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藏經(jīng)·藥師經(jīng)(中華經(jīng)典藏書·升級版)
- 許穎譯注
- 16087字
- 2020-12-11 18:37:34
卷上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本品首先交代了釋迦牟尼佛講述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時間、地點、緣起、對象。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皆來集會贊嘆,十方天龍鬼神亦來集會,如來含笑,放大光明,出微妙音。繼而,佛陀為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講說了地藏菩薩發(fā)愿救度眾生的宿世往因。地藏菩薩一世曾為大長者子,一世曾為婆羅門女,分別以不同的因緣于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前發(fā)愿,“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雖經(jīng)百千億劫,如今尚為菩薩。佛告訴文殊菩薩,今來集會忉利天者,無量無數(shù),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地藏菩薩之威神誓愿,不可思議。
品:梵文Varga,音譯跋渠,品類之義,聚類同者為一段。又有品別之義,彼此章段,義理差別,故名品。佛經(jīng)當中,一品表示一個段落,與“章”同義。
如是我聞[1]。一時佛在忉利天[2],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3],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4],皆來集會。贊嘆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5],現(xiàn)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6],調(diào)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7]。
是時如來含笑[8],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所謂大圓滿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9]、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10]、大三昧光明云[11]、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歸依光明云、大贊嘆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云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12]、尸波羅蜜音[13]、羼提波羅蜜音[14]、毗離耶波羅蜜音[15]、禪波羅蜜音[16]、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17]、解脫音、無漏音[18]、智慧音、大智慧音、獅子吼音[19]、大獅子吼音[20]、云雷音、大云雷音[21]。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22],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23]、忉利天、須焰摩天[24]、兜率陀天[25]、化樂天[26]、他化自在天[27]、梵眾天[28]、梵輔天[29]、大梵天[30]、少光天[31]、無量光天[32]、光音天[33]、少凈天[34]、無量凈天[35]、遍凈天[36]、福生天[37]、福愛天[38]、廣果天[39]、無想天[40]、無煩天[41]、無熱天[42]、善見天[43]、善現(xiàn)天[44]、色究竟天[45]、摩醯首羅天[46],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47],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48]、啖血鬼王[49]、啖精氣鬼王[50]、啖胎卵鬼王[51]、行病鬼王[52]、攝毒鬼王[53]、慈心鬼王[54]、福利鬼王[55]、大愛敬鬼王[56],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注釋】
[1] 如是我聞:為佛教經(jīng)典固定的開篇用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據(jù)經(jīng)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于入滅之際,囑托多聞第一的阿難,在將其一生言教整理為經(jīng)藏時,須于卷首加“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經(jīng)典有所區(qū)別。“如是”,指經(jīng)中所敘佛陀之言行舉止;“我聞”,即經(jīng)藏結集者阿難自言聽聞佛陀之言行。又,“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聞成就,又作證信序。
[2] 一時:指說法的時間,亦即法會開始至法會圓滿結束之某時,系經(jīng)典序文六種成就之一,可徑直理解為往昔某一個時候。佛:佛陀的簡稱。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譯,意為覺者。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項俱全者,方名為佛。在佛教創(chuàng)立的最初階段,“佛”僅限于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后來則除了指釋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覺悟成道、覺行圓滿者。此處專指釋迦牟尼佛。忉利天:梵文Trāyastrimsa,音譯怛喇耶怛喇舍,亦稱作三十三天。根據(jù)佛教的宇宙觀,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四面各為八萬由旬,山頂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藥叉神守護。中央之宮殿(善見城)為帝釋天所居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諸天眾游樂之處。城之東北有圓生樹,花開妙香薰遠,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諸天眾群聚于此,評論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據(jù)《正法念經(jīng)》卷二十五載,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后升入此天,佛成道后乃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
[3] 十方:為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張十方有無數(shù)世界及凈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凈土、十方剎等。其中之諸佛及眾生,則稱為十方諸佛、十方眾生。世界:佛教以東西南北、上下等空間觀為“界”,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時間觀為“世”,合起來稱為“世界”。
