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董卓傳

董卓之亂前,東漢王朝雖日益腐敗,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表面上還搭著劉氏江山大一統的架子。董卓的倒行逆施,使得統治更加黑暗,而由此引起的關東各州郡起兵以及雙方的爭斗,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董卓之亂后,劉氏王朝土崩瓦解,群雄割據互相征伐,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政治格局為之一變,而當時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都與董卓之亂有著極為直接的關系。記述這一事件的《董卓傳》因而成為《三國志》的一個重要傳記。陳壽對這個事件作了完整而詳盡的描述,對董卓的種種暴政以及士人百姓對他的強烈仇恨都有很生動的描寫,同時借此傳對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遭遇及歸宿作了交代。獻帝經過顛沛流離后,于建安元年(196)被曹操接到許縣,從此傳的筆法看,陳壽是將這一件事看作東漢的結束的。所以他此后將當時獻帝周圍的人物一一作了交代,獻帝就此被放入幕后。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1)。少好俠,嘗游羌中(2),盡與諸豪帥相結(3)。后歸耕于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余頭以贈卓。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4)。卓有才武,旅力少比(5),雙帶兩鞬(6),左右馳射。為軍司馬(7),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8),拜郎中(9),賜縑九千匹(10),卓悉以分與吏士。遷廣武令(11),蜀郡北部都尉(12),西域戊己校尉(13),免。征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14),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卓偽欲捕魚,堰其還道當所渡水為池(15),使水渟滿數十里(16),默從堰下過其軍而決堰。比羌胡聞知追逐(17),水已深,不得渡。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18),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19)。拜前將軍,封鄉侯,征為并州牧。

【注釋】

(1)隴西:郡名。治今甘肅臨洮南。臨洮:縣名。治今甘肅岷縣。

(2)羌:古代游牧民族,當時居于今甘肅西南及青海一帶。

(3)嘗:曾經。豪帥:指羌族中的首領。

(4)六郡:指地處西北的漢陽(治今甘肅甘谷東南)、隴西、安定(治今甘肅鎮原東南)、北地(治今寧夏青銅峽東南)、上郡(治今陜西榆林南)、西河(治今山西離石)六郡。良家子:出身于良家的子弟。漢代以醫、巫、商、百工以外的人家為良家。羽林郎:官名?;实鄣氖虖男l士,為郎官的一種。

(5)旅力:即膂力,體力、力量。旅,通“膂”。

(6)鞬(jiàn):馬上盛弓箭的器具。

(7)軍司馬:官名。掌軍事,隸屬于將軍、中郎將等武官。

(8)中郎將:官名。早期掌宮廷宿衛,后多統兵征伐,位次低于將軍,高于校尉。

(9)郎中:官名。掌皇帝侍從宿衛,出充車騎,為郎官的一種。

(10)縑(jiān):雙絲織成略帶黃色的細絹。

(11)廣武:縣名。治今山西代縣西南。

(12)蜀郡:郡名。治今四川成都。

(13)西域:漢代后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戊己校尉:官名。駐守西域,掌西域屯田及諸少數民族事務。

(14)望垣:縣名。治今甘肅天水西北。硤:同“峽”。

(15)堰:筑堤壩截水。

(16)渟(tíng):水集聚不流。

(17)羌胡:指羌族。胡,古代對北方與西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8)敗績:大敗。

(19)扶風:即右扶風,漢三輔之一,治今陜西興平東南。

【譯文】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他從小喜歡行俠仗義,曾經游歷羌人聚居地區,與羌人所有的首領相交結。后來返回家鄉在田間務農,羌人首領中有人來看望他,董卓和他們一起回到家中,殺掉耕牛置辦酒宴,與他們一起暢飲作樂。羌人首領們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后,收集各種牲畜一千多頭贈送給他。漢桓帝末年,朝廷征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武藝高強,力大無比,能夠攜帶雙份弓箭,騎在飛馳的馬上左右發射。他被任命為中郎將張奐的軍司馬,跟隨張奐征討并州立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郎中,賜絲縑九千匹,董卓把這些絲縑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將士。先后升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被免職。朝廷征召董卓,任命他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升任中郎將,率軍討伐黃巾軍,因戰敗被免職抵罪。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為中郎將,統軍西進抗擊韓遂。在望垣硤北,董卓軍被羌族數萬人包圍,軍糧斷絕。董卓假裝要捕魚,在回軍路上需要渡過的河中筑壩截流,使數十里的水流靜止不動,暗中率領軍隊從壩下通過后再決開堤壩。等到羌人軍隊聽說消息后追來,河水已經很深,不能渡過了。當時朝廷派出六支軍隊進兵隴西,五支軍隊大敗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軍而返,駐扎在扶風。朝廷任命他為前將軍,封鄉侯,又征調他出任并州牧。

