋時代的霸主。
[148]七雄:戰國時代七個強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149]嬴秦氏:秦國國君嬴姓,所以秦也稱嬴秦,這里是指秦始皇嬴政。
[150]兼并:并吞。秦王嬴政十年間先后消滅了其余戰國六強,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王朝,并自稱始皇帝。
[151]二世:秦始皇兒子,名胡亥,繼承始皇為二世皇帝。
[152]楚:楚霸王項羽。漢:漢王劉邦。爭:爭權。秦傳至二世,天下又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譯文】
東周前期春秋,后期稱作戰國,
春秋五霸逞強,戰國七雄鼎立。
嬴政即位秦王,開始并吞六強,
可嘆僅傳二世,項羽、劉邦爭王。
高祖興[153],漢業建,
至孝平[154],王莽篡[155]。
光武興[156],為東漢[157],
四百年,終于獻[158]。
【注釋】
[153]高祖:漢高祖劉邦。興:興起。劉邦打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建立西漢王朝。
[154]孝平:漢平帝,在位僅五年便被王莽毒殺,西漢滅亡。
[155]王莽:漢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權。后毒死平帝,于公元8年篡奪政權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
[156]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綠林農民起義軍推翻。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朝,史稱“光武中興”。
[157]為(wéi):是,叫做。
[158]獻:漢獻帝,東漢末代皇帝。公元220年東漢滅亡。
【譯文】
高祖擊敗項羽,漢朝基業始建,
皇位傳至平帝,卻被王莽奪篡。
光武起兵中興,建朝史稱東漢,
兩漢四百余年,最終亡于漢獻。
魏蜀吳[159],爭漢鼎[160],
號三國,迄兩晉[161]。
宋齊繼[162],梁陳承[163],
為南朝[164],都金陵[165]。
【注釋】
[159]魏: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漢獻帝于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吳:公元222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吳王,229年稱帝,史稱孫吳、東吳。魏、蜀、吳三國鼎立,歷史號稱三國時期。
[160]鼎:傳國寶器,象征國家政權、江山社稷。
[161]迄(qì):到。兩晉:西晉和東晉的合稱。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都洛陽,是謂西晉。西晉滅亡后,公元317年司馬睿(ruì)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
[162]宋: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以區別后來的趙宋。齊:公元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國號齊,史稱南齊。繼:延續,接替。
[163]梁:公元520年蕭衍(yǎn)代齊稱帝,國號梁,史稱蕭梁。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承:承接,繼續。
[164]南朝:自劉裕建宋到陳為隋滅,歷經宋、齊、梁、陳四代,史稱南朝。
[165]都(dū)金陵:南朝四代皆建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古稱建業、建康、金陵等名。都,指建都。
【譯文】
曹魏、蜀漢、東吳,爭奪漢室皇權,
三國鼎立混戰,兩晉一統江山。
劉宋、南齊繼國,蕭梁與陳接承,
歷史稱為南朝,四代建都金陵。
北元魏[166],分東西[167],
宇文周[168],與高齊[169]。
迨至隋[170],一土宇[171],
不再傳[172],失統緒[173]。
【注釋】
[166]北:北朝。元魏:北魏。公元386年北方鮮卑族拓跋珪(ɡuī)稱王,國號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所以歷史上也稱北魏為元魏。
[167]分東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168]宇文周:北周。公元557年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169]高齊:北齊。公元550年高洋代東魏稱帝,建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國號齊,史稱北齊、高齊。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政權與南朝一直對峙,歷史上稱為南北朝時期。