[4] 菩薩摩訶薩:乃菩提薩埵與摩訶薩埵之簡稱。菩薩,梵文Bodhi-sattva,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道心眾生等。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摩訶薩,梵文Mahasattva,摩訶漢譯為大,摩訶薩埵即大有情、大眾生,謂此大眾生愿大、行大、度眾生大,于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
[5] 五濁:在惡世、末世中出現(xiàn)的五種污濁。即劫濁,整個世界災難不斷;見濁,眾生持邪惡見解;煩惱濁,眾生具有貪、嗔、癡等煩惱;眾生濁,眾生的果報衰竭,心智遲鈍,身體羸弱,苦不堪言;命濁,眾生的壽命次第縮減,最后只有十歲。
[6] 神通:又作神通力。即依修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的能力和妙用。一般謂神通有六種:(一)神足通,又稱神境智證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如意通、身通,即身能飛天入地,出入三界,變化自在的作用;(二)天眼通:又稱天眼智證通、天眼智通,即能見一切事物的作用;(三)天耳通:又稱天耳智證通、天耳智通,即能聽聞一切聲音的作用;(四)他心通:又稱他心智證通、知他心通,即能洞悉他人思想的作用;(五)宿命通:又稱宿住隨念智證通、宿住智通、識宿命通,即能知前世事跡的作用;(六)漏盡通:又稱漏盡智證通,即能斷一切煩惱惑業(yè),永遠脫離生死輪回的作用。此中,前五通系依禪定而生起,故外道、聲聞、緣覺及菩薩皆可得之;漏盡通,則僅有達小乘之無學位(阿羅漢)、大乘之等覺位者始能獲得。神通雖然是禪定達到一定層次的自然顯現(xiàn),是說明修行境界的一種指標,但佛陀并不強調(diào)這種力量,而是強調(diào)靠智慧來開悟,隨意顯示神通甚至為菩薩戒律所禁止。
[7] 世尊:梵文Bhagavat,音譯為薄伽梵,佛的尊稱,意思是為世間所尊敬的人。
[8] 如來:梵文Tathāgata,佛的十種德號之一,意思是乘如實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通俗地說,即已經(jīng)覺悟的人。如來之涵義又分如來、如去兩種:若作如去解,有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義;若作如來解,則為由如實道而來,垂化三界。在佛教當中,如來為諸佛之通號。
[9] 慈悲:慈,梵語Maitrya,悲,梵語Karu?a。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10] 般若:梵文Praj?ā的音譯,智慧之意。特別指觀照空理的智慧,這不是一般的知解,而是一種覺悟的慧觀,所觀的不是在相對格局下的對象,而是諸法緣起,因而是空無自性、空無所得的理境,即是絕對的真理。
[11] 三昧:梵文、巴利語Samādhi的音譯,又音譯作三昧定、三摩地。定的異名,漢譯作等持,即將心定于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tài)。行者住于三摩地,觀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真理。
[12] 檀:梵文、巴利語Dāna,又譯作檀那,布施、施舍之義,六度中的施度,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佛教中的施有三種:(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波羅蜜:梵文、巴利語Pāramitā的音譯,意譯到彼岸、度無極、度。其本意為完全、絕對圓滿,指修行的完成,但一般作菩薩的修行解。它包括:布施(檀那)、持戒(尸羅)、忍辱(羼提)、精進(毗離耶)、禪定(禪那)、智慧(般若),總稱六波羅蜜。
[13] 尸:指尸羅,梵文Sīla的音譯,即持戒。意思是制止惡行不為,遇到善事恭敬去做。尸羅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即六度之一。
[14] 羼(chàn)提:梵文Ksanti的音譯,即令心安穩(wěn),堪忍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亦即凡加諸身心之苦惱、苦痛,皆堪忍之,而不忿怒、不結怨、不懷惡意。
[15] 毗(pí)離耶:梵文Virya的音譯,漢譯為精進。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是晝夜六時誦經(jīng)拜懺禮佛;心精進即晝夜六時,念茲在茲,一心憶念佛法而不忘失。
[16] 禪:梵文Dhyāna的音譯,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等,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的狀態(tài)。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
[17] 喜舍:指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無量心、第四舍無量心。思惟無量之眾生離苦得樂,而入于喜,稱為喜無量心;思惟自己對于無量之眾生,無愛亦無憎,而入于舍,稱為舍無量心。又歡喜供養(yǎng)三寶而施給金錢、物品等,也稱作喜舍。
[18] 無漏:漏,為漏泄、漏落之意,乃煩惱之異名。煩惱能令人落入三惡道,故稱有煩惱之法為有漏;稱離煩惱垢染之清凈法為無漏,如涅槃、菩提等。
[19] 獅子吼:獅子乃眾獸之王,譬喻佛說法,一切外道皆遠避之。
[20] 大獅子吼:喻佛說大乘法門,令聞者振作無畏,勇猛精進發(fā)大菩提心。
[21] 云雷音、大云雷音:譬喻佛身像云,佛說法像雨,佛的音像雷一樣能夠遠震,使眾生聽了雷音,猛然警悟,生歡喜心。
[22] 娑婆世界:娑婆,梵文Sahā之音譯,亦譯為沙訶、娑訶樓陀,意為堪忍、忍土。謂此界眾生安忍于十惡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表其無畏與慈悲,故名。又此界眾生有貪、嗔、癡等煩惱,相互忍受,故名。佛教常以此為三千大世界之名,實即指釋迦牟尼進行教化的現(xiàn)實世界。
[23] 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在須彌山腰。東邊是持國天,南邊是增長天,西邊是廣目天,北邊是多聞天。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定壽五百歲。
[24] 須焰摩天:又作夜摩天,欲界六天之第三天,意譯為善時分。此界光明赫奕,無晝夜之分,居于其中時時享受不可思議之歡樂,以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兩千歲。
[25] 兜率陀天:又作兜率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乃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此天有內(nèi)、外二院,兜率內(nèi)院乃補處菩薩之居處,現(xiàn)在則有彌勒菩薩在其中說法。此中的天人壽命為四千歲,其一晝夜,相當于人壽的四百年。
[26] 化樂天:又稱化自在天,為欲界六天之第五天,能自己造妙樂的境地而自得其樂,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
[27] 他化自在天:又作他化樂天。此天假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故稱。其主名自在天王,乃欲界之主,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
[28] 梵眾天:色界的初禪三天之第一天。梵,清凈無欲的意思,梵眾,謂此天的眾生清凈無染欲,乃初禪天主之民眾。
[29] 梵輔天:色界的初禪三天之第二天,為大梵天的輔臣。
[30] 大梵天:色界初禪天之天主,梵名尸棄。大梵天在印度婆羅門教中,是這世界的造物主,也是婆羅門教最推尊的主神,但在佛教里,則被視為佛教的護法神。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界觀來看,帝釋天生活在欲界,而大梵天則在色界。色界眾生與欲界眾生有顯著的不同,他們沒有淫欲與食欲,但具有凈妙形質(zhì),且都在禪定境界中。
