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算地第六

算地,就是計算土地。這一節中商鞅論述了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與強國的關系?!八愕亍笔菫榱恕叭蔚卮邸?,即以地養戰,保證軍隊的力量。其具體內容有:土地面積要和所居住的人口相適應;國土中山林、湖泊、溪流、都邑、道路、農田的比例要合理。而實現上述目標的方法是為提高民眾從事農耕的積極性,篇中指出國君要充分利用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制定嚴苛的法令堵塞顯榮佚樂之途,以“利出于地”、“民資藏于地”的政策迫使百姓將力量投入到開荒種地上。

凡世主之患(1):用兵者不量力(2),治草萊者不度地(3)。故有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4);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民勝其地,務開(5);地勝其民者,事徠(6)。開徠,則行倍(7)。民過地,則國功寡而兵力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為用。夫棄天物遂民淫者(8),世主之務過也。而上下事之,故民眾而兵弱,地大而力小。故為國任地者(9):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市蹊道居什一,惡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為國分田數小(10):畝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11)。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山林、藪澤、溪谷足以供其利,藪澤隄防足以畜(12)。故兵出,糧給而財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長足(13)。此所謂任地待役之律也。

【注釋】

(1)患:弊病。

(2)量:審度。

(3)草萊:指荒地。度(duó):度量。

(4)勝:超過。

(5)務:從事。開:開墾。

(6)徠:招徠。

(7)行:將。

(8)遂:順遂。淫:放縱。

(9)任:承當,禁受。意謂超出地力。

(10)數?。喝藬瞪?,意謂人數少于土地則不能盡地力。

(11)任:承擔,勝任。

(12)隄:同“堤”。

(13)作:勞作,指務農。畜(xù):積蓄。

【譯文】

一般國君犯的弊病是:用兵作戰時不衡量自己的實力,開墾荒地時不計算好土地。因此有地方狹小而人口眾多的情況,那是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其所擁有的土地;也有土地廣闊而人口稀少的情況,那是土地面積超過了人口數量。人口數量超過其擁有的土地,就要致力開墾荒地;土地面積超過人口,就要想辦法招徠人口開荒。開墾荒地招徠外民,國力將成倍地增長。人口超過了其擁有的土地,那么國家取得的功績就少而且兵力不足;土地面積超過人口數量,那么國家的山林、湖澤的財力物力就不會得到充分利用。放棄自然資源而放縱民眾游手好閑,這是君主在行政上的過失??墒乾F在上上下下都這么做,因此,人口雖多而軍隊的實力卻很弱,土地雖廣而國家的實力卻很小。所以君主統治國家利用土地的比例應該是:山林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澤占十分之一,河流占十分之一,城市、道路占十分之一,薄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這是前代帝王的明確規定。所以治理國家給民眾分配耕地使人數少于耕地數。五百畝土地國家得到的稅收,足以養活一個士兵,這是地力還沒有充分利用。土地方圓百里,能派出兵士一萬人,是因為人數少于土地數。所以,讓國家可耕種的土地足以養活那里的民眾,城市鄉村道路足夠民眾居住,山地、森林、湖泊、沼澤、山谷足夠供應民眾各種生活物資,湖泊、沼澤的堤壩足夠積蓄水源。因此,軍隊出征作戰,糧食的供應充足而財力有余;戰事結束時,民眾都從事農耕而積存經常富足。這就叫以地養戰的規則。

今世主有地方數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實倉,而兵為鄰敵,臣故為世主患之。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同。故為國之數(1),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壹賞。私利塞于外,則民務屬于農(2);屬于農,則樸;樸,則畏令。私賞禁于下,則民力摶于敵(3);摶于敵,則勝。奚以知其然也(4)?夫民之情,樸則生勞而易力(5),窮則生知而權利(6)。易力則輕死而樂用,權利則畏罰而易苦(7)。易苦則地力盡,樂用則兵力盡。夫治國者,能盡地力而致民死者,名與利交至。

【注釋】

(1)數:術。

(2)屬(zhǔ):依托。

(3)摶(tuán):聚集。

(4)奚:何,疑問副詞。

(5)勞:勞作。易力:以出力為易。

(6)知:同“智”。權利:權衡利弊。

(7)苦:指農作?!端愕亍菲疲骸胺蜣r,民之所苦。”