[170]迨(dài):及,等到。隋: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稱帝,國號隋,史稱隋文帝。
[171]一:統一。土宇:天下。
[172]不再傳:隋朝于二代皇帝煬帝時亡國,社稷不再傳續。
[173]統緒:一脈相傳的系統。指帝位世代傳承。
【譯文】
北朝先有北魏,后分東魏、西魏,
宇文代魏建周,高洋另立北齊。
直到楊堅稱帝,天下一統歸隋,
隋朝僅傳一代,從此失去帝位。
唐高祖[174],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175]。
二十傳[176],三百載[177],
梁滅之[178],國乃改。
【注釋】
[174]唐高祖:李淵,原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國公,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公元618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
[175]國基:國家基業。
[176]二十傳:唐朝共傳二十帝。傳,指帝位相傳。
[177]三百載: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統治近三百年。
[178]梁: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后梁。
【譯文】
唐朝高祖李淵,興起仁義之師,
清除隋末之亂,開創大唐基業。
傳承二十皇帝,享國近三百年,
后梁朱溫滅唐,江山于是改變。
梁唐晉[179],及漢周[180],
稱五代[181],皆有由[182]。
炎宋興[183],受周禪[184]。
十八傳[185],南北混[186]。
【注釋】
[179]梁:后梁。唐:后唐。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勗(xù)滅后梁稱帝,建都洛陽,國號唐,史稱后唐。晉:后晉。公元936年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后唐稱帝,建都汴,國號晉,史稱后晉。
[180]漢:后漢。公元946年契丹滅后晉。次年沙陀部人劉知遠趁機稱帝,建都汴,國號漢,史稱后漢。周:后周。公元951年,郭威代后漢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
[181]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中國北方的短暫朝代的合稱。
[182]由:緣由。
[183]炎宋: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區別于南朝劉宋,史稱趙宋。趙宋尊崇五行中的火德,故亦稱炎宋。興:興起,建立。
[184]受周禪:趙匡胤原官后周殿前都點檢,掌握兵權。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廢黜后周恭帝,篡位登基。禪,是說周恭帝禪讓出帝位。《三字經》出自宋人之手,“禪位”不過是宋人避諱之言。
[185]十八傳:宋代共歷十八帝。
[186]南北混: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亡。宋室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兩宋先后與北方遼、金、西夏、蒙古互相攻伐混戰,局勢紛亂。
【譯文】
后梁、后唐、后晉,以及后漢、后周,
史書稱作五代,更替都有緣由。
炎炎隆宋興國,源自后周禪讓,
共歷一十八帝,后陷南北紛亂。
遼與金[187],帝號紛[188],
迨滅遼[189],宋猶存[190]。
至元興[191],金緒歇[192],
有宋世,一同滅[193]。
并中國[194],兼戎狄[195],
九十年[196],國祚廢[197]。
【注釋】
[187]遼: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938年契丹改國號為遼。是中國北方與北宋長期對峙的王朝。金: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創建的朝代,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
[188]帝號紛:指遼、金紛紛建國稱帝。
[189]迨(dài):及,等到。
[190]宋猶存:遼被金滅時,北宋仍存在。后宋室南渡,南宋又存在一百五十三年。