[31] 少光天: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一天。此天于二禪天中光明最少,故名。
[32] 無量光天: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二天。此天光明增勝,無有限量,故名。
[33] 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之第三天。此界眾生無有音聲,以定心所發(fā)之光明為語音。
[34] 少凈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意識受凈妙之樂,故名凈;第三禪天之中,此天所受凈妙之樂最少,故名少凈。
[35] 無量凈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二天。此天意地之樂受,于此轉增,勝于少凈天,難以量測,故名。
[36] 遍凈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謂此天樂受最勝,其凈周遍,故名。
[37] 福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修勝福力的菩薩,方才可以生到這重天上。
[38] 福愛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已舍苦樂之心與定心圓融一體,生清凈勝解之力,所得之福,受用無窮。
[39] 廣果天:色界十八天之一。謂此天之果報廣大,無有勝之者。
[40] 無想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修習無想定而達到的境界。生此天者,念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故稱。
[41] 無煩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離欲界之苦與色界之樂,而無煩惱,故名。
[42] 無熱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已除雜修靜慮之上中品諸障,意樂調(diào)柔,離諸熱惱,故名。
[43] 善見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以定力殊勝而所見清澈,故稱善見。
[44] 善現(xiàn)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天眾已得上品之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
[45] 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禪者所生之處,其果報于有色界中為最勝,故名。
[46] 摩醯(xī)首羅天:乃大自在天之梵文音譯。其主為色界之吏,名自在天王,住在第四禪天,形像通常為八臂三目,手執(zhí)白拂,乘白牛。此天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濕婆,與毗濕奴同居梵天之下,后來成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
[47] 非想非非想處天:又作非非想天,此乃無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頂上,故稱有頂天,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禪定而稱之。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
[48] 惡目鬼王:這種鬼王的眼睛非常可怕,有青色、紅色、白色,又大又兇,令人一見毛骨悚然。
[49] 啖血鬼王:這種鬼王專門吸人的血,多數(shù)住在屠殺的刑場中。
[50] 啖精氣鬼王:這種鬼王專門吃人及五谷之精氣。
[51] 啖胎卵鬼王:這種鬼王專門吃人胎和各種蛋類,不是整個吞下,而只吸其氣而已。
[52] 行病鬼王:若誰應該受報生病,行病鬼王就到他那里去撒些病菌,那人就會得病。
[53] 攝毒鬼王:這個鬼王能把一切毒氣毒物收攝,以免各種瘟疫毒癥,傷害眾生。
[54] 慈心鬼王:這個鬼王,雖然長得很丑陋,但是他心腸很慈悲,特別愛護小孩。
[55] 福利鬼王:這個鬼王雖然頭大肚大,像個大頭怪,但是常常福利人們。
[56] 大愛敬鬼王:他對一切人都愛護與尊敬。
【譯文】
這部經(jīng)是我(阿難)親聞佛陀這樣宣說的:
一時,釋迦牟尼佛為報母生育之恩,知道母親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專門為母親說法。當時,十方無數(shù)世界,有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聽說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都來隨喜參加這個法會。法會中,無量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同聲贊嘆釋迦牟尼佛,能夠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里,現(xiàn)種種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diào)伏剛強眾生,使他們明了離苦得樂的佛法。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都分別派遣侍者來向世尊致敬。
這時,釋迦牟尼佛慈悲含笑,放出百千萬億大光明云,分別是大圓滿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歸依光明云、大贊嘆光明云。呈現(xiàn)如此不可勝數(shù)的光明云以后,又出種種微妙的聲音,分別是布施波羅蜜音、持戒波羅蜜音、忍辱波羅蜜音、精進波羅蜜音、禪定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發(fā)出如此不可勝數(shù)的聲音之后,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種種國土,有無量億的天龍鬼神,也集合到這忉利天宮,他們是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都來集會。另外,還有其他世界及娑婆世界上的各種神祇亦來集會,包括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等。還有他方世界及娑婆世界中的各種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等,這許多鬼王也來參加法會。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1]: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shù)否?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2],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3],猶不盡數(shù)。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4],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5]、天龍八部[6],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愿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7]、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8],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shù),作一恒河[9];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nèi),一塵一劫;一劫之內(nèi),所積塵數(shù),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10],千倍多于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11]。