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帝紀

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的開國皇帝,他承繼父業(yè),迫使?jié)h獻帝讓出帝位,建立了曹魏王朝。他在代漢的過程中,為了掩蓋自己篡漢自立的事實,借用了上古的禪讓形式。以禪讓掩蓋篡位,他是始作俑者。這一辦法被后世仿效,成為篡權者掩耳盜鈴的手段。曹丕名為開國皇帝,實際上是守成之君,但他成功地完成了漢魏政權的交替,穩(wěn)定住了北方的局面,政治上還是有所作為的。像他的父親一樣,他也是一個才兼文武、多才多藝的人,他詩文都很出色,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撰寫的《典論·論文》,是首開風氣之作,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曹丕被人詬病的是他的心胸狹隘,猜忌刻薄,殘害兄弟,像流傳甚廣的七步詩的故事,就是他逼迫弟弟曹植的事情。陳壽比較客觀地記述了曹丕的生平事跡,對他的評論也很公允,同時委婉地批評了他的心胸狹隘。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1)。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2)。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注釋】

(1)副丞相:丞相的副手。

(2)王后:曹丕的生母卞氏,原為魏王后。

【譯文】

文皇帝名曹丕,字子桓,是武帝的太子。中平四年冬天,生于譙縣。建安十六年,出任五官中郎將,擔任丞相的副手。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魏太子。太祖去世,繼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卞氏為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元年二月壬戌(1),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2),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3)。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4),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5);為金策著令(6),藏之石室(7)

【注釋】

(1)壬戌:舊歷十六日。

(2)大中大夫:官名。掌侍從皇帝,顧問應對。

(3)大理:官名。或稱廷尉,掌刑獄,為九卿之一。

(4)散騎常侍:官名。掌侍從皇帝,應對顧問,起草詔書等。侍郎:即散騎侍郎,掌侍從皇帝,應對諷諫等。

(5)署令:各署的主管官員。此處的署指太官、尚方、中藏府等為皇帝制作提供各種生活用品的機構。

(6)金策著令:將詔令文字鑄在金簡上。

(7)石室:用石頭建造的房屋,古代朝廷保存圖書檔案的地方。

【譯文】

延康元年二月十六日,朝廷任命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設置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各四人,詔令宦官任職最高不得超過各署署令;并把這一詔令的文字鑄在金簡上,收藏在石室中。

五月戊寅(1),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2),夫人丁氏曰太王后(3),封王子叡為武德侯。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照率眾降,皆封列侯。

【注釋】

(1)戊寅:舊歷初三日。

(2)皇祖太尉:曹丕的祖父曹嵩,曾任太尉。

(3)丁氏:曹嵩的妻子。

【譯文】

五月初三日,獻帝命魏王追尊皇祖太尉稱太王,夫人丁氏稱王太后,封魏王的兒子曹叡為武德侯。這個月,馮翊山中的叛亂首領鄭甘、王照率領部眾投降,都被封為列侯。

六月辛亥(1),治兵于東郊(2),庚午(3),遂南征(4)

【注釋】

(1)辛亥:舊歷初七日。

(2)東郊:指鄴縣的東郊。

(3)庚午:舊歷二十六日。

(4)南征:此次出兵不是真正的南征。當時魏國與孫權關系很好,曹丕大軍實際也未南下,不久就停留下來,其真正用意在于炫耀武力,威懾天下,為代漢作準備。

【譯文】

六月初七日,魏王在鄴縣東郊操練軍隊,二十六日,進軍南征。

甲午(1),軍次于譙(2),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于邑東(3)。八月,石邑縣言鳳皇集(4)

【注釋】

(1)甲午:舊歷七月二十日。

(2)次:征途中停留。

(3)大饗:天子以酒食慰勞臣子。六軍:泛指中央軍隊。

(4)石邑縣:治今河北石家莊西南。鳳皇:即鳳凰。

【譯文】

七月二十日,大軍停留于譙縣,魏王在縣城東面設酒宴慰勞全軍將士及譙縣的父老百姓。八月,石邑縣報告說有鳳凰飛來聚集。

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1)。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jié)奉璽綬禪位(2)。庚午(3),王升壇即阼(4),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5)。改延康為黃初(6),大赦。