【譯文】

現在君主擁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糧食還不夠用來供養兵卒、裝滿糧倉,可是軍隊卻與鄰國為敵,所以我為君主擔憂這件事。土地廣大卻不去開墾,和沒有土地一樣;人口眾多卻不能利用,和沒有民眾一樣。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一定是開墾荒地;用兵的辦法,關鍵在于統一獎賞的條件。堵塞民眾從耕戰之外獲得私利的途徑,那么民眾就一定會依附于農耕;民眾依附于農業,就一定淳樸;民眾淳樸,就一定害怕法令。禁止臣子在下面私自行賞,那么民眾的力量就會集中到對敵國作戰上;集中于對敵作戰,就一定能獲勝。怎么知道會這樣呢?人之常情,樸實就會勞作而不吝惜自己的力氣,人貧窮就會產生智謀而衡量個人得失。以出力為易事就會不怕死而樂于被君主使用,權衡利弊就會害怕刑罰而以勞苦耕作為易。以苦為易就能夠盡地力,樂于被君主使用就會最大地發揮兵力。治理國家的人,能夠盡地力又能夠讓百姓效死,名和利就都得到了。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1),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禮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論其然也?今夫盜賊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禮,故名辱而身危,猶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煖膚(2),食不滿腸,苦其志意,勞其四肢,傷其五臟,而益裕廣耳(3),非生之常也(4),而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湊(5),則民道之。

【注釋】

(1)佚:安逸。

(2)煖(nuǎn):同“暖”。

(3)裕:多。

(4)生:古同“性”,指天性、本性。

(5)湊:聚集。

【譯文】

人天生的本性是:餓了就要尋找食物,累了就尋求安逸,痛苦了就尋找歡樂,屈辱了就追求榮耀,這是人之常情。人追求個人私利,就會違背禮制;追求名譽,就會喪失人的本性。根據什么說他們這樣呢?現在盜賊對上違反了君主的禁令,而在下面喪失了臣子的禮儀,因此他們的名聲不好而生命也有危險,他們仍然不停止,這是因為利益的關系。那些古代的名士,穿的衣不蔽體,吃的不能填飽胃腸,磨練自己的意志,辛勞自己的四肢,傷害自己的五臟,這樣的人物很多,這不是正常的人性,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名利。所以說:名和利之所在,民眾就會趨向它。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數也。圣人審權以操柄,審數以使民。數者,臣主之術,而國之要也。故萬乘失數而不危(1),臣主失術而不亂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審數,臣欲盡其事而不立術。故國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2)。故圣人之為國也,入令民以屬農,出令民以計戰(3)。夫農,民之所苦;而戰,民之所危也(4)。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5),計也。故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也。利出于地,則民盡力;名出于戰,則民致死。入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

【注釋】

(1)乘(shèng):車輛。古代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為一乘。

(2)不令:不聽從命令。

(3)計:衡量利害。

(4)危:以為危險,害怕。

(5)犯:觸及,此指從事。

【譯文】

君主掌握著給予民眾名和利的大權而能使國家名利雙收的原因,是統治方法。圣明的君主審視權力來操控名利,審視統治方法再役使民眾。統治方法,是為君之術,也是治國的關鍵。所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統治失誤卻不危險,君主統治方法失誤而國家不混亂的情況,從沒有過?,F在君主想要開辟土地統治民眾卻不審視統治政策,大臣想要盡責而不確立治國方法。所以,國家有不服從的民眾,君主有不聽命的大臣。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在國內讓民眾來依附于農業,對外讓民眾考慮利害對敵作戰。農耕,是民眾認為辛苦的事;而打仗,是民眾認為危險的事。民眾肯做自己認為辛苦的事,干自己認為危險的事,這是出于一種利害的衡量。所以,民眾活著就要衡量自己的利益,死也會考慮自己的名望。對名和利的來源,不能不仔細考察。利來源于土地,那么民眾就會盡力耕地;名來源于對外作戰,那么民眾就會拼死作戰。在國內讓民眾盡力種地,那么地就不會荒蕪;對外讓民眾拼死作戰,就能戰勝敵國。能戰勝敵國而土地又不荒蕪,富強的局面便唾手可得了。

今則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務者,皆非國之急也。身有堯、舜之行,而功不及湯、武之略者(1),此執柄之罪也(2)。臣請語其過:夫治國舍勢而任談說,則身修而功寡(3)。故事《詩》、《書》談說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事處士(4),則民遠而非其上;事勇士,則民競而輕其禁(5);技藝之士用,則民剽而易徙(6);商賈之士佚且利,則民緣而議其上(7)。故五民加于國用,則田荒而兵弱。談說之士資在于口,處士資在于意,勇士資在于氣,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商賈之士資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8)。民資重于身,而偏托勢于外(9)。挾重資,歸偏家(10),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勝其所難也,必以其所難勝其所易。故民愚,則知可以勝之;世知,則力可以勝之。臣愚,則易力而難巧;世巧,則易知而難力。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師其知也;湯、武致強而征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11),而行神農之事,以隨世禁(12)。故千乘惑亂,此其所加務者,過也。