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愿,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12],聞是菩薩名字,或贊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yǎng),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shù)冒俜瞪谌欤啦粔檺旱馈?/p>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13]。時世有佛,號曰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14]。時長者子,見佛相好[15],千福莊嚴[16]。因問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時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fā)愿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17],廣設方便[18],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19],尚為菩薩。
【注釋】
[1]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梵文Ma?ju?ri,意譯為妙吉祥,音譯另有曼殊室利。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為特德的菩薩,往昔曾為諸佛之師,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法王子,是指文殊菩薩將來會作佛的事業(yè)的繼承人,如同王子之要繼承國王的位置。佛陀自己也宣布過,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文殊菩薩被稱為法王子。
[2] 劫:梵文Kalpa,音譯作劫波。這是印度表示極其長久時間的一個單位,分為小劫、中劫、大劫。按佛教說法,起初人壽有八萬四千歲,每百年人壽減一歲,當減至人壽僅十歲時,已過了八萬三千九百九十個一百年,然后又每百年增一歲,直至人壽達八萬四千歲,即又過了一個八萬三千九百九十個一百年,稱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個小劫,稱為一中劫;如是八十個小劫,稱為一大劫。
[3] 佛眼:指諸佛照破諸法實相,而慈心觀眾生之眼。佛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種眼之作用,此眼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
[4] 證: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有契會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證、證契、證會、證悟、證入等語詞。又證之境地,乃唯有自己體驗之意,故有己證、內(nèi)證、自內(nèi)證之稱。就能證而言,稱為證智、證知;對修因而言,稱為證得、證果。
[5] 聲聞: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聲聞原指佛陀在世時的諸弟子,后與緣覺、菩薩相對,而為二乘或三乘之一。聲聞乘,是專為聲聞所說的教法,其主要內(nèi)容是觀四諦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斷見、思二惑而次第證得四沙門果,以期入于“灰身滅智”之無余涅槃。
[6] 天龍八部:守護佛法的八種神。天龍為別稱,八部是總稱。這就是:天人、龍、夜叉、乾達婆(樂神)、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歌神)、摩睺羅伽(大蟒蛇、地龍)。
[7] 因地:為“果地”之對稱。地者,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證果間的階位。相對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覺以下者悉為因地;對于初地以上之菩薩而言,地前菩薩之階位皆為因地,即對已證位者,稱未證位者為因地。
[8] 三千大千世界:又稱三千世界,這是古代印度人對全宇宙的稱呼。按一般所謂的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四大洲,其四周又有九山八海,這便是人所居的世界,是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是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則是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而成,故稱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
[9] 恒河:印度最大的河流,在今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內(nèi)。發(fā)源于雪山南部,其流域即恒河平原,四通八達,豐饒廣闊,為數(shù)千年來印度文明之中心,佛陀說法亦多在恒河流域。恒河多沙,其數(shù)無量,故經(jīng)中遇說數(shù)目極多時,為通曉起見,即以恒河沙為喻。
[10] 十地:指佛教修行過程中的十個階位,即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證了這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
[11] 辟支佛:梵文Pratyeka-buddha,意譯為緣覺或獨覺。共有二義:一、出生于無佛之世,當時佛法已滅,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緣,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覺不從他聞,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
[12] 善男子、善女人:佛教經(jīng)典中對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稱呼。所謂的“善”,系對信佛、聞法、行善業(yè)者之美稱。亦可將善男子、善女人理解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即皈依佛法,受持五戒的男子、女人。
[13] 長者: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14] 獅子奮迅:獅子奮起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其勢迅速勇猛,以其威儀嘯吼之相,令其余獸類盡失其威,以此喻佛之大威神力。具足萬行,指一切具足,福慧圓滿。如來是佛之通稱。
[15] 相好:佛的身體所具足的微妙的特征。相是大的特征,好是小的特征。佛有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
[16] 千福莊嚴:此種相須在百劫之中修福方可得。每修一百福可得一相,稱為百福莊嚴;修成三十二相則需三千二百福,因稱千福莊嚴。