【注釋】

(1)高廟:漢高祖劉邦的神廟。

(2)禪位:把帝位讓給別人,是古代皇權轉移的一種方式。此處獻帝名曰禪讓,實際是被迫獻出帝位。

(3)庚午:舊歷十月二十八日。

(4)阼(zuò):帝位。

(5)視燎:觀看柴燎禮。古代天子受禪時,要焚燒木柴祭天,稱柴燎。

(6)黃初:魏文帝年號(220—226)。

【譯文】

獻帝因為眾人的心都歸向魏國,決定將帝位讓與魏王,于是召集公卿百官,到高廟祭祀稟告。又命兼任御史大夫的張音持符節(jié)向魏王獻上天子印綬,禪讓帝位。十月二十八日,魏王登上壇臺即帝位,百官在一旁陪位觀禮。儀式完畢,魏王走下壇臺,觀看焚燒木柴,柴燎禮完成后返回。這一年改延康年號為黃初,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1),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2),行漢正朔(3),以天子之禮郊祭(4),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于太廟(5),致胙(6),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7),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賜男子爵人一級(8),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級(9)。以漢諸侯王為崇德侯(10),列侯為關中侯。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11)。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奉常為太常(12),郎中令為光祿勛(13),大理為廷尉,大農為大司農(14)。郡國縣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魏璽綬(15),賜青蓋車、乘輿、寶劍、玉玦(16)。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17),幸洛陽(18)

【注釋】

(1)癸酉:舊歷初一日。

(2)山陽:縣名。治今河南焦作東。

(3)正朔:指帝王新頒的歷法。正,一年之始。朔,一月之始。古代易朝換代,皆改歷法,夏、殷、周、秦、漢初的正朔皆不同。

(4)郊祭:皇帝在京師郊外祭祀天地神祇的活動。

(5)事:指祭祀活動。古代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說法。太廟:帝王的祖廟。

(6)致胙(zuò):古代天子祭祀后,將祭肉賜與諸侯,以示禮遇。胙,祭肉。

(7)考:父親。此指曹操。

(8)賜男子爵人一級:賜給天下男子每人爵位一級。這是朝廷賜給百姓的榮譽性稱號。秦漢的爵位有二十級,最高一級為列侯,最低一級為公士。曹操于建安二十年對秦漢爵名加以改動,最高二十級為列侯,第十九級為關內侯,十八級為名號侯,十七級為關中侯,十六級為關外侯,十五級為五大夫。以上六級爵位是用來獎勵官員的。此以下可以賞賜給百姓。

(9)后:繼承人。孝悌、力田:皆鄉(xiāng)官名。前者由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人擔任,后者由勤于農耕的人擔任。

(10)崇德侯:此即名號侯。

(11)潁陰:縣名。治今河南許昌。

(12)奉常: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宗廟祭祀禮儀等。

(13)郎中令: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護衛(wèi)侍從等。

(14)大農:官名。又稱大司農,為九卿之一,掌管錢、糧等國家財政收支。

(15)南單(chán)于:南部匈奴的首領。

(16)青蓋車:配有青色車蓋的車子,東漢時為皇太子及皇子所乘坐的車輛。乘輿:指天子諸侯專用的車子。玉玦(jué):一種形如環(huán)而有缺口的玉佩。

(17)戊午:舊歷十七日。

(18)幸:皇帝所往曰幸。

【譯文】

黃初元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帝下詔,命以河內郡的山陽縣一萬民戶供奉獻帝,封他為山陽公。山陽公可以繼續(xù)使用漢朝歷法,可以用天子的禮儀舉行郊祭活動,給皇帝上書不用自稱臣子,京師有祭祀太廟的活動,要給他送去祭肉,封山陽公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為太皇帝,父親武王為武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賜予天下男子每人爵位一級,充當家族繼承人及任孝悌、力田之職的每人爵位二級。封過去的漢諸侯王為崇德侯,封過去的漢列侯為關中侯。將潁陰縣的繁陽亭改為繁昌縣。其他人封爵升官各自不同。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光祿勛,大理為廷尉,大農為大司農。各地郡國縣邑也多有所改動。重新授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魏朝的印綬,賜予他青蓋車、乘輿、寶劍、玉玦。十二月,開始修建洛陽宮,這月十七日,文帝到達洛陽。

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1)。甲戌(2),校獵至原陵(3),遣使者以太牢祠漢世祖(4)。乙亥(5),朝日于東郊(6)。初令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7),無拘戶口。辛巳(8),分三公戶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壬午(9),復潁川郡一年田租(10)。改許縣為許昌縣。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11),西部為廣平郡(12)