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1),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并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2),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3),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4),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5),卓遂將其眾迎帝于北芒(6),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7),并其眾,故京都兵權唯在卓。

【注釋】

(1)司隸校尉:官名。掌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閹官:宦官。

(2)幸:寵幸,寵愛。

(3)趙鞅:即趙簡子,春秋時晉國大臣,前497年召集晉陽的將士驅逐荀寅與士吉射?!豆騻鳌氛J為荀寅與士吉射是君主身邊的惡人,趙鞅的行為也就是后文所說的“以逐君側之惡”。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4)鳴鐘鼓:謂討伐罪惡,也即出兵。如:到。

(5)小平津:黃河渡口。在今河南偃師西北。

(6)北芒: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北。

(7)執金吾:官名。掌京師警衛治安等。

【譯文】

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于是征召董卓,讓他率領軍隊到京師,并暗中命董卓給朝廷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并仗恃皇帝的寵愛,擾亂天下。從前趙鞅發動晉陽的軍隊,來驅逐君主身邊作惡的人。臣下我集合將士來到洛陽,就要討伐張讓這些人。”何進此舉的目的是想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董卓還沒有到達京城,何進已經事敗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領將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護少帝返回宮中。當時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被何進手下將士殺掉,何進、何苗二人的部眾無所統屬,全都投奔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眾,所以京師的兵權只掌握在董卓一個人手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1),假節鉞虎賁(2)。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3)。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卓遷相國,封郿侯(4),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5),置家令、丞(6)。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7),國家珍寶,威震天下。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8),人不自保。嘗遣軍到陽城(9)。時適二月社(10),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11),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12),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于奸亂宮人公主(13)。其兇逆如此。

【注釋】

(1)俄:不久。

(2)虎賁:勇士,此指宿衛天子的武士。

(3)尋:隨即。

(4)郿侯:封于郿縣的縣侯。郿縣治今陜西眉縣。

(5)池陽君:封于池陽縣的封君。池陽治今陜西涇陽西北,古代女子受封者稱君。

(6)家令、丞:即家令、家丞,官名。漢代太子、公主宮中設有家令、家丞,掌管糧谷和飲食等家事。董卓比附公主之例給其母設家令、家丞,屬逾制。

(7)武庫:朝廷存放武器的倉庫。

(8)睚眥(yázì):怒目而視,此指微小的仇怨。

(9)陽城:縣名。治今河南登封東南。

(10)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民間集會。

(11)軫(zhěn):車后的橫木,此處指車輛。

(12)開陽城門:洛陽城門,時洛陽有城門十二座,開陽門為其中之一。

(13)宮人:宮女。

【譯文】

這時,董卓以很長時間不下雨為借口,迫使少帝下令罷免司空劉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讓少帝授予他符節、黃鉞及虎賁衛士。董卓廢黜少帝為弘農王。隨即又殺掉弘農王和何太后。改立靈帝的小兒子陳留王劉協,這就是獻帝。董卓升任相國,封郿侯,朝拜時司儀官不用稱呼他的名字,上殿堂時可以佩劍穿鞋,又讓獻帝封他的母親為池陽君,并為他母親設置了家令、家丞等官員。董卓率領精銳部隊來到京師后,正趕上朝廷大亂,所以能夠獨斷自主做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庫和軍隊,占有國家的珍寶,威震天下。董卓生性殘忍暴虐,于是用嚴刑酷法來威懾眾人,睚眥必報,滿朝官員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經派遣軍隊到陽城,當時正好趕上二月社日,百姓們都在社壇下祭祀拜神。軍隊的士兵沖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頭顱,駕著他們的車輛和牛,裝載著婦女財物,把砍下的頭顱栓系在車轅和車軸上,一輛挨一輛地回到洛陽,并說是進攻盜賊大勝所繳獲的,士兵們高呼萬歲。軍隊進入開陽門后,燒掉帶回來的頭顱,把婦女分與士兵們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還進入宮中奸淫宮女和公主。他的兇殘叛逆就是這樣。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1),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于平陰渡者(2),潛遣銳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卓以山東豪杰并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卓至西京,為太師(3),號曰尚父(4)。乘青蓋金華車(5),爪畫兩(6),時人號曰竿摩車(7)。卓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8);兄子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9);宗族內外并列朝廷。公卿見卓,謁拜車下,卓不為禮。召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10)。筑郿塢(11),高與長安城埒(12),積谷為三十年儲,云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至郿行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13)。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于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14),未死,偃轉杯案間(15),會者皆戰栗亡失匕箸(16),而卓飲食自若。太史望氣(17),言當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18),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19)。法令苛酷,愛憎淫刑(20),更相被誣,冤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銖錢(21)。更鑄為小錢,大五分(22),無文章(23),肉好無輪郭(24),不磨(25)。于是貨輕而物貴(26),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后錢貨不行。