[17] 六道:指眾生根據(jù)其生前的善惡行為,有六種輪回轉生的趨向或境地,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叫“六趣”。前三道為惡道,后三道為善道。
[18] 方便:或譯善權、權宜。有三重意義:一指大乘菩薩不能像小乘一樣自利,還必須運用各種手段利益他人;一是指為軟化眾生不得不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各種靈活方法,也即所謂權方便、權宜;有時也指為證見真理而修的加行。
[19] 那由他:梵文Nayuta之音譯,又譯為那由多、那庾多,為數(shù)目的單位。意約為中國所說之“億”,通常只是表示數(shù)目甚大之意。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說:“你看,這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有來自此世界的;有來自其它世界的;有來自這方國土(即閻浮提)的;有來自他方國土的,如今都來到忉利天集會,你知道他們的數(shù)目一共有多少嗎?”文殊師利回答佛說:“世尊,以我所擁有的神通和力量,即使花上一千大劫這么長的時間來測算,也還是不能得知有多少數(shù)啊!”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我以佛眼智慧來測算,也無法得知其確切數(shù)目。這些都是地藏菩薩從久遠的、不可計量的劫數(shù)直到現(xiàn)在,已度脫使令成佛、正度脫使令成佛以及將度脫使令成佛的眾生。”文殊菩薩代一切眾生向佛恭敬啟問:“世尊啊!我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前直到現(xiàn)在,勤修善根福德智慧,已徹底證悟了無礙智。因此,凡是聽到佛所說的一切,都能夠堅信受持。但對那些小果位的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即使聽到了如來真實不虛的話語,一定心里還是要生起疑惑的。即使出于恭敬,勉強接受,難免在外界的影響下說出誹謗的話來,反而使這些眾生因此而造罪了。因此,我請求世尊,能否為這些眾生,比較詳細地介紹一下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從初發(fā)心時起直到現(xiàn)在,一直在作哪種修行,立哪種大愿,才能成就現(xiàn)在所說的那樣不可思議的功德神力呢?”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譬如說,將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子、蘆葦、山石、微塵等每一件東西記一個數(shù),每一個數(shù)算作一條恒河;每一條恒河里有那么多的沙,將那么多的恒河里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子算作一個世界;每一個世界都碎成微塵,每一粒微塵算作一個大劫;將一個大劫里所積的微塵數(shù),再統(tǒng)統(tǒng)算為劫數(shù)。地藏菩薩自從證到十地果位以來所經(jīng)過的劫數(shù)、度化的眾生,遠遠超過上述比喻的數(shù)量之千倍。更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時所修行的時間與度化的眾生,那更是多得無法想象了。文殊師利,這位菩薩的神通威力、宏誓大愿真是不可思議。倘若在未來世界里,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有緣能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或是贊嘆,或是恭敬瞻禮,或是稱念地藏菩薩的名號,或是拿燈燭、香花、飲食、衣服、燃香、果品等供于菩薩像前,或是繪畫地藏菩薩形像、用玉石雕刻地藏菩薩形像、用土木膠漆彩帛等塑造地藏菩薩的形像,此人即能夠以上述的功德,上升至忉利天,往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去。
“文殊師利,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大劫之前,有一次投生為一位大長者家的兒子。在那個時代里,正好有一位佛住世,佛的名號稱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位大長者子見到佛的相貌威儀非常的美好,兼?zhèn)淞饲ХN的福慧與莊嚴,因此想要知道其原因,就來到佛前恭敬發(fā)問,立了什么樣的誓愿,做了什么樣的功德,才能感應到這種圓滿的妙相。當時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就告訴長者子說:‘要想修證到這樣圓滿微妙的相貌和身形,應當在非常長久的遙遠年代里,以佛法的清凈智慧去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長者子聽佛這樣說了以后,當時就在佛前立下宏誓大愿說:‘我現(xiàn)在發(fā)愿,從今天起,以至盡未來際無數(shù)劫的歲月里,為一切六道中受苦的眾生,以佛法的智慧,用種種方便使他們都能解脫生死,而后我自身再證得涅槃而成佛。’正是由于大長者子在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發(fā)了如此誓愿,所以直到今天,雖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的大劫這么長的時間,仍然行菩薩道,度化眾生。”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1],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2],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之中[3],有一婆羅門女[4],宿福深厚[5],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wèi)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6]。是時圣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7]。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8]。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9],計當隨業(yè),必生惡趣[10]。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yǎng)。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11]。若在世時,我母死后,倘來問佛,必知處所。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12]。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jié)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圣女曰:汝供養(yǎng)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jīng)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shù),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夜叉[13],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
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14]。
圣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nèi),地獄在中,是事實否?