[191]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國,陸續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等國。1271年忽必烈定蒙古國號為元。
[192]金緒歇:元朝興盛,金的事業功績漸漸削弱停息。緒,功業。歇,停止。
[193]一同滅:金與南宋同樣是被元所滅。
[194]并中國: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并,吞并。
[195]兼:兼并。戎狄: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謂。
[196]九十年:自元世祖公元1271年定蒙古國號為元,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共計九十八年。
[197]國祚(zuò):帝位。廢:廢棄。此指亡國。
【譯文】
北方遼人金人,紛紛建國稱帝,
到了金朝滅遼,南邊還存宋朝。
直至元朝興盛,金朝功業才消,
南宋繼金之后,同被元朝滅掉。
元朝統一中國,同時兼并戎狄,
歷時九十余載,最終帝位廢棄。
明太祖[198],久親師[199],
傳建文[200],方四祀[201]。
遷北京,永樂嗣[202],
迨崇禎[203],煤山逝。
【注釋】
[198]明太祖:朱元璋,少時家貧曾出家為僧。后參加元末義軍,屢有戰功,成為統帥。1368年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建都南京。
[199]久:長期,一直。親師:親自率兵征伐。
[200]建文:明惠帝,年號建文,朱元璋之孫。
[201]四祀(sì):四年。建文帝在位僅四年。
[202]永樂:明成祖朱棣(dì),年號永樂。嗣(sì):指繼承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叔,封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市)。他不滿太祖傳位皇太孫,以平定變亂為借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朱棣奪取帝位,后又遷都北京。
[203]崇禎:明思宗,年號崇禎。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殺死幼女、嬪妃后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譯文】
明太祖朱元璋,親統兵滅元朝,
傳皇位給建文,才四年被叔奪。
將國都遷北京,號永樂繼帝位,
到崇禎家國碎,逝煤山明亡廢。
清太祖[204],膺景命[205],
靖四方[206],克大定[207]。
至世祖[208],乃大同[209],
十二世[210],清祚終[211]。
【注釋】
[204]清太祖:姓愛新覺羅,名努爾哈赤,公元1616年統一女真(滿族前身),建立后金。他雄才大略,建八旗,創滿文,在滿清的初期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子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
[205]膺(yīnɡ):承受。景命:上天授予王位之命,天命。
[206]靖(jìnɡ):平定。
[207]克:能夠。大定:大一統。此指統一女真各部。
[208]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他六歲即位,由叔父多爾袞(ɡǔn)攝政。
[209]大同:儒家所謂的理想社會。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政權,建都北京。繼而統一中國,建立所謂太平盛世。
[210]十二世:自清太祖起清代共歷十二帝。
[211]祚(zuò):帝王之位,也指國運。終:止。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度。
【譯文】
清祖努爾哈赤,稟承上天授命,
平定女真全境,完成開國重任。
到了世祖福臨,取得天下大同,
清帝傳至十二,宣統退位告終。
讀史者,考實錄[212],
通古今,若親目[213]。
口而誦,心而惟[214],
朝于斯[215],夕于斯[216]。
【注釋】
[212]考:查核考證。實錄:翔實可靠的記載。又“實錄”為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之一種,中國自南朝梁開始,歷朝歷代都修有每個皇帝統治時的編年大事記《實錄》,雖于實事多有忌諱,但資料豐富,常為修史者所依據。
[213]若:如同。親目:親眼所見。
[214]惟:思考。
[215]朝(zhāo):早上。斯:這里。
[216]夕:晚上。
【譯文】
想要讀通歷史,必須查考史料,
了解古往今來,就像親眼目睹。
一面口中誦讀,一面用心思考,