【注釋】

(1)河陽津:黃河渡口。在今河南孟縣西。

(2)平陰:縣名。治今河南孟津東。

(3)太師:官名。地位高于三公,位居百官之首,為上公。

(4)尚父:原以稱周代呂尚,意為可尊敬的父輩,后常用為尊禮大臣的稱號。

(5)青蓋金華車:佩有青色車蓋和金花裝飾的車,為太子所乘車。

(6)爪:指車蓋頭呈爪形。(fān):車廂。

(7)竿摩:意為相逼近,指董卓的服飾逼近天子的規格。

(8)鄠(hù)侯:封于鄠縣的縣侯。鄠縣治今陜西戶縣北。

(9)侍中:官名。東漢時侍從皇帝左右,應對顧問。中軍校尉:官名。東漢西園八校尉之一,為八校尉之副統帥,掌京師宿衛。

(10)三臺:指負責行政的尚書臺、負責監察的御史臺、負責管理皇帝玉璽符節的符節臺,三者皆為要害部門。啟事:呈報公事。

(11)郿塢:城堡名。在今陜西眉縣東北。

(12)埒(liè):相當。

(13)祖道:古人出行前祭祀路神稱祖道,后用以稱餞行。橫門:洛陽城門。

(14)鑊(huò):大鍋。

(15)偃轉:倒仆而轉動。杯案:指酒席。

(16)匕箸(zhù):勺子和筷子。

(17)太史:官名。掌天文歷法等。望氣:觀察天象的變化以占卜吉兇。

(18)衛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宮門警衛。

(19)笞(chī):用竹板等打人,為古代的一種刑罰。

(20)愛憎:此指只憑愛憎而無是非。當時董卓命司隸校尉稽查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的人,凡查出者皆處死并抄沒家產,于是有人憑愛憎互相誣告,民多冤死。

(21)椎:捶擊的用具,此指捶擊。銅人: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收繳民間兵器,熔化鑄成十二個銅人。此處的銅人即指此。鐘虡(jù):飾以猛獸形象的銅鐘架。五銖錢:漢代使用的錢幣。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22)五分:半寸。十分為一寸。