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圣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
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yè)力[15]。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圣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16],新死之者。經(jīng)四十九日后,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jù)本業(yè)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17],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yè)惡因之所招感[18],共號業(yè)海,其處是也。
圣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
無毒答曰:三海之內(nèi),是大地獄,其數(shù)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圣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鬼王問圣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yè)?
圣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xiàn),母號悅帝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愿圣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jīng)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注釋】
[1] 阿僧祇:梵文Asa?khya的音譯,意譯為無數(shù)、無央數(shù)。佛教用以表示極為大量,無法以一般算數(shù)表示的計算單位。
[2]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悟時心境開朗,如蓮華開放,故稱覺華;攝心入定,抉破羅網(wǎng),得大自在,所以稱作定自在王。
[3] 像法:佛法有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這是就佛入滅后其教法的流行狀態(tài)而分的三個時期。正法時代,這是教、行、證都具體顯現(xiàn)的時期;像法時代,證已不存在,只有教與行二者存留,這是模仿正法的時期,故稱像法時代;末法時代,只有教,而無行、證的時期,是佛教衰微的時代。其時間長短說法不一,一般正法為五百年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4] 婆羅門:梵文Brāhma?a的音譯,意為清凈。古印度四種姓之首,稱最勝種姓,屬祭司階層,掌握社會的一切知識,包括宗教解脫的知識。專求解脫的婆羅門又稱梵志。通常認為,婆羅門的責任有六法,即研習吠陀,傳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接受他人的施舍與布施他人。
[5] 宿福:過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為限,迄今所作之善事亦稱宿福,又稱宿作福、宿善。
[6] 三寶:梵文Triratna,即佛、法、僧。佛是已開悟的人,法是指佛的教法,僧是信奉佛的教法的僧眾。以上三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三寶。
[7] 正見:指正確的知見,即能解知世間出世間因果,如實審慮諸法性相之有漏無漏的般若智慧。正見是八正道和十善之一,也就是對因果、事理、四圣諦及三法印等信受理解,并以之作為自己的見地。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因為有了正見,才能夠對于事理有正確的認識,從而破除虛妄與偏見,悟入正道。
[8] 無間地獄:無間,梵名Avici,音譯作阿鼻、阿鼻旨,為八熱地獄之第八。位于南贍部洲(即閻浮提)之地下二萬由旬處,深廣亦二萬由旬,墮此地獄之有情,受苦無間。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墮于此。所謂無間之義有五,即(一)趣果無間,命終之后,直接墮此獄中,無有間隔;(二)受苦無間,一墮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三)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xù)而無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
[9]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因果,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也就是說,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在時間上,因果遍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在空間上,則除無為法之外,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支配,佛、菩薩亦然。一切事象,都依因果法則而生滅變化,這一理論反映在倫理方面,則體現(xiàn)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確切地說,“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因果報應。
[10] 惡趣:趣,為往到之義。惡趣即由惡業(yè)所感,而應趣往之處所,又稱惡處、惡道。這是作為惡業(yè)結果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是痛苦迷妄的生存環(huán)境。具體地說,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三個處所。
[11] 一切智:梵文Sarvaj?a,音譯為薩婆若、薩云然,為佛教所說的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一,指了知內(nèi)外一切法相之智。具體地說,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
[12] 生界:現(xiàn)生結束后受生、托生的境地。