【注釋】

(1)略:獲得,收獲。

(2)執柄:指君主。

(3)修:修養。

(4)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5)競:強悍。

(6)剽:輕捷。

(7)緣:攀附。

(8)圜(huán):環繞。

(9)偏:通“遍”。

(10)偏:偏私。

(11)方效:仿效。

(12)隨:此處借為“墮”,毀壞。

【譯文】

現在卻不是這樣。國君賣力做的,都不是國家當務之急的事情。他們身上有堯舜的品德,但他們所建立的功績卻趕不上商湯和周武王,這是因為他們掌握權柄之人的過錯。請讓我說說他們的過錯:治理國家放棄統治方法而任用喜歡空談的人,那么自身修養好可功績卻少。所以,任用讀《詩》、《書》的空談之士,那么民眾就會四處游蕩輕視君主;任用那些隱逸之士,那么民眾就會疏遠君主并且誹謗君主;任用勇士,民眾就會強悍而不重視君主的禁令;手工業者被任用,那么民眾就輕浮好動而喜歡遷移;有錢的商人生活安逸而且能夠賺錢,那么民眾就會攀附他們而議論君主。如果這五種人被國家任用,那田地就會荒蕪而軍隊的戰斗力會削弱??照勚说馁Y本在于巧言善辯,隱士的資本在于他的心志高潔,勇士的資本在于勇氣,手工業者的資本在于一雙巧手,商人的資本在于他自身。所以,這些人以四海為家,因為周身就是他們的資本。民眾把自己謀生的資本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而在國外到處尋求勢力來依附。挾帶藉以安身立命的資本,歸附于私門,就是像堯、舜那樣的賢明君主也難以將國家治理好。因此,商湯和周武王下令禁止這種情況,而功成名就。圣明的君主不是能夠用世上容易做到的駕馭難以做到的,一定是用難以做到的來駕馭容易做到的。如果人們愚昧,那便可以用智慧戰勝他們;世上的人有智慧,就可以用力量戰勝他們。人們愚昧,那么他們就以出力為易而以技巧為難;世人有技巧,則以智慧為易而以出力為難。古代神農教會人們耕田而成為天下帝王,這是因為人們要學習他的智慧;商湯和周武王創造了強大的軍隊而征服天下諸侯,這是因為諸侯們屈服于他們的強力?,F在世人多機巧而且民眾多放蕩,正是仿效商湯和周武王的時候,可是君主們卻做神農當年做的事,破壞了治國的禁忌。所以,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也混亂,這是因為他們特別認真去做的事情,都已經錯了。

民之生(1):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明君慎觀三者,則國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國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屬于農,出使民壹于戰。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2),任力以窮詐(3)。兩者偏用,則境內之民壹;民壹,則農;農則樸;樸則安居而惡出。故圣人之為國也,民資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4)。資藏于地則樸,托危于外則惑。民入則樸,出則惑,故其農勉而戰戢也(5)。民之農勉則資重,戰戢則鄰危。資重則不可負而逃,鄰危則不歸于外。無資歸危外托,狂夫之所不為也。故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6)。此臣之所謂過也。