(23)文章:文字和花紋。

(24)肉:銅錢周圍凸起的圓邊。好:銅錢中央的方孔。

(25)(lǜ):打磨光滑。

(26)貨:錢幣。

【譯文】

河內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軍隊駐扎在河陽津,準備進軍洛陽討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從平陰渡河的態勢,然后暗中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從小平津北渡過黃河,繞到王匡的軍隊后面發動突然襲擊,在河陽津北大敗王匡軍,王匡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董卓因為崤山以東地區群雄都起兵來討伐他,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脅迫獻帝離開洛陽遷都長安。臨走前焚燒洛陽皇宮,把洛陽地區皇帝、大臣的陵墓全部挖開,盜取里面的寶物。董卓到了西京長安后,自任太師,給自己加稱號叫尚父。違制乘坐青蓋金華車,爪形車蓋骨架,兩邊車廂上繪著紋飾圖案,因此當時人稱之為竿摩車。董卓的弟弟董旻出任左將軍,封鄠侯;侄子董璜出任侍中、中軍校尉,掌管京師軍隊;董氏本族和本族以外的親戚都在朝中任職。公卿百官見到董卓,都要在他的車前下拜行禮,董卓也不起身還禮。他還下令讓尚書臺、御史臺、符節臺官署中尚書以下的官員到他府中報告公事。又在郿縣修筑城堡,城堡的墻和長安城的城墻一樣高,里面儲存了夠吃三十年的糧食,聲稱: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守在郿塢里也足可以終老了。董卓曾經到郿塢去巡視,公卿百官在長安城的橫門外設宴為他餞行。董卓預先設置好帳篷,與大家在帳中飲宴,將在北地誘降的叛軍士兵幾百人押到酒席間,當場先割斷他們的舌頭,然后有的砍下手腳,有的鑿出雙眼,有的用大鍋煮,那些還沒死的士兵,仆倒在宴席前的地上翻轉掙扎,赴宴的人都恐懼戰抖,手中的勺筷都嚇得掉在地上,而董卓飲酒吃飯,泰然自若。太史官望氣,說將要有大臣被殺死。原來的太尉張溫這時任衛尉,素來與董卓關系不好,董卓對他懷恨在心,借著天象的變化,想用張溫抵補上天的怪罪,便指使人誣告張溫與袁術勾結,將張溫鞭打處死。董卓法令苛刻嚴酷,又慫恿民間誣告,濫施刑法,人們轉相誣告,冤死的人數以千計。百姓嗷嗷哀嘆,路上見到熟人不敢說話,只能用眼睛互相示意。董卓將前世留下來的銅人、銅鐘架全部打碎,又毀壞五銖錢,用這些銅改鑄小錢。小錢直徑五分,上面沒有文字和花紋,周圍凸邊和中央方孔的輪廓不清楚,不規整,也沒有打磨光滑。于是造成錢輕物貴的后果,一斛谷物賣到數十萬錢。從此以后錢幣不再流通。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1)。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余人,偽著衛士服守掖門(2)。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彼鞖⒆浚娜?a href="../Text/part0006.html#ch3-61">(3)。主簿田景前趨卓尸(4),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長安士庶咸相慶賀,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

【注釋】

(1)未央殿:長安未央宮之前殿,在長安城西南隅。

(2)掖門:宮城正門旁邊的側門。

(3)夷:誅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4)主簿:官名。漢代中央及地方州郡縣長官的重要掾屬,掌典理文書,經辦日常事務。

【譯文】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董卓的將領呂布共同謀劃誅殺董卓。這時,獻帝疾病剛剛痊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呂布讓同郡老鄉騎都尉李肅等人,率領十余個親兵,穿上宮廷衛士的服飾裝做把守掖門的衛士。呂布懷里藏著誅殺董卓的詔書。董卓一到,李肅等人就上前用兵器擊刺他。董卓驚呼:“呂布在哪兒?”呂布說:“皇帝有詔書在此?!庇谑菤⒌舳?,又誅滅他的三族。董卓的主簿田景奔向董卓的尸體,呂布又把田景殺掉;一共殺了三個人,董卓的手下沒人再敢亂動。董卓被除掉,長安的士人百姓都高興得互相慶賀,那些討好依附董卓的人都被抓進牢獄處死。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陜(1),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陜,欲以詔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其后輔營兵有夜叛出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支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隨(2),逾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注釋】

(1)陜:縣名。治今河南陜縣西北。

(2)支胡:月支胡的簡稱,西北少數民族的一支。

【譯文】

當初,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統領軍隊另外駐扎在陜縣,分別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攻取陳留、潁川二郡各屬縣。董卓死后,呂布派遣李肅率軍到陜縣,想用獻帝的詔命誅殺牛輔。牛輔等人迎擊李肅,李肅戰敗逃往弘農,呂布殺掉李肅。后來牛輔營中將士有乘夜叛逃出營的,營中的部眾驚亂騷動,牛輔以為部下全部叛變,便帶著金銀財寶,獨自與平素最為親厚的支胡赤兒等五六人一起,翻越城墻北渡黃河逃走。赤兒等人貪圖牛輔的金銀財寶,殺死牛輔,斬下他的首級送往長安。

比傕等還(1),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2),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余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3)。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誅殺卓者,尸王允于市。葬卓于郿,大風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4),漂其棺槨(5)。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6)。汜為后將軍、美陽侯(7)。稠為右將軍、萬年侯(8)。傕、汜、稠擅朝政。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9),屯弘農。

【注釋】

(1)比:及。

(2)涼州人:指董卓的部下,因他們多來自涼州。

(3)部曲: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東漢大將軍下有營五部,部設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設軍候一人。也泛指部下。