[13] 夜叉:梵文yak?a,又音譯為藥叉、夜乞叉,漢譯為捷疾鬼。佛教八部眾之一,以毗沙門天眷屬的身份,守護北方。通常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
[14] 鐵圍山: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九山八海,第八海為咸海。南贍部洲等四大洲在此,圍繞咸海者即是鐵圍山。
[15] 業(yè)力:即善惡之業(yè)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yè)力。業(yè),梵語Karman,音譯作羯磨,為造作之義,意謂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過去的作為有招感現(xiàn)在果的力量;現(xiàn)在的作為有招感來世果的力量,因此,業(yè)力是輪回的基礎。
[16] 閻浮提:南贍部洲的別稱。按印度人的地理觀,作為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四面有咸海,海中有四大部洲,分別為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佛經(jīng)中云閻浮提有三大特點勝于其他三洲:一勇猛強記,于諸教法勇猛讀誦、記聞廣博、心不忘失;二勤修梵行,謂南洲之人,于諸清凈梵行,則能精勤修習;三佛出其土,謂南洲眾生,其人易化,一切圣賢,皆出其中,所以佛陀在此土降生。
[17] 由旬:梵文Yojana,系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以帝王一日行軍的路程為一由旬,約四十里。
[18] 三業(yè):即身、口、意三業(yè)。(一)身業(yè),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yè),有善有惡,若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為身惡業(yè);若不殺、不盜、不邪淫,即為身善業(yè)。(二)口業(yè),又作語業(yè),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yè),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口惡業(yè);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則為口善業(yè)。(三)意業(yè),指意所起之業(yè),有善有惡,若貪欲、嗔恚、邪見等為意惡業(yè);若不貪、不嗔、不邪見則為意善業(yè)。
【譯文】
再者,在過去不可思議無量數(shù)劫以前,當時世上有佛住世,號為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壽命為四百千萬億無量數(shù)劫。在覺華定自在王佛教化的像法時代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的女子,由于曾在過去無量世當中積累了無量的善根與福德,因此為大眾所尊重欽佩,無論何時何地,行住坐臥之時總有天神在暗中保護著她。她的母親不幸信了邪教邪說,非但不信佛,反而還常常輕視佛法僧三寶。為此,這位圣女想盡了種種方法,勸說、誘導她母親,希望母親能產(chǎn)生正知正見。但其母由于業(yè)障太重,善根太少,始終對佛法三心二意,不能完全信仰奉持。不久之后,她母親壽終,魂神墮落到無間地獄中去了。婆羅門女知道其母親在世時不相信因果報應,以其所作的惡業(yè),命終之后,一定會墮入惡趣。為了救度母親,她就變賣了自己的家園房舍及種種資產(chǎn),籌辦購買了上好名貴的香和花,以及其它各種供佛所用的器具物品,在各處佛像、寶塔、寺院當中一心供養(yǎng)。在一座寺院里,她見到一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塑像,其形像威嚴慈祥、親切端莊,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洌蜩蛉缟.敃r,婆羅門女恭敬瞻禮佛的尊容時,心里升起加倍的敬仰,心想“佛的名號既然稱為大覺,具備一切智而無所不知。佛在世時,母親死后,倘若我來問佛我母死后所去的生地,佛肯定能知道并會告訴我的”。懷著遺憾與悲傷,婆羅門女在佛像前,一邊傷心地哭泣,一邊不停地禮拜念佛。不知過了多久,忽然空中有個聲音在說:“那位正在哭泣的圣女,不要太過悲傷了,我現(xiàn)在就來告訴你母親死后所生的地方。”
婆羅門女聽到這聲音之后,非常激動,合掌向空中問道:“是哪一位有德之神,來安慰我的憂慮?我自從失去母親以來,日日夜夜懷著悲傷的心情憶念我的母親,無處去問她現(xiàn)在生在什么世界了。”
這時空中的聲音再次告訴婆羅門女說:“我就是你現(xiàn)在正在瞻仰禮拜的過去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你思母心切,遠遠超過人之常情,所以來告訴你母親的生處。”
婆羅門女聽到這聲音,激動萬分,情不自禁撲倒在地,以至于手足關節(jié)都折損了。旁人趕緊過來扶住她,安慰她,過了好一會才蘇醒過來,淚流滿面地對空中說:“愿佛慈愍于我,快點告訴我母親所生之處吧!我如今長久思念母親,身心交瘁,都快要死了。”
這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再次告訴圣女說:“你等供養(yǎng)儀式完畢以后,早點回家,在家中凈室里,端身正坐,排除一切雜念,專心憶念我的名號,到一定的時候之后,即可知道你母親所生的去處了。”
婆羅門女禮佛供養(yǎng)之后,立刻回到自己家中。她端正坐好,因思念母親心切,一刻不敢分心,全心全意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經(jīng)一日一夜之久。忽然間覺得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海邊,這大海里的水,猶如滾湯一樣,沸涌不止,海水中還有許許多多極其兇惡的怪獸,身子都是以鐵化成,來來往往地在海面上飛行,東奔西跑。只見海里有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一會兒漂上來,一會兒沉下去,被這些惡獸爭來搶去地吞吃。又見到各種各樣形狀不同的夜叉:有的生了好多只手,有的生了好多只眼,有的生了好多只頭,有的生了好多只腳等等,這些夜叉露出白森森好像刀劍一樣鋒利的牙齒。它們追趕驅逐著這些罪人,使他們挨近惡獸,好讓這些惡獸吞吃他們。不但如此,這些夜叉也親自動手爭奪、攫取這些罪人,隨意玩弄。有的把罪人的頭和腳彎在一起,捆作一團;有的把他們的身體拉長壓扁,如搓面團一般。這些夜叉的形狀千奇百怪,種類多到數(shù)不清,令人毛骨悚然,不敢久視。婆羅門女因為有佛力加被,看到這些駭人的景象,當然不會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
正在這時,有一位鬼王,名字叫無毒,恭敬作禮來迎接圣女,對他說:“善哉,菩薩,您為什么到這里來呀?”