早晚專注于此,才能真正學好。
【題解】
《三字經》既然是教幼學讀書識字的課本,全書的最后部分,重點自然放在了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編著者一口氣舉出了上自孔子不恥下問、名相趙普手不釋卷,下至貧寒子弟路溫舒、公孫弘以蒲草竹片代紙,車胤、孫康借螢火雪光為燈,以及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骨”這些勤奮苦讀的榜樣。稱贊蘇洵、梁灝大器晚成,祖瑩、李泌、劉晏少年成名,蔡文姬、謝道韞巾幗不讓須眉。說明不分高低貴賤、老幼男女,只要勵志苦學,人人可以成才。《三字經》的這部分內容,可謂全書精華,對南宋以降數百年間的蒙學教育影響很大,其所推崇的學習榜樣和學習方法,人們至今仍耳熟能詳,深受教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編著者在全書結尾處,諄諄所言之“培養教育好子女,遠勝留給他們金銀財富”的價值觀,具有十分積極的警世意義,以此終篇,發人深省。
昔仲尼[217],師項橐[218],
古圣賢,尚勤學。
趙中令[219],讀《魯論》[220],
彼既仕[221],學且勤。
【注釋】
[217]昔:往昔,以前。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今山東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被尊為“至圣先師”。
[218]師項橐(tuó):以項橐為師。項橐,魯國神童。據說他七歲時就教過孔子樂曲,十一歲時死去。
[219]趙中令:趙普,北宋初年兩朝宰相。中令,即中書令,宋代行政中樞中書省長官。趙普任中書令時仍手不釋卷閱讀《論語》,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220]《魯論》:西漢初年魯國人所傳的《論語》。當時還有古文字寫的《古論》和齊國人所學的《齊論》。
[221]彼:他。指趙中令。仕:做官。
【譯文】
從前圣人孔子,求教七歲項橐,
古人即便圣賢,尚且不忘勤學。
北宋宰相趙普,《論語》常年在手,
他雖已做高官,勤奮好學依舊。
披蒲編[222],削竹簡[223],
彼無書,且知勉[224]。
頭懸梁[225],錐刺股[226],
彼不教[227],自勤苦。
【注釋】
[222]披蒲編:西漢人路溫舒家貧,在水澤邊放羊時砍蒲草編成本冊,當作書寫文字的紙張。披,劈分。
[223]削竹簡:西漢人公孫弘幼貧,在竹林中放豬時將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書抄在上面苦讀。
[224]勉:盡力。這里指勤奮努力讀書。
[225]頭懸梁:漢朝人孫敬讀書非常刻苦,晚上閱讀時,他把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226]錐刺股:戰國人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來警醒自己。股,大腿。
[227]不教:不用督促。
【譯文】
溫舒編草寫字,公孫竹片抄書,
他倆無錢買書,尚且如此苦讀。
孫敬頭發系梁,蘇秦錐子刺腿,
他們無須督促,學習勤奮刻苦。
如囊螢[228],如映雪[229],
家雖貧,學不輟[230]。
如負薪[231],如掛角[232],
身雖勞,猶苦卓[233]。
【注釋】
[228]囊螢:晉朝人車胤家貧買不起燈油,他捉來許多螢火蟲裝在紗袋里照亮兒夜讀。
[229]映雪:晉朝人孫康貧苦,冬夜借助積雪的反光讀書。
[230]輟(chuò):停止。
[231]負薪:漢朝人朱買臣靠砍柴為生,挑柴時將書放在柴草擔上邊走邊讀。
[232]掛角:隋朝人李密給人家放牛,他把書冊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233]苦卓:刻苦自強。卓,卓越,不同一般。
【譯文】
車胤借助螢火,孫康借助雪光,
家貧條件不好,讀書念念不忘。
買臣書掛柴擔,李密書掛牛角,
每日干活雖苦,書卻一刻不放。
蘇老泉[234],二十七,
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235],
爾小生[236],宜早思[237]。
【注釋】
[234]蘇老泉:蘇洵,別號老泉,宋代著名文學家。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與長子蘇軾、次子蘇轍合稱“三蘇”,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內。
[235]悔遲:這里指后悔自己年紀大了才知道發憤讀書,起步太晚。
[236]爾:你,你們。小生:青少年。
[237]思:指認真思考讀書學習的問題。
【譯文】
蘇洵別號老泉,直到二十七歲,
才知發憤苦讀。老來雖有成就,
還是后悔當初,沒有更早學習。
你們年紀輕輕,應當早做考慮,
珍惜大好時光,發奮讀書自立。
若梁灝[238],八十二,