(4)藏:此指墓穴。

(5)棺?。╣uǒ):棺與槨,槨為棺之外的套棺。也泛指棺材。

(6)假節:授予符節,以示代表朝廷。當時中央或地方軍政長官,常加以使持節、持節、假節等名號,分別享有不同權力。

(7)美陽侯:封于美陽縣的縣侯。美陽治今陜西武功西北。

(8)萬年侯:封于萬年縣的縣侯。萬年治今陜西臨潼北。

(9)驃騎將軍:官名。統領京師禁衛軍,掌管京師及宮廷宿衛,地位很高,位次同于三公。平陽侯:封于平陽縣的縣侯。平陽治今山西臨汾西南。

【譯文】

等到李傕等人回軍陜縣,牛輔已經兵敗身亡,部眾無所歸依,想各自散去返回家鄉。但當時朝廷既沒有下發赦免詔書,他們又聽說長安城中傳言要把涼州人全部殺掉,都憂愁恐懼,不知怎么辦才好。于是他們采用賈詡的計策,率領部眾西向攻打長安,沿路又到處招收逃散的兵士,等到達長安時,已有部眾十余萬人,與董卓過去的部下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合軍包圍長安城。十日后長安城被攻克,他們與呂布在城中大戰,呂布兵敗逃走。李傕等人縱兵抄掠城中的百姓老小,將他們全部殺掉,滿城死尸狼藉。他們又誅殺謀殺董卓的人,把王允的尸體陳放在集市上示眾。將董卓埋葬在郿縣,埋葬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雷聲震撼董卓墓地,大水流進墓穴,把董卓的棺槨沖了出來。李傕自任車騎將軍,封池陽侯,兼任司隸校尉,假節。郭汜任后將軍,封美陽侯。樊稠任右將軍,封萬年侯。于是李傕、郭汜、樊稠專擅朝政。張濟任驃騎將軍,封平陽侯,駐扎在弘農。

諸將爭權,遂殺稠(1),并其眾。汜與傕轉相疑,戰斗長安中。傕質天子于營(2),燒宮殿城門,略官寺(3),盡收乘輿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

【注釋】

(1)遂殺稠:據裴注引《九州春秋》,樊稠為李傕所殺。

(2)質:扣押以為人質。

(3)官寺:官署。

【譯文】

眾將之間爭權奪利,于是李傕殺掉樊稠,吞并了他的部眾。郭汜與李傕又開始互相猜疑,二人在長安城中攻伐爭斗。李傕把天子作為人質扣押在營中,燒毀皇城城門,抄掠官署,把皇帝乘輿服飾等御用物品全部放置到自己家中。李傕派公卿百官到郭汜那里去講和,郭汜把他們都抓了起來。二人相互攻擊一連幾個月,死亡的人數以萬計。

傕將楊奉與傕軍吏宋果等謀殺傕,事泄,遂將兵叛傕。傕眾叛,稍衰弱。張濟自陜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間(1)。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汜走南山(2),奉及將軍董承以天子還洛陽。傕、汜悔遣天子,復相與和,追及天子于弘農之曹陽(3)。奉急招河東故白波帥韓暹、胡才、李樂等合(4),與傕、汜大戰。奉兵敗,傕等縱兵殺公卿百官,略宮人入弘農。天子走陜,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后、貴人從(5),至大陽(6),止人家屋中。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7),御乘牛車。太尉楊彪、太仆韓融近臣從者十余人(8)。以暹為征東、才為征西、樂征北將軍,并與奉、承持政。遣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9),還所略宮人公卿百官,及乘輿車馬數乘。是時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奉、暹、承乃以天子還洛陽。出箕關(10),下軹道(11),張楊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馬(12)。語在《楊傳》。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13),百官披荊棘,依丘墻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饑窮稍甚,尚書郎以下(14),自出樵采,或饑死墻壁間。

【注釋】

(1)新豐:縣名。治今陜西臨潼東北。霸陵:縣名。治今陜西西安東北。

(2)南山:即秦嶺終南山。

(3)曹陽:澗名。曹陽澗,又名七里澗,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4)白波帥:白波軍的首領。白波軍為東漢末農民軍,起兵于今山西侯馬北的白波谷,故有此稱。