【注釋】

(1)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2)甲戌:舊歷初三日。

(3)校獵:打獵。原陵: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位于今河南洛陽北郊。

(4)太牢:用牛羊豬三牲作為祭品的祭祀。漢世祖:即漢光武帝,世祖是他的廟號。

(5)乙亥:舊歷初四日。

(6)朝日:古代帝王祭祀太陽之禮。

(7)秀異:特別優(yōu)秀不凡的人。

(8)辛巳:舊歷初十日。

(9)壬午:舊歷十一日。

(10)復:免除。潁川:郡名。治今河南許昌東。

(11)陽平郡:治今河北館陶。

(12)廣平郡:治今河北邯鄲東北。

【譯文】

黃初二年春正月,文帝到京師城郊祭祀天地、明堂。正月初三日,打獵到達原陵,派遣使者用太牢的規(guī)格祭祀漢世祖。初四日,在東郊祭祀太陽。開始命滿十萬人口的郡國,每年舉薦孝廉一人;如果有特別優(yōu)秀不凡的人,則不要拘泥于戶口數(shù)的限制。初十日,分出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各自食邑中的部分民戶,轉封他們的子弟一人為列侯。十一日,免除潁川郡百姓一年的田租。改許縣為許昌縣。改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魏郡西部為廣平郡。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1),日有蝕之。庚午(2),行幸許昌宮。詔曰:“今之計、孝(3),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于前世也(4)。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jīng)術,吏達文法(5),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

【注釋】

(1)丙寅:舊歷初一日。

(2)庚午:舊歷初五日。

(3)計:指上計吏。當時考核制度,郡國守相每年要把一年人口、墾田數(shù)等方面的情況登記造冊,派專人送到朝廷匯報,稱為上計。所派的人則為上計吏。上計吏要選有一定才能的人擔任,常被朝廷留下充任郎官,成為人才選舉的一個途徑。孝:即孝廉。

(4)周晉:周靈王的太子,名晉,據(jù)說他八歲時就精通音樂。此處用周太子晉與八十多歲的呂尚對舉,用以說明選舉不限年齡。

(5)文法:文書法令。

【譯文】

黃初三年春正月初一日,發(fā)生日食。初五日,文帝到達許昌宮。下詔說:“如今的上計吏、孝廉,就是古代地方向朝廷進獻的人才;僅僅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會有忠信之士,假若限定一定的年齡之后再選舉人才,那么呂尚、周太子晉的名聲就不會顯揚于前世了。現(xiàn)在命令各郡國選舉人才,不要拘泥于年齡的大小;儒生只要通曉經(jīng)學,官吏只要通曉文書法令,來了都加以試用。有關官員要糾察故意弄虛作假的人。”

閏月(1),孫權破劉備于夷陵(2)。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zhàn),樹柵連營七百余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3),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4)。”后七日,破備書到。

【注釋】

(1)閏月:當年閏六月。

(2)夷陵:縣名。治今湖北宜昌東南。

(3)苞:通“包”。原隰(xí):廣平低濕之地。

(4)上事:呈上的文書。

【譯文】

閏六月,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當初,文帝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zhàn),樹立柵欄連接營寨達七百余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得用兵,難道有長七百里的營寨可以抗擊敵人的嗎!‘在被低濕平地及險阻山丘包圍的地方安營駐軍的,會被敵人所擒獲’,這是用兵的大忌。孫權報捷的文書馬上就要到了。”七天以后,孫權大破劉備的報捷文書果然送到。

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饑,使尚書杜畿持節(jié)開倉廩以振之(1)。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

【注釋】

(1)振:救濟,賑濟。

【譯文】

秋七月,冀州發(fā)生大蝗災,百姓遭受饑荒,文帝派遣尚書杜畿持符節(jié)開倉賑濟。八月,蜀國大將黃權率領手下將士投降。

是月,孫權復叛。復郢州為荊州(1)。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權臨江拒守。十一月辛丑(2),行幸宛。庚申晦(3),日有食之。是歲,穿靈芝池(4)