對大廷[239],魁多士[240]。
彼既成[241],眾稱異,
爾小生,宜立志。
【注釋】
[238]梁灝(hào):五代末年人,歷經后晉、后漢、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間他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一說梁灝實為宋人,二十三歲時登第。
[239]對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策問。
[240]魁多士:在眾多名士中一舉奪魁。魁,為首,第一。
[241]成:取得成功。
【譯文】
再如五代梁灝,八十二歲登第,
金殿對答如流,眾名士中奪魁。
如此高齡成才,天下無不驚異,
你們年輕小子,更要勵志努力。
瑩八歲[242],能詠詩,
泌七歲[243],能賦棋[244]。
彼穎悟[245],人稱奇,
爾幼學,當效之[246]。
【注釋】
[242]瑩:北魏人祖瑩,八歲時就能作詩成誦。
[243]泌(mì):唐朝人李泌,七歲時便能作出棋賦,有“方若棋局,圓若運知”等句。
[244]賦:寫賦。
[245]穎悟:聰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強。
[246]效:效仿,作為榜樣學習。
【譯文】
祖瑩八歲能詩,李泌七歲作賦。
他們聰明好學,人人贊嘆稱奇,
你們年幼求學,當向他們看齊。
蔡文姬[247],能辨琴,
謝道韞[248],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
爾男子,當自警[249]。
【注釋】
[247]蔡文姬: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yōnɡ)女兒蔡琰(yǎn),字文姬。精通詩賦、音律,能辨別琴聲,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時號為絕唱。
[248]謝道韞(yùn):晉代著名女詩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詩。
[249]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譯文】
文姬能辨琴韻,道韞出口詩成,
她們雖是女子,尚且如此聰穎,
你們堂堂男子,更當激勵警醒。
唐劉晏[250],方七歲,
舉神童[251],作正字[252]。
彼雖幼,身已仕[253],
爾幼學,勉而致[254]。
有為者,亦若是[255]。
【注釋】
[250]劉晏:唐玄宗時人,七歲便能寫詩做文,是當時著名神童。
[251]舉:推舉選拔。
[252]正字:官名,負責校勘書籍。劉晏七歲時唐玄宗泰山封禪(在泰山祭祀天地),劉晏所獻頌文深得玄宗稱贊,授官太子正字。
[253]仕:做官。
[254]勉而致:努力然后就能做到。致,達到。
[255]有為者,亦若是:此句為總結語,意思是一切有作為的人,都能與上述名賢一樣取得成就,揚名后世。是,這樣。
【譯文】
唐代有個劉晏,七歲獻賦泰山,
玄宗舉作神童,作了校勘之官。
他雖小小年紀,已然擔當重任,
你們年齡相同,努力也能成功。
凡有作為之人,都能千古傳誦。
犬守夜,雞司晨[256],
茍不學[257],曷為人[258]?
蠶吐絲,蜂釀蜜。
人不學,不如物。
【注釋】
[256]司:管理,負責。
[257]茍(ɡǒu):如果。
[258]曷(hé):何,怎么。
【譯文】
狗會看家守夜,雞能報曉啼鳴,
如不用心學習,有何資格稱人?
春蠶辛苦吐絲,蜜蜂勤勞釀蜜,
人不勤奮學習,不如這些動物。
幼而學,壯而行[259],
上致君[260],下澤民[261]。
揚名聲,顯父母[262],
光于前[263],裕于后[264]。
【注釋】
[259]壯:成年。行:行事。指實踐。
[260]致君:指輔佐君王,報效國家。
[261]澤民:指為官一方,惠及百姓。澤,恩澤。
[262]顯父母:使父母聲名地位能顯赫高貴。
[263]光于前:指光宗耀祖。前,指祖輩。
[264]裕于后:指惠澤后代。裕,使富足。
【譯文】
幼時勤奮學習,長大學以致用,
上能報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
既能聲名遠揚,又能顯耀雙親,
祖宗增添光彩,恩澤惠及子孫。
人遺子[265],金滿籝[266],
我教子,惟一經[267]。
勤有功[268],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釋】
[265]遺:留下。
[266]籝(yínɡ):竹箱,竹筐。
[267]經:泛指經典、經書。這里是作者對自己《三字經》的自稱。
[268]功:功績,成效。
【譯文】
別人留給后代,或許滿箱金銀,
而我教育兒孫,僅有三字此經。
勤學定有收獲,貪玩浪費光陰,
必須以此為戒,勉勵自己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