(5)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貴人地位僅次于皇后。

(6)大陽:縣名。治今山西平陸西南。

(7)安邑:縣名。治今山西夏縣西北。

(8)太仆:官名。掌管皇帝車馬,為九卿之一。

(9)連和:講和。

(10)箕關:關名。位于今河南濟源西北。

(11)軹(zhǐ)道:經過軹縣的道路。軹縣治今河南濟源東南。

(12)大司馬:官名。協助皇帝總領全國軍事,位在三公上。

(13)街陌:街道。

(14)尚書郎:官名。尚書屬官,掌代奏、擬詔令等。

【譯文】

李傕手下將領楊奉與李傕的軍吏宋果等人謀劃殺掉李傕,事情敗露,于是率領兵眾背叛李傕。李傕部眾叛離,勢力逐漸衰弱。張濟從陜縣過來為二人講和調解,獻帝才得以從李傕營中脫身,來到新豐、霸陵二縣之間。這時郭汜又想脅迫獻帝回到郿縣去建都。獻帝逃到楊奉營中,楊奉率軍進攻郭汜,將他打敗。郭汜逃到南山,楊奉和將軍董承護送獻帝返回洛陽。李傕、郭汜后悔放出獻帝,二人又講和交好,率軍追趕,在弘農的曹陽追上了獻帝。楊奉趕忙召集河東過去的白波軍首領韓暹、胡才、李樂等人率軍前來會合,與李傕、郭汜展開大戰。楊奉等人兵敗,李傕等人放縱士眾殺害公卿百官,搶掠獻帝的宮女進入弘農。獻帝逃往陜縣,北渡黃河,輜重丟失,沒有車馬,獻帝只得步行,身邊只有皇后和貴人相從,到了大陽,住在百姓家里。楊奉、韓暹等人便擁奉獻帝,以安邑為都,皇帝出入乘坐牛車,身邊跟隨的只有太尉楊彪、太仆韓融等近臣十余人。獻帝任命韓暹為征東將軍、胡才為征西將軍、李樂為征北將軍,與楊奉、董承一起執掌朝政。又派韓融到弘農,與李傕、郭汜等人講和,李傕、郭汜歸還搶掠的宮人和公卿百官,以及乘輿車馬數輛。這時蝗災大起,天氣干旱,糧食缺乏,跟隨皇帝的官員們只能以棗子和野菜充饑。眾將領控制不住手下將士,上下一片混亂,軍糧斷絕。楊奉、韓暹、董承于是護送獻帝返回洛陽。從安邑出箕關,沿軹道一路而下,這時張楊帶著糧食沿路來迎接,獻帝任命他為大司馬。這件事記載在《張楊傳》中。獻帝進入洛陽,洛陽的宮殿都被燒光,街道荒蕪,百官們只好砍伐荊棘,在斷壁殘垣中尋找棲身之地。州郡的刺史郡守各自擁兵自保,沒有人來洛陽保駕。朝廷上下的饑餓和困乏越來越嚴重,尚書郎以下的官員,被迫自己出去打柴,有的餓死在斷壁殘垣間。

太祖乃迎天子都許。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揚間,為劉備所殺。董承從太祖歲余,誅。建安二年,遣謁者仆射裴茂率關西諸將誅傕(1),夷三族。汜為其將五習所襲,死于郿。濟饑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2),從子繡攝其眾(3)。才、樂留河東,才為怨家所殺,樂病死。

【注釋】

(1)謁者仆射:官名。謁者臺的長官,掌朝會司儀、傳達詔令等。

(2)穰:縣名。治今河南鄧州。

(3)攝:集聚,收攏。

【譯文】

太祖于是迎接獻帝遷都到許縣。韓暹、楊奉不能遵奉朝廷法令,各自出走,在徐州、揚州一帶抄掠,被劉備殺掉。董承跟隨太祖一年多后被殺。建安二年,朝廷派遣謁者仆射裴茂率領關西眾將誅殺李傕,并誅滅他的三族。郭汜遭他手下將領五習襲擊,死在郿縣。張濟因為缺乏軍糧,將士饑餓,到南陽一帶抄掠,被穰縣人殺掉,他的侄子張繡接替他統領部眾。胡才、李樂二人留在河東,胡才被仇家殺掉,李樂病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公主岭市| 嫩江县| 呼伦贝尔市| 霍山县| 登封市| 孟村| 北安市| 固镇县| 晴隆县| 扶风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阿坝| 辽阳市| 佛坪县| 霍林郭勒市| 乌海市| 庆元县| 额尔古纳市| 石景山区| 财经| 竹北市| 南川市| 琼海市| 泸溪县| 宁化县| 宁海县| 阿拉善右旗| 搜索| 万荣县| 兴海县| 沙坪坝区| 荆州市| 海林市| 南江县| 永春县| 西畴县| 偃师市| 剑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