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提到他人們便會首先聯想到“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被歷代改革家們屢屢援引的變法成功的典范。

商鞅是衛國公子的兒子,姓公孫,人們稱他公孫鞅或衛鞅,后來因為他率秦國軍隊打敗了魏國,秦孝公把商(今陜西商州)這個地方賜給他,封號“商君”,后人便習慣于叫他“商鞅”。商鞅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少好刑名之學”,形成了以法治國的認識。公元前361年聞秦孝公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幾經磋談,得到秦孝公重用,遂“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史記·秦本紀》)。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和十九年(前350)先后兩次實行變法。

商鞅在秦國執政近二十年,使偏居中國版圖西北角落、一度被“以夷狄視之”的秦國一躍躋身富強國家之列,后世遵循其法,逐漸在諸雄爭霸中處于優勢地位,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統一中國與商鞅變法奠定的堅實基礎不無聯系。

商鞅推行變法,為取信于民,也頗動了一番腦筋。變法令下達后,商鞅以三丈高的木頭置于國都南門,懸賞“十金”將木頭搬到北門,但沒人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他又將賞金加到五十,終于有人前來嘗試,果然得到了賞金,百姓始相信其法令言而有信。又值太子犯法,商鞅懲罰了他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后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這一賞一罰,在秦國起到了震懾的效果,是秦國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但商鞅執法嚴明也觸犯了許多權貴,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公子虔等貴族誣害,最終被車裂而死。

千百年來,人們對商鞅及其變法褒貶不一。秦朝的李斯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司馬遷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史記·商君列傳》)司馬遷所言“刻薄”是指斥商鞅的嚴刑峻法,這是立足儒家思想的認識。但同時司馬遷也承認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的景象。蘇軾《商鞅論》認為“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則否認秦國的富強是商鞅的功勞。《史記集解》引《新序》曰:“今衛鞅內刻刀鋸之刑,外深鉞之誅,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于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余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于天地,畜怨積仇比于丘山。”指責商鞅的刑罰過于殘酷,杜甫《述古詩》“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也抱怨商鞅執法過于嚴苛。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則在《商鞅》一詩中感嘆:“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可謂千古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商鞅變法的思想主要記載于《商君書》中,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商君書》。

《商君書》又稱《商君》、《商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在戰國后期頗為流行,《韓非子·五蠹》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因《商君書》中《更法》、《錯法》、《徠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顯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余論,以成是編”,應是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其中著重論述了商鞅一派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此書現存二十六篇,其中二篇有目無書。

《商君書》首先解決了變法的理論支撐問題。《更法》、《算地》、《修權》諸篇都舉堯舜禹治國方法不一,而天下皆稱圣王,以古論今說明“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的道理。《開塞》則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入手,論證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況就要采取不同的統治方法。“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從而說明只有變法革新,才能使國家富強興盛。“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不法古,不修今”是商鞅倡導變法的名言。

《商君書》在具體的變法措施上有一些概念貫穿始終,下面我們擇要介紹幾個:

首先是“壹”。“壹”就是統一、專一。“壹”在《商君書》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內涵比較豐富。如“壹賞,壹刑,壹教”(《賞刑》)是說君主在上要有統一的政策和措施;“上壹而民平”(《墾令》)、“身作壹”(《農戰》)是說君主要將法令貫徹始終如一;“意必壹”、“民壹意”(《墾令》)是說要使民眾的思想統一;“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農戰》)、“圣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賞刑》)、“圣王之治也,慎法、察務,歸心于壹而已矣”(《壹言》),是說“壹”在治國中的重要意義。

其次是“農戰”。農戰就是農業與軍事,《商君書》中有關重農重戰的論述最多。關于農戰的意義在《農戰》中有集中論述:“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農業是國家的根基命脈,為此《墾令》提出了20項措施,都是抑制百業,使國內的民眾全體投身開荒種地。不僅如此,《徠民》還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鄰國的民眾前來務農。軍事是國家強弱的晴雨表,所謂“入其國,觀其治,民用者強”,商鞅以為治兵的理想狀態是“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畫策》)。《兵守》表明,軍隊分為壯男、壯女、老弱三軍,可見當時的秦國全民皆兵,民眾平時務農戰時應征,形成農戰結合的戰略。《商君書》的《戰法》即專門研究戰術,《兵守》則探討了守城防御作戰的原則和方法,其對軍事的重視可見一斑。