【注釋】

(1)生:天性,本性。

(2)能:能力,此指農耕以外的能力。

(3)窮:杜絕。

(4)偏:少。托:憑借。危:通“詭”,欺詐。

(5)戢(jí):聚。

(6)?。憾?。

【譯文】

人之常情:用尺量的東西會選取長的,用秤來稱的東西就會選取重的,衡量個人的得失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英明的君主認真思量這三種情況,那么治理國家的原則就能確立,而民眾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利用了。國家對民眾的要求不多,可民眾躲避國君要求的辦法很多。在內役使民眾依附于農業,對外讓民眾專心于作戰。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制定很多禁令來限制民眾農戰以外的才能,任用民力來杜絕欺詐行為。這兩個辦法推廣使用,那國內的民眾就會一心;民眾一心,就會專心務農;專心務農,就會樸實;民眾樸實,就會安于居所而厭惡外出。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讓民眾將收入來源寄托在土地上,而很少能夠憑借欺詐在外安身。民眾將收入來源寄托到土地里就會樸實,而憑借欺詐在外安身就會疑惑。民眾在國內樸實,在國外疑惑,所以他們從事農耕盡力而作戰時能夠集聚團結。民眾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財物就會增多,作戰能夠集聚團結鄰國就會危險。民眾財物多就不容易帶著出逃,鄰國危險就不會去投靠。沒有資本憑借欺詐投身外國,就是瘋子也不會這么做。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觀察風俗來確立法規就能把國家治理好;根據國情從事根本之業就能治理得當。不觀察當時的風俗,不考察國家的根本,那么國家法令制定了民眾卻會混亂;政務繁忙而功績少,這就是我所說的過失啊。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賞者,所以助禁也。羞辱勞苦者,民之所惡也;顯榮佚樂者,民之所務也。故其國刑不可惡,而爵祿不足務也,此亡國之兆也。刑人復漏(1),則小人辟淫而不苦刑(2),則徼倖于上以利求(3)。顯榮之門不一,則君子事勢以成名。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煩(4)。君子不設其令,則罰舛。刑煩而罰行者,國多奸。則富者不能守其財,而貧者不能事其業,田荒而國貧。田荒,則民詐生;國貧,則上匱賞。故圣人之為治也,刑人無國位(5),戮人無官任(6)。刑人有列,則君子下其位;衣錦食肉,則小人冀其利。君子下其位,則羞功;小人冀其利(7),則伐奸(8)。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勸功也。今國立爵而民羞之,設刑而民樂之。此蓋法術之患也。故君子操權一正以立術(9),立官貴爵以稱之,論勞舉功以任之。則是上下之稱平。上下之稱平,則臣得盡其力,而主得專其柄。

【注釋】

(1)復:掩藏。漏:漏網。

(2)辟:邪僻,不老實??啵簯峙?。

(3)徼倖:僥幸。

(4)煩:多。

(5)刑人:受刑之人。

(6)戮人:罪人。

(7)冀:希望。

(8)伐:夸耀。

(9)正:政。

【譯文】

刑罰,是用來禁止奸邪的手段;賞賜,是用來輔助刑罰的手段。羞辱勞苦,是人民所憎惡的;顯榮逸樂,是人民所追求的。所以,如果國家的刑罰不令人懼怕,而爵祿不能吸引百姓去追求,這就是亡國的預兆了。如果該受刑罰的人能夠躲避逃脫,那么百姓就邪僻放縱而不懼怕刑罰,就會對于君上存著僥幸的心理而去追求私利。如果顯榮不出于一途,那么官吏就要攀附權勢貴族來獲取名譽。百姓不避國家的禁令,所以觸犯刑罰的情況就要繁多。官吏不執行法令,刑罰就要錯亂。刑罰名目繁多而又錯亂,就使國家的奸行多。這樣,富人就不能保有他們的財產,窮人就不得從事他們的職業,土地就荒廢,國家就貧窮。土地荒廢,民眾中會有欺詐產生;國家貧窮,國君就缺少財物進行賞賜。所以圣人治國,受過刑的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犯過罪的人在朝廷上沒有官做。如果受過刑的人位列朝班,官吏就會看不起自己的地位。如果犯過罪的人錦衣玉食,百姓就會貪圖他們獲得的利益。官吏看不起自己的職位,就會以自己忠于職守為可恥;百姓貪圖非分的利益,就會以自己的奸巧為夸耀的資本。原本刑罰是禁止人們作奸的手段,官爵是鼓勵人們立功的手段。現在國家設置官爵而人們以忠于職守為恥,制定刑罰,而人們以犯法為榮。這就是在法度方針上有弊病。因此,國君必須掌握大權統一政策而制定統治方針,封官授爵來獎勵民眾,按照功勞來任用群臣。這樣,上上下下就會平衡。上下平衡,臣民就能為國盡力,國君也就能掌握統治權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连云港市| 焦作市| 黄梅县| 洛浦县| 河北省| 卢氏县| 婺源县| 增城市| 巨野县| 夏津县| 张家界市| 天门市| 白城市| 台东县| 呈贡县| 永兴县| 龙岩市| 泾川县| 措美县| 合肥市| 札达县| 柏乡县| 光泽县| 弥渡县| 翼城县| 温州市| 吴堡县| 通海县| 大足县| 那坡县| 张家界市| 奎屯市| 华坪县| 寻乌县| 南京市| 改则县| 秭归县| 桦川县| 攀枝花市|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