【注釋】

(1)郢州:州名。治今河南新野,為此前魏新置,此時改為荊州,與吳國的荊州名同實異,地處吳荊州之北。

(2)辛丑:舊歷十一日。

(3)庚申:舊歷三十日。晦:月末的一天。

(4)靈芝池:在洛陽皇宮內。

【譯文】

這個月,孫權又反叛。將郢州恢復為荊州。文帝自許昌南征,各路軍隊齊頭并進,孫權進至長江沿岸防守抵抗。十一月十一日,文帝到達宛縣。三十日月末這天,發(fā)生日食。這一年,開挖靈芝池。

夏五月(1),有鵜鶘鳥集靈芝池(2),詔曰:“此詩人所謂污澤也(3)。曹詩‘刺恭公遠君子而近小人’(4),今豈有賢智之士處于下位乎?否則斯鳥何為而至?其博舉天下俊德茂才、獨行君子(5),以答曹人之刺。”

【注釋】

(1)夏五月:指黃初四年(223)夏五月。

(2)鵜鶘(tíhú)鳥:一種水鳥,會捕魚。

(3)污澤:即洿澤,鵜鶘的另名。

(4)曹詩:指《詩經(jīng)·曹風·候人》,詩中以鵜鶘作比喻,諷刺曹國的新貴不稱職。恭公:即春秋曹國國君曹共公。他在位時任命三百個新大夫,用非其人,所以說他遠君子近小人。這句話出自《候人》毛序。

(5)獨行:指節(jié)操高尚,不隨俗沉浮之人。

【譯文】

夏五月,有鵜鶘鳥飛來集聚在靈芝池,文帝下詔說:“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污澤鳥。《曹風·候人》這首詩用它‘譏刺曹恭公疏遠君子而親近小人’,現(xiàn)在難道還有賢良智慧的人處于低下的位置嗎?不然的話,這種鳥為什么會飛來?要大力舉薦天下品德優(yōu)秀、才能突出的人和品行高潔的君子,以應對曹國人那樣的譏刺。”

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盡沛郡(1),問民所疾苦,貧者振貸之。三月,行幸召陵(2),通討虜渠(3)。乙巳(4),還許昌宮。并州刺史梁習討鮮卑軻比能,大破之。辛未(5),帝為舟師東征。五月戊申(6),幸譙。壬戌(7),熒惑入太微(8)

【注釋】

(1)沛郡:即沛國,設置王國則為國,不設置則為郡。

(2)召陵:縣名。治今河南偃城東。

(3)討虜渠:河渠名。位于今河南偃城東。

(4)乙巳:舊歷二十八日。

(5)辛未:當指舊歷閏三月二十四日。

(6)戊申:舊歷初二日。

(7)壬戌:舊歷十四日。

(8)熒惑:即火星。太微:星座名。在北斗七星的南面。古人認為,熒惑入太微表示皇帝將會有噩運。

【譯文】

黃初六年春二月,文帝派遣使者巡行許昌以東直到沛郡為止,慰問百姓的疾苦,對貧窮的百姓給予賑濟。三月,文帝到達召陵,開通討虜渠。三月二十八日,回到許昌宮。并州刺史梁習討伐鮮卑首領軻比能,大敗鮮卑軍隊。閏三月二十四日,文帝組織起水軍東征。五月初二日,到達譙縣。十四日,火星進入太微星座。

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1),殺太守徐質。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討平之(2);其見脅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

【注釋】

(1)利成郡:治今江蘇贛榆西。

(2)屯騎校尉:官名。統(tǒng)領京師軍隊,掌京師及宮廷宿衛(wèi)。步兵校尉:官名。統(tǒng)領京師軍隊,掌京師及宮廷宿衛(wèi)。

【譯文】

六月,利成郡軍士蔡方等人占據(jù)郡城反叛,殺掉利城太守徐質。文帝派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一同進軍討伐,平定叛亂;其中被脅迫參加和事后畏罪逃亡的,全部赦免。

秋七月,立皇子鑒為東武陽王。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從陸道幸徐(1)。九月,筑東巡臺。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2),臨江觀兵(3),戎卒十余萬,旌旗數(shù)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十一月,東武陽王鑒薨(4)。十二月,行自譙過梁,遣使以太牢祀故漢太尉橋玄。