其次是“法”。“法”是法式、法律。在法家學派里商鞅尤其重視法。《定分》云:“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商君書》強調以法治國,而排斥儒家的禮義教化,斥儒家仁義道德為“六虱”(見《靳令》)。法令的制定以重刑輕賞為原則,用嚴刑驅使民眾從事農戰,杜絕犯罪,即所謂“以刑去刑”、“以法去法”。《去強》說:“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法令的推廣透明清晰,《定分》規定各級政府均設專司法律的官吏,他們負責對法律的解釋和推廣,如有失誤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法令普及就能夠形成上下監督的機制;法令的執行絕不姑息,這樣就使大臣不敢枉法營私,民眾不會違法亂國。

《商君書》中既有宏觀的理論闡述,也有細致的法令、軍規。其中有一些內容對今人有一定借鑒意義,如“不宿治”的提法,既能夠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又起到了不給奸吏枉法以可乘之機的作用;《禁使》指出不能讓利益一致的人互相監督,利益一致的人互相監督,只能使罪惡掩藏而得不到揭露。《商君書》中也有些內容在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如愚民政策、重農輕商的觀點等等,從歷史發展的經驗看,這些措施只能救一時之敝,而不能支撐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商君書》因不是出于一手,故其體例雜蕪。如《更法》為論辯體,《農戰》、《畫策》、《內外》是政論體,《墾令》、《戰法》、《境內》則純是法規條文。從風格來看,其多數篇章語言風格冷峻、樸實無華,體現了法家務實的特點。但也有些篇章運用一些修辭手法,頗具文學色彩。如《徠民》以“齊人有東郭敞”設喻,《禁使》以騶虞和馬設喻,等等,貼切而又風趣,增強了說理的效果,我們從中似乎可以捕捉到戰國縱橫家的影子。

《商君書》歷來號稱難讀,一方面是此書文筆古奧,閱讀時有一定文字障礙,加上流傳過程中脫文錯簡十分嚴重,索解尤難。另一方面商鞅學說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在漢武帝以后“獨尊儒術”的風氣下,法家漸趨沉寂,加上近世學術界有“《商君書》精義較少,欲考法家之學,當重《管》、《韓》而已”(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的認識,使學者對其整理和研究重視不足。

清人孫星衍、嚴可均、錢熙祚等人都對《商君書》作過校釋,但文字句讀仍難完全訂正,其中嚴可均的《商君書校》“稍稍可讀”,遂成為通行本。而俞樾、孫詒讓、于鬯、陶鴻慶等人的學術筆記中所涉《商君書》校勘注釋亦頗多創見,不容忽視。近世有王時潤《商君書斠詮》、朱師轍《商君書解詁》、陳啟天《商君書校釋》、簡書《商君書箋正》、蔣禮鴻《商君書錐指》、高亨《商君書注譯》、章詩同《商君書》等,是今人閱讀《商君書》的必備之書。本書以嚴可均校本為底本,凡底本訛脫衍誤之處,依據其他版本或綜合前人校勘成果徑改,不出校記。

《商君書》文字雖然不多,但內容龐雜,其中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法治等等諸多重大問題,可謂洋洋大觀,欲究其竟,還需細細品讀原文。因學識有限,在注譯中難免有妄測古人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石 磊

2015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太湖县| 巴楚县| 岳西县| 新邵县| 铜川市| 梨树县| 陆丰市| 江阴市| 湘潭市| 修文县| 阿荣旗| 孟州市| 民丰县| 宁武县| 右玉县| 扬中市| 福鼎市| 沈丘县| 茌平县| 沂水县| 河间市| 赣榆县| 抚远县| 兴隆县| 太保市| 新巴尔虎右旗| 庆城县| 天水市| 普兰县| 襄垣县| 新化县| 宁津县| 华阴市| 清丰县| 榆社县| 南川市| 四平市| 桂阳县| 响水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