婆羅門女問鬼王說:“這兒是什么地方?”
無毒鬼王回答說:“這兒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圣女問:“我聽說大鐵圍山內(nèi)是地獄,這是真的嗎?”
無毒回答說:“大鐵圍山里邊,確確實實是地獄的所在。”
圣女又問:“我現(xiàn)在怎么會來到地獄呢?”
無毒回答說:“倘若不是依靠佛菩薩的威神之力,那便是因為本身所造地獄之業(yè)而來。除了這兩種力量,誰也無法到這個地方來。”
圣女又問:“這里的海水為什么會像沸湯一樣上下涌沸啊?為什么在海里有那么多的罪人和種種兇惡的怪獸呢?”
無毒回答說:“這些都是閻浮提的造惡眾生,新死不久。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天后,由于沒有親戚、子女、朋友為他們作超度功德,使他們能脫離這地獄的苦難;同時,他們生前又沒有好好修善,沒有求得佛法僧三寶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們生前所作的惡業(yè),就感應到地獄來了。一般來說,在進入地獄之前,要先渡過這一重海,此海往東過去有十萬由旬,又有一海,那里的痛苦比這一重海還要加重一倍。在那重海的東邊,又有一海,其中的苦楚更是倍上加倍。這三個業(yè)海都是由于眾生身、口、意三業(yè)所造的惡因,而感召的痛苦之果,通常所稱的業(yè)海,指的就是這兒。”
圣女又問鬼王無毒說:“那么,地獄又在什么地方呢?”
無毒回答說:“在三重海之內(nèi)就是大地獄,其數(shù)有好幾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樣。所謂最大的,就有十八個。其次大的,有五百個,那里邊的苦難和刑罰真是一言難盡。再其次的,也就是小地獄也有千百之數(shù),每個里邊也有無量的苦難,真是苦海無邊啊。”
圣女又問大鬼王說:“我母親去世時間不長,不知道她的魂神現(xiàn)在在哪里?”
鬼王問圣女道:“菩薩,您的母親生前的所作所為是怎樣的呢?”
圣女回答說:“我母執(zhí)著邪見,相信外道,以至于常常譏諷毀謗三寶。雖然有時經(jīng)過勸說,暫時相信三寶,過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了。現(xiàn)在雖然去世時間不長,可我卻不知道她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無毒再問圣女說:“菩薩的母親姓什么,叫什么呀?”
圣女回答說:“我父我母都屬于婆羅門種姓,父親叫尸羅善現(xiàn),母親叫悅帝利。”
無毒聽了以后,恭敬合掌告訴圣女說:“圣女,您不必再憂傷掛懷,可以放心地回家了。這位悅帝利罪女已脫離地獄,升到天上,如今已經(jīng)有三天了。據(jù)說多虧有孝順的子女為她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不但菩薩的母親得以脫離了地獄之苦,就是在無間地獄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都在這一天里解脫了地獄之苦,升到善道受樂了。”
鬼王說完之后,恭敬地向圣女合掌,抽身而退。
此時婆羅門女仿佛大夢初醒,又回到了自己家中的佛堂。待明白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覺悟到生死業(yè)緣、因緣果報、佛力加持的不可思議,隨即來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愿說:“愿自今日起直到遙遠的未來之際,所有一切造罪受苦的眾生,我都要用種種方法和智慧,使他們得到徹底解脫。”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剛才所說的無毒鬼王,就是現(xiàn)在的財首菩薩,婆羅門女就是現(xiàn)在的地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