【注釋】

(1)徐:徐州,治今江蘇徐州。

(2)廣陵:縣名。治今江蘇揚州。

(3)觀兵:檢閱軍隊顯示兵力。

(4)薨(hōng):古代諸侯及高位大臣死稱薨。

【譯文】

秋七月,文帝封皇子曹鑒為東武陽王。八月,文帝便率水軍從譙縣沿著渦水進入淮河,然后從陸路到達徐州。九月,修筑東巡臺。冬十月,文帝到達廣陵故城,在長江岸邊檢閱軍隊顯耀武力,有將士十余萬,旌旗綿延數(shù)百里。這一年天氣特別寒冷,河道結冰,水軍戰(zhàn)船無法進入長江,于是率領大軍返回。十一月,東武陽王曹鑒去世。十二月,文帝回來的路上從譙縣經(jīng)過梁國,派遣使者用太牢的規(guī)格祭祀過去漢的太尉橋玄。

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壬子(1),行還洛陽宮。三月,筑九華臺(2)。夏五月丙辰(3),帝疾篤(4),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5),并受遺詔輔嗣主。遣后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6)。丁巳(7),帝崩于嘉福殿(8),時年四十。六月戊寅(9),葬首陽陵(10)。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11)

【注釋】

(1)壬子:舊歷初十日。

(2)九華臺:樓臺名,在洛陽皇宮內。

(3)丙辰:舊歷十六日。

(4)篤:忠誠,厚重,又特指病重。

(5)中軍大將軍:官名。總領京師軍隊,掌京師及宮廷宿衛(wèi),地位低于大將軍。此職為魏文帝初設,不常置。鎮(zhèn)軍大將軍:官名。掌統(tǒng)兵征伐。鎮(zhèn)軍大將軍與下文帶有名號的大將軍,在東漢時皆為雜號大將軍,位次高于雜號將軍而低于重號將軍。但自魏代漢后,一些雜號將軍如四征(東、西、南、北)、四鎮(zhèn)(東、西、南、北)等地位漸重,成為重號將軍。司馬宣王:即司馬懿。其子司馬昭稱晉王,追封他為晉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追尊他為宣皇帝。

(6)淑媛、昭儀:皆魏妃嬪稱號。

(7)丁巳:舊歷十七日。

(8)嘉福殿:殿名,在洛陽皇宮內。

(9)戊寅:舊歷初九日。

(10)首陽陵:建于首陽山的文帝陵墓,首陽山位于今河南偃師西北。

(11)終制:遺囑。

【譯文】

黃初七年春正月,文帝將要到達許昌時,許昌城南門無緣無故地自己崩塌,文帝心中很忌諱,便沒有進許昌城。正月初十日,文帝回到洛陽宮。三月,修筑九華臺。夏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一起接受遺詔輔佐繼位的皇帝。命令將后宮內淑媛、昭儀以下的妃嬪發(fā)遣回家。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去世,時年四十歲。六月初九日,文帝被安葬在首陽陵。從殯殮到入葬等各項事情,都按照文帝的遺囑辦理。

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1)。又使諸儒撰集經(jīng)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皇覽》(2)

【注釋】

(1)勒:編纂。垂:將近。

(2)《皇覽》:中國第一部類書。魏文帝令劉劭、楊俊、王象、桓范等人編撰,共一千余卷,八百余萬字,今已亡佚。

【譯文】

當初,文帝喜好文學,專心從事于文章的著述,親手編纂的作品將近一百篇。又讓眾儒生從經(jīng)傳中搜集資料,分類排列編撰成書,共一千多卷,書名叫《皇覽》。

評曰:文帝天資文藻(1),下筆成章,博聞強識(2),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3),克廣德心(4),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注釋】

(1)文藻:文采。

(2)識(zhì):記。

(3)邁志:致力于某一志向。

(4)克:能。

【譯文】

評論說:文帝天生具備文才,提起筆就能寫出文章,知識淵博,記憶力超群,多才多藝;假如他能夠再具備寬宏的度量,用公平的誠心來勉勵自己,專心致志于道義,能夠寬廣自己的仁德之心,那么與古代的賢明君主相比,又會有多遠的距離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海市| 巴东县| 临汾市| 陆川县| 谢通门县| 黄浦区| 兴国县| 漯河市| 平和县| 五大连池市| 福安市| 娱乐| 牟定县| 雅安市| 德格县| 中山市| 宁城县| 广西| 黑龙江省| 吉木萨尔县| 内江市| 方正县| 门头沟区| 定兴县| 孟州市| 上栗县| 江华| 恩施市| 沾益县| 分宜县| 什邡市| 区。| 海安县| 五大连池市| 吉首市| 个旧市| 中西区| 兴仁县| 墨竹工卡县| 海丰县| 